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分析及竞争力提升策略

2022-06-21龚紫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相关者学术期刊竞争力

龚紫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51806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又提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这为学术期刊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学术期刊作为高端文化载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承担着引领先进文化、传播先进理念、推动学术进步的重任。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着数字化与网络化、国际化与规范化等新发展趋势,这对学术期刊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新时代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纵深推进的时代,大众获取和交流知识的平台及途径大为拓展,这使得学术期刊的生态链发生了重大变革,学术期刊需适应“数字化生存”并谋求“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新时代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日趋普遍化,学术期刊需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学术话语权。

立足新时代,顺应形势、提高竞争力,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学术期刊竞争力是指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经由不断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并通过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能力[1],具有用户价值性、产品独特性、资源专用性以及动态可变性等鲜明特征。围绕着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学术界已经展开了一定研究,相关成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整体层面论述我国学术期刊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困境和挑战等,进而提出竞争力提升策略。如战炤磊[2]认为,内容和人才是学术期刊竞争力的源泉,应当从理念创新、要素供给、机制优化、品牌营销等方面系统促进学术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郭雨梅等[3]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识别出新时代学术期刊竞争力的4个基本要素和2个辅助要素,并将其作为提升期刊竞争力的努力方向。第二类是将特定类型学术期刊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其竞争力提升路径,涉及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4]、化学类科技期刊[5]、网络学术期刊[6]等。已有研究为我们把握新时代学术期刊竞争力问题提供了洞见,但是还存在有待深化之处:首先,由于缺乏统一理论框架的统领,所得结论稍显分散,系统性有待提升;其次,在竞争力提升策略方面,着重强调期刊自身的主体性责任,以及编辑、作者、审稿专家和编委四大群体的功能,而其他相关主体,如读者、主管/主办单位、期刊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和角色则被淡化了。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离不开期刊出版单位内外部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学术期刊需汇集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以保持并提升竞争优势。基于此,本研究拟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以系统全面地分析不同主体在学术期刊竞争力培育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及诉求,并以此为抓手,提炼出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策略。

将利益相关者分析引入学术期刊生存及发展研究并非本文首创,已有学者曾在该视角下探讨了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7],然而,该研究主要借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思想,并未从具体评价维度出发对学术期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界定,进而提出体现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功能特征及其层次性的发展策略。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往前一步: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内涵,较为全面地识别学术期刊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其次,依据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从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个属性出发对学术期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自身工作实践,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对于提升学术期刊竞争力可承担的角色及其利益诉求;最后,提出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组合的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策略,通过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改善封闭的办刊局面,为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概述、内涵及分类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等国,是在对主流企业理论的质疑和批判中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并不只是为了股东的利益服务,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拥有所有权,为了企业的持久生存和长远发展,公司治理必须考虑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为其留有足够发言权。按照经济学家Freeman[8]在1984年提出的利益相关者概念框架,所谓利益相关者,指的是“那些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形成了强烈冲击,它促使企业认识到,应该对那些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人员、员工、股东、顾客、供货商、政府等担负社会责任,同时,企业的生存和繁荣也离不开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发端于企业管理学科,但是利益相关者及其治理问题并非仅存于企业场域,因而这一术语被广泛应用到针对商业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传媒机构等的研究中。对学术期刊发展而言,该理论同样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一方面,充分考量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有利于学术期刊更好地找准定位,锚定办刊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对自身利益相关者的准确识别和科学分类,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开发各方主体资源,形成合力,最终服务于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就是利益相关者经过合作博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及结果。

1.2 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及分类

参照Freeman[8]的定义,可以将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影响学术期刊办刊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学术期刊实现其办刊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包括编辑、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主管/主办单位、政府部门、期刊评价机构、行业协会、印刷发行单位等业务组织以及其他学术期刊。基于对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的内涵界定及识别,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架构图

组织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而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及其对组织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这也是将“利益相关者”从理念转变为可用的研究工具的重要步骤。Mitchell等[9]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标准明确、操作性强,且针对每一类型提出了组织的应对之策,因此常被用于实际研究。Mitchell等[9]认为,可以从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三个属性出发判断个人或群体的利益相关者身份。其中:合法性是指主体是否在法律、道义层面拥有对于企业的索取权;权力性是指主体是否有能力、地位和方法来影响企业决策;紧急性则是指主体的需求是否能够迅速引起管理层的回应。只有具备三种属性中的至少一种,才能成为利益相关者。对利益相关者在三个属性上的分布进行比较后,可以进一步将他们细分为三种类型:(1)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他们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对组织生存发展的意义重大,是管理层必须重点关注的群体;(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他们拥有三种属性中的两种,与组织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且对组织有一定的期望;(3)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他们只拥有三种属性中的一种,时常处于蛰伏状态,根据组织的运转情况决定是否发挥作用。同时,Mitchell等[9]指出,在实际组织场域中,每一种属性都存在一个从“完全没有”到“完全有”的连续统,各利益相关者均处在连续统上的某一点,只是出于建立身份类型学的需要,才将这些属性的状态简化为存在和缺乏两种。

本研究选择将Mitchell的分类法用于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分析,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学术期刊竞争力培育及提升过程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多达10个,对其完全同等对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通过分类,可以帮助学术期刊直观地认知各利益相关者的特征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动员;其次,这一分类方法所涉及的三个属性既体现了利益相关者受学术期刊影响的程度,又反映了其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契合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的内涵;最后,该分类方法已被用于高校战略管理[10]、公共卫生应急管理[11]等研究领域,表现出较高的效度。基于此分类标准,结合学术期刊的特性,本研究对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总结提炼其在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中可以扮演的角色(表1),以服务于下文的功能和利益诉求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利益相关者不具备某一种属性,并不是说完全不存在该特征,而是意味着其在该属性的连续统中处于接近低值的一端。以审稿专家为例,其审稿意见能够直接影响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取舍,且能够较快引起出版单位的反应,所以具有较大的权力性和紧急性;相对而言,审稿专家对于期刊的利益索取权不明显,但这并非否认他们有权利获得报酬、感激等回报。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各属性上的判断,也是从这一思路展开的。

表1 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分类及角色

2 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功能及利益诉求

2.1 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学术期刊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包括作者、编辑和主管/主办单位等,他们是学术期刊竞争力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也是学术期刊必须着力开发利用的资源。

2.1.1 作者:内容供给者

作者既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基石,也是期刊竞争力的根本来源。综合年龄、研究能力、科研经验等标准,可以将学术期刊作者分为专家型、骨干型、成长型等类别[5]。专家型作者的科研实力雄厚,是学术期刊高层次、高影响力论文的重要提供者;骨干型作者大多年富力强,学术产出较多且水平较高,是学术期刊稿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成长型作者多为学生和其他学术新人,富有研究热情和一定的创新性,但论文质量有待提升,需要学术期刊加以发掘、扶持和培养。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播形态如何丰富多彩,“内容为王”始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基本规律,保持稳定的高层次作者群,充分依托核心骨干型作者,并致力于开发有潜力的新作者,获得优质稿源,是学术期刊提升品质、增强学术影响力的法宝。作者付出时间、精力甚至经济成本投入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和发表,相应地对于学术期刊也有一定的诉求,如期刊应保持良好的学术口碑,能够助力项目申报、职称评定和科研地位提升,可以帮助成长期的作者提升研究能力等。

2.1.2 编辑:核心生产要素

编辑队伍是期刊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核心生产要素。优秀的编辑人员至少需要具备三大品质:学术自觉、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学术自觉涵盖研究问题自觉、正确运用理论自觉、研究立场自觉和学术批判自觉等内容[12]。专业技能主要是指编辑的编校技能、处理作者-读者关系的技能、宣传推广技能等。过硬的专业技能是编辑从业人员安身立命的根基,“一个好的研究者不一定能成为好编辑”,编辑专业技能对于学术期刊竞争力同样影响深远。此外,优秀的编辑还必须具有敬业精神,以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品味和层次为己任。作为以学术期刊发展为职业和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编辑对于学术期刊的主要诉求在于获得直接物质利益(劳动报酬)以及工作满足感、职业幸福感等。

2.1.3 主管/主办单位:主导引领者、资源提供者

首先,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是主导引领者。我国期刊出版实行主管、主办责任制原则,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与学术期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主管/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的主导引领涉及办刊定位与方向、办刊形式与内容、宏观设计与具体操作等全方位多层次内容,并负责对出版单位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其次,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是资源提供者,如提供办公场地和设施、招聘和遴选期刊负责人及其他工作人员、筹集和拨付办刊经费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提供的另一类关键资源是学术资源,具体途径包括将本单位的优势专业资源向学术期刊倾斜、举办学术会议等。很多在期刊界各类排名中位置靠前、学术口碑好、发展迅速的刊物,都是依托于知名高等院校和社科院、中科院等学术机构,具有先天优势。反过来,优质的学术期刊也能大力服务于主管/主办单位的学科建设,二者之间呈现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关系[13]。主管/主办单位通过具体监管办刊过程、合理配置办刊资源,以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具备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三大特性中的两项,与学术期刊的互动比较密切,也是学术期刊必须充分重视的群体。

2.2.1 审稿专家:学术质量把关者

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是确保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审稿专家是学术期刊重要的外部人力资源,优秀的审稿专家熟悉本学科研究前沿,并对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了然于胸,能够准确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并提供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从而弥补编辑人员在专业知识领域的不足。经过审稿专家的把关,一方面可以及时否定一些在意识形态、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的文章,避免其发表之后产生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审稿专家提出的中肯修改意见对于提升稿件质量尤为珍贵。审稿专家参与审稿工作,一般仅能获取微薄的劳动报酬,他们最主要的诉求是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2.2.2 政府部门:政策规章制定者、管理者、扶持者

党和政府是我国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其中对学术期刊进行直接管理的政府部门是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行政管理机构不断调整,从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出版总署,到2018年出版系统整体划归中宣部管理、对外加挂“国家新闻出版署”牌子,中间经过了多次变革。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包括学术期刊出版在内的各类出版活动进行管理,颁布大量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出版单位设立、变更、注销和出版业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管,对违法者施加惩戒,以维护出版业秩序。除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外,政府部门的影响作用还表现在从国家顶层设计角度重视文化建设;推行有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根据出版业发展实际需求及时推行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等。政府部门的主要诉求则是学术期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2.2.3 期刊评价机构:期刊评价者

围绕着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主体资格、逻辑依据、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问题,学术界已经展开了广泛的批判性研究[14-15],期刊界也纷纷质疑。然而,在国际学术评价发展大潮流下以及我国学术期刊质量整体有待提升的客观背景下,现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已无法简单取消。来自重要期刊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直接影响作者对于投稿期刊的选择,且与期刊出版单位可以获得的经费、人力等办刊资源存在一定关系,其“权力性”属性自不待言。我国多家期刊评价机构定期发布各类期刊影响力评价报告,其中部分报告总能立刻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和热议,其评价指标及方法也成为期刊分析研讨的重要内容,“紧急性”可见一斑。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主要诉求则是希望通过不断优化期刊评价方法,获得学术期刊的认同和接纳,增强自身话语权。

2.2.4 期刊行业协会:服务者、联结者

各级期刊协会、期刊研究会等行业协会组织是增进期刊交流、促进行业自律、维护期刊利益、推动行业改革的重要力量,是学术期刊平稳有序发展的保障因素。一般而言,期刊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包括传达政策信息、组织课题立项、开展评奖评优、提供岗位培训、促进业内交流等,扮演着为期刊提供服务以及将期刊出版单位联结起来的角色。及时传达有关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有助于期刊出版单位准确领会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组织课题立项旨在推动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发展,以学术研究促进出版实务优化;开展评奖评优是进行正向反馈和精神鼓励的重要方式;提供岗位培训则是帮助期刊出版单位提升人力资本不可或缺的途径。此外,行业协会组织还会通过举办年会和其他研讨会议的形式,为期刊从业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创造机会。

2.2.5 其他相关业务组织:外部支持者

其他和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相关的业务组织主要包括印刷和发行单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等。这些业务机构现阶段虽不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具体内容,但是对于期刊的装帧质量、传播途径、影响范围等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学术期刊需要依托门户网站、第三方平台(特别是期刊数据库)以及新媒体社交平台等进行数字化出版,各类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影响作用势必会显著提升。作为出版单位的外部支持者,这些业务组织希望通过与出版单位合作,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实现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盈利能力提升。

2.3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虽然仅具备三大特性中的一种,作用相对次要,但是随着期刊出版业迎来巨变,如学术传播形态和载体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学术期刊向集约化和整合式发展转型等,这些潜在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将会日益重要,具有转变为另外两类利益相关者的较大可能性。

2.3.1 其他学术期刊:同行者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的数据,我国共有6390种学术期刊获得认证。无论出版单位地理位置是否邻近、关注学科领域是否一致、办刊理念是否契合,同一时代的所有学术期刊都是同行者。就我国而言,广大学术期刊共同承担着“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重任,共同决定着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竞争力。“同行”包含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意涵。一方面,部分学术期刊之间是合作者关系,特别是那些在学术关怀、办刊理念、价值追求、精神气质等方面具有共性的学术期刊,可以经由平等对话、资源共享、彼此监督而形成学术期刊共同体[16]。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办刊经验、互相答疑解惑、组织联合征稿、共同举办论坛和学术会议。与其他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合作是期刊保持活力、持续进步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由于优质稿件、核心期刊席位、社会荣誉等资源都存在稀缺性,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也客观存在,适度的良性竞争能够激励学术期刊不断提升办刊水准,而恶性竞争则会使期刊陷入学术不端、个性丧失、行业躁动等困境。

2.3.2 读者:意见反馈者

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学术性使得其读者群体也具有独特性:受众面相对较小,且读者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重合,作者都是读者,而读者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或者潜在的作者。读者如果认可期刊发文水平,愿意阅读、传播和引用,那么期刊的影响力自然会随之提高。伴随着学术传播形态的变化,当前学术期刊的读者群有所扩大,一些并不以学术研究为业的人员也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推送等途径阅读学术文章或片段,“阳春白雪”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现出“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论文的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选题是否接地气,论文是否“写在祖国大地上”。广大读者是学术期刊的消费者,他们对于期刊质量有一定诉求,对于期刊传播形式也有一定偏好,期望通过花费时间阅读,获取可靠的专业知识,实现精神需要的满足。

3 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组合的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策略

如何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竞争力是期刊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而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用于学术期刊竞争力策略研究,为我们带来的新思考可能在于:首先,期刊发展可以依赖的资源以及应当满足的诉求不应局限于期刊出版单位内部,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需同时将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纳入考量;其次,学术期刊的利益相关者并非一个笼统的整体,而是可以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清晰分类并采取差别化动员措施;最后,学术期刊拥有的内外部资源及其重要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应当根据利益相关者属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

在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功能和具体利益诉求虽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关切点,即学术期刊竞争力的提升。利益相关者既能够作用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亦会被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这构成了可以把不同利益相关者整合起来,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组合,助推学术期刊提升竞争力的基础。那么,学术期刊应当如何管理、运用利益相关者资源?以企业为例,利益相关者理论给出了组织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策略和原则:根据恰当标准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即“分类管理”原则;从“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角度考虑问题,即“服务为先”原则;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进行积极预测,即“需求预测”原则;建立与利益相关者交流协商的程序和机制,即“沟通互动”原则;把边界人员纳入组织的发展框架和战略制定中,即“边界融入”原则[17]。可以看出,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管理是其他策略的基础,受此启发,本研究在学术期刊多元利益相关者组合中,根据确定型、预期型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式,构建多层次利益相关者组合,并将服务为先、需求预测、沟通互动和边界融入理念纳入其中(图2)。在这一组合中,确定型、预期型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分别构成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层、支持层和扩展层,且各层次内部及不同层次之间应当有畅通的沟通协商渠道。

图2 学术期刊多元利益相关者组合

3.1 核心层:充分调动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编辑、作者和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作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不仅是学术期刊竞争力的高级生产要素[3],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动者,因此是学术期刊培育竞争力的绝对中坚力量,总体上应对其采取积极调动型策略。

(1) 打造优秀作者群,保障学术期刊“发展之源”。作者资源是期刊生存发展的命脉,而优质稿源则是期刊的“发展之源”。要吸引到优质稿件,需要学术期刊充分了解不同类型作者对于学术期刊的诉求,并贯彻“服务为先原则”。如对于专家型作者,重要节日表达关怀、投稿加急处理;对于骨干型作者,关心其研究动态、时常沟通交流;对于成长型作者,解答其关于论文写作与发表的疑惑,在论文修改过程中注重对其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赢得作者的支持和信任,形成结构合理、对期刊有高认同度和忠诚度的作者队伍。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学术期刊打造优质作者群提供了更多便利,应当加以充分运用,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以文字、音频、视频等丰富形式加大对作者研究成果的推广力度,利用大型数据库发掘期刊的潜在作者,等等。

(2) 改进期刊运营管理机制,建设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互联网数字化时代,需要改进学术期刊运营管理体制,建设一支在“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方面均有所提升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提升脚力,就是要深入学术一线;提升眼力,就是要当好学术把关人;提升脑力,就是要做学者型编辑;提升笔力,就是要提升写作能力,并具有熟练驾驭新媒体的能力[18]。打造这样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需要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从招聘和引进人才阶段开始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出台系统的管理规章并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确保编辑开展业务有章可循。学术期刊还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培训、学术研讨活动,确保编辑人员紧跟行业发展潮流,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与此同时,编辑人员对学术期刊的诉求也应当受到重视,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完善编辑人才的考核、绩效评价、职称晋升机制,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强化主管/主办单位的主导引领作用,保障学术期刊平稳有序发展。在期刊整体发展规划方面,主管/主办单位应在更高的站位上,结合国家政策要求、行业发展态势、本单位优势资源以及期刊实际发展状况,指导学术期刊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学术期刊向网络化、数字化、集约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19]。在激励和保障措施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当注重将自身优质的学术资源向本单位刊物倾斜,助力打造学术期刊的品牌优势。通过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审方面适当倚重等方式,鼓励本单位科研人员将优质研究成果投向主管/主办期刊。此外,还应注重改善部分期刊出版单位的边缘化地位,优化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环境,提升薪酬待遇。而学术期刊应该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主管/主办单位的发展战略中,例如,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新文科建设”的当下,高校学术刊物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支持学科建设、助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以获得主管/主办单位的支持和重视。

3.2 支持层:寻求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合作

包括审稿专家、期刊评价机构、政府部门、期刊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业务组织在内的预期型利益相关者虽然不直接参与竞争,但是他们提供的学术支持、业内评价、技术支撑等,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影响很大。学术期刊应当采取合作型策略,争取将此类利益相关者转化为对期刊出版单位内部资源的有力补充。

(1) 挖掘科研人员参与审稿的核心动力,优化审稿专家激励机制。审稿人动力不足、审稿周期长、审稿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普遍面临的客观难题。如何激发审稿专家的积极性,是优化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有鉴于此,应当深度挖掘学者参与审稿的核心动力,并以此为依据优化审稿专家激励机制。科研工作者参与同行评议的核心动力在于获得学术共同体的承认,其具体表现则是原创性成果的发表[20]。因此,在现有的物质补偿、精神鼓励和知识回报等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可以重点考虑如何在审稿活动和学术成果发表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期刊出版单位内部来看,应细化审稿专家论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的相关措施,并吸纳具有发表意愿的优秀学者成为期刊审稿人。而从更大的学术共同体范围来看,可由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期刊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给予审稿人身份以权威认可,建立审稿人资格认证制、积分制、分级制等具体制度,推行资格和等级互认,不同层次对应着不同权限。通过上述措施,激发审稿专家的内驱力,以保证审稿质量,提高审稿效率。

(2) 推动期刊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以科学评价促高质量发展。期刊评价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然而现阶段,学术期刊评价陷入了困境,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客体都深感焦虑,对期刊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这一目标靠单一学术期刊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而是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同推进。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在期刊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成果认定方面的顶层设计,形成原则性规定,以此来指导各个评价体系之间的对话协同。其次,学术期刊应主动将自身通过具体办刊工作得出的对于期刊评价的观点和建议反馈给评价机构,为后者优化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最后,评价机构自身需立足于我国学术发展实际,并借鉴国外经验做法,在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加入更多有关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指标,纳入政府、第三方机构和公众作为监督力量等方面进行调试,而学术期刊则会以对期刊评价结果的遵守和认可作为积极反馈。

(3) 主动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谋求学术期刊外部发展环境的改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离不开宏观的学术出版、期刊评价和科研评价环境的改善,而这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方能实现。学术期刊在积极贯彻国家出版方针政策的同时,要通过合理渠道,向相关部门主动建言,就学术期刊评价、科研评价等直接事关学术期刊发展的事项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为学术期刊发展赢得更好的外部环境。

3.3 扩展层:维持与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

以往在讨论学术期刊竞争力培育和提升问题时,其他学术期刊及读者的作用较少被论及,但是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他们属于学术期刊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并且随着期刊发展环境的变化,其重要性还可能进一步提升,因此应当遵循“边界融入原则”,对其加以关注。但是,由于他们对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和威胁相对较小,因此主要采取维持型[10]策略,以保持其与学术期刊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并适度调动其积极性。

(1) 广泛开展学术期刊合作交流,实现期刊共同繁荣。在互联网浪潮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冲击力度不断加强的当下,仅靠一己之力分散经营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办刊潮流,学术期刊之间应当展开积极合作。实践中,学术期刊之间联合征稿、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编辑团队进行交流座谈等形式的合作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推进:合作应从终端走向前端,如建立联合网络投稿平台和审稿专家库;打造集成化的传播平台,向专业化、专题化甚至专栏化传播迈进;构建共同体成员积极互动、平等参与的社区,在竞争中持续、深度合作。

(2) 创新学术期刊服务方式,精准对接读者需求。学术期刊的发展既离不开内容供给侧,也离不开需求侧。在出版内容上,学术期刊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应当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信息需求,以服务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出版形式上,应考量读者差异化的阅读偏好,积极推进媒介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出大数据出版、云出版等灵活多样的出版模式,方便读者快捷、方便地获取研究成果;并在期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开拓专门的编读互动版块,鼓励读者进行意见反馈和学术交流,强化读者对学术期刊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3.4 强化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

学术期刊提升竞争力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而在这一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期望,由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冲突及协调问题。例如,部分作者过分看重SCI/SSCI论文在职称评审、学术声誉获得方面的作用,导致优秀成果外流,与国内学术期刊对优秀稿源的需求冲突;部分主管/主办单位存在重管理、轻经营的倾向,制约了学术期刊对合理经济效益的追求[7]。对此,学术期刊可以采取“沟通互动”和“利益匹配”策略,在坚守“质量第一”“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等我国出版工作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植根于国家科研实力和科研竞争力提升的共同期望,强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一方面,要畅通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明确各自职责及诉求。如学术期刊要和主管/主办单位主动沟通,就期刊的发展战略达成一致意见;吸纳优秀作者加入编委会,为期刊发展提供来自作者角度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完善利益冲突化解渠道,以不损害任意一方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为底线,通过协商,尽量确保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能从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中切实受益。

4 结语

借鉴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本研究识别了10个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即作者、编辑、主管/主办单位、审稿专家、政府部门、期刊评价机构、期刊行业协会、相关业务组织、其他学术期刊以及读者,并按照权力性、紧急性、合法性的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确定型、预期型和潜在型三类,进而提出应当建立包括核心层、支持层、扩展层的多层次利益相关者组合,贯彻分类管理、服务为先、需求预测、沟通互动和边界融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念和策略,推动学术期刊竞争力提升。由于本研究是初步尝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用于学术期刊竞争力分析,因此,在对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时,主要是从自身工作经验和已有文献出发,判断各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属性上的分布进而归类,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一定主观性。后续研究将邀请学术期刊研究人员及资深学术期刊从业人员作为专家,采用德尔菲法来提升分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如科技期刊与人文社科类期刊、中文期刊与英文期刊等)在利益相关者的具体构成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相应地,在竞争力提升策略上也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而本研究只是概括性地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状况,这是本研究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未来将在细分研究对象、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精确性方面继续推进该研究主题。

猜你喜欢

相关者学术期刊竞争力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