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出版在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2022-06-24张燕
张燕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一个新理论和新学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学者、高校和出版机构的通力配合,长期积淀,厚积薄发。本文以新结构经济学为例,通过对其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探讨学术出版在助力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方面扮演的积极角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学术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1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再次强调要“着眼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来自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必然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伟大实践。
在经济学领域,由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便是总结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败经验进行自主理论创新的典范,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学术出版可以在助力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一、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学术出版成果
新结构经济学是第一个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侧重于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内生性与动态性,以弥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代经济学。
该理论在提出和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1988—2008)、系统阐述和深化提升阶段(2008—2012)、拓展运用阶段(2013年至今)。而学术著作的出版成为各个阶段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对理论创新构成了有力支撑。
在该理论的萌芽阶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林毅夫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992)、《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2000)、《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2004)、《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2008)等多部学术著作。同期,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的奇迹》(1994)则建立了以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发展政策选择及其影响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这些早期著作构成了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思想的基础。
2008年6月,林毅夫在世界银行担任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期间,对其理论进行了深化提升。在2011年3月的库兹涅茨年度讲座上,林毅夫发表了题为“新结构经济学: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的演讲,向经济学界正式宣告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诞生。2012年,作为新结构经济学奠基之作的《解读中国经济》和《新结构经济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新结构经济学》一书系统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观点,成为划分第三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标志。
此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进入拓展运用阶段。在这一阶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林毅夫的《繁荣的求索》(2013)、《超越发展援助》(2016)、《战胜命运》(2017)等著作。这些著作侧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即以新结构经济学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和指导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转型实践,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新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在国内学界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为了对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加以总结和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2016)、《新结构经济学思与辩》(2017)、《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2018)、《新结构经济学研习方法》(2021)等一系列著作,为新结构经济学大道上的后来者提供研究和学习指引,有力促进了新结构经济学在国内的普及和传播。
二、以出版继续助力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展及学科建设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新结构经济学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进展和丰硕的出版成果,但作为一个新理论和新学科,其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作为新兴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还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夯实,需要用合适的数学工具来完成理论的公理化和模型化,也需要更多的应用性研究丰富其政策实践;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自主创新理论,新结构经济学还需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进一步认可。从出版的角度来看,在新时期可从以下两方面继续提供助力。
1.以系列化的出版丰富理论创新成果
继北京大学之后,国内外有20多家教学科研单位相继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2019年,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成立,越来越多的院校和学者加入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阵营,形成了“引领者+追随者”的局面。与此相适应,出版社应及时将出版重点从引领性的单本学术著作转向系列化、规模化的学术出版,以丰富和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成果。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策划了“新结构经济学丛书”(被列为“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物规划项目),其他出版社也有类似的丛书规划,但尚处于规划的早期阶段。
未来出版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首先,在作者团队上充分借助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新结构经济学学术会议等平台,整合不同地区、高校的作者资源,组建高水平的作者团队。其次,在内容上重点支持基础层面、理论层面的原创性学术研究,鼓励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行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适时出版学科发展综述性著作,以便后来者了解各分支领域研究进展;继续聚焦关于学科内涵、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的讨论,促进新兴学科的成熟完善。再次,在运作形式上,除出版社内部的审稿流程外,可借鉴国外大学出版社的同行评议制度或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度,以保证入选著作的高质量,打造系列学术精品。
2. 以出版“走出去”扩大学术影响力
当一个新理论和新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通过出版“走出去”,来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在新结构经济学领域,目前《解读中国经济》已实现了十几个文种的版权输出,《新结构经济学》于201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值得对外译介推广的百种图书”。这些著作的多语种出版对外彰显了中國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但数量和集中度还远远不够,无法形成合力。
对此,未来出版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1)依托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借助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等项目的支持。(2)提高“走出去”的计划性和主动性。鉴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在国际上已有一定影响力,被国际学界认为是引领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國际学术思潮,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可以考虑改变传统的在图书出版后寻求版权转让的单一模式,而是在丛书策划阶段就寻求合适的国际合作伙伴,并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丛书规划,争取实现该领域内集中性、系列性的国际学术出版成果。(3)积极推进学术著作的数字化出版和媒体融合,利用全球出版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借鉴国外学术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经验,向国际市场的目标受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数字化内容。
三、结语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是“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高校、学者、出版机构的共同目标。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自主理论创新,在各方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进展和丰硕的出版成果,并有望成为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一扇窗口。在新时期,出版机构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继续发挥学术出版的引领作用和催化剂作用,以前瞻性的学术出版引领自主理论创新,以系列化的学术出版丰富理论创新成果,以精心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为构建和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秋运,王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J].财经研究,2018,44(9):4-40.
[2]付才辉.新结构经济学学科建设初探——走过的路与要走的路[J].中国大学教学,2020(4):69-78.
[3]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74-81.
[4]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五年历程总结回顾(一):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EB/OL].(2020-12-03)[2021-04-01]. https://mp.weixin.qq.com/s/wkzFdB1rVJDnew2vNDVvig.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