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杂志撤销论文引用异常增加现象辨析与治理建议
2022-06-21刘燊徐飞*
刘 燊 徐 飞*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1129号 230051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沿科技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1129号 230051
学术论文是科学共同体衡量科学发现和知识产出的重要指标,论文被发表体现了作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无论是对作者个人还是其所在单位的成果评价均有着深远影响[1]。然而,近年来由数据问题、重复发表、抄袭、虚假评审、结论问题、图像问题、著作权问题等导致的论文撤销事件日益增多。论文发表后由于各种原因被撤销本是学界常规操作,一则可以帮助作者修正已发表论文中存在的重大错误以免对学界产生更大误导,二则可以借此对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进行惩戒,三则可以维护相关单位和科技期刊的学术声誉。有学者指出,被撤销论文的数量和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界自我净化的能力,不仅可以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也能够反映科研机构的健康状况[2]。然而,论文被撤销之后却出现一个有待研究的新现象,即一些论文尽管已被撤销甚至撤销多年,但学界对这些论文的引用非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增多。多数情况下,撤销论文一般都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或问题,一旦撤稿,按常理其引用率应该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不应继续攀升。
针对论文被撤销的现象,国内外已开展大量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撤稿所引发问题的研究,如被撤销论文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应对方法[2]、基于论文被撤销引发的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思考[3]、科技期刊出版伦理[4]、针对被撤稿作者的惩戒措施[5]等;第二类是围绕被撤销论文特征的研究,如分析论文被撤销的原因[6]、一般性撤稿的现状调查[7]、期刊影响因子与撤稿数量之间的关系[8]等;第三类涉及引用被撤销论文态度和评价的研究,如阐明部分论文在被撤销后引用量继续增加的现象[9]、将施引文献对被撤销论文的引用态度分为中立和消极[10]、进一步在施引文献对被撤销论文的引用态度中增加了积极和欺诈[11]等。尽管这些研究对于科技伦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停留于现象描述层面,在数据的深入解读和对结果的综合思考方面有待深入,尤其是对被撤销论文后续被引量继续增加的原因剖析方面研究不足,相应的治理建议也无从谈起。
Nature杂志、Science杂志和Cell杂志(以下简称“NSC杂志”)长期享誉全球,但近年来所发论文被撤销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NSC杂志由于声誉高,所发论文往往能获得更高的被引频次。按照常理,被撤销的论文也广为人知,撤稿之后如果不是特殊原因,一般不应获得更高的被引频次,但事实恰恰相反,相当一部分撤稿论文仍然获得持续的关注和引用,这些被撤销的论文是否还有被引价值?如果有,其价值何在?目前学界对这些问题还有一定争议。鉴于这一现象,本研究拟以NSC杂志为例,从多维视角对被撤销论文的价值进行辨析,分析论文被撤销后被引频次继续增加的原因,尝试为被撤销论文的管理和规范治理提出建议,进而为相关撤销论文的研究和科技期刊、科研管理部门对撤稿事件的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1.1 研究方法
2010年8月出现的撤销论文数据库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以下简称“RWD平台”)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来源[12-13],其网址为http://retractiondatabase.org/,这是一个旨在帮助公众关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纠正过程的在线数据库。RWD平台收录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有期刊撤销论文的多方面数据(如撤稿原因、被撤稿作者的学术背景、撤稿时间、被撤稿的类型、国家、机构、链接等),并且仍在不断更新。RWD平台覆盖面广、数据量大,可根据需求设定检索条件,多次获得Nature杂志[14-15]、Science杂志[16]等国际权威杂志的高度认可。
本研究于2022年3月30日在RWD平台进行检索,搜索了NSC杂志自创刊以来论文被撤销的数据,从多维度、深层次对这些数据开展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呈现,部分结果采用Origin软件绘图完成。
1.2 数据收集
数据检索操作如下:打开RWD平台,不限定时间,在“Journal”检索框分别输入“Nature”“Science”和“Cell”获得NSC杂志自创刊以来论文被撤销的记录,分别获得112、129和56条记录,累计撤销论文297篇,将这些数据拷贝至Excel软件中继续分析。此外,采用引文分析法[17]统计NSC杂志撤销论文在后续被引用中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情况。正面评价是指被撤销论文在后续被引用是作为支撑性、辅助性的证据而存在,如被撤销论文中的结论成为施引论文的论点;负面评价是指被撤销论文在后续被引用时作为反面典型、由于猎奇心理而被引用,如被撤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成为施引论文中批评的对象。
2 论文被撤销后被引频次继续增加的基本情况
如上所述,NSC杂志自创刊至今累计撤销了297篇论文,其中Nature撤稿112篇,Science撤稿129篇,Cell撤稿56篇,3种杂志年度撤稿分布及趋势如图1所示。就年度变化趋势而言,Cell杂志撤稿量呈稳中下降趋势,Nature杂志撤稿量呈持续上升趋势,Science杂志撤稿量呈动态上升趋势,3种杂志的总撤稿量变化趋势与Science杂志较为接近。NSC这类科学界公认的权威杂志也有如此多论文被撤销,说明撤稿现象是学术界自我规约的必然结果,按证伪主义观点,能够被证伪的理论才更具科学性,一本杂志出现撤稿,只要数量不特别巨大,反而说明该杂志的求实和严谨态度。跟踪撤销论文后续的被引情况,则可以进一步认识科学活动的复杂特质。
图1 NSC杂志撤销论文的年度分布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检索结果,NSC杂志撤销论文的被引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总被引频次是指论文自发表至今的总被引频次,撤销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是指论文自被撤销之日起至今被引用的总次数。在此基础上,可计算NSC杂志撤销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其中,Science杂志撤销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最高(13774次),篇均被引频次也最高(106.78次),这就意味着被Science杂志撤销的论文在后续仍被106.78篇论文引用传播。其中,被Science杂志撤销后总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2015年首发的“Genomic correlates of response to CTLA-4 blockade in metastatic melanoma”一文,2016年由于图像问题被撤销。该论文自2016年被撤销至今总被引频次高达1445次,最近一次引用发生在2022年3月[18]。此外,1963年首发于Science杂志、1968年由于数据、结果和讨论错误被撤销的“Unmineralized fossil bacteria”一文,自被撤稿后的54年来一直被引用,说明其讨论的问题一直被关注。
为进一步说明论文被撤销后被引频次继续增加的现象,表1中增加了撤销论文在Google Scholar上的被引频次以及在Google Scholar上的篇均被引频次。Google Scholar平台涵盖了所有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论文引用情况,包括一些非SCI/SSCI期刊的引用;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则主要是针对SCI/SSCI/ESCI等来源期刊/会议论文的检索。相比之下,Google Scholar平台显示的论文被引频次往往要大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显示的被引频次。由此不难发现,NSC杂志撤销论文后续的被引频次其实要远高于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得到的结果。
表1 NSC杂志撤销论文的被引情况
此外,根据RWD平台显示的信息,NSC杂志上共有31篇论文被多次撤销。其中,如果单纯是因为图像问题被撤销的论文,后续仍可获得一定的被引频次,这种现象在Cell杂志和Science杂志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尤其是Science杂志,可以容忍连续两次由于图像问题被撤销的论文“死而复生”。例如,2002年首发在Cell杂志上的“Evidence that armadillo transduces wingless by mediating nuclear export or cytosolic activation of pangolin”一文,2003年由于图像问题第一次被撤稿,而后提交勘误说明再次于2004年因为伪造/篡改数据和结果最终被撤稿。在2003年第一次被撤稿到2004年最终被撤稿期间,该文被引用了27次;而2004年最终被撤稿至今,该文又被引用了26次。这表明尽管该论文本身不符合科学规范,但其讨论的科学问题依然被关注和研究。2010年首发在Science杂志上的“SphK1 regulates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endotoxin and polymicrobial sepsis”一文,2011年由于图像问题第一次被撤稿,而后提交勘误说明再次于2011年由于图像问题以及期刊或出版商的调查等第二次被撤稿,随后再次提交勘误说明后于2013年又由于图像重复/抄袭、论文抄袭、期刊或出版商的调查、作者/出版商等的失误最终被撤稿。在2011年第一次被撤稿到第二次被撤稿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文的被引频次增加了6次;在2011年第二次被撤稿到2013年最终被撤稿期间,该文被引用了30次;而在2013年最终被撤稿至今,该文又被引用了58次。
由此可见,一篇论文一旦引起科学共同体关注,无论论文内容本身是否合规,其讨论的问题都可能引发同行关注。类似情况也出现在Nature杂志,只要察觉或被提醒所刊论文数据存在问题,Nature杂志就会及时启动撤稿处理程序,但是依然难以影响科学共同体对焦点性撤销论文的高度关注。例如,2011年首发在Nature杂志上的“Selective killing of cancer cells by a small molecule targeting the stress response to ROS”一文,2012年由于数据、方法、文本等错误第一次被撤稿,而后提交勘误说明再次于2015年由于数据问题、文本问题、缺少伦理支持等第二次被撤稿,随后再次提交勘误说明又于2018年由于数据问题、图像问题、结果问题、伪造作者或署名问题等被最终撤稿。在2011年首发到2012年第一次撤销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文被引用了70次;从2015年第二次撤稿到2018年最终撤稿期间,该文被引用了272次;甚至从2018年最终撤稿至今,该文又被引用了828次。
此外,基于引文分析法对NSC杂志撤销论文后续被引情况的深入分析显示,正面评价占比为89%,负面评价占比为11%,与文献[19]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值得注意的是,11%的负面评价仅当后续引用提及论文被撤销时才出现,没有提及论文被撤销,则评价均为正面。这一现象表明,很多作者在引用被撤销论文时,可能并不十分关注该文是否被撤销。由于撤销论文研究的问题具有前沿性,因此,尽管论文因种种原因被撤销,但其研究问题的科学价值依然存在,有些可能正因为撤稿事件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后续研究者对撤销论文予以引用也就不足为奇。
3 引用被撤销论文的学理争议
目前对于引用被撤销论文的态度,学界众说纷纭,背后的学理争议大致如下。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论文被撤销后就不应继续被引用,这样才能遏制学术不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被撤销论文中有较多错误信息,引用这些论文会造成错误信息延续传播,进而影响基于这些论文所产生的研究发现的可靠性[20-21]。例如,TheCRISPRJournal杂志于2019年2月21日撤回了由贺建奎担任第一作者兼通信作者发表的“Draft ethical principles for therapeutic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一文。贺建奎在该文的摘要中指出,生殖细胞基因编辑领域有几个详细的临床前研究指南,但缺乏关于最终临床用途的简明和普通语言伦理声明。一般公众应该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愿景,以衡量该领域的最终意图,并对其进展进行有意义的投入和讨论。因此,应该确定一套核心的基本人类价值观,以构建、指导和限制世界各地区可以根据宗教信仰、文化和公共卫生挑战来处理本地化的临床应用。这篇试图建立基因编辑道德准则的论文一经发表,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并受到质疑,主要是质疑贺建奎本人是否遵循了这套所谓的“道德准则”。后来的事实也表明,贺建奎本人从事的相关研究直接和其上述论文中提出的意见相悖,如果任由这类言行不一的论文传播扩散,其在科技伦理方面的危害不言而喻。此外,引用被撤销论文还可能造成施引论文被撤销。例如,AdvancesinMedicalEducationandPractice杂志撤回了2020年发表的“Medical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cope with future market trends”一文,原因是该文所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的内容并不符合该论文中的描述,并且涉及一些被撤销的论文。如果被撤销论文的研究结论竟然可被后续研究证实,那么就有理由怀疑后续研究的结论可能也存在问题。
第二种观点支持对被撤销论文的继续引用,他们认为论文被撤销的情况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只要论文关注的问题对后续研究有启发,就应加以引用。前述的量化分析结果中,NSC杂志撤销论文的后续被引用中正面评价占比远高于负面评价,说明被撤销论文仍存在被引价值。一般而言,某篇论文被撤销后,编辑部会在原文基础上刊登撤稿声明。但研究者还是能在被撤销论文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或得到方法启发,由此继续进行研究。2020年10月9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宋怀兵和朱斌作为通信作者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被撤销,引发了学界高度关注。撤稿声明显示,由地点、人事变动造成的数据交接不畅使得论文附录中的结果有误而被撤稿,尚未有证据表明正文结果有误。事后有媒体采访宋怀兵和朱斌,他们表示不同意撤稿,研究结论仍然成立,研究方向非常有价值。如果宋怀兵和朱斌的说法成立,那么该文即使被撤销,对后续研究仍有启发价值,理论上还应当继续被引用。此外,2012年发表在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杂志上的论文“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e and a Roundup-tolerant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描述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被喂食转基因作物的小鼠具有较高的肿瘤形成率。这项研究受到政府机构和媒体密切关注,从而引发了一场反对转基因食品的社会运动。然而,由于该研究中使用的动物数量较少,小样本量无法得出明确结论,于2013年被撤稿。但研究者强调了农药在可食用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中的残留作用,认为需仔细评估农药残留问题,才能准确评估转基因食品潜在的毒性影响。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并启发了2014年发表在FoodChemistry杂志上的“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in soybeans on the market: Glyphosate accumulates in Roundup Ready GM soybeans”一文。该文发现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需同时考虑农药残留问题,认为农药残留可能是转基因食品安全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缺乏主要作物中农药残留数据,就难以全面揭示这些食品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潜在后果。此外,对于原创性较强的实证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对论文的结论实际上影响不大,参考文献本身也只是作为辅助性的证据存在;对于综述性论文尤其是元分析论文,只要有一篇参考文献涉及被撤销论文,那么很可能整篇论文的结论都要大打折扣。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科学研究应当宽容失败,论文被撤销不一定都涉及学术不端,只需甄别出恶意造假的行为并加以屏蔽即可。在RWD平台的“Reason(s) for Retraction”(撤稿原因)检索框的下拉菜单中设有“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冲突)、“Nonpayment of Fees/Refusal to Pay”(不/拒绝支付出版费)、“Temporary Removal”(暂时移除)、“Withdrawn to Publish in Different Journal”(因一稿多投而被撤回)等相对而言较为中性、可能不涉及学术不端的选项,因这些原因被撤销的论文也占有一定比例。如果将这部分撤稿直接等同于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则很可能阻碍了有价值信息的传播。早在2007年8月27日,首次提请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便确立了宽容失败的原则。该草案规定,对于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科研项目,原始记录证明承担项目的科技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的,不影响该项目结题[22]。如果罔顾这些原因而将被撤销论文全盘否定,那便违背了科学研究宽容失败的初衷,而且这些还很可能仅仅是“暂时的失败”。
正因为被撤销论文情况各异,对其一概予以否定的定性有失武断。因此本研究认为,被撤销论文的被引频次不降反升看似反常,实则不然。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常发表的论文除非具有重大科学影响力,一般不太容易引起更多关注,被撤销论文由于多种媒体和舆情介入,常常在业界广为人知,其涉及的研究课题自然也更容易进入同行视野,甚至直接催生新的专业性研究,此时,对被撤销论文的适度引用,不但合规,而且很必要。
4 论文撤销后被引频次继续增加的原因分析
按照期刊编发流程,对论文被撤销后被引频次继续增加的原因予以辨析,或可对未来的撤销论文管理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4.1 期刊编辑部
在学术论文发表的全过程中,期刊编辑部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论文学术规范的审核。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论文的研究基础,因此对于参考文献的审核是考量论文能否发表的重要依据。目前,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已开展对参考文献规范性的审查[23],鉴于文责自负的原则,编辑部一般只对来稿进行最基本的操作如查重等[24],学术界也没有形成已被撤销的论文不得继续被引用的共识,因此,审核是否引用被撤销论文并非编辑部关注的工作重点;对刊发过撤销论文的期刊而言,编辑部如果不能及时更新网站,将撤稿声明链接到原文,或上传含有RETRACTED或RETRACTION版本的论文等,就可能使其他作者无法及时了解该论文已被撤销;有些期刊编辑部为了维护声誉或保护作者,可能并不公开发布所刊发论文的撤稿消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被撤销论文后续的被引频次继续增加。还有一种情况较为罕见,一些期刊编辑部尽管已经上传了RETRACTED或RETRACTION版本的论文,却未清晰地说明这些论文被撤销的原因,导致读者和作者无法辨明这些论文是否的确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以及存在哪些学术不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被撤销论文继续被引用[25]。
4.2 作者
从作者角度看对被撤销论文的引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不引用被撤销论文,作者研究的问题或假设就难以获得全面表述,此时引用就成为必然。此外,还有一些作者会引用被撤销论文中某些被证明是正确的部分。一些被撤销论文就整篇论文内容而言,某些部分有问题,但其他内容则是没有问题的。在论文被撤销后,期刊编辑部也会上传RETRACTED或RETRACTION版本,详细说明其被撤销的原因。后来的研究者据此便可以很容易了解被撤销论文中哪些部分依旧具有参考价值。
更多的情形或许是,施引作者并不知道要引用的论文已被撤销。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作者往往是从他人论文的引用中再次转引,如果不深入核对,则很容易引用被撤销论文。这种不规范的转引变直引的陋习在科学研究中是要被摒弃的,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甚至会导致“幽灵文献”的出现。所谓“幽灵文献”即当某篇文献引用了一篇实际不存在的文献后,后面的文献直接再次进行转引,造成这个实际不存在的文献被多次引用。因此,不阅读原文而直接转引文献的做法,是学术不端的典型表现。此外,部分实验室或课题组有着文献传承的习惯,造成一些论文被撤销后作者未能及时知晓[26]。很多成体系的实验室或课题组都会传承某领域的经典文献,尽管他们会不断跟进新的文献来充实已有的文献库,但对已有的论文往往不会再去数据库检索原文,呈现“只增不减”的现象,这便导致已传承的文献如果被撤稿,作者手中依旧有原文,在不检索数据库的前提下,便难以得知这篇论文实际已被撤销,因此需要时便会直接引用。这是很多大型实验室或课题组难以避免的一种现象,需要实验室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以及作者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动态,当然也需要作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引用文献进行回顾校验和更新。
此外,有些作者会存在“晕轮效应”,认为发表在NSC杂志上的论文肯定没问题,毕竟NSC杂志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声誉,因此在引用此类文献时不会注意排查其是否被撤销。当然,可能也存在投稿前引用的论文未被撤销,而投稿后出现引用的文献被撤销的现象。事实上,作者在投稿后出现参考文献列表中有被撤销论文的问题,也能由作者和期刊编辑部在论文返修以及定稿、排版校对期间发现。期刊编辑部可以指出参考文献引用部分的问题,作者再跟进修改,如使用其他未被撤销、表意相近论文予以替换等等。然而,当作者对撤销论文科学问题的价值予以认同时,无论其是否了解该论文已经被撤销,引用都将是必然的。
4.3 数据库
一般而言,如果某篇论文被撤销,期刊编辑部会相应地在该论文首页附上撤稿声明,某篇论文便被更新为RETRACTED或RETRACTION版本,其标题形式一般为“RETRACTED+原标题”或“RETRACTION+原标题”,但数据库是否相应及时进行收录则未可知。如果科研人员不逐一追踪浏览期刊官网,只是习惯于在数据库中填入关键词进行检索,便无法得知某篇拟引用的论文是否已被撤销。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对引用论文进行深度阅读,就可能引用的还是撤销前的内容,并由此一错再错。现在大多数知名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pringer Nature、Elsevier、Wiley、PubMed等均独立于任何期刊编辑部,它们是否及时收录RETRACTED或RETRACTION版本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对被撤销论文的后续被引频次继续增加发挥重要作用[27]。从技术上看,各大主流数据库往往都是“非开源的”、需要科研单位订购才能获得查阅和下载权限。如果这些数据库及时收录了RETRACTED或RETRACTION版本的论文,但有需求的作者或读者却没有途径获取,他们同样无法得知拟引用的论文是否已被撤销。与此同时,一些独立的数据库如Google Scholar、ResearchGate、百度文库等往往包罗万象。如果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主要是针对SCI/SSCI/ESCI等来源期刊/会议论文的检索,那么Google Scholar、ResearchGate、百度文库等平台则是涵盖了所有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材料。试想,科研人员如果没有途径接触到“非开源的”、需要科研单位订购的数据库,他们必然更多地依赖诸如Google Scholar等平台上的论文。第2节的量化分析结果也显示,Google Scholar上的总被引频次要远多于Web of Science的总被引频次。由此可见,科学论文数据库对被撤销论文的正确传播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被撤销论文往往由于事件的极端性反而可能获得更多关注,被撤销论文能否被引用、在什么程度上予以引用的规范只要尚未明确,被撤销论文获得更多引用就在所难免。从技术层面看,只要数据库未清晰标注被撤销论文,理论上说被撤销论文就将和一般论文获得同等概率甚至更多的引用。
由此可见,被撤销论文是否可以被继续引用、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引用等等,应当成为当前学界认真关注并加以研究的科研伦理治理的新问题。
5 被撤销论文后续被引政策的治理建议
阐明论文被撤销后被引频次继续增加的原因之后,本研究也努力尝试从科学共同体、作者、数据库、期刊编辑部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 科学共同体应深入讨论被撤销论文的学术价值,就其是否可以继续被引用达成共识。如果可以引用,哪些被撤销论文可以被引用、哪些不可以被引用、引用时是否需要特别予以标注等都应加以明确。本研究的观点是,只要引用时加以特别标注,所有被撤销的论文都可以继续予以引用。哪怕是一篇具有严重学术不端的被撤销论文,由于阅读此文引发了另一学者的奇思妙想,进而做出科学创新性的贡献,那么在发表新的成果时适当交待最初创新思路的来源,不但必要而且必须。
(2) 对作者而言,最需要做到的便是谨慎引用被撤销论文。作者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引用被撤销论文是否的确必要?如果不引用就不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清楚,则引用是必要的。例如,在谈及基因编辑婴儿这个话题时便很难绕开贺建奎事件。若要进行合法合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引用贺建奎被撤销的论文也许就是必要的。只有在充分汲取该事件教训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从事负责任的研究。然而,如果仅仅是为了博取公众注意或对撤稿情况不知情而引用,则应反思作者对学界前沿动态的把握深度。此外,论文作者应确保所引用的论文都亲自阅读过原文,而不是转引二手文献。总之,作者需要在论文投稿、退修改、录用定稿等不同阶段,均保持和加强对所引参考文献的状态跟踪,确保研究建立在比较牢固的一手文献基础之上。
(3) 对数据库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明显处标注论文已被撤销的信息,并仅对确定属于学术不端的被撤销论文予以删除或特别标记,而对其他类别的被撤销论文则可保留作为研究参考。同时,数据库要严格按照撤稿规范协同期刊编辑部予以落实,避免撤销论文版本不统一造成读者无法获取被撤销论文的最终版本。本研究认为,RWD平台有必要与主流数据库进行深度合作,一旦数据库更新被撤销论文,RWD平台就能及时收录相应论文等。一旦期刊编辑部上传了RETRACTED或RETRACTION版本的论文,数据库便应及时收录;即使是对于“非开源的”、需要科研单位订购的数据库,如果涉及被撤销论文,还是应该免费对公众开放RETRACTED或RETRACTION版本论文的下载途径。这一方面能让公众及时了解哪些论文被撤销,另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也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此外,对于“开源的”、可通过一定途径接触的平台如Google Scholar、ResearchGate、百度文库等,平台运行维护团队也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谨慎对待被撤销论文的原文,至少要在醒目位置予以标记。
(4) 期刊编辑部可通过制定详细且具体的参考文献引用规范,引导作者加强对施引被撤销论文学术价值的判断,正确检索和引用参考文献,明确指出引用参考文献要阅读原文、准确转述原本含义、鉴别被撤销论文等。借助相关软件工具,在论文查重时,关注该论文对被撤销论文的引用情况,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作者,要求其再次审核引用是否必要,以减少由不当引用导致后续新发论文再次出现被撤销的情况。此外,期刊编辑部应重视发出质疑声音的来稿,尤其应当重视因无法重现前人研究结果、对其质疑的论文。此前一项研究表明,某篇论文在被撤销前遭遇的质疑声越大,则后续被确定出现学术不端的概率越大[28]。如果被质疑论文发表在自己期刊,则可要求该文作者进行回应,鉴别是否涉及学术不端,由此严守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底线[29]。
6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Nature、Science和Cell杂志自创刊以来297篇论文被撤销后被引频次不降反升这一事实进行辨析,从期刊编辑部、作者、数据库等方面分析了出现这一复杂现象的原因,由此提出对撤销论文引用进行初步治理的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各类科研机构的考核评价存在着“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论文的数量成为各类考核评比的重要指标,由此导致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进而引发大量论文被撤销,即使是NSC杂志也难独善其身。随着越来越多撤稿事件的出现,为净化学术环境,加强科研伦理治理,需要科学共同体共同努力。尽管本研究对论文被撤销后被引频次继续增加的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剖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治理建议,但是本研究仍存在如下局限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第一,囿于数据集的规模,部分被撤销论文的特征表现尚不明显,也难以精确反映不同层次期刊、不同学科被撤销论文后续引用的全貌;第二,RWD平台也存在诸如收集范围倾向性明显、标识字段准确度不高、部分数据来源不清等局限[12];第三,本研究仅选取Nature、Science和Cell这3种影响力较大的杂志,后续作者引用这3种杂志的撤销论文,到底是对论文本身价值的认可还是对杂志声誉的信任,目前尚难界定,有待后续进一步研判。
希望本研究能促进学术共同体就被撤销论文学术价值进一步达成共识,对科研人员有效识别被撤销论文质量、相关机构规范被撤销论文的管理等提供新的治理思路。相信随着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被撤销论文的数量会由多变少,引用被撤销论文的现象也更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