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神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

2022-06-24周进发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周进发

摘  要:神话故事被誉为“人类文明最早的一缕绮艳无比的曙光”,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丰富的想象,是文学创作和语文学习的丰厚土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下册教材中的几篇神话故事为例,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神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神话故事;教学

一、发挥复述的作用

神话故事的情节性强,适合口耳相传,采用以复述为主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耳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课后都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要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就要教给他们常见的几种复述方法。

(一)转述

转述是在记忆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复述的一种复述方法,简要来说就是“去枝存干”,并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抽象,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和概括。

在《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的学习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文,进而用自己的话来讲述主要的故事场景,分别用四字词语归纳,板书如下:

求神熄火

天崩地裂 造船救人

水深火热 寻找彩石

炼石补天

其次,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说故事梗概。学生虽了解故事大概内容,但概括性复述有点难度,尤其是难以连接“天崩地裂”与“水深火热”这两个词。在学生复述有困难时,教师相机出示辅助句式,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来复述,引导掌握概括性复述的要点与方法。

(二)圈画关键词复述

圈画关键词复述就是通过提炼关键字词的方法达到复述内容的目的。教授《女娲补天》一课的时候,在重点研读第1自然段中描写“天崩地裂”与“水深火热”的场景时,教师可抓住同偏旁的词语,如“窟窿”“深沟”“燃烧”“围困”“挣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适时体会神话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着重抓如“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到处”“许多人”等词语,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神话夸张的手法。通过想象画面、反复朗读,学生对同偏旁词语、叠词与重复出现的词语有了较深的印象,最后借助这些关键性词语进行复述。

为了使学生提炼的关键词更加准确,教师可以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教给学生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比如女娲做的几件事情可以用两个字的动宾短语来概括,分别为“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方法,概括起来就能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三)画思维导图复述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简单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畫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内容,归纳主旨;并能清楚显示文章的主次和内容之间的关系。神话故事情节性强,利用思维导图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情节复杂的神话不易复述,但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就能快速感知内容、理清思路、梳理顺序,复述起来就省力多了。思维导图的类型很多,有“塔型”“链状”“树形”等等,运用这些图形,可以摒弃过多的内容分析,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本脉络、把握内容间的联系,易于学生有条不紊地复述。

二、感受语言的神奇

神话故事,的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奇迹的产生是作者用“神奇的语言”把离奇的构思、夸张的想象、丰富的人文内涵表达出来的。学习神话,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神话的表达方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并且能够对神话中的语言加以积累、运用。

在《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的教学中,等学生熟悉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故事情节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读文中感受神话故事语言的“神奇”。教师请学生边读边想:“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神奇,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把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语句画出来。”

当然,反馈信息重点聚焦在“补天”的场面,学生各自交流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交流的句子五花八门,但都是准确的,因为在全文中,这样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的同学认为:女娲“一泼”就把天补好了,真是太神奇了。这“一泼”是个简单的动作,怎么可能把天补好呢?可见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有的认为:黑黑的大窟窿,只往上一泼,“立刻”补好了,真是不可思议。有的想象天空“金光四射”的情景,再通过抓住女娲补天的动作,朗读想象,感受到她作为一个神,有着非凡的神奇力量……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悟中,感受着神话语言的魅力。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夸张的语言,把女娲“求雨”或“造船”的神奇感觉写出来。

三、在对比阅读中拓宽视野

神话故事的传承是由语言、文字完成的。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神话故事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不同风格语言的机会,因此,要想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要从语文课本出发,进行大量对比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神话故事。

(一)古今对比读

即学习现代版的神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古文版的神话。以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为基础,对比阅读浅显的小古文,使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意蕴与节奏。比如在学习《夸父追日》这篇神话故事,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版的《夸父追日》。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初步感知故事的大致内容,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能发现古文言简意丰的特点。而且通过多次朗读,还能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二)异文互读

不同的神话故事,在布局谋篇、表达方法上还会有不少相似之处。教学中,教师可重组教材,利用异文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让学生对比阅读。通过学做简单的批注,体会神话表达夸张、想象离奇的特点。学完《女娲补天》后,可以补充学习《精卫填海》,以迁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练习运用“品语言、悟神奇、做批注”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同文对比读

神话故事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流传方式。在同一故事的对比阅读中学生会有许多阅读发现,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同。如《女娲补天》一课,人教版和湘教版对五彩石的五种颜色有不同的表述,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思考这几种颜色为什么可以变换,体会神话故事语言的神奇和巧妙。同文对比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编写故事

教学神话故事类课文时,采用以“编写故事”(续编、改编、补编等)为主的教学策略,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能够把学会的知识迁移运用。

续编故事,能让学生学习运用夸张的语言描述自己离奇的想象。学习《女娲补天》后,补编女娲“求神熄火”“造船救人”“寻找彩石”等故事。在了解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神话故事,比如在学完《后羿射日》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上只有一个月亮?有没有可能以前有好几个月亮?那其他的月亮都去哪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原来自己也能创编一个神话故事。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神话故事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给学生埋下了想象的种子。在神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文本特征,让学生受到文化的浸润,感受神话故事的美好,让神话真正成为儿童的神话。

参考文献:

[1] 张婷. 浅谈基于不同学段下神话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导学,2015(36):5.

[2] 王树华,薛法根. 上出神话的韵味来——《开天辟地》(第一课时)教学录评[J]. 语文教学通讯,2015(36):41-46.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