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评价

2022-06-23马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黄疸胆红素蓝光

马骁

黄疸是由人体内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致使血清内胆红素升高,从而引发的一种表现为人体巩膜、皮肤及其余组织和体液黄染的病症。现阶段,临床多采用药物和蓝光照射方式治疗黄疸,但新生儿较为特殊,故而蓝光照射治疗更为多见,是首选疗法[1,2]。在传统蓝光照射治疗中,新生儿需持续蓝光照射16 h/d。然而,有相关临床研究[3]提示,长期持续蓝光照射可产生明显不适,易引发新生儿的不良反应,需加以改进。对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62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病例,旨在探究间歇性蓝光照射和连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62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每组81 例。A 组患儿中男41 例,女40 例;日龄1~6 d,平均日龄(2.35±1.43)d;体重2.5~4.1 kg,平均体重(3.24±0.32)kg。B 组患儿中男40 例,女41 例;日龄1~7 d,平均日龄(2.37±1.62)d;体重2.6~4.2 kg,平均体重(3.25±0.41)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本次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儿均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符合诊断标准(患儿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家长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4]:因肝功能损伤引发的黄疸病症患儿;阻塞性、遗传性黄疸病症患儿;严重呕吐患儿;严重溶血性贫血患儿。

1.3 方法 使用SYL68YXK-7 型蓝光箱,治疗前由护理人员为患儿佩戴眼罩、尿布,随后调整蓝光波长,通常为440~450 nm,温度控制为30℃。A 组应用连续性蓝光照射治疗,即持续照射16 h/d,连续治疗3 d,若治疗期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则中止治疗。B 组应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即4 次/d 照射治疗,4 h/次,两次照射治疗间隔2 h,连续治疗3 d,若治疗期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则中止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达正常水平;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一般:患儿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变化[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腹泻、皮疹、脱水。治疗前及治疗2 d 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B 组治疗总有效率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B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粪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血清总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上逐渐明确黄疸的病因,主要有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功能低下或者功能肝细胞量减少、肠道梗阻、药物性等因素。故此,新生儿黄疸又可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两类[6-8]。生理性黄疸通常2~7 d 便可自行恢复,而病理性黄疸疾病周期长,可反复发作,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可造成严重影响。据临床调查[9-12]显示,我国新生儿中约60%足月儿、约80%早产儿会出现黄疸病症,其中绝大多数为病理性黄疸,且占比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需引起重视。

现阶段,临床多采用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文献[13-15]记载,波长450 nm 蓝光可被人体胆红素分子所吸收,而未结合胆红素也可在蓝光作用下产生变化,使结合胆红素IxaZ 型转换为异构IxaE型,通过人体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从而有效降低人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这一点即为蓝光治疗的作用机制。此外,蓝光照射治疗主要作用于人体皮肤浅表组织,能够将不断上升至皮肤的胆红素进行分解,进一步降低机体内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治疗的目标[16-1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 组治疗总有效率93.83%与A 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粪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血清总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与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两种蓝光照射方式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患儿体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改善其临床症状[19,20]。结果还显示,B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4%,显著低于A 组的2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可有效减少患儿不适,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和连续性蓝光照射治疗均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对新生儿造成的不适更少,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故而更推荐临床大力应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

猜你喜欢

黄疸胆红素蓝光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防蓝光对眼睛来说有必要吗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更纯粹的“影院级”4K蓝光机 杰科BDP-G5700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