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抗战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2022-06-25喻晋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

摘要: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是重要的民族记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文章基于媒介记忆理论,以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为研究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级主流媒体的报道文本,研究主流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对抗战记忆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相关报道对抗战的记忆建构过程,是一种从潜移默化到累积质变,再到根治基因的过程。首先通过媒介议程设置进入公众的媒介浅层记忆,而后通过重点突出加深公众的媒介深层记忆,最后将公众的认同感积淀为媒介底层记忆。这种媒介记忆建构方式有助于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建构公共领域的文化历史认同,传承民族精神与信念,对主流媒体媒介记忆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媒介记忆建构;九一八事变90周年;主流媒体;抗战报道;建构方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02-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历史。在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抗战记忆的建构必不可少。研究主流媒体如何建构抗战媒介记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精神。随着媒体环境不断变化,传统媒体的运作流程发生变化,其记忆功能不断增强,在抗战记忆的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媒介是人的延伸,因此媒介记忆也可看作是个人记忆的延伸。从哈布瓦茨群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出发,发现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运作具有相似之处。以个人记忆运作过程为基础,可将媒介记忆划分为浅层记忆、深层记忆、底层记忆。媒介记忆建构的过程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三者属于递进关系。因此,本文将媒介记忆运作机制作为理论框架(见下图),分析各级主流媒体推出的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

一、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的媒介记忆建构过程

(一)潜移默化:通过议程设置进入媒介浅层记忆

外部的各种信息首先进入的是媒介浅层记忆,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被分享和更新[1]。但是,人们对于外部信息的接收是有限的。一方面,记忆是人主观的反映,人们通常接触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另一方面,媒介会对信息进行筛选。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媒介对与九一八事变相关且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内容进行了优先筛选,潜移默化地使公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接受媒体的议程设置。例如,新浪微博话题#九一八90周年#阅读量达45.8亿,讨论量达2136.3万;话题#勿忘九一八#阅读量达58.2亿,讨论量达2248.3万。央视网主持的话题#为什么九一八不能忘#阅读量达1.6亿,讨论量达5.8万。

可见,主流媒体影响力之大,公众参与度之高。主流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提高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新闻报道的曝光率,并且使特定的、筛选后的报道更多地被公众接触和感知。

大量有关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的报道和话题讨论,使公众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了更多接触和感知,但这种接触和感知如同艾宾浩斯展示的人类记忆遗忘曲线,是短暂且容易被遗忘的记忆,无法伴随媒介的高曝光率固化。

相关报道和话题讨论被主流媒体设置为公众议程,通过对新闻的编排来影响公众对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这一议题的关注,以多形式、多角度、多報道的方式吸引公众注意。如采用视频、直播、海报、照片、特别策划等形式来展现议题,并且在该时间节点前后重复但不重样地发布相关内容,使议题在公众的媒介浅层记忆中存留更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议题的记忆。比如,大部分主流媒体都在2021年9月18日前对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报道进行了预热,并且在该时间节点后更新了不少相关报道。的确,大量推送相关报道,更易引起公众注意。虽然在媒介浅层记忆阶段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遗忘现象,但是海量的媒介浅层记忆是一切记忆的基础和来源。换言之,通过大量相关报道引起公众注意的次数越多,公众对议题的印象就会越深刻,议题被遗忘的速度也就越慢。

(二)累积质变:重点突出加深媒介深层记忆

媒介中零散的浅层记忆经过量的积累逐渐发生质变,形成媒介深层记忆。

从物质层面讲,媒介深层记忆来源于浅层记忆的量变与质变,是对浅层记忆的归档[2]。比如,新华社用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来勾起人们对抗战历史的回忆,其间不断重复数字“14”和“ 90”,加深人们对时间点的印象。“14”代表中国人民的14年抗战,意在表达抗战艰辛;“90”代表九一八距今的时长,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牢记曾经的苦难以及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主流媒体推出丰富多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逐步将公众的媒介浅层记忆转变为媒介深层记忆,即对新闻背后的历史的记忆。历史由口口相传到印刷品记录,再到社交媒介数字化记录,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记录载体不断更新,使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记忆更容易被提取和搜索。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主流媒体利用超链接等形式让公众一键就能回溯历史事件,加深媒介浅层记忆。

从精神层面讲,媒介浅层记忆不断加深,进而形成积淀,逐渐转变为媒介深层记忆。这一转变过程也是媒介不断对公众进行媒介议程设置的过程。

媒介将公众的注意力逐渐转移至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将浅层记忆信息如“90周年”“九一八”“英雄人物”“老兵”“警钟”“抗日歌曲”“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勿忘”等有组织地排列起来,形成某种经验或理论,即对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这一议题进行整合,突出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记忆,强调九一八事变既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最终引出抗战精神。如此,让历史背后的逻辑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程序化记忆,这部分记忆不仅包括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还包括对历史背后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媒介记忆建构中,通过媒介浅层记忆的不断积累和激发,形成媒介深层记忆,最终搭建起媒介叙事框架。

可见,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议题传播过程中,都在不断刺激新的媒介浅层记忆。新的媒介浅层记忆被激活的同时,带动整个媒介记忆建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九一八事变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在链接深层记忆的同时,对新的媒介浅层记忆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浅层记忆与深层记忆间的互动,并最终与媒介底层记忆相呼应。

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新闻报道内容丰富,既有浅层记忆,又有深层记忆。物质层面是对九一八事变的回溯,精神层面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体现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报道的媒介叙事中即是抗战精神。这两个层面共同建构起公众的媒介深层记忆。

媒介深层记忆连接媒介浅层记忆和媒介底层记忆,具有重要作用。主流媒体在公众的媒介深层记忆建构过程中时常运用更贴近公众生活的方式,如央视新闻创建话题#那些用烈士名字命名的地点#,辽宁日报推出系列微视频,特别策划《抗争——辽宁人·辽宁事》,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小见大地突出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所代表的物质层面的历史档案和精神层面的历史事迹、历史经验及教训。

(三)根植基因:认同感积淀为媒介底层记忆

媒介底层记忆是媒介深层记忆积淀后的底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一种文化的基因密码[3]。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记忆,人们无法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人对历史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正因这种认同感,充分激发了公众的爱国热情,强化吾輩当自强的信念。此外,公众本身也有认同的需求。

人民日报制作英烈誓言海报,如#每个中国人都该铭记今天#、#牢记九一八#等话题海报,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民族的认同感;以话题#今日中国再不是1931年的中国#制作视频,充分彰显民族自信。此外,在媒介记忆建构过程中,还挖掘了不少老兵和普通人的记忆,通过多视角叙事丰富抗战记忆话语,完善抗战记忆图景。

央视新闻在位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开设直播,意在回顾历史、感受历史。特定环境的直播能有效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并且直播突破了空间限制,带给观众强烈的在场感,使观众产生情感认同,进而加深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媒介底层记忆。

二、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的媒介记忆建构价值

(一)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如今,青年群体是使用媒介的主要群体。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传播平台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尤其在微博平台上,青年群体占比较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等现象,这一定程度导致青年群体对历史的认知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单向度的人》提出,年轻人更有自己的想法[4],他们会以自己对媒介记忆的解读来建构属于个人的记忆。因此,主流媒体应探索更多贴近青年群体的媒介记忆建构方式,以真诚打动他们。也就是说,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用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媒介叙事。

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叙事方式多样。各级主流媒体纷纷通过制作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海报,开设青年群体乐于接受的直播,拍摄MV、短视频等方式来宣传英雄人物,讲述抗战故事,不断激励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以英雄人物和抗战精神为指引,在大是大非面前守好底线,不畏艰难,奋斗拼搏,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建构公共领域的文化历史认同

微博作为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具有隐匿性和跨地域性的平台,是一个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给网民提供更多发言机会,但与此同时也导致网络暴力、人云亦云、缺乏理智判断等现象发生[5]。随着网络不断普及,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不少网民缺乏判断力,加之自身对历史史实不够了解,极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文化历史的认同感对于民族团结极为重要。媒介记忆丰富了记忆传播方式,扩大了受众的覆盖范围[6],抗战记忆对公众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能增加公众的知识积累,以史为鉴激发个人才能和创造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尤其是对国际事件的理解。

主流媒体采用丰富的叙事手法,强化公众的抗战记忆,如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中,通过各种影视剧帮助公众重温抗战记忆;通过记录老兵的抗战经历来实现代际传播,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历史,真实而亲切。多种叙事方式使公众感受到抗战记忆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价值,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学习、刻苦努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民族复兴。当这种媒介记忆成为公众的深层记忆后,公众会自发成为记忆的宣传者,为国家、民族记忆添砖加瓦。

(三)传承民族精神与信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主流媒体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媒介报道让青年一代铭记历史。通过对公众的媒介议程设置,在特定时间再现历史,并以丰富多样的叙事方式让后辈不忘来路,深刻意识到民族记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的历史延伸,则是中华民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而这14年的抗战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信念。正是这一信念支撑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勇敢前行。主流媒体对抗战媒介记忆的建构,是为了让后辈勿忘曾经的苦难,居安思危,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朝着这一目标不断迈进。为此,要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历史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教育意义[7],只有在历史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加坚定地向着目标迈进。媒介在对抗战记忆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主流媒体要更好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

三、结语

本文探究各级主流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的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对抗战记忆的建构过程,分析主流媒体如何建构抗战媒介浅层记忆、媒介深层记忆、媒介底层记忆,并从中发现做好抗战媒介记忆建构,有助于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建构公共领域的文化历史认同,以更好传承民族精神与信念。

参考文献:

[1] 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 邵鹏.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J].当代传播,2012(4):26-28.

[3] 陈虹虹.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4] 钟梦媛.南京大屠杀的媒介记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5] 王美华.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6] 丁琳.媒介记忆视域下国产灾难片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9.

[7] 纪晓君.媒介记忆视角下人民网汶川地震后灾难报道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作者简介?喻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研究
浅析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我国主流媒体品牌融合趋势和方向刍议
主流媒体网站内容建设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