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指导家庭互动共育的策略性分析
2022-06-23于国玲
于国玲
摘要:受“双减”大环境的冲击,小学阶段家校关系的发展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家长和学校必须改变思想认识,打破唯分数的思想,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强化家与校的协作精神。家校共育在我国已断断续续施行三十多年,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家庭校合作的观念薄弱、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权力界限模糊、家庭校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而在新的背景下,只有明确“家校共育”的本质,落实“双减”本意,才能在教学中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教育合力
一、前言
“家校合作”是美国首先提出,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发展潮流。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家校共育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关注,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家校合作具体是指:要在家庭和学校间建立起一座纽带,使教育得以强化家与校的联系,以此实现整个教学工作的推进。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纷繁驳杂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因此,教育者应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积极促进与孩子家庭的交流合作,使教育真正变成“人本教育”。
而双减政策与家校共育此二者的同时强调便体现了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的决心,在此情况下,学校及家庭都必将面对当前的种种问题,二者应努力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的使命,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便须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以此努力实现“双减”的教育目标,从而使教育从“浮夸”回归实质,使家长由“戏剧效应”的“被迫演出”逐渐回归到“观看演出”的状态。
二、优化家校共育的策略
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核心,各自发挥各自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沟通效率低下、合作意识差、政策法规缺位、责任边界模糊、共育内容和方式狭窄等问题。
1完善沟通机制,提升共育意识
家庭和学校的协作精神薄弱,是家庭和学校缺少互信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以学生为本,建立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强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在建立一种高效的交流体系时,应注意其内涵的全面。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往中,多数都是以孩子的学习成果为核心,父母往往只是一个跟随者,或者是一个受训对象,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效果不佳。在家庭与学校的协作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不同需求,防止“功利性”和“形式化”的协作。对当前有关的家校关系的深入解读和沟通,有助于更多地关注和合作。例如,通过把“学习”作为“家校合作”的切入点,把“共同学习”作为家校共育的出发点,一起研究和解读“双减”政策,这将有助于学校和家庭之沟通与信任。
其次,加强有效的交流。在家庭和学校的实际交往中,虽然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流渠道多种多样,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此,建立家校、师生平等对话与磋商的协作关系,建立一种“告知一回馈”的闭环交流方式,以保证双向性、即时性的沟通交流。通过这种交流、磋商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校表现,了解学校、教师的工作内容、任务、状态等,从而加深家长对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表现,以及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情况等反馈给教师和学校,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状况,以此进行针对性教学,进而增强双方理解与信任,切实提升合作共育意识。
2明确责任,细化分工
在社会发展和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个人發展过程中的角色逐步向“重叠模式”转化,在各个时期,家长、学校与教师三者之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互相叠加、互相抵触的新格局。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作用,二者之间的互补绝不应该有模棱两可的界限。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法则下进行,厘清二者的界限,合理地维持二者的联系,避免“越界”与“让界”,从而达到有效的协作。
在实际操作中,要进一步细化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职责,使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并受到法律的制约。例如《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通则第2条明确指出:“家庭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引导和影响,以推动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全的发展。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的工作,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正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熏陶,比如: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言语、行为等。要与学校的教育进行相互补充,而不能成为学校的附属品,也不能构成对教育权的超越。
3丰富内容与形式,实现深层合作
社会资本论认为,社会资本、媒体、网络平台、社区、制度等社会资源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第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合作内容单一、形式单一。而各大媒体、网络平台则是家长和学校的一种珍贵的资源,所以可以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平台来引导家校共育,向家长提供多元化的家校共育资源,从而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家校双方教育水平,同时增强家校共育的意识。
第二,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存在着缺乏社会协作,在家庭和学校中,缺乏第三个辅助机制。因此,应积极鼓励社区和第三方教育培训组织积极参与家校共育,为家校开展深入的交流和监督,从而推动家校共育工作科学有效地运作,如承担家庭教育指导、适时评价、监督家校共育双方权利与责任的落实,为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学校筹集资金、学校管理事务的决策等深层次合作开拓渠道等。
第三,制度和规范是家校共育的关键和有益的社会资源,要加强家庭学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制度、规范的制约与引导下,家校共育方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最终方能实现家校双方的有效合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整体成效依赖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连贯性,否则其就会如同纸糊的房屋般倒塌。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紧迫,但也更加艰巨,因此,家长和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从学校主导、家庭合作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展的高度,从而在根本上落实双减政策及家校共育。
参考文献:
[1]孙逵.共识共振共创家校共育新生态[J].中小学管理,2021(10):53-55.
[2]余颖.让家校共育从角力走向合作[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2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