APP下载

由一道考题想到……

2022-06-25蒋晓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语文要素高年级

蒋晓红

[摘 要]小学高年级“学会概括”这一语文要素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呢?教师可通过“课标细化,梳理目标点”“一课一得,把握重难点”“拓展练习,夯实训练点”等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概括,最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年级;学会概括;语文要素;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0-0067-03

曾有一道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题:“今年4月15日,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火势延续了近8个小时,其标志性的塔楼尖顶被大火吞噬,如拦腰折断一般倒下,外墙被熏黑,巨大的玫瑰花窗全部碎裂。所幸无人员伤亡。后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重建巴黎圣母院。概括这则新闻,最准确的一项是什么?A 巴黎圣母院失火了。B 巴黎圣母院失火,无人员伤亡。C 巴黎圣母院将会重建。D 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损毁严重,将重建。 ”478名学生答题,37%选A,18%选B,9%选C,36%选D。题目正确率只有36%,考试结果出乎教师预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浏览事件后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据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高年段提出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概括能力一直是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素养,在落实这一素养的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从考试结果来看,选择A的学生占了37%。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在浏览信息时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思维不严谨,仅凭直觉来选择;有的学生对概括题无从下手,根本不知如何概括,觉得四个答案都可以,不会比较答案做出选择。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发现学生在概括时要么考虑片面没有抓住主干,要么语言啰唆,找不到重点。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让“学会概括”这一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标细化,梳理目标点

课标中针对“学会概括”这一语文要素,在小学高年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一要求。根据课标,高年段语文教材也给出了很好的训练范例,但教师们对课文中的范例,要落实到什么程度并不明确。课标是教学的根本,所提出的目标明确且高度凝练,但真正落实到每篇课文中,还需进一步细化。如何让教师对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要素做到心中有底,对教材与课标的对应有个清晰的认识呢?我对统编版高年级四册语文教材中涉及“学会概括”这一语文要素的课文进行了梳理(见附表)。

附表中,对课标提出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一目标进行了分解:目标一,了解作品梗概,弄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目標二,寻找线索,会依据线索划分故事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目标三,了解主要内容,会依据主要内容列小标题。三个目标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找到这些目标具体落实的课文,教师教学时就一目了然了。因此,研读课程目标,把握年段细化目标,关注学科素养,就能为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二、一课一得,把握重难点

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一篇课文所承载的语文素养不可能是单一的,但一节课上,如果面面俱到,每一项要求都想落实,教学就只能蜻蜓点水,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停留在表层。教师应考虑教学的深度,真正落实语文要素。如附表中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是大作家郭沫若的作品,全文如诗。课文6~8自然段把平淡无奇的白鹭的觅食、栖息、低飞描绘成了三幅画。课后习题要求给这三幅画各起一个名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三个自然段中白鹭在干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学生很快找出文中的词:钓鱼、望哨、低飞。“如果要给这三幅画分别取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吗?”学生面面相觑。于是,教师出示第一幅画的名字:水田独钓图。“说说老师取的名字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老师写出了地点,有的说老师的取名很有诗意……此时,教师话锋一转:“你们都用‘钓鱼’一词,我却用了‘独钓’一词,说说哪个词好。”这一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立刻想到了诗句“独钓寒江雪”,诗一般的语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给后两幅画取名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清晨望哨图”“树顶瞭望图”“黄昏低飞图”“悠然低飞图”……学生能概括、会概括,真正使“学会概括”这一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概括是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前提,但不是每一次课都要作为重点来关注,有时概括课文内容只是学习课文的前奏。如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课文围绕一元五角钱,写了哪几个镜头?课文6~19自然段写了这一元五角钱母亲是怎么挣来的;29~33自然段写了母亲是怎么给这一元五角钱的;34~37自然段写了作者是怎么花这一元五角钱的。在帮助学生梳理了这些信息后,教师将教学重点落在让学生“找找哪些细节让你鼻子一酸”上面。这一课,如何引导学生寻找线索概括段意不是教学的重点,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在细节描写中感受慈母情深。但概括是前提。作者梁晓声围绕这一元五角钱,向我们展现了“我”的心路历程,由开始梦寐以求想得到这一元五角钱,到左右为难,到最终鼻子一酸。如果说一元五角钱是这篇文章一条明的线索的话,那么作者的这个心路历程则是文章暗藏的另一条线索。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如环境、动作等,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慈母情。可见,附表中所列的课文是落实“学会概括”这一语文素养的重点课文,需要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三、拓展练习,夯实训练点

学完课文,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概括这一语文能力,课文的学习只是给了学生体验的过程,只有持续地进行练习巩固,“学会概括”这一语文要素才能真正落实。而升入高年级后,课后的拓展练习能为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一条路径,能让这一素养的培养形成系列化,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形成概括能力。

(一)提炼方法

概括是有方法可寻的,有的是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这是摘句法;有的需要提取信息后做组合动作,这是提取组合法;有的可以通过事件的六要素来提炼,这是要素串联法;有的是直接将段意归并,这是段意归并法;有的通过阅读时的自问自答来概括,这是自问自答法。这些方法的运用需要在相应的训练中去夯实。例如,六年级下册《藏戏》一课,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课文前三段三句设问句就是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呈现。藏戏不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的三个特点就包含在这三句话中。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可给出相应的训练题,引导学生运用摘句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层训练

训练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概括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提炼一件事,再过渡到提炼几件事,最后提炼小标题,直至与其他题型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如2019年我区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卷中的阅读文章《萝卜花》的命题,就是有关概括的综合性习题,既有对概括能力的考查,又有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题目如下:

选文以(    )为线索,用极朴素的语言写了女人生活的波折:优裕的生活→(    )→(    )→(    )→酒店慢慢出名。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女人。

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学会概括,需要教师通过智慧细化课标,一课一得把握重难点,并在后续的练习中帮助学生提炼、巩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语文要素高年级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