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架构及对我国高校刊群的启示
2022-06-21陈文珠程宗明黄水清
尹 欢 陈文珠 张 彤 孔 敏 程宗明 黄水清
1)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卫岗1号 210095 2)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卫岗1号 210095 3)南京理工大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200号 210094
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是成熟有效的科技期刊发展路径[1-3]。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2月,我国140所“双一流”高校中,已有75所实施了期刊的集约化管理,占比达53.6%[4],加快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界和期刊管理部门的共识[5-7]。
在实现期刊集群化发展过程中,改革组织架构,有效配置编辑资源,无疑是刊群长远发展的关键[8]。组织架构又称组织结构,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9],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对于组织的营利性及其价值会产生重大影响[10]。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历经四五百年的发展和迭代更新,完成了现代化转型[11-13]。已有学者针对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和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一定研究,例如:欧梨成等[14]指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设置原则是以功能为导向,按需求配岗,不同功能由不同团队单独承担,同时保证生产质量和效率;佘延锋等[11]指出剑桥大学出版社通过从外部引进数字化经验丰富的人才,设立新的数字化运营专门职位,培养内部员工的数字化技能等进行出版社改革;李丹阳[15]认为英美大学出版社内部组织架构的协同性是其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保障;刘冰[16]指出需要通过组织结构调整等变革手段,对传统出版模式进行数字化升级和业务再造,以建立现代化出版体系。在实践上,清华大学出版社[17]、上海大学期刊社[18]、《中国科学》杂志社[19]、中国激光杂志社[20-21]等均通过调整组织架构提高了期刊集群的运转效率。但已有研究均未对以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转流程进行深入剖析,也未涉及高校刊群如何动态设置和优化组织架构的探索和研究。
鉴于此,本文调查分析了以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各部分职能和组织运转流程,同时以南京农业大学英文刊群的实践为例,分析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架构在我国高校刊群中的动态应用与实践成效,总结国际一流大学组织架构对我国高校刊群组织架构建设的启示,以期为我国高校期刊集群组织架构的设置提供参考。
1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
本研究将大学排名和出版社排名均位于全球50强的大学出版社定义为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在U.S. News 2022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位于第5和第8名[22];在“2021年全球出版50强”报告中,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分别位列榜单第23和第38名,也是该榜单仅有的两家大学出版社[23]。因此,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是当之无愧的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是高校刊群建设的成功典范,对于我国高校刊群对标世界一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网站调研法,使用爬虫工具爬取了2021年6月4日这两所大学出版社在招聘网站LinkedIn发布的期刊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共计获得125条,包括岗位名称、工作职责以及应聘要求,同时结合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出版社官网[24-25]、大学章程[26-27]及2020年报[28],概括和抽象得到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和组织运转流程草图。然后于2021年8月13日,分别对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期刊业务负责人进行详细访谈,总结形成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和运转流程图。最后,基于该组织架构和运转流程图,本研究使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南京农业大学英文刊群的实践案例,分析得到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架构对我国高校刊群发展的启示,以期为国内高校科技期刊集群组织架构设置提供参考。
2 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架构及运转流程
出版的本质是审核和推广[29],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架构设置的二分法充分体现了出版的本质。从图1可直观看出,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形成了审核与推广分立的总体组织架构,并为学术审核和出版推广工作分设多个不同岗位[14],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形成学术性和商业性的有机结合,使期刊出版部门发挥学术内容审核和学术影响力推广的双重作用。
图1 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架构和各部分职能
2.1 组织架构设置
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自营期刊的学术审核工作一般由主编、副主编、编委、咨询委员会专家承担,分工明确,层级关系简单,其中主编和副主编为必须设置的岗位,编委会和咨询委员会往往视需要而定。上述岗位均由出色的科学家任职,需具有专业领域研究背景、出色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但编辑经验并非受聘的必要条件。通常主编、副主编、编委、咨询委员会成员均为兼职,若期刊的投稿量很大,牛津大学出版社也会考虑雇佣全职主编。岗位不同,在期刊学术审核工作中的参与度也不同,如咨询委员会主要参与期刊决策和规划,副主编和编委的工作则扩展到评估论文、组织同行评审和对论文作出合理的判断。主编的主要工作进一步扩展到撰写社论、重点评述等内容,参加学术会议,拜访实验室进行约稿,保持与科学界的密切联系等。此外,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还会为每种期刊委派1~2名编辑,通常为全职,一般具有博士学位,负责设置运营工作流程、编辑政策、跟踪期刊的整体编辑质量,为编辑和作者提供及时的投审稿支持,实现既定的出版目标[30]。
出版推广工作由6部分组成:出版、生产、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分析、销售和运营。其中出版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为:(1)准备新刊提案,创办新刊;(2)管理和把控期刊质量;(3)关注期刊内容增长以及期刊市场份额;(4)跟踪投审稿速度、作者和编辑满意度、影响因子等期刊的运行信息和数据;(5)关注学术领域和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岗位通常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具有较强的出色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了解期刊的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商业战略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与各层次的人员打交道的沟通能力。生产岗位主要负责:(1)文章的后期数字排版,按照优先等级安排出版物上线进度;(2)与出版商及编辑部沟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数字平台的管理。市场营销岗位主要负责:(1)市场的开发经营,配合销售部门寻找销售渠道;(2)与潜在合作对象的谈判和沟通;(3)设计营销材料。技术支持/分析岗位负责:(1)软件的开发和支持工作;(2)用户测试和数据分析工作;(3)制作完整简明的商业文件或数据报告;(4)了解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和发展。销售岗位的主要工作为:(1)客户关系管理;(2)与全球团队成员在多个销售组织中进行跨文化沟通;(3)寻找相关业务的销售渠道。运营岗位负责:(1)期刊的推广及宣传;(2)新运营途径的拓展。此外,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还设置了合同专员、业务连续性和灾难恢复专员等岗位,细致、精准地调节和促进出版体系的运转。
2.2 组织运转流程
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运转流程(图2、图3)可以看到,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内部管理架构和运转流程相似。出版社的所有业务由大学指派的代表团(Delegacy)或理事会(Syndicate)负责,该代表团或理事会以大学校长为首,成员来源、人数、职责、每届期限均由大学章程明确规定,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工作报告,把控出版社的战略方向,监管财务,确保期刊出版内容达到严格的学术标准[31]。日常运营中,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代表团授权代表团秘书兼首席执行官(Secretary to the Delegates and Chief Executive)和财务委员会(Finance Committee)对出版社的业务、资产和财务进行指导和管理;剑桥大学出版社则由理事会下设的出版评估委员会(Press & Assessment Board)整体治理出版社期刊业务。两个出版社的期刊工作都由以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为首的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具体实施[32]。
图2 牛津大学出版社运转流程
图3 剑桥大学出版社运转流程
3 南京农业大学刊群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南京农业大学分别于2014年、2019年、2020年创办了《园艺研究(英文)》《植物表型组学(英文)》和《生物设计研究(英文)》3种英文期刊,是近些年我国期刊发展热潮中短期内从单刊发展为三刊的一个典型缩影,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架构设计充分借鉴了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本研究以其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3.1 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群组织架构和运转流程
通过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架构,基于“学者办刊”“专业化分工办刊”和“学科共创”视角,南京农业大学为刊群构建了“科学家+全职编辑+云实习编辑”三层组织架构,学科专家负责把控期刊学术质量,全职编辑负责期刊运营,云实习编辑负责辅助运营(图4),三者协同履行期刊学术审核和出版推广的职能。每位编辑部成员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无需掌握全部出版技能即可保证整个出版体系有序、高效地运转。
图4 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群的组织架构
学术审核工作由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咨询委员会专家等一线科学家严格把控,全权负责。主编、执行主编主要负责稿件初审,组织副主编进行同行评审,对论文作出合理的决定;同时与科学界保持紧密联系,为期刊约稿、组稿,撰写社论等文章。副主编主要负责审核论文、邀请审稿专家完成同行评审工作。咨询委员会主要负责为期刊出谋划策,参与重大决策讨论,为期刊贡献重要论文。
出版推广工作由编辑部承担。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群经历了从单刊向三刊的发展过程(表1),按照各阶段期刊的不同需求,在两刊运营阶段增加了数据分析岗和项目管理岗,用以服务期刊本身;在三刊运营阶段增加了市场营销岗和活动执行岗,用以服务期刊主导的学术社区和会议。岗位具体职责如表2所示。
表1 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群不同阶段所设的工作岗位
表2 编辑岗位划分和职责
此外,全职编辑招聘名额少,招聘流程长,导致有限的编辑必然存在时间、精力、技能和专业的短板,为快速缓解此问题,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群实施了云实习编辑项目,为期刊引入了一批具有强烈参与期刊运营意愿的国内外一线科研人员,引导他们根据意愿和特长全面参与期刊运营工作,如数据分析、项目申请、学术社区构建和维护、活动组织等。
3.2 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编辑部的实践成效
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架构的实践应用,在高校单刊向期刊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对期刊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实践成效。
3.2.1 两刊运营阶段组织架构的实践成效
期刊发展状态监测常态化。在两刊运营阶段增加了数据分析岗,使期刊的数据监测工作得以常态化进行,期刊的引文数据、审稿周期、稿件排版时间等得到了全方位的监测与分析。同期增加的项目管理岗,统筹了多刊的项目申请、年检、考核、汇报等工作,在提高工作完成速度的同时,通过横向比对期刊的发展状态,提高了期刊问题的曝光率。两个岗位密切配合,使得期刊的问题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期刊决策合理性提高。数据分析岗每月提出特刊选题、潜在客座主编列表供主编选择;提前两个月确定重点宣传论文并与宣传岗位对接;根据学科发展数据,为新刊制作期刊可行性分析报告、为老刊估算期刊未来市场份额、排名等,有力地从数据角度切入,提高了期刊决策的合理性。
单刊边际成本降低。两刊共用同一编辑团队和办公空间,主办单位无需单独为后续期刊另行准备编辑团队和办公空间,使人员和空间投入成本得以最大化发挥作用。
3.2.2 三刊运营阶段组织架构的实践成效
新刊成长速度提升。由于刊群由同一团队运营,因此前期积累下的办刊经验可迅速复制到新刊上,学术资源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可做到稿源共享,被拒收的稿件可流转至其他合适的期刊;约稿资源共享,编辑可同时为3种期刊约稿;审稿人资源共享,多种相关期刊可共建、共享同一审稿人库;宣传资源共享,组织一次学术报告,参加一场会议,可同时为3种期刊做宣传;期刊经费共享,老刊的盈利可用于支持新刊的发展。如图5所示,第一种期刊《园艺研究》于2014年创刊,历时整三年被包括PubMed Central (PMC) 、Scopus、ESCI、SCIE在内的主流数据库收录;第二种期刊《植物表型组学》于2019年创刊,两年半内完成SCIE数据库的收录,且DOAJ、Scopus数据库的收录时间都比第一种期刊提前了一年。此外,第一种期刊创刊第四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而两种新刊在创刊第二年便顺利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图5 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办刊进程(a) 数据库收录情况;(b)入选期刊项目情况
国际科学社群显示度提升。在三刊运营阶段增加了期刊活动执行岗,期刊组织的学术报告在场次、平均单场参与人次、总参与人次3个方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如表3所示,期刊组织的学术报告数量由2020年以前的平均3场/年增至21场/年,增长了6倍;平均参与人次由2020年岗位增设前的平均1681人次/场,增长至3447人次/场,为单场报告增加了1700余次曝光;总参与人次从最初的4千人次/年,增长至最多9万多人次/年,增长了约21倍。截至2021年10月,学术报告总参与人次已达到15.3万人次。
表3 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组织的学术报告数据
国际会议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由《园艺研究》期刊主办的国际园艺研究大会,自2014年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英国东茂林研究所、意大利园艺学会,中国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举办过7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基础。三刊运营阶段,在活动执行岗和市场营销岗等岗位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及时适应新冠肺炎疫情变化,将2020年会议的举办时间提前了两个月,并尝试了线上会议新形式,吸引了大量科研人员参会。如图6所示,2020年国际园艺研究大会的参会人数从2019年的150人增长至1.2万人,参会的国家数也从15个增至73个。2020年12月,由新创期刊《生物设计研究》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物设计研究大会,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华威大学,共同组织了包含6位诺奖得主、18位各国院士在内的64个报告,吸引了近2.1万人注册参会,一举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高影响力国际会议。
图6 国际园艺研究大会历年参会人数和国家数
自2020年开始的三刊运营阶段,新增的市场营销岗不仅填补了哔哩哔哩、YouTube、WhatsApp等宣传平台的空白,已有期刊宣传平台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跃升。如表4所示,《园艺研究》的推文数量从2019年未增加该岗位时的92篇(占论文总数的68.7%)跃升至2020年的359篇(占论文总数的169.3%),单篇推文的平均阅读次数也从2015年的9次/篇增长至2020年的2073次/篇,2021年进一步增长至2782次/篇,总阅读次数从2015年的192次/年增长至2021年(截至2021年10月)的96万次/年,增长了5000余倍,多次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榜”前三[33-34]。在保证每篇论文都有推送介绍,每天都有推送内容的基础上,还额外开拓了人才盲盒、招聘启事等免费服务,首期“人才盲盒”活动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收到了意向邮件。
表4 《园艺研究》微信公众号历年数据
人员招聘难度降低。该分工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对编辑的综合技能要求降低,从而降低了人员招聘的难度。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群发布了8次招聘通知,成功招到7名编辑,招聘成功率达88%。共享协作及经验、数据存储制度、学习分享制度,以及云实习编辑项目的设立,也将人员离职对期刊的影响降至最低,保证了编辑团队的稳定性,增强了团队的抗干扰能力。
编辑拥有差异化发展路径。该组织架构下,编辑的分工和职责明确,避免了扯皮推诿现象的发生,同时每位编辑可通过参与国内外出版机构、学会等组织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拥有差异化发展路径,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特色,寓研究于工作,走研究型编辑的发展道路。
4 启示及建议
4.1 分工专业化,保证人才团队精简高效
在设计刊群组织架构时,主办单位需尽量按照功能来设置岗位,让编辑只需完成多种期刊出版流程中的某项工作,而无需对单一期刊的整个产业流程负责。相较于单刊独立运营模式,分工专业化可以精简人才团队,最大化提升工作效率。
4.2 利用大学人才优势和学术资源,保证出版质量和品牌
在高校刊群的组织架构中可设置不同功能的岗位,依靠大学充足的人才优势,保证出版社运营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快速找到相应的人才予以解决,如邀请全面覆盖学术领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较强的学术判断能力的科学家担任期刊主编和编委,保证出版质量和品牌,邀请具有商业、金融背景的资深学者等担任期刊发展顾问,积极寻求期刊市场化发展。同时积极依托主办单位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创刊,使期刊出版工作和主办单位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如南京农业大学依托我国最早设立的高级园艺人才培养机构之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科创办《园艺研究》期刊,依托国内高校在该领域设立的首个交叉学科——植物表型组学学科创办《植物表型组学》期刊,依托学校“十四五战略”规划建设学科——合成生物学学科创办《生物设计研究》。
4.3 由高级决策者直接监管业务,保证出版运转快速高效
由高级决策者直接监管业务,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快速决策。如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过由校长牵头的代表团每两周举行一次会议,讨论首席执行官和财务委员会提供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出版物[25],南京农业大学期刊的发展战略由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35],校长办公会议每两周召开1次,决策是否创办新刊、选择合作出版商、制定期刊发展支持政策等期刊出版方针,如遇重大或急办事项可随时召开[35],运转效率极快。高校应积极理顺行政和业务监管流程,争取期刊业务汇报由刊群负责人直接与分管副校长、校长、书记对接,使期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直接传递到最高层,保证决策的高效性。
5 结语
南京农业大学英文期刊群组织架构设置充分借鉴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高效生产力,可为高校刊群在单刊发展为集群的初级阶段设置组织架构提供参考。然而该组织架构的设置仅在单刊向三刊发展过程中进行了验证,对于具有更多期刊数量的刊群并未做实践分析,且该组织架构的优越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伴随着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期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增强,期刊必将产生新的需求,目前已有的岗位也可能被淘汰。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重点关注技术发展趋势,深化期刊市场化运营程度,不断优化相应需求变化涉及的组织架构。
优秀的组织架构需要体制机制的突破和期刊人的切身支持与不懈努力,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也正是期刊人不断追求自我革新和行业创新发展的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