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传播途径与效果调查研究
2022-06-23顾正晴田德新
顾正晴 田德新
摘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纵深发展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蓝图付诸实施的大背景下,对水利部2014年出版的《中华水文化书系(三套丛书)》,总计26分册的当代水文化系列丛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扬州段运河文化传播总体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学术成就,但在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上仍需加强。
关键词水文化;大运河;水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49
Research on the Way and Effect of Water Culture Communication
—— Take the Yangzhou Can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GU Zhengqing[1] , TIAN Dexin[2]
([1]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gtong, Jiangsu 226000;
[2]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the Yangzhou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has produced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s about water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tory. Through the sampl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hree Chinese Water Culture Book Seri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ransmission of Yangzhou canal culture has made some gratify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on the whole. However, it still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Keywords water culture; the Grand Canal; water culture transmission
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的积极响应,国家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视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意见等举措。然而,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密不可分的水文化传播,由于其丰富性、复杂性及系统性等特点,在传播的广度、深度与效果方面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水利部牵头实施,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2014年出版的《中华水文化书系(三套丛书)》,即《水文化教育讀本丛书》《图说中国水文化丛书》和《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总计26分册)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研究水文化以及扬州段运河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效果,为扬州段运河文化进一步在国内广泛、深度传播寻找可行途径。
1水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西方学者 Hall (1959)对文化的定义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这个民族已有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事物的总和。[1]《中华水文化概论》一书中把广义的水文化定义为“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2]因此,可以认为水文化是人类在从事治理水、使用水、保护水等与水相关的水事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一个民族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生活方式。
水文化传播过程中显示出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使得水文化具有极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我国学者郑晓云提出:水文化的一般性理论结构可划分为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文化层面等四个层面的构成要素。[3] 水文化的这四个构成要素使得水文化有了理论意义上的结构框架,也有利于人们对水文化这一学科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使得水文化能够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进而能够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加切实可行的广泛应用。本文关于水文化传播途径与效果的调查研究正是基于水文化这一理论框架开展,但不会面面俱到,而是更着重笔墨于探讨研究水文化精神层面和人类行为层面两个纬度,即从人们对于水的认识、理解、感悟,以及人们对待水、利用水的行为模式两大方面来进行水文化传播途径与效果的调查研究。
2水文化传播途径与效果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取线上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从水文化传播途径、效果、建议3个角度,设计了3个与水文化相关的话题,并提出了11个相关问题,以单选题、多选题、开放性选答题的形式呈现,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线上调查问卷。以水利部2014年出版的《中华水文化书系(三套丛书)》,即《水文化教育读本丛书》《图说中国水文化丛书》和《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为问卷主体,考察大学生对《丛书》的了解、熟识情况,进而考察水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这也是本次问卷调研的目的。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线上平台“问卷星”发放,收到了来自江苏、贵州、四川、河南、宁夏、广东、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山西等十几个省份的141份有效问卷,其中符合“18-27岁在校学生”这一条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101份。从符合条件的问卷填写情况来分析,话题一中只有不到10%的学生听说过“水文化”并对其有所了解,九成多学生对“水文化”没有了解;话题二中有68.32%的学生对《丛书》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广大学生对水文化以及水利部出版的《丛书》了解不深,它们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途径不够广泛,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话题三中关于“您觉得水文化传播有必要吗?”这一问题,有94人认为水文化传播有必要,7人觉得没有必要;关于“结合您周边人的实际情况,您觉得水文化在中小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以及社会群众当中得到了广泛且有效的传播吗?”这一问题,有20人认为得到了广泛有效的传播,有81人认为未得到广泛有效的传播。由此可见,虽然水文化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之中没有得到特别广泛有效的传播,但是大学生普遍认为应当加强水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
除了以发放线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水文化传播途径与效果研究,本次研究还采用了与扬州地区数十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的方式,通过采访他们,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对水文化以及扬州段运河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感悟,调查他们对扬州运河文化传播等相关问题的知悉情况。通过抽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而了解水文化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之中的传播情况。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水文化了解不多,没有通过互联网、水文化展览等途径了解过扬州运河文化传播活动;极少数大学生也仅限于知道水文化这一名词,但若让其深入谈谈对水文化的感悟,则无多少话可说。由此可见,扬州段运河文化传播效果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乐观。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国的水文化传播总体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学术成就,但在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上仍然局限于学术圈之内,尚未引起广大群众,甚至是大学生们的足够重视。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多数群众习惯于尽情用水,而很少珍惜与关爱水;另一方面是业内专家与主流媒体虽然对水和水文化关注不少,但力度和效果仍需加强。
3关于扬州段运河文化传播的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为了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相统一,更加有效地通过弘扬水文化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我们认为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有必要加强水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在扬州各大高校通过水文化书籍进校园活动、放映水文化影视纪录片活动、开展水文化知识普及讲座、举行水文化知识竞赛等途径积极向扬州地区大学生群体宣传水文化,提高水文化传播的深度,再通过这些知识群体将水文化传播引入更加理想的广度和深度。高校作为高起点平台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5] 大学校园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公益讲座、开展竞赛等方式提高學生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加强他们对水利遗产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传播水文化的积极性,为建设生态文明尽一份力。
当然水文化传播不能仅仅局限于扬州地区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群体的范围,我们更应该大张旗鼓地将水文化推广到全社会,向广大社会人群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各种联网社交媒介,借助于公共舆论的强大力量,通过拍摄水文化电影、动画、纪录片等形式,以便捷、有趣和丰富多彩的方式向校园和社会各界受众传播水文化,扩大扬州运河文化带的知名度。另外,我们还可以加大与新闻媒体、自媒体的合作与沟通,通过电视、电子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形式宣传展示扬州运河文化相关的周边产品,提升扬州运河文化在大众和媒体上的曝光度。
与此同时,可以将扬州段运河文化品牌与当地人文水利景观结合,加大宣传力度。例如位于扬州江都的南水北调源头公园便是一处可利用的人文水利景观,作为南水北调源头和江淮生态大走廊的起点,可将其与运河文化品牌相结合,打造富有扬州特色的集运河文化、水利景观于一体的旅游风光带。从目前的状况看,扬州有条件优先发展运河全域文化旅游试点。[6]据考证,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中,有31个遗产区、27段河道、58个遗产点被收录。其中淮扬运河扬州段遗产区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被列入。[7]我们认为,地处扬州的扬州大学就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将大运河扬州段的水文化遗产点,包括古邗沟故道、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瘦西湖等的传播与扬州市市容发展、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扬州乃至江苏省的整体发展相结合,让水文化传播能够在广度、深度与效果上取得质的飞跃。
4结语
本次关于我国水文化传播途径与效果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能够为水文化在国内广泛、深度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但因为种种原因与限制,本次调研也存在着问卷调查样本数量少、调查群体范围小、调查与访谈方式单一、问卷问题设计不够新颖有趣等问题,还需要在我们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同时,既要加强对水文化的研究与发展、积极传播推广水文化、深入构建水文化系统理论,也要注重对既有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
总而言之,无论是具体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品牌塑造,还是扬州段运河文化的广泛有效传播与深入人心,都须从立法、体制以及教育等一系列环节之中启动一项系统工程,为其保驾护航,使得水文化传播实至名归。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项目“文化博弈视阈下大运河国际形象提升路径研究”(18BGJ086)。
参考文献
[1] Hall, Edward E. 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Doubleday,1959.
[2] 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华水文化概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3] 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3(4):1-8.
[4] 毕红芳.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09(6):46-49.
[5] 李茂叶.大运河文化传播路径探析——以江苏段运河文化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10):57-60.
[6] 王菡薇,侯力.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J].唯实,2019(12):68-72.
[7] 陈跃,李斯尔.大运河扬州段遗产[J].江苏地方志,2014(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