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大概念,紧扣主任务

2022-06-23潘双林

关键词:学习任务学习情境

潘双林

摘要:语文学科根据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确定了大单元、任务群的学习方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组元方式也是据此而定的。因此,提取单元大概念,确定单元主任务,结构化学习任务群,开展项目化学习,是落实单元核心素养、完成单元学习目标的关键。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确立了“聆听心灵之声,唱响生命之歌”的主任务,学习目标及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及主要环节,均紧扣这一主任务设计、展开。

关键词:单元大概念;单元主任务;学习情境;学习任务;选择性必修

新一轮课改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方面,为不同学科提供了各自主要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根据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确定了大单元、任务群的学习方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组元方式也是据此而定的。因此,提取单元大概念,确定单元主任务,结构化学习任务群,开展项目化学习,是落实单元核心素养、完成单元学习目标的关键。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四单元,便依循这一思路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

一、大概念与主任务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写道:“学习本单元,要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要着重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前一句聚焦人文主题,后一句着眼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是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与浸润的,不适合作为单元大概念;语文要素又过于琐碎,难以成为一个有机体。如何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提炼出一个适合情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单元大概念呢?

分析发现,人文主题方面,涉及“文化观念”“社会文化”“人类精神”等重要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中,最终表现为作品的意蕴、意味及作家在作品中映射的丰富的心灵世界;语文要素方面,涉及戏剧和诗歌两种文学体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对话”“诗歌意象”“诗歌节奏”等重要概念,主要体现在作品形式层面。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2—4中“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的描述,可以把符号语言学家苏珊·朗格的论断“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学科大概念,把“通过冲突、对话、意象、节奏等形式把握作品的主题意蕴,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作为本单元的学科大概念,把“聆听心灵之声,唱响生命之歌”作为本单元的主任务。“心灵之声、生命之歌”关涉多元文化与丰富的心灵,体现的是人文主题的学习任务;“聆听、唱响”关涉对作品本身的“阅读与欣賞”,对作品意蕴、魅力感悟的“表达与交流”,对戏剧、诗歌等相关知识的“梳理与探究”等语文研习活动,体现的是语文要素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目标与学习情境

单元的学科大概念不可直接作为单元学习目标,这是由大概念的上位性、抽象性决定的。因此,还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体式、重点与关联,分解与细化出具体的学习目标。本单元聚焦人文主题“丰富的心灵”,选取一篇西方现代戏剧节选和四首西方现代诗歌组材,既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根据新课标中“课程内容”对两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与“教学提示”的阐述,结合本单元的文本,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一是通过研读分享、研习文本等活动,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理解多元文化格局,理性思考世界文化的差异;感受作品中人物不同的心灵画卷,体验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这是人文主题方面的学习目标。

二是通过梳理探究,把握戏剧冲突,体会戏剧语言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方面的作用;通过诵读涵泳,探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给诗歌带来的审美创造,领会作品的意旨;借助评点批注,梳理自己的学习体会,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撰写申论。这是语文要素方面的学习目标。

具体的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如何把学生卷进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呢?这就需要我们摒弃读读、讲讲、议议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向情境化、实践性学习转变;而且,选择性必修课程也特别提倡运用“研习”的学习方式。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大概念和主任务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有机融入情境任务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研习”任务。

结合单元人文主题、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校学习的真实可能性,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

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随即,联合国大会在其57/249号决议中欢迎这一宣言,并宣布每年的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该节日的宗旨为“为多样性和包容做一件事”。

今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马上就要到了,学校团委拟举办一场主题为“聆听心灵之声,唱响生命之歌”的世界文学作品展演活动,请你和团队选择本单元中的一部作品(或片段),排练一个节目,代表班级参加展演。要求:选择的作品(或片段)要能代表作家的人文思想以及创作风格;在充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撰写表演或朗读的脚本;设计出评价量表,对作品表演进行评价,撰写观后感或演出感悟;活动结束后,就本次演出中的某个突出的话题(如文明对话、文化包容、自我、生命、女性、爱情、家庭、道德、宗教、成长等)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这里既有学科认知情境,也有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以一个大的项目为主线带动整个单元的文本研习。同时,要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在“研”与“习”、“做”与“创”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04B7EF1C-949B-48CD-87E5-28FC33E0A79C

三、学习任务与主要环节

基于单元的大概念设计教学,强调理解为先、逆向设计,即在设计之初就要追问“学生要去哪里”“学生怎样去那里”“如何确认学生已经去了那里”,强调目标可测、表现评价,并将这种评价贯串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设计教学流程时,应尽可能将学习目标转化为表现性的学习任务,将表现性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语文实践活动。据此,可以将“聆听心灵之声,唱响生命之歌”的主任务分解成四个子任务,具体为:

学习任务1:谁家玉笛暗飞声——知其大概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背景等,梳理作家的代表作品、创作风格与创作思想。

(1)借助网络与工具书,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作家及其创作思想、创作风格等基本情况。注意摘录相关信息要点,注明信息来源(出处);注意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以备后期制作背景所需。

(2)小组交流,完善相关内容,补充信息,对相关作家及其创作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

2.阅读文本,初步感知主旨与佳妙之处,随文批注,小组交流分享。

(1)阅读《玩偶之家》全剧,了解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把握前三幕的主要内容;阅读节选部分(第四幕),随文批注,梳理情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结合思维导图,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与同学分享。

提示: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矛盾、主要事件,按照人物出场离场、事件发展的转换变化进行梳理、概述。

(2)轻读四首外国诗歌,随文批注,特别注意画出诗歌中的意象,借助想象,还原诗歌的画面,及时记录下情感、艺术上的感悟与发现。

3.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重大主题,优秀的作品在敏锐而准确地表现并回应时代主题的同时,更传递出作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梳理归纳,初步理解本单元作品主题与时代背景、时代主题、作者自我意识的关联。

提示:在充分了解作者情况的基础上,关注作者在人物和事件上寄寓的态度,关注诗歌情境中自言或代言者“在场”的情绪表达。比如,易卜生认为,“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独立的精神”,要做回“真正的人”;歌德希望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人可以在自然和女性的影响下提升自我;特朗斯特罗姆则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表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生生不息、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

学习任务2:琴中古曲是幽兰——研读讨论

1.研读《玩偶之家(节选)》,寻找适合5—8分钟表演时长的片段。

(1)小组讨论:假如你来担任编剧,你会选择哪一片段来进行表演?想清楚理由并与同学分享。

提示:应能体现作家的思想,比如社会问题剧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应能体现作家的创作特色,比如易卜生戏剧台词的戏剧性、生活化;应能吸引观众,比如选择矛盾冲突最激烈、有艺术张力的地方;应能集中表现戏剧中的主要人物,比如选择主要人物内心世界丰富细腻的片段;等等。

(2)研读讨论:在看过柯洛克斯泰的两封来信后,娜拉和海尔茂都有变化,请找出体现他们各自变化的依据,并比较分析二人变化的不同。小组合作,将这个问题的探讨结论制作成一个表格(如表1所示)直观呈现。

表1人物的变化及其分析

人物冲突之前冲突之后变化依据变化本质娜拉海尔茂提示:剧中人物的变化常在戏剧冲突和情节突转中体现出来,两封来信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这些场景中人物言行的变化充分展示了剧中人物的心灵世界。比如,娜拉在冲突之前,唯夫命是从,深爱他,依赖他,信任他;在冲突之后,认清丈夫的嘴脸,审视他,要求平等相待。文中的依据有:娜拉一声不吭,出奇地冷静;娜拉换上日常衣服并和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娜拉退还了结婚戒指,离家出走。这说明娜拉由浪漫到现实,由依附他人的玩偶到自立自强的女性,是自我的觉醒、人格精神的独立。

(3)研读讨论:海尔茂与娜拉的许多对话都有潜台词,请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话,仔细体会这些对话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

提示:比如,课本第101页娜拉所说的“是,是,是,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连用三个“是”,表现了娜拉的内心对海尔茂的厌烦,为后面娜拉不爱海尔茂的宣言做了铺垫。

(4)研读讨论:娜拉一直希望海尔茂能够像她一样无私地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并将之视为生命中的“奇迹”。你觉得娜拉所期望的“奇迹”能实现吗?请用300字左右阐述你的理由,并与同学分享。

提示:娜拉为什么要出走?因为她不想成为玩偶,她想看见有别于这个庸常社会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让自己成为自己,就是有一个懂她、尊重她的人。海尔茂曾经一度是娜拉的“奇迹”,娜拉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不是玩偶的某种可能性。然而,海尔茂作为体面的银行家,社会人的一面决定了他终究没有能够成为娜拉的“奇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娜拉已经成为自己的“奇迹”。一方面,她在与海尔茂一起生活的八年里,已然成为自己,尽管她对八年的生活并不满意,但因为丈夫有成为“奇迹”的可能,她才会自愿扮演他的“玩偶”,而她的精神早已超越了“玩偶”;另一方面,当她意识到“奇迹”不可能发生时,她毅然决然地拉开了门,离开了那个家,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奇迹中的奇迹”。

2.研读四首外国诗歌,为朗读分享做准备。

(1)小组讨论:如果进行组诗朗诵,你将如何分组?并说明分组的理由。

提示:根据本课中四首诗歌的内容或形式的主要特色及相关性进行分组,可以选择其中的两首诗为一组,也可另选一首中国诗歌和其中的一首为一组。

(2)比较阅读:《迷娘(之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的情境,《树和天空》的情境神秘又奇妙,二者都令人神往。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构造情境的手法有何异同。04B7EF1C-949B-48CD-87E5-28FC33E0A79C

提示:两首诗歌都选取典型性、特征性意象构成画面,给读者提供进入情境的想象路径。《迷娘(之一)》用三重意象、三重身份构建三幅画面,表达一个主旨;《树和天空》用动态的画面构建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最终形成神奇的情境。《迷娘(之一)》用三个不同画面表达不同的情感意蕴,形成了情绪上的起伏;《树和天空》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通过动静的反复流转,让情感和意蕴流动起来。如果说两首诗歌都关乎生命,那么前者是对生命的向往,后者是生命的充沛。

(3)比较阅读:普希金的《致大海》与惠特曼的《自己之歌》都有一种刚强的精神,但刚强的内涵并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提示:《致大海》体现的是一种使命感的刚强,而《自己之歌》体现的则是一种生命自身的刚强。

(4)比较阅读:苏珊·朗格认为,形式也是内容,不同的形式有着不同的意味。诗歌的体式不仅能展现节奏,还能表达情感和意义。请比较本课四首诗歌体式上的不同,探究它们是怎样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情达意的。

提示:情感的表达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形式。《迷娘(之一)》是抒情的、咏叹的,不宜用短促的语句、急促的节奏去表现,而需要用回环往复、格式统一的形式和舒缓的节奏。《致大海》是意志力、使命感的张扬,就需要注重押韵,格式严谨,语句短促而又抑扬顿挫。《自己之歌》中,诗人在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表达上带有“泛神论”色彩,形式上也就采取了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自由体。《树和天空》表现的是人在自然中的一种独特的、新颖的体验,就在动静之间形成一种分割、一种关联,用了短促、长短不一的句式,形成一种突兀与回环,求得一种平衡,达到一种和谐与宁静。

(5)比较阅读:大海是古今中外诗篇中较为常见的意象,诗人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哲思。阅读舒婷的《致大海》,与普希金的《致大海》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在意象描绘和情感抒发上有何不同?

提示:普希金身处沙皇专制统治之下,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以对大海等壮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拿破仑、拜伦等叱咤风云的人物的联想,抒发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舒婷当时处在“动乱”年代,也是情感的荒漠时代,诗歌借助“大海”,抒发了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成为诗人沉吟着的小夜曲。

学习任务3:听唱新翻杨柳枝——演读分享

1.选择《玩偶之家(节选)》片段,撰写脚本,演出分享。

(1)根据研讨结果,选择一个片段,撰写演出脚本。要求:给这个片段取一个恰当的名称;安排合适的布景;在理解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设计人物动作与台词;设计主要人物的服装等。

(2)小组表演。

(3)根据评价量表(见下页表2),对参演作品进行评价。

2.从四首诗中选择一首或两首,与中国诗歌组成一组,进行朗读比赛。表2剧本演出节目的评价

评分内容具体细则节目1节目2节目3节目4……脚本质量人物动作与台词分析到位(3分)布景、服装与情节、人物较为贴切(1分)片段名称新颖别致,与剧情吻合(1分)表演质量吐字清晰,感情自然,有感染力(2分)体态得体,台风端正(1分)演出效果好,能充分体现剧情,引起观众共鸣(2分)总分10分(1)选择两首诗,标注诗节、诗行,关注停顿、押韵等方面,撰写朗读脚本。

提示:朗读脚本主要是标注自己朗读时对情感的理解,对节奏的把握,对语调等方面处理情况的说明。参考示例如下——

原诗:

迷娘(之一)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

朗读脚本:

语调总体深沉而热烈,表现对故国真挚动人的怀念与由衷的赞美。

“你知道吗”,轻缓,亲切自然,如爱人的私语。

“那柠檬花开的地方”,稍快,流露出自豪、陶醉之感。

“茂密的绿叶中……月桂梢头高昂”,舒缓沉着,读出画面感。

“你可知道那地方?”情感更热烈,语调更悠长。

“前往,前往”,读出迈出果决步伐、一往无前之感。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读出愿与爱人返回故乡的热望和决心,“啊”要高亢响亮。

……

(2)朗读比赛。

(3)根据评价量表(见下页表3),对比赛作品进行评价。

3.选择本单元中某个重要的话题(如文表3诗歌朗读节目的评价

评分内容具体细则节目1节目2节目3节目4……形象仪表服饰大方,精神饱满(1分)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语调、节奏富于变化,抑扬、轻重、缓急切合诗歌韵律(3分)神情体态姿态、表情、眼神能准确、自然地表达诗歌情感(3分)朗诵效果朗诵有感染力,能引起观众共鸣(2分)创意表达朗诵形式富有创意,背景音乐、视频恰到好处(1分)总分10分明对话、文化包容、自我、生命、女性、爱情、家庭、道德、宗教、成长等),写一篇评论性文章,800字左右。

学习任务4:映月相逢辨语音——梳理探究

1.梳理總结:与必修阶段相比,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又学习和强化了哪些重要的戏剧知识和诗歌知识?

提示:从戏剧和诗歌的相关内容和形式方面来思考,可以结合题材和体裁知识来梳理。比如,戏剧知识中的“社会问题剧”概念,“三一律”结构形式,语言(舞台说明、人物对话、独白)的张力,在对比和变化中突出人物形象,在突转和发现中展开矛盾冲突等;诗歌知识中的抒情诗、自由诗、现代诗的分类,自由的形式,灵活的韵律,意象的经营,口语化、散文化的倾向,语序的倒置,词性的转变等。

2.撰写札记:回忆本单元所学内容,默想3分钟,从本单元的随文批注中选出3—4个关键词,就这几个关键词与同学交流单元学习所得;再从同学的分享、老师的评价中选出有价值的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撰写一篇读书札记。

提示:要通过关键词的提炼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对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相关知识的抽象,通过分享与撰写读书笔记,将相关知识与能力内化、结构化,形成稳定的素养。04B7EF1C-949B-48CD-87E5-28FC33E0A79C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学习情境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究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