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新闻传播的创新途径分析
2022-06-25陈婉婉
摘要:媒体融合已由“零星破局”向“整体跃进”阶段过渡,推动自身传播路径创新,其不仅是党报履行新闻传播责任与使命的重要体现,还能够进一步筑牢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主阵地。文章通过整合同行业、同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围绕多元新闻传播策略、深度报道策略、建立联动传播矩阵、探索融合传播机制、完善传播队伍建设五个层面创新新闻传播途径,最终完成融媒体环境下党报新闻传播全新途径的建构,旨在为党报舆论引导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党报新闻;主题报道;新闻传播;媒体融合;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093-03
一、引言
新闻传播是基于客观事实向受众传递新聞信息的行为与过程,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满足新闻接收主体的实际需求。党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代表,在互联网发展与新媒体冲击下面临发行量萎缩、广告价值下跌、舆论地位被削弱等现实困境。在上述显性问题的冲击下,党报的生存与转型升级面临重大挑战。基于此,党报应自觉承担舆论引导与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新闻传播的有效创新途径,为新时期党报守正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二、创设多元新闻传播策略,深入挖掘社会热点
(一)策划方式创新
鉴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新语境的形成加快,党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应主动思变、树立全新传播理念,以主题报道为切入点创新内容策划方式,改变原有新闻资讯垄断格局、实行消息分发下放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将党的理论和最新方针政策等传递至受众端,提升新闻传播效果[1]。以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党报可基于媒体融合视角建立联合策划机制,以现有党媒平台为载体,借鉴人民网策划的“两会进行时——全国党媒报两会”这一专栏建构模式,充分运用纸质报纸、门户网站、移动新媒体建立联动宣传机制,主打多元化传播战略,使全国两会的新闻热点在全国70余家党媒平台上同步、滚动播出。
与此同时,聚焦移动终端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将新媒体、商业化力量融入新闻传播策划环节,利用市场化经营理念与不同商业渠道提升新闻报道的曝光率与传播效果,实现“用内容换流量”的预期目标,借此有效提升新闻内容产品的推荐量与浏览量,从而在全媒体环境下实现互利共赢。
(二)传播策略创新
新闻传播策略应随新闻传播态势的变化同步更新,要求党报紧随时代发展步伐重构新闻传播策略,将选题策划重点由新闻成品组合迁移至新闻事实发现前端,使传播策略的适用范围覆盖至新闻素材收集、内容生产、成品传播的全过程。从新闻事实发现与搜集环节入手,新闻编辑工作者应从全方位、多视角出发寻求内容传播的有效切入点,聚焦内容表现力、受众关注度,搜集相关素材与背景资料,确定新闻的体裁、风格与定位,为后续文稿撰写、组合排版等提供充足选择空间,保证党报新闻的专业性与权威性[2]。
与此同时,从新闻选题环节入手,提前部署传播路径,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确定新闻报道内容的侧重点、报道形式与创作手法,为后续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提供保障。以安徽日报为例,该报于2021年围绕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组织开展“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迎接党代会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征集“未来五年怎么干”的“金点子”、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的大事小情,推出《未来五年怎么干?省委请您出“点子”!》《每个人都是主角!安徽发展期待您的“金点子”》等新媒体作品,还在报纸、客户端、新闻网站同步开设专栏专题,刊载精心整理的精彩留言,联动省委督查室。这些连续报道形成规整严密、连续性强、可读性强的新闻传播链条,从而依托前期周密策划部署,获得令人满意的新闻传播效果。
(三)抢占舆论先机
信息化时代,媒介融合改变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新闻传播时效性的提升均为党报的新闻传播带来一定挑战。在此背景下,党报应牢牢守好舆论引领与新闻传播的第一阵线,在复杂媒介环境下坚守新闻传播内容的理性、真实性与权威性,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媒介要素与受众建立思想与情感上的交互,在传播策略设计上注重积极迎合、充分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便于在新闻事件、社会要闻发生时掌握舆论先机,从而及时向受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以人民日报为例,该报聚焦“北漂一族”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联系中国梦的时代命题,选取10名具有代表性的“北漂”青年作为新闻报道对象,通过讲述10名青年为追求梦想在北京生活、奋斗的心路历程及其背后的故事,向社会各界展示年轻一代群体为梦想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面貌,从而由个体梦想折射出中国梦的思想核心,在网络热议形势下占据舆论引导的先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三、聚焦深度报道深耕内容,变革新闻表达方式
(一)坚持“内容为王”
基于“内容为王”原则创新党报新闻传播内容,要求党报以深度报道为着力点深耕内容创作,弥补以往“严肃有余,看点不足”的弊病,增强新闻传播内容的可读性[3]。从新闻人物刻画入手,应着眼于人物细节、性格、职业、家庭、命运等多个视角塑造人物形象的,如安徽日报在《“逆风少年”逐梦前行》的人物报道中报道了身残志坚的少年汪艾韬,作者没有局限于描写人物的不幸与优异成绩,而是细致地跟他家人和老师沟通,挖掘出他可贵的努力拼搏、豁达丰富的精神世界,改变了以往罗列事实的典型人物写作形式,展现出一个真正生活强者的立体形象,有效吸引受众的关注、增强受众对新闻报道人物的探究兴趣。
从新闻标题创新入手,通常亮眼的新闻标题将决定其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有极大吸引力,因此要求党报在新闻标题的设计上创新,借鉴安徽日报在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对新闻报道标题的拟定方式,如《“安徽号”快车的“速度与激情”》这一标题,在新闻传播的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眼球,简洁直观地展示当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成就,并有效吸引受众参与到话题之中交流互动;再如利用《党代会报告中,这12段话燃爆了!》这一新颖标题,有效中和党报新闻的严肃性、晦涩性,以摘“金句”、划重点的形式向受众讲述安徽在发展中的宏伟蓝图、信心决心,更加容易吸引受众,促使具有公信力的党媒信息得到有效传递。
(二)创新表达方式
当前受众的阅读习惯、信息需求均已发生深刻变化,对于党媒的新闻传播形式创新提出现实要求。对此,除需要创新新闻标题、内容切入视角以外,还应迎合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创新表达方式,借此延伸新闻传播触角,实现与受众需求的稳步对接。
一方面,可尝试改变叙事方式,以第一视角讲述新闻事件内容,如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新安晚报在微信公众号、大皖新闻等平台上推出《安徽16市方言夸家乡!简直“徽”常“皖”美!》H5作品,请老乡们用一句地道方言夸一夸安徽各地发展,并梳理各地发展概况和采集一线的图片,通俗易懂,可读性、可看性强,与会议报道形成紧密联动。
另一方面,可创新新闻报道的结构形式。根据新闻体裁,灵活搭配时间、空间、时空等不同结构形式,如在安徽日报《毕业寄语里的深情与厚望》这篇报道中,以高校毕业季的送别为主线,采写了省内多所高校的毕业活动,收集了不同校长为毕业生送上的畢业致辞,受众可以从中获得极强的画面感与新颖的阅读体验。
(三)深耕受众市场
当前媒体融合环境下,受众需求与市场发展趋势往往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因此应着眼于受众市场创新传播策略。党报作为传统媒体,其传达的新闻内容涉及社会普遍关注的时政、经济、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多个领域热点话题,以理性视角分析现象成因、剖析问题本质、提出解决建议等,运用接地气的话语叙述方式与受众建立良好的情感交互关系,引领受众共同构建和谐正面的新闻舆论环境。以人民日报为例,该报以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面向传播市场推出《市场报》,面向新闻工作者及爱好者推出《新闻战线》,面向其他用户群体推出《讽刺与幽默》等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产品,由此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自身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四、建构联动新闻传播矩阵,扩大互动传播效应
(一)融合新媒体手段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党报应紧随时代步伐融合新媒体手段,推进新旧媒体间的有效融合,建立联动新闻传播矩阵。例如,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形势下相继开通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官方账号,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偏好创新设计新闻内容产品,如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其视频号发布的《文物音乐会,国宝唱嗨了!》短视频,风趣巧妙地引出了两会主题,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1.5万的点赞量,在平台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该报也曾与抖音平台联合发起“捕捉身边的美好”这一主题活动,其中以“推车民间英雄”为题的短视频获得超百万点赞量,有效提升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效果,提升文化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强化互动传播
基于信息内容共享、技术应用普及、平台终端融合、管理手段创新建构党报新闻互动传播机制,一方面从“纸端”入手,要求党报坚持捍卫主阵地的先天优势,在新闻主题报道中与其他兄弟党报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如借鉴河南日报与安徽日报报道红色革命老区的形式,以同一主题、相同版面内容、统一调性进行整体把关,在互访稿件内容、叙述视角等方面突出个性化特征,后续相继与湖北日报、安徽日报、河北日报以及吉林日报等多家兄弟党报建立联动传播机制,使各地革命老区面貌及特色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借助纸媒联动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从“移动端”入手,要求党报加强与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媒体间的合作与互动,入驻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建构日常官媒间互动与粉丝互动机制,在发布系列新闻报道时由其他合作官媒积极转发,借此推动新闻内容产品的跨时空传播,更好地扩大新闻资讯的影响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探索媒体融合传播机制,加强传播技术创新
(一)智能化生产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党报在传播内容、形式、渠道创新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创新传播载体,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供有效支持。例如,人民日报在现有客户端建设的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语音识别系统,在新闻直播过程中提供同声传译、文本展示功能,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新闻报道采编时效,也能有效满足特殊群体的新闻阅读需求;再如新华社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两会的舆情热词,采用智能化生产模式创新融媒体内容生产机制,推出《2018两会MGC舆情热点》等系列内容产品,获得良好传播效应;中国网、人民网、央视网等党报相继利用VR、3D立体化等技术手段推出系列报道产品,为受众提供裸眼观看、虚拟演播室等多种新型报道模式,均取得良好市场反响,有效扩大新闻内容产品的传播范围。
(二)可视化产品推广
面向当前短视频兴起趋势,党报应积极探索移动端的传播规律,归纳总结用户个性偏好,基于互联网思维推出可视化内容产品,实现新闻报道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等多维度的协同创新。如安徽日报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报道,策划推出“徽之华光”系列短视频,制作推送《茉莉花开新时代》《皖北振兴创辉煌》《乘风破浪会有时》《人间天河淠史杭》等思想理论类短视频,是党报创新方法手段、开展理论传播的又一突破,系列短视频通过安徽日报移动端推送后,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六、加强新闻传播队伍建设,提升传播影响效应
为使新闻传播真正实现“走出去”、获得“破圈”传播效果,还应明确认识到人才作为新闻生产治理要素的关键作用,在新闻内容、专题报道策划之初成立专门项目组、组建工作专班,围绕活动组织策划、新闻素材搜集、联络协调、内容推广设计等多个层面建立新闻传播机制,整合内部媒体资源建立全媒体环境下的融媒报道组,明确组内采访、编辑、视频、文字、新媒体等不同成员的专项责任。
在此过程中,基于“一次采集、多次传播”理念整合新闻资源,以新颖视角、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建立链条式传播结构,对重大新闻事件、受众热议话题进行选材、立意等层面的多元创新,形成独特的新闻报道风格,便于更好地提升党报在新闻报道上的影响力。同时,可引入信息橱窗式样报道模式,采用“图片+导读”结构设计新闻头版,使受众一目了然地掌握要闻内容,并借鉴网络链接的处理方式,将新闻标题、重点内容板块放在党报的头版或醒目位置,借此打破原有固定、僵化的阅读形式,在受众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更好地提升新闻传播的关注度与实际影响力。
七、结语
当前媒体竞争形势日渐激烈化、复杂化,新闻传播语境已发生深刻变革,要求党报主动融入媒体融合环境,推进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与传播载体的协同创新。在此过程中,拓展新闻传播深度、提升新闻传播高度、缩短新闻传播时长、拉近受众交互距离,从而进一步强化党报的意见领袖、舆论引导地位,推动党报核心竞争力与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琪.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创新的途径分析[J].传播力研究,2021(12):3-4.
[2] 谭青.央视新闻主流价值的传播创新分析:以#2019正能量天团#为例[J].传媒,2020(4):61-63.
[3] 张茂.党报新闻摄影的供给侧改革探析[J].青年记者,2020(29):52-53.
作者简介?陈婉婉,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党报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