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2-06-22邓锐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融入思政课高校

邓锐

摘 要: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强大支柱,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发挥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成为激励高校青年大学生担当时代复兴伟业的关键。因此,探析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可能性、现存问题、主要路径,对于增强建党精神的培育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党精神 融入 高校 思政课

百年中国梦,百年逐梦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开拓前进的历史,百年的奋斗历史诞生出伟大的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首次道出了建党精神的真谛,高度诠释了其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实践,锤炼出伟大的建党精神,如一根红线贯穿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实践活动全过程。建党精神指导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新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在前行路上仍充满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各国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正通过不同途径侵害作为祖国建设中坚力量的青年大学生,这成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挑战。社会主义事业后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建党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所展现出的价值培育,切合高校育人育才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的重要举措,符合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育要求。探析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实可能性、现存问题,探寻可实施的路径是提升是培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可行性

(一)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指导思想同源

建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是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秉承“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需要抓紧落实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谱写育人育才华丽篇章。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思政课与建党精神在指导思想上契合,为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可能性。

(二)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价值目标一致

高校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作为其根本任务,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设立科学化的课程目标,系统地编排课程,精心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运用学生都想听、爱听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实现对大学生的培育。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史在精神层面的凝结,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精神谱系形成的源泉,应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引领、行为培养等重要功能。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体现在:理想信念是实现梦想的动力源泉,建党精神激励大学生坚持真理、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夯实自身成长成才的根基;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保障,伟大的建党精神激励大学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筑牢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恒心;奋斗品质是托举起伟大的梦想的源泉动力,建党精神激励大学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锤炼大学生敢于斗争的精神;建党精神激励大学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实现“大我”,培养大学生奉献担当的精神。[1]

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培养人才目标指向相一致,为更好地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便利,加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内容契合

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指导、历史的反复检验、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践锻造的宝贵精神,蕴含哲学家与中国思想先驱们的智慧,内容体系逻辑连贯、实质深厚。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内容实质对大学生有着激励作用,与高校思政课内容相契合,是实现教育目标生动的教学资源。以建党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通过分析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找准切入点,将建党精神内容要义以生动的教育形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借助经验积累丰富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平台优势,能更好发挥建党精神的培育价值。两者在内容上的契合性为更好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便利性。

二、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单一

随着社会进步,互联网已然渗入热衷于“遨游”互联网的大学生生活中。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知识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与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形成矛盾。其实质是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形式单一,目前成体系的建党精神内容尚未编入教材,大多数教师以课堂理论讲授方式阐释精神内容。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时以自发夹杂的方式传授内容,缺乏时代潮流性,难以迎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及个性诉求,课堂抬头率太低的尚未解决,离以新颖的语言表达及趣味占领互联网高地还有一段距离,以当下的教学形式试图增强教学效能效果不明显。现存问题呼唤拓展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形式,适应大学生多元的知识面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深度不够

“知”是“行”之始,知之“深度”促进“行”转换的程度。目前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深度不够,建党精神在教材中没有单列成一章或者成其一小节,仅依附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建党精神内容的零散讲解,内容讲解的深度、厚度不足以学生深入内容实质,与讲透、讲细内容达到真懂、真信、真做的教学效果产生矛盾。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其重要价值意蕴在高校思政课中应当着重点墨。通过干巴巴的理论知识传授建党精神,学生仅能接受零散且呈碎片化的内容,均不利于青年大学生领会对建党精神要旨。[2]同时,教师未能自觉将建党精神育人定位为课程目标要求高度。因此,对应建党精神四个层面的要旨,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建党精神内容的传授的普遍性还有待加强。

(三)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成效不足

建党精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担当使命的实践行为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的实现,是回应“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在高校思政课学习中,青年大学生需要深切感受精神内涵实质,汲取建党精神力量形成理论认同,提升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而做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行为。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成效,直接反映出建党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激励程度。目前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不足,表现为学生在践行建党精神的行为表现上不够积极。现有的教学体系下,教学评价机制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成效进行直观的量化考核。应适当运用多样、合理的指标,制定出针对性强的考评方案。

三、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立足学生,深化教学内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3]目前高校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建党精神内容的培育尚未纳入教材内容,利用高校思政课来增强建党精神的培育实效亟待加强。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学生,深化教学内容,在把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感触探讨,把伟大建党精神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传达好背后的价值理念。其次,设置建党精神专题教育专栏,将建党精神科学合理嵌入高校思政课的参考书目中,如在修订2021年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将“坚守理想”融入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的“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小节,将“坚持真理”融入“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小节;在第三章《继承中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中,将建党精神的内涵融入中“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小节,将建党精神内容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性内容融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小节并阐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含义;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融入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力量”中,结合奋斗榜样案例将该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融入“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小节。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循序渐进开展宣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打造连贯呼应的课堂宣讲模式,实现精神宣讲衔接实践的“一体化”。最后,立足学生,定期开展教师集体备课会、学生反馈会。集结教师团队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丰富教学形式,加快教师对于教材新内容的掌握,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更加精准把握教学重点。如以院内集体备课为主,打破院系之“墙”,坚持集体备课“走出去”及“引进来”原则,主动分享院内、校内备课经验智慧,引导院内、校内集体备课“走出去”。同时还可以建立云端集体备课联盟平台,开展专题集体备课研讨会,拓展集体备课会的辐射范围,加强与不同地区、层次院校之间集体备课的学习与交流,创新备课理念与方式方法。还可以借助通过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实时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等客观情况,从而制定更适合学生们的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案。[4]为加强教学针对性,可以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代表参加教师集体备课会并给予反馈,就学生反馈价值判断做出备课方案调整,增强教育针对性、趣味性。

(二)适应新时代,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感染力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1年6 月,我国 20—29 岁网民占比17.4%。据此分析,青年大学生在网民结构中占比较大,处于20—29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大学生正是注重“时代感”的大学生群体。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会适应新时代,不断丰富自身教学形式,势必抓住学生的追求“时代感”的心理特点,运用好网络新媒体、数字社会传播媒介,契合大学生追求丰富多样个性的特点,以凸显亲和力、都爱听、都相信且有趣的故事切入教育教学。一是要利用好现有校园媒体打造一批学理性、故事性相统一的建党精神内容为主题的栏目,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容融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报等现有校园主流媒体上面,借助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校园传播载体的优势,力求用建党精神内容占领青年大学生的校园媒体主流阵地,极大范围传播好建党精神价值引领、人格塑造、行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增强建党精神的转化实效。二是要趣“入”为“主”,发掘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兴趣点,提升课堂的感染力。“趣”是学习主动积极性激发的源泉,教书更多的是为了即激发学生兴趣,化其被动为主动。还可以增加课堂讲解的科学技术趣味及艺术气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趣味性,让学生在高校思政课中激发学习积极性,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比如可以通过将干巴巴的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为一幕幕鲜活生动的剧本,通过寻找我们身边的建党精神微电影展示、将课堂内容讲授转为大学生兴致勃勃的微电影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拍摄、探索中自发、自觉地接受知识内容。

(三)丰富教学模式,把握好课程目标,配套“知与行”的考核机制

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调整自己的视角,学会以同伴的形象陪伴学生一起学习,极大可能地去开拓课堂教学新模式,学会以“案”传“情”。学生处于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心理接受特点。要以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发挥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结合院校特点、学生的专业特色,把新颖、典型、凸显时效性且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鲜活案例科學地嵌入建党精神授课内容中,改变“满堂灌”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建党精神内容过程中深受触动,在案例理解中产生共情,进而引起学生共鸣。例如思政课教师在为土木工程专业讲述建党精神内容时,可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同一城市新旧两幅工程建筑图,先从城市的基础建设阐释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及经济发展水平情况,继而阐述建党精神的内涵实质,以此触动学生,增强建党精神的引领能力,引导学生传承、弘扬、践行建党精神。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目标,从价值引领到实践培养层面,都需要同时打造好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两大基础课堂。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的打造是加速建党精神入脑、入心、化行,增强建党精神的实践性的重要之举。[5]第一,建党精神学习进社团组织,通过知识宣讲、举办建党精神主题知识竞赛活动等提高社团成员的实践能力及强化其对外的教育辐射力度。第二,深入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展馆等实践基地,开展思想政治课 “沉浸式”情景教学。深入历史学习,把握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渊源,将教育学习基地细化归类划分并对接书本板块内容,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亲临教育基地,串联课堂理论知识,跨越时空,在脑海中形成感染“记忆”,推动青年大学生自觉把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融入自身的发展中。第三,引进传感模拟技术打造模拟感应平台,运用中国共产党人不同历史时期富含感染力的故事情景,使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如同亲身体验经典历史故事,触发对情感开关,打开实践大门。第四,邀请有影响力的榜样人物进校园,与学生交流、互动。

思政课教师还要用真实去打动学生,注意自我真实情感的流露,善于进行教育的创造性转化,配套“知与行”的转换考核机制。教育教学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建党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是青年大学生领悟、践行建党精神的保障条件。[6]如慎重考虑评判指标要素的选取和指标比重的确定,与时俱进创设考核标准,展现评价的多元合理性,转变传统教育中以分数对学生考核的教育理念,降低考试分数的权重,结合学校实际,扎实推进第二课堂育人,将实践锻炼纳入青年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评价考核标准中,并加强实践锻炼学分的权重,设置毕业门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实践锻炼,强化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中强化知行的转换效能。

四、结语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建党精神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滋养着青年大学生的灵魂,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其更好发挥强大的政治引领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现复兴伟业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 [3]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刘丽娟,许静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论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118-122.

[5] 李斌雄,魏心凝.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质、形成机理与实践理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17.

[6] 魏晓燕.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励青年争做时代先锋 [N].光明日报,2021-09-24.

猜你喜欢

融入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