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朗读形式,厚植家国情怀

2022-06-23周玲

学生之友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朗读人物形象

周玲?

摘要:经典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是“乐府双璧”,文中的花木兰在历史上是一位受人尊敬和敬仰的英雄,承担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带领学生开启这样的文化瑰宝,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从而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

关键词:朗读;家国情怀;情感;人物形象

每一个汉字都是寄寓情感、文化的载体,一首经历千年文化洗礼的古代民歌更是如此。民歌《木兰诗》记载的是北朝时期女子木兰替父从军、代父出征到凯旋归朝、建功还家的传奇故事,诗中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真挚、情节曲折。全诗陡然的律动,朗朗上口,一显民歌獨有的魅力,如同精美的交响乐,将读者情感与文字韵味缀连起来。鉴于此,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民歌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探究讨论,了解人物的形象,领悟民歌的精髓。

如下介绍《木兰诗》教学的过程和设计理念。

一、亲近静态文本,触及跃动的节奏

好的文本是有温度的,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对文本“一见钟情”,唯有经历饱含真情的朗读才能识得文本真谛。《木兰诗》作为一篇较长的文言民歌,教师怎样让学生爱上这篇文章,愿意去倾情朗读,将静态的文本读出味道来,深入感受作者创作的初衷?那当然是要在朗读的方式上“做点花样”!

于是笔者设置第一个“快板诵读---读准节奏”的环节,要求学生自由诵读《木兰诗》,并用拍手打节奏或用快板配节奏,自己朗读出来。学生对快板很感兴趣,为了能用好快板这个形式,朗读时特别用心,课堂展示时,四位学生非常顺利地甩动着快板,用不同节奏朗诵着《木兰诗》,课堂的氛围也立即热闹起来了。

顺理成章因势利导,教师询问通过快板朗读,你得出《木兰诗》这首民歌有何特点?学生顺利生成:《木兰诗》的整体节奏是2/3,2/2/3,2/2/2/3,所以读来朗朗上口。于是教师进一步深化:《木兰诗》地朗朗上口源自哪些因素呢?学生通过同桌互相研讨总结,得出文章押韵、互文、顶针、复沓、排比、对偶等手法的灵活使用,使得文章有此效果。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分点依次复习互文、顶针、复沓等修辞手法,此时学生的思维也由感性走向了理性。

二、对比自创小作,触摸丰满的人物

读书中的人物,学生往往有误区,会读成一个脱离现实,高大全的“扁平人物”,然而事实上,文学作品中大部分的人物应该是血肉丰满的立体人物。《木兰诗》中的木兰是个什么形象?学生浅读或根据以往的认知可以看到一个替父从军、英勇善战、不慕名利的英雄形象,而事实上木兰更是一个会织布、会内心矛盾,会想家、会打扮爱漂亮的女孩形象,她在生活中是有类似的人物原型的,但是如何让学生触摸到这个丰满的人物呢?于是设置了第二个环节“对照比读---读活人物 ”。

展示自创小作,并请学生比较原作与自创小作在人物塑造上的差异。

“锵锵复锵锵,木兰苦练功。长剑花错落,冷电闪精芒;拉弓满月放,飞马卷平冈。

忽闻敌来袭,可汗征兵忙。军书有爷名,爷老叹无兄。愿为著戎装,沙场报孝忠。各市买鞍马,疾驰飞边关。

剑出敌胆破,弓响胡骑惊。白日杀敌急,夜晚攻城忙。东城劈敌首,西原夺敌马,南沟缴敌械,北山烧敌粮。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归。

可汗心愿了,官禄在身旁。勋赏皆不要,扬鞭还故乡。家人齐欢笑,木兰换红装。出门伙伴惊:木兰原来是女郎!”

学生一比,豁然开朗,发现了至少四点差异:(1)如文章之初,原作中的木兰是一边织布一边沉思的场景,由此可以得出木兰是一个普通人家的普通女孩,她擅长女工,也有作为一个女儿为家庭的忧虑,那种忧虑就是一个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人面对油盐酱醋茶的困扰。而自创小作中,木兰出场就是一个英气十足的“女汉子”形象,她擅长拉弓使剑,技艺不比任何男子差。这样的人让人觉得天生是英雄,却高高在上,无法触及,是书中的人物,是历史中的人物,淡化了木兰作为普通人的喜怒。

(2)原作详写了木兰思考是否要去代父出征的过程,内心矛盾而纠结,有叹息,有思,有忆,最终在无法逃避的国家责任之下,只能去集市购买物资,这个过程写得铺陈而冗长,一显木兰内心的矛盾的历程之长,敲定为父出征的决心之艰。而自创小作中,几乎没有内心的思考过程,参军之举变成了直截了当的行为,忽略了战场厮杀的残酷,更忽略了木兰作为女子,参军不便甚至要获罪的现实的考虑,这样的人物的塑造就显得脱离生活,脱离真实。

(3)原作略写了木兰在战场的厮杀过程,三言两语话悲壮,然后就迅速停笔。与之同时,前文还用用复沓的修辞详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过程中,如何地思念自己的家人,说是“不闻爷娘唤女声”,实则处处是父母的呼唤,移情于物,内心满是对父母,对家乡的思念。而自创小作却是详写了木兰战场的骁勇善战,战场的悲壮惨烈一一呈现,木兰成为了一个英明神武的将军形象,场面中弥漫着“男儿气概”。这样“杀气十足”的木兰看了令人觉得没有生活味,只有英雄气。

(4)原作得知木兰凯旋,叙写了一系列家人切合身份的动作,一家人的面貌跃然纸上,也十足感受到一个家庭,对于一个荣耀归乡的女儿,一个多年未见的亲人的热切的欢迎。自创小作把这个过程一句话就带过了,丝毫未有亲情的展现,淡化了人情味,显得寡淡无味。

通过四组对比,学生深切地明了,木兰的形象仿佛就在身边,就像人物原型就是身边某个家庭发生的某件事,市井生活味十足,而米兰也真真就是身边人。教师于此处做总结,木兰不仅拥有我们原有认知中的英雄气概,更是拥有平凡家庭普通人物的女儿情怀。因为国之责,所以他替父从军,绝不推诿当兵的职责,在战场上英勇应敌;因为家之任,所以他纵然思家念亲,也要为弟弟和父亲承担这样一份应征的责任,她的身上,染上了浓重的家国情怀。教师顺势上升到单元主题:“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此时再穿插有关木兰的真实身份的资料链接:“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府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传说,确实有一织布姑娘因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家中弟弟年龄尚幼的情况下,于是该女子替父从军,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在那个“女子不能参军”的年代,该女子经历边关苦寒,多年征战后终于凯旋。木兰是否确有其人无法考证,但“代父从军”确有其事,彰显了古代普通女子也有家国情怀。”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木兰形象”的认知,木兰是否确有其人已经不重要了,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意味着一切拥有着“家国情怀”的普通人皆可以是花木蘭,皆是“英雄”。

“家国情怀”是本篇课文的情感重点,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公民,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到此处,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挂得到升华。

三、打开想象视野,体会丰富的情感

著名作家赵丽宏曾说:“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朗读自然可以更好地触摸文本的情感,但若能加入想象,那便是给文本解读添了催化剂、推进器。

于是我设置了第三个环节“同学互读---读透情感”:选读你印象深刻的片段,用想象画面法,说出你想象的画面,分析朗读应持有的情感,并演绎你的朗读。

木兰诗全诗情感波澜起伏,并非全篇一调。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的分析,时而读出木兰叹息的忧愁,时而读出木兰从军的毅然,时而木兰征战的艰苦,搏杀的残酷,时而也读出木兰出征时思念父母亲的柔情,木兰凯旋还朝、衣锦还乡时的喜悦。于是学生也做出了如下分析:

例如(1)停机叹息、替父从军片段

想象的画面:木兰对窗织布,却时时出神,木兰与父亲对话,说到军令如山,军情紧急,考虑弟弟年龄尚幼,父亲又年纪老迈,疾病缠身,矛盾忧郁之情表现在脸上,但最终下定决心,虽眉头紧锁,却目光坚毅。

因此起初应该语调轻,语速缓,体现忧心忡忡。再由沉思到下定决心,由轻缓到重快。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还可配上紧握拳头的动作。

(2)出征准备,奔赴战场片段

想象画面:木兰东奔西走,购买自己所需的物资,随即易容改装,匆匆与父母亲人辞别,跟上部队开拔前线。别时容易,但在征程中却抵不住思念的侵袭。耳边缠绕都是父母对自己的召唤,叮咛,似有似无,时时回响,而眼望四周,却是黄河奔腾,燕山耸立,内心生出悲凉之意来,泪水似要掉落,但又想起自己的处境和责任,便又坚毅起来。

因此在读出征准备,购买物资时,由轻缓到重急,既紧张又有序。“旦”“暮”“不闻”“但闻”重读,以体现奔赴之急,思念之切。还有在读“鸣溅溅”和“鸣啾啾”的时候一定要慢,要有一种回荡的感觉,一显思念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之感。(此处引领情感细腻的女生齐读)

(3)十年征战片段

想象画面:木兰骑马飞奔,似有跨越山与大海的气势,战场上战马嘶鸣,战士们的厮杀声,夜晚的打更声,浸透了月光的寒气,十年征战,哪怕获得的小小胜利都是用战友的血肉之躯换的,不幸中的万幸,她还活着。

因此这段“战地速写”,应读出“悲壮之情”,读出一种“关山飞跃”的英姿,读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读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马革裹尸”的壮烈。(此处引领刚毅果断的男生齐读)

(4)还乡团聚,伙伴惊忙片段

想象画面:米兰英姿飒爽,骑马归来,十年的战场磨练,让她更添一份成熟。父母互相扶持,姐姐整理装束,弟弟亲自宰杀牛羊,而木兰的,一定有与亲人的拥抱,激动的眼泪,更有回到家中,东瞧瞧,西看看的温柔,多年未化妆,她拿起姐姐的妆品,一抹一画,当她再蹦跳着出门的时候,惊呆了正在闹腾的战友们,“天啊,木兰是个姑娘啊!”

因此这几句应该读出满心的喜悦,因为木兰凯旋归来,你说她的亲人该是多么的高兴呀。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木兰在“开”、“坐”、“脱”中想急切找到回家的感觉;后来要慢吟,在“理”、“贴”中细细体味恢复女儿的温柔。而站在军中伙伴的角度,发现从军多年的战友竟是女孩子,又是惊讶,又是惊喜!

引导学生投入朗读的过程,就是要在静态的文字中读出动态的情感,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想象画面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到此处,教师对三个环节进行小结:木兰诗作为一首民歌,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具有朗朗上口的韵律,具有丰满立体的形象,具有波澜起伏的情感。学生慢慢感受到民歌的精髓,对民歌文化有了相对立体化的认知。

四、创作趣味民歌,升华精神的世界

一节课,让学生感受一首民歌的韵律,触摸一个人物的喜悲,体会一种情感的起伏,更是让学生体验多样的朗读方式,在心中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领会到还要能实践。于是就搭建平台,尝试让学生也来写写这样的民歌:请你仿造《木兰诗》的形式,也来写一段《木兰赞》。

生一: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

生二: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

此环节从读走向写,从思考到实践,既检验了学生一课所得,也让学生的才华得以施展。

结语:

一首刚健质朴的民歌,用多样的化的朗读方式开启了它,也让它像一颗种子,将家国情怀深深种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参考文献:

[1]苏丽.《木兰诗》阅读教学的朗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5):70-72.DOI:10.13525/j.cnki.bclt.202005023.

[2]姚嘉宇.中国人骨子里的“愿”——《木兰诗》教学设计[J].读写月报,2021(33):41-46.

[3]李可前.以诵读为主线的《木兰诗》观摩课教学设计[J].新校园,2021(10):37-39.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朗读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