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中的文本变形记
2022-06-23刘艳婷
刘艳婷
【摘要】所谓“诵读文本变形”是一种创造性的诵读,就是以文本诵读为教学通道,以文本形式为抓手,通过分层、补白、对比、增减等不同形式改造诵读文本,便于学生在变形文本中,通过形声转换的诵读体验,推敲文中的语意、文意、创意。在诵读中扩充积累,促进思维,提高审美,传承文化,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活动。
【关键词】诵读;文本变形;语文素养
诵读就是通过感观调用,眼观文、口发声、耳闻音、脑通思,心动情,把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意在使人在反复的吟诵中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诵读教学旨在以读促思,口诵心惟,朗诵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嚼透文字内涵,思考从文字转换声音的表达,这一过程会让学生注重文章内涵的体会及对情感的表达。浮光掠影式的念读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认知思维中记忆积累的低级层面,形式单一的诵读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文体的多元解读,缺乏对文体的理解、分析、探究等高阶思维的开发。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为了在诵读教学中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领悟,我们尝试以诵读的文本变形为突破口,在课堂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本变形设计开展诵读活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具体地讲,所谓“诵读文本变形”是一种创造性的诵读,就是以文本诵读为教学通道,以文本形式为抓手,通过分层、补白、对比、增减等不同形式改造诵读文本,便于学生在变形文本中,通过形声转换的诵读体验,推敲文中的语意、文意、创意,在诵读中扩充积累,促进思维,提高审美,传承文化,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活动。叶圣陶老先生说:“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专家都一再强调反复诵读的重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水浒传》《红楼梦》都能使用“犯笔而不犯、同中而有异”的手法使故事精彩,我们也希望诵读的反复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反复中层出新意,上出诵读课堂的精彩。《陋室铭》是刘禹锡创作的经典名篇,篇幅短小,文字描述精美,充满意蕴,展现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我们就尝试在这篇文章中进行诵读文本的变形。
一、诵读文本的去标处理——读节奏
广东省的升中考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第二小题就常考断句。在文言文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删去课文的标点符号,通过文体变形,让学生试读停顿。我出示了一幅《陋室铭》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找异常,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读的书是没有标点的,通常用“/”来停顿,这种断句的方法叫句读。我让同学们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把这幅书法作品有停顿地诵读出来,然后我们探讨断句的方法,可以凭语感去断,也可凭意思去断,可根据对称句、对偶句去断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根据名词去断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可根据语序句式去断如:“孔子曰:何陋/之有?”等,文本变形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到文言文断句的方法,除《陋室铭》外还有《诫子书》等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都可以用停顿处理,读出文章的节奏。
二、诵读文本的分层处理——读文脉
学生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脉络,进而理解内容,提炼主旨,这是学生文本学习的基本内容。如果我们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对诵读文本进行分层处理,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对作者思路的理解就会有迹可寻,更加的清晰。我们可设计如下的文脉填空式诵读: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室内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室中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三方面着笔,“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呼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照;一正一反,相映成趣,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古代圣人之言(孔子云:何陋之有)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文脉填空式诵读,展示了一幅完整的诵读地图,文章的思路在诵读过程中一目了然。此外,文本的分层变形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变换方式分层。以表达方式来分层,如《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以语气来分层:如《记承天寺夜游》在语气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进行区分;以写作顺序来分层,如《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找到写作空间顺序的关键词,山上,山尖、山腰后。我们变换角度将文本进行分层变形后,文本的特质就会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整理成形。诵读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还读出文本的骨架,文章的脉络便清晰可见。分层次进行诵读体悟,学生很快就能吃透文本内容,以理读并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文本的重音处理——读奇巧
我们说话时总会把某些特别想强调、想说清楚的词语说得重一点、慢一点,这就是语句中的重音。朗诵语言中如果没有重音,就会让人听不明白作品的内容,也不容易记住作品的要点。严格地说,没有重音,就失去了语言的目的性。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想在哪些字后加重音,你想强调什么?
有一个小组讨论后,将全文分句排列,并将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加重音。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重音处理读出了延长音,学生很容易发现末尾的字押“ing”韵 ,在读的过程中分辨出只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押“in”韵,此句押相近韵,正好是本文的中心句,结尾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换韵收尾。韵律感极强,读来自然流畅,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还有一个小组讨论后,将一组一组的对称字,他们称为“对着干”的字标注了重音。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将每一个对称的字读响,读重后,我们会有惊喜的发现——读出了陋与不陋,“有”“不在”“斯是”“惟吾”等对称词,反而读出了人有“德”而室不陋的和谐感。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里说:“句句将‘陋’字翻案,末引孔子语作证据归束,最为有结构。”“上”和“入”读出动与静的相对,化静为动,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有”和“无”读出了正反结合,一呼一应,相互映照;“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又形成有和无的回应,可见文字之奇巧,主旨之突显。如果把作品中的逻辑重音挑选出来,思考重读的原由,应该基本能够表明作品的主要意思,它们就好像是文章的主题,重中显奇巧,重中有深意。
四、文本的删减处理——读音节
文言中简单的一个虚词就会有许多用法和含义,在教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时,要让学生理解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老师的讲解显然是苍白无力的。为了能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之”字的作用,我采用了删除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这两句 ,变形为“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再进行比较诵读,读中体会“之”字在有和无的情况下不同的感受,此处 “之 ”字这个文言虚词 ,虽然没有实在意义,却非可有可无,它在句子中起到了调节音节 、舒缓语气的作用。同样《爱莲说》中的“之”也可以作删减的处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之”的不同用法。
五、诵读文本的补白处理——读主题
诵读应融入文本解读,找出并抓住作品的“空白点”,找到当说不说的特殊效果,实现对经典作品意蕴的重建和填充。董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提到,作品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由连接起来的符号所组成的不具体的东西,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只有当读者与文本自行填空,对话、兴味后,其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审美意义就会获得实现。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洛阳梦得室 )。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与诸葛、子云并列的是梦得,与诸葛庐、子云亭并列的是陋室,补白“洛阳梦得室”,说出作者想说而未说的话,作者是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贤人比喻作者自己。在补白中就知道三人皆君子。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我们在诵读中体会到,原文如果将“君子居之”加上去文章显得直白而缺少韵味,而补白“君子居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作者是与圣人同在,同心,同志的,结尾处卒章显志,突出“何陋之有”的主题,表明“我”就是君子。教师指导学生带上这样的情感诵读课文,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共鸣共情。
在经典作品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寻找适当、创新的角度对诵读文本进行补白处理,抓住文本“空白点”,用直观的体验激活学生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对经典作品原本的意蕴进行开发、补充和再创,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审美解读。
六、诵读文本的换体处理——读新意
余映潮老师在设计《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就把课文内容进行了换体处理,把记叙文句“变”为诗歌体裁来朗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更诗意化,是一种高质量的诵读实践活动,以深层次地的诵读融入课文,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音韵美。
想让学生体会《陋室铭》句式上骈散结合的特点,若只是多读几遍,而缺少思维的碰撞他们是难以体会的。依据文中出现的三言字“调素琴,阅金经”,我指导学生将《陋室铭》进行变形处理,变成三字经,学生在改写中有了字句的斟酌,有了留舍的争辨,更有了诵读的乐趣!变形如下:
结庐室 /修德行 /山不高 /有仙名 /水不深 /有龙灵 /斯陋室 /吾德馨 /苔痕绿/草色青 /有鸿儒 /无白丁 /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不乱耳 /无案牍/不劳形 /诸葛庐/子云亭 /孔子云 /有何陋!
对比原文进行诵读,学生感受到三字经虽易记,易懂,易诵,但是总觉得缺少韵味。《陋室铭》重在五言,间以三言、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語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诵读文本的变体中,总能感受到“变”的新意与的“变”趣味,更还有“不变”的理由。除《陋室铭》外,我还用艾青诗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段的格式改写过《背影》;我将《卖油翁》变形为剧本,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读经典,再现文本情境,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诵读方式;我还将《安塞腰鼓》换成诗歌体,让它读起来富有诗味、情味、趣味。基于文本变化的诵读教学,让我们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迈近了一步。
七、文本的对比处理——读异同
对比诵读可以深化课文的内涵,拓展课文的外延。在各地中考中文言文的考查就常常出现类文联读。把同一体裁,相似内容的文章,放在一起诵读,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思维,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这也许是唇干舌燥,“单曲循环”所不能及的。我找来了《陋室铭》的姊妹篇《陆游筑书巢》,放在一起让学生诵读: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在对比文体的材料组合诵读后,我们来找共同点,两位室主人都是一个情趣高雅、热爱读书、安贫乐道、不拘小节的人,不同之处在于《陋室铭》借陋室写自己是“君子”,《陆游筑书巢》则以书巢来表现自己是“书痴”,在诵读文本的比读中,总能读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读出文字的精致有变。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思维的活跃期,极富创新精神,对文本进行单一、简单的重复诵读教学较为排斥,诵读教学遵循有多样性原则,面对博大精深的经典诵读文本,其诵读教学要力图做到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诵读内容、诵读技巧、诵读课型、诵读活动的多样化。别出心裁地分析文本,或将诵读文本进行变形,或重组,或扩充,或浓缩,教学中文体变形的设计能让学生集体体验充满“文趣”的诵读活动,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积累了更多中华经典诗文,丰富了创新的想象力,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诵读之感受深刻又新奇。
“大自然最爱翻新,最爱改变旧形,创造新形。”——(古罗马)奥维德,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教学也要变形,也要翻新!灵动的课堂,生动的诵读,流动的思维,才是诵读课堂最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徐之琛、杨化国.基于“文本变形”的文言文主题学习实践[J].语文建设,2019(8):48-49;
[2]张连元.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3]黄厚江.文本改造和变形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