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寒化瘀法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2022-06-24杨国峰伊天爽孙悦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神经炎面神经面瘫

黎 冰 杨国峰 伊天爽 孙悦玲

(1.沈阳市中医院针灸科,辽宁 沈阳 110004;2.辽宁大学医院中医科,辽宁 沈阳 110036)

面神经炎在临床上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麻痹(Bell麻痹),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主要由多种原因如受寒着凉、循环障碍、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机制造成面神经水肿肿胀,受面神经管所限而遭压迫所引起,本病主要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临床表现以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2]。近年来本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25~45岁的男性群体当中[3]。目前针对本病现代医学以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为主,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损伤。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本病主要由外感风寒之邪,瘀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引起本病,因此在临床上通过采用祛寒化瘀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具体诊疗方法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均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沈阳市中医院收治的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8.08±12.38)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3.58±1.64)d;左侧面瘫者27例,右侧面瘫者21例;患有高血压病者26例,糖尿病者15例,冠心病者12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47.37±12.32)岁;病程1.5~8 d,平均病程(3.44±1.59)d;左侧面瘫者23例,右侧面瘫者25例;患有高血压病者25例,糖尿病者13例,冠心病者1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疾病、简易Portmann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4]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学》[5]中对面瘫病的诊断标准拟定。

1.3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8~75岁者;(2)患者初次患病,发病时间在7 d以内者;(3)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知晓本研究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者。

1.4 排除标准(1)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颅脑肿瘤、脑卒中、创伤等)的面瘫;(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有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4)患者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及对中药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激素等西医基础治疗措施。

1.5.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寒化瘀法。祛寒化瘀法包括中药汤剂及针刺治疗,中药汤剂组成包括干姜10 g,白附片10 g,川芎15 g,僵蚕5 g,郁金15 g,赤芍15 g,红花15 g,当归15 g,甘草15 g,上药水煎,每剂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每日2次温服。针刺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穴百会、头维、攒竹、四白、巨髎、地仓、颊车、下关、迎香、口禾髎、人中、廉泉、合谷。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 标准参照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痊愈:Ⅰ级,患者额纹对称,鼻唇沟对称,闭眼、鼓腮可,面部表情正常;显效:Ⅱ级,患者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基本恢复,眼裂未紧密闭合,口角歪斜但不明显;有效:患者Ⅳ~Ⅵ级改善为Ⅲ级;无效:患者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1.6.2 简易Portmann评分 要求2组患者做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口哨和鼓腮等6个项目,和患者面部正常一侧比较,大致相同为3分,活动减低为2分,活动不明显为1分,彻底无变化为0分,在结束后加基础分2分,共20分,患者得分越高,病情越轻,分值越低,病情越重。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2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92%(47/48),优于对照组的77.08%(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面神经炎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Portmann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Portmann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01);研究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面神经炎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面神经炎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s,分)

3 讨论

面神经炎目前病因未完全阐明,其诱发因素可能与风寒、病毒感染及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局部神经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有关,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茎乳突孔内面神经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性反应[6]。其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本病属于中医学“面瘫”“口僻”“口”“吊线风”范畴[7,8]。其病因主要为脉络空虚,风寒、风热、痰湿、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面部阳明、少阳脉络,导致经脉痹阻,失于荣养而发病。笔者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外感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寒性收引,瘀血痹阻,经脉失养,导致面部经络不通,经脉肌肉失于荣养而发为本病。因此在治疗上以疏风散寒、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采用祛寒化瘀法治疗本病,针药并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方中干姜温中散寒,白附片祛风化痰,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三者共为君药,共用起到祛寒化瘀的作用;僵蚕祛风止痉、化痰散结,郁金活血行气止痛,共为臣药;赤芍、红花为佐药,赤芍凉血散瘀,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当归、甘草共为使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共用,起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针刺四白、巨髎、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均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合谷、迎香、口禾髎为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百会、人中、廉泉为督脉上的穴位,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以上均为阳经上的穴位,共用可以起到振奋阳气、化瘀散寒的功效。研究表明,针刺能疏调面部经脉,同时还具有扩张面部血管及改善面部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以改善面部的微循环及淋巴循环,从而起到消退局部水肿及炎症的作用。因此,针药并用共同起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通过上述研究表明,采用祛寒化瘀法治疗面神经炎,在临床疗效方面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Portmann评分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采用祛寒化瘀法治疗面神经炎,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炎面神经面瘫
视神经炎的悖论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索中药复方治疗视神经炎用药配伍规律
精细化护理在急性视神经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健康教育在面神经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术前弥散张量成像面神经重建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