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书票:方寸之间,精华荟萃

2022-06-24牛明明

全国新书目 2022年5期
关键词:藏书票藏书图书

牛明明

藏书票是一种被粘贴在图书环衬或扉页上,起到标明图书所属权作用的艺术作品,最早诞生于15世纪的德国。这种具有鲜明个性和特殊作用的微型版画,寄托了读书人对所拥有图书的喜爱与珍视。小小的一枚藏书票画面包罗万象,设计构思新奇,制作手法多样,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藏书票常常能够提升图书的收藏价值,在起到对图书的保护作用的同时,也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本文将带我们盘点历史上的那些精美藏书票,讲述隐藏在其背后的那些有趣历史故事!

图书上的精美“身份证”

1.警示和权贵的标记

欧洲中世纪是宗教题材手抄本书的时代。那时人们的生活与宗教密不可分,从王室贵族到普通群众,各个阶层的人都在宗教的框架中。福音祷告书是至高无上之物,但出版此类图书不仅耗时长且资金投入相当巨大,因此出版工作只能由教会和修道院独占,毕竟它们拥有充足的资金以及能够雇佣高技术匠人的实力,使后世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些精美绝伦的绘图手抄本图书。

此后,在王族权贵支持下,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家开始创建大学,大学的诞生成为了那个时代智慧与知识的载体,当然并不是单纯地传播学术知识,学习内容还是以宗教为主。一方面,教会、修道院和贵族开始向大学提供这些豪华的手抄本书,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更多新的阅读人群出现。另一方面,各国所创立的大学之间或者教会、修道院之间通常也会通过借阅各自拥有的手抄本书进行交流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王族权贵会委托工匠定制凸显家族纹章、徽章的图形标记,以标明对图书的专属和所有权,同时也可彰显家族的权贵和地位。这种被粘贴在图书环衬或扉页上的图形标记,时刻提醒阅读者或借阅者要保护好图书并且要按时归还,于是藏书标记就这样诞生了。它的作用如同中国的藏书印章,成为了一种所有权和专属的象征。

在15世纪的德国,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技术,使欧洲的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他和助手所使用的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使印刷速度较之以前的手抄法和雕版印刷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估算,16世纪印制出版的各种图书总发行量应在2亿册左右。在德国莱比锡、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等地,出版印刷業开始繁荣起来,加上商业生产和贸易集散地陆续出现,使得印刷业逐渐成为一种规模庞大的产业,为早期欧洲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在中世纪,手工抄写文字加上绘制书中各种图像至少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等到了这一时期,手抄图书几乎无人问津,这也表明欧洲图书史进入到印刷书时代。在这里不得不说,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对欧洲的印刷技术提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见左图)

2.家族纹徽章参与创作

之所以早期的藏书票画面内容更多的是某个教会或家族的纹章、徽标,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个时期印刷出版图书的成本依旧非常昂贵,需要筹措大量的资金,要得到很好的销售,单纯靠书市零售是远远不够的。书商需要找到可以长期合作的客户以便得到强大的后盾,教会或有实力的家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种较为固定的画面形式,在那时已经成为藏书票最主要的表现内容。(见上图)

在欧洲,图书大约在15世纪中叶逐渐开始为其他阶层人群服务,这一时期也正是藏书票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迄今发现最早的藏书票出现于15世纪,系德国人约翰内斯·克纳贝恩斯贝格(Johannes Knabensberg)所有,画面上有只刺猬,再上面有条绸带上写着“谨防刺猬一吻”。此作品大约制作于1450年,由于目前仅仅发现了这一枚,没有其他的复品,所以对此枚作品的研究只能停留在作品票面信息上,而更多的内容都来自后人的遐想。(见下图)

和“刺猬”这枚作品相差几十年的还有一枚也被公认为是最早的藏书票之一——“天使”藏书票,从已知的存留下来的信息可知,这枚作品比“刺猬”晚30年,大约制作于1480年的德国。票面刻有一位手抱盾徽的天使,盾徽上有一头牛,根据画面信息查阅,此作品是德国勃兰登堡家族委托制作的,用来粘贴在捐赠给布克斯海姆卡尔特修斯修道院的图书上,制作方法是版画技法中的木刻技术和后期手工上色,因此后有一定数量的复品被陆续发现,如果按照现在公认的标号方法应为(X1+Col)。藏书票的制作通常使用版画技法完成,可以在刻好的版子上进行重复印制,因此会产生一定量的复品,这也是版画这门艺术的独特之处。这枚“天使”藏书票和现在国际上所规定的标准藏书票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缺少藏书票标识和票主信息,不过当时的徽章、纹章已经是独特且唯一的标记了。(见上图)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丢勒、克拉纳赫、荷尔拜因等重要的艺术家们也都从事过早期藏书票的创作。(见下图)

17—18世纪的藏书票画面依旧延续着纹章的形式,内容和题材没有太多创新。

3.出版业对藏书票的作用

印刷术是一种可以大规模复制信息的生产技术。进入19世纪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和科技文化的广泛传播,印刷技术显著提高,出版业蓬勃发展,大量图书被印刷出版,大大地满足了更多阶层人群的阅读所需。藏书不再只是少数贵族和教会的专利,中产阶级乃至平民百姓也获得了拥有自己藏书的机会。人们通过纸媒读物获取到了更多更广的新知识,例如科技、天文、数学、医学等方面,宗教已经不能完全制约一个人的世界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通过阅读,满足自我。这一点直接影响到读者选读的书刊内容和藏书的种类,人们也开始用更具有象征性的画面形式取代曾经的那些程式化、套路化的纹徽章式,因此藏书票的题材更加丰富,画面形式更加精彩,制作技法更加多样。

到了19世纪末,可谓是藏书票的黄金时期,藏书票已经成为西方图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使用与收藏在各阶层中已经相当普及,制作者和爱好者不断增多,有些人已经开始专门研究这一领域,收藏热也随之兴起。就连当时很多著名艺术家,如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比亚兹莱,穆夏等,也加入到制作的队伍中。一方面是市场定购的需要,另一方面因为更多人喜欢读书并爱书,从而形成了高雅的藏书风气,进而又有了对藏书票的更多需求。它的功能由单纯藏书标记的实用性开始向艺术审美层面发展,画面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艺术化的特点,因此藏书票变得更精美。(见左图)1132D762-3BB7-4A33-94B3-F620542D038D

1891年,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协会成立于英国伦敦,到了那年年底,已经有超过300名爱好者,遍及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之后藏书票协会的影响力从欧洲穿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美国最早的藏书票协会成立于1896年的华盛顿。

1953年在奥地利召开了欧洲最早的藏书票大会,吸引了很多制作者和收藏家参加,此后每年举办一次,陆续在瑞士、比利时、荷兰等国召开,为收藏爱好者搭建起了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平台,同时也陆续出版了大量有关制作与欣赏的工具书,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藏书票的机会。

1966年在德国的汉堡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藏书票大会,并成立了国际藏书票联合会,之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双年会,截至2020年已成功举办了38届,吸纳的会员国超过了40个。

注定与“你”在东方相见

1.通商之路,促进传播

藏书票传入比较早的东方国家是日本,大约在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明治初年,日本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保持着较多贸易往来,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欧洲对日本的贸易需求量激增,粘贴有藏书票的图书也随着欧洲的官员、使节、商人一同远渡重洋来到了东方,得到了当地文人和学者的追捧。在吸收西方艺术形式的同时,日本创作者结合本国的文化,创作出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藏書票作品。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有一群热爱藏书票的人士热衷于此项艺术活动。(见图)

2.来华之始,相见恨晚

由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线装书纸张较软,而且存放时为平放叠摞,如果再在扉页上粘贴一张藏书标记,会使图书变得不够平整,显得画蛇添足,所以在线装书上钤盖藏书章是最好的选择。藏书票进入中国后,与具有700余年历史的中国藏书印成为了“姊妹”,为中国文人又增添了一种可把玩之趣物。

从已发现的实物作品来看,藏书票与中国“邂逅”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应该是由来华外国传教士、学者、外交官、商人和留学人员带入。

至于具体年份,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藏书票研究爱好者,并不是票面的内容与文字信息不易读懂,关键是很难找到具体是哪一枚藏书票最早进入中国的。如上面所述,藏书票从欧洲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时是被粘贴在图书上使用着而来的,要想查明此事,就要查出在藏书票诞生之后具体有哪些访华的人员,包括官方的使节、传教士、商人和随从以及民间组织的来华人员。而且藏书票是被粘贴在随身携带的藏书中的,属于私人之物,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根本无从考证,只能靠偶尔流出的旧书去发现。多年来,在国内一直有很小一部分人士热衷于藏书票发展历史的研究,虽然他们的职业不同,但寻觅的兴趣和热情始终未变,关于“之最”一说,圈内一直讨论不休,虽然不断有新的发现,但还是缺少更多的佐证,让我们拭目以待,或许有一天会刷新时间的记录。

3.早期书票,张张精彩

目前发现的藏书票中,被粘贴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摄影集》环衬上的“关祖章藏书”这枚为最早。画面中描绘了一位秉烛夜读的穷苦书生,他身穿补满补丁的长袍,置身于书房中,书架上、书箱里和地上摆放着大量的线装书和卷轴,同时画面中还有“书林”和“易书”两处字样,票主为关祖章藏书。通过这幅作品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票主赴美求学苦读之心,体现藏书票功能性的同时也反映出藏书人对此书的重视,同款藏书票又分别被粘贴在1913年出版的《图解法文百科词典》和1917年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等书上。(见左图)

与这枚“关祖章藏书票”同期发现的还有一枚印有“北洋大学堂图书馆”的藏书票。整幅作品为长方形,外框为装饰图案,画面中心为圆形,内圆部分为文字,外环区域刻有两条环绕的螭龙,下方有日期信息,显示为1910年8月23日,检索号是4689,架号L922,通过票面上记录的信息和北洋大学堂的发展历史,推断这枚作品启用时间可能会比它所记时间再提前十来年,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在图书馆中使用的藏书票。(见左图)

时间来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中,藏书票在中国开始传播,通过介绍来自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优秀版画与藏书票原作,使得国人有机会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于是在鲁迅的感染下,李桦、唐英伟、赖少其、陈仲纲等一批青年版画家积极投入到藏书票的创作中,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画面质朴,用刀犀利,视觉效果突出,有着强烈的现实性,成为了有力的宣传武器。与此同时,一些文人如叶灵凤、宋春舫、郁达夫等也对藏书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拥有属于自己的藏书票,还撰写文章和出版书刊来介绍藏书票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正因为有了版画家和文化名人的联手推介,才使得中国早期原创藏书票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见左图)

然而世事难料,不久后全面抗战爆发,在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国内生活物资匮乏、创作材料受限制的情况下,藏书票的发展几乎停滞,所幸“野火烧不尽”,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时期,还是有一枚1939年罗工柳创作的藏书票流传于世。在罗工柳的刻刀下,两个八路军战士、一面飘扬的红旗和一把木刻刀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刀见真功,虽然都只有外轮廓,依旧把中国八路军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伟大气魄表现得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见图)

4.文化复苏,书票发展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文化发展迎来“大爆炸”,各地出版社争先出版发行介绍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图书、丛书和刊物,以满足渴望得到更多、更广知识的国人。在全民掀起读书爱书的热潮背景下,藏书票也得到了复苏,并开启了新纪元。在李桦、李平凡等人的大力支持下,1984年3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藏书票研究会”,梁栋为首任会长。1986年举办了“首届全国藏书票展”,取得了空前的反响,之后延续为两年一届的全国双年展。1984年8月,中国藏书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加了在民主德国举办的“第20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这是中国藏书票第一次在国际藏书票舞台上正式亮相,可以说出手不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7年中国正式加人“国际藏书票联合会”,成为会员国。2007年“中国藏书票研究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32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为世界各国的藏书票艺术家和收藏家提供了展览和交流的舞台,通过这次盛会,使得中国跃居藏书票强国之列,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藏书票协会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见上图)

如今,中国藏书票协会已经走过了38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些年里,除了定期举办的每两年一届的全国藏书票展和全国青年藏书票展以外,还有很多由研究会主办,各省市地区美术馆、大学、图书馆、私人画廊等不同机构承办的国内和国际藏书票展,在汉沽、上海、大连等地也有个人建立的专门收藏和研究藏书票的艺术馆,这些都为藏书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藏书票的艺术之美

经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一个用版画方法制作的只有巴掌大小的画面,却在全世界有如此之多的粉丝?

藏书票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种不寻常的艺术作品:①作品为专属定制,票面主题会根据预订者的要求进行专门设计制作,属于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②票面上图文并茂,图形部分根据主题进行创作呈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文字部分由票主名称和藏书票标识两部分组成,票主可以为个人、图书馆、大学、机构等,标识需为Exlibris,意为“我的藏书”;③尺寸要求,国际展览上一般规定画面最大边长不超过14厘米,并印制在不超过A5尺寸的纸上;④制作方法为版画技法,可以使用凸、凹、平、孔这四类传统技术,通过画、刻、印三个步骤来完成;⑤成品数量有限,由于通过版画技法手工印制完成,印制的数量通常不超过100张,需在每一枚作品下方空白处用铅笔书写作品题目、技法、制作作者和创作年代等信息,因此每一枚都是原作;⑥每一款作品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关于票主和制作者之间的动人故事。正因为有了这些“特殊限制”,才使得藏书票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从国家元首华盛顿、戴高乐、丘吉尔到文学家莎士比亚、狄更斯、高尔基,再到爱因斯坦、卓别林等各行业精英,都拥有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人藏书票。(见上图)从一枚枚被粘贴在图书扉页上的小画,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获取知识的渴望与对图书的尊重。而藏书票这一独特而又安静,或许可谓有些孤独的艺术形式,一直都与它的母体——图书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像母与子一样相互依偎、相互拥抱,任世间多少变迁,它们始终不离不弃。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1132D762-3BB7-4A33-94B3-F620542D038D

猜你喜欢

藏书票藏书图书
河南藏书史研究述评
藏书票欣赏
小毛驴藏书
藏书票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版画珍珠,纸上宝石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藏书票收藏投资浮出水面(上)
我国人均藏书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