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2-06-23张俊霞王磊天津港口医院超声科天津300450
张俊霞 王磊 天津港口医院超声科 (天津 300450)
内容提要:目的:对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天津港口医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体患者先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结果记为彩超组;随后再采用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记为高精组;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经检测,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在狭窄动脉检测准确性,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在特异性、准确性及敏感性上,均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血流量(CCA、ICA、VA)和脑血流量检查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检测中,具有较高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相关[1]。中老年人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群体,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模糊、眩晕及语言障碍等,严重时可诱发脑梗阻、脑卒中等疾病,进而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2]。因此,加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给临床诊断造成了较大的困难[3]。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有着良好的诊断价值,但对低速度、低流量血流检测缺乏敏锐性。随着高清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以更好的成像技术和去噪算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研究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分别进行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天津港口医院超声科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全体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1~72岁,平均(59.12±11.53)岁,其中脑出血29例、外伤性颅内血肿14例、脑肿瘤9例、脑梗塞8例。全体患者经颈动脉造影技术诊断后,重度狭窄为52条,中度狭窄为48条,轻度狭窄为40条。全体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4];②能正常交流者。
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官疾病者;②精神障碍者;③肿瘤患者;④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全体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各检测1次。
首先患者进入影像检测室后,取仰卧位平躺在检测床上,并充分显露出颈部皮肤。先用彩超诊断仪常规纵横扫查两侧颈部动脉,以检查动脉内粥样斑块,并详细记录斑块位置、大小、数量及血流情况等,检测结果记录为彩超组。
然后再为患者采用东芝超声诊断系统Aplio300进行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具体情况,检测结果记录为高精组。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查结果以及特异性、准确度和灵敏性。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动脉狭窄检查结果。参考美国放射超声会议制定的颈动脉狭窄的超声检查和诊断标准[5]。计算公式:狭窄度=(1-最窄处血流宽度/正常动脉内径)×100%。根据颈动脉的狭窄度大小将颈动脉狭窄度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为狭窄比例<50%(轻度狭窄),Ⅱ级为50%≤狭窄比例<70%(中度狭窄),Ⅲ级为狭窄比例≥70%(重度狭窄),Ⅳ级为完全闭塞;②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检测下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和脑的血流量状况;③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实施χ2检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式的动脉狭窄检查结果对比
在140条动脉狭窄检查中,彩超组中颈动脉重度狭窄40条,中度狭窄53条,轻度狭窄47条;高精组中颈动脉重度狭窄50条,中度狭窄49条,轻度狭窄41条;高精组的检查结果优于彩超组,P<0.05,见表1。
表1.两种检测方式在动脉狭窄检查中的结果对比
2.2 两种检查方式的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对比
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血流量(CCA、ICA、VA)和脑血流量检查中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检查中的效果对比(mL/min)
2.3 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对比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明显低于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P<0.05,见表3。
表3.两种检查方式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对比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6]。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是因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性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昏迷、晕厥、应激性溃疡等,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7]。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其病因主要为机体脂质代谢失衡,使得大量脂质依附堆积在血管内膜上,从而导致血管变窄、堵塞、硬化,进而导致血流不畅、心脏缺血和脑缺血[8]。颈动脉是脑部供血的重要通道,若颈动脉中内膜增厚或粥样硬化,致使血流受阻,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9]。
颈动脉造影技术是目前各类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该技术为创伤检测,短期内不能实施多次,无法进行动态检测,加上操作复杂度高,费用昂贵,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难以广泛开展[10]。超声检测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和费用较低等优点,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能较好地表现颈动脉的清晰图像,能给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1]。但常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准确反映低速度、低流量的血流状况。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各类高频率、高分辨率探头和新型去噪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采用了复合脉冲发射技术,能够更好地滤除噪音,并加入了伪像抑制技术,有效确保图像不发生失真,克服了常规超声检测时存在的血流信号外溢等问题,增强了对血管管腔内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提高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内微细血管的检测能力,在低速度、低流量的血流检测中比彩色多普勒超声更为敏感、准确[12]。与此同时,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还能清晰表现机体浅表组织的功能,能准确显示肌肉、神经、骨骼和血管等组织结构[13]。因此,使用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相对更好。此外,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在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结果准确,而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对患者无创伤,更易受到患者的欢迎,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无需造影剂,通过回声和血流即可清晰显示血管管腔信息,图像的清晰度与颈动脉造影技术对比无显著差异,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位置、大小给予精确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借鉴[14]。
本次研究中,全体患者首先经颈动脉造影技术检查确认,共发现重度狭窄(≥70%)为52条,中度狭窄(≥50%,且<70%)为48条,轻度狭窄(<50%)为40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时的结果为重度狭窄40条,中度狭窄53条,轻度狭窄47条;采用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检测时的结果为重度狭窄50条,中度狭窄49条,轻度狭窄41条;高精组的检查结果更接近经颈动脉造影技术诊断结果,并优于彩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主要原因在于颈动脉血管中的活性物质会对常规超声的成像产生干扰,而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能有效克服这一干扰,因此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对颈动脉血管的诊断结果更准确。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92.5%、90.7%和92.2%,均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时的81.6%、80.3%和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较好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血流量(CCA、ICA、VA)和脑血流量检查中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对血流量检测时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并无区别。
综上所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进行检测,能较准确地诊断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