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聚前沿热点,引领创新导向
——以《科技导报》“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为例

2022-06-21徐丽娇陈广仁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导报专刊科技期刊

徐丽娇 陈广仁

科技导报社《科技导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科技期刊是汇聚科技思想、传承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1],这些科技成果的“富矿”对研究者而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借鉴作用[2]。然而,若要从各学科层出不穷的成果中准确捕捉研究热点,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科技期刊采用专题/专刊形式将多学科、多领域的前沿进展集中展示,可以帮助研究者快速、全面地掌握所需的科研信息,同时有助于增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树立品牌形象。

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在《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全球创新思想的汇聚能力,敏锐把握科技前沿和发展规律,发布学科发展报告,提高学术引领力[3]。围绕科技前沿热点出版专刊,是获取优质稿源、吸引一流人才、增强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4-6]。Science、Nature等国际一流期刊每年都会评选并集中报道年度重大科学发现和突破进展,以资科技工作者借鉴[7]。近年来,部分中文科技期刊也相继组织专题,对年度科技前沿进行总结,如《中华医学信息导报》设有“年度回顾”专题和“年度进展”专栏,盘点医学各专业领域进展;《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2020年和2021年分别出版1期专题,集中展示桥梁工程学各研究方向的年度成果;《色谱》2012—2021年每年发表1篇关于“毛细管电泳技术年度进展”的总结论文等。年度回顾专题的出版有助于读者从总体上了解、把握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关注度和阅读量;但目前此类专题多由专业性期刊组织,报道内容大多围绕单一学科领域,对读者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此外,有些期刊专题或专栏的出版时间并不固定,有时出现在每年第一期或最后一期,有时集中在增刊出版,且有的专题只有1~2篇论文,不利于维持读者黏性。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刊发科技领域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和突破性的研究论文。为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汇聚创新成果、引领学术发展的作用,2016年开始,《科技导报》每年在第1期出版“年度科技回眸”专刊(2021年更名为“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以下统一采用此名称),聚焦科技前沿,邀请各领域专家盘点本年度国内外前沿热点,深入解读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导向,在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反响。本文以《科技导报》2016—2021年“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为例,总结专刊的组织策略、经验和特色,分析其汇聚科研成果、启迪创新思想的成效,探索并证明科技期刊以年度前沿进展专刊的模式引领科技创新、提升学术引领力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以供期刊同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科技导报》2016—2021年连续6年出版的“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为研究对象,通过《科技导报》官网和中国知网统计专刊论文数、基金论文数、所属学科、下载量和被引量等。为简洁、准确地展示论文的学科知识属性,使用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对专刊论文进行学科分类[8]。通过《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号平台获取专刊论文的阅读量和转载量,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文献计量方法进行汇总分析。

2 专刊组织策略

“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时效性强、论文篇幅较长、涉及学科领域广泛,要保证专刊按时、高质量出版,需要选题策划阶段扎实的前期准备、约稿阶段合适的作者选取、出版阶段编辑之间的高效配合以及出版后多媒体各展其能。专刊各环节组织有序、衔接紧密,具体实施策略见图1。

图1 “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的组织策略

2.1 选题对象明确,前期准备扎实

从盘点科技前沿热点和创新导向的目的出发,在专刊选题策划阶段,编辑部需要做大量周密、扎实的准备工作。首先,在编辑部主任的统筹协调下,编辑按照学科方向分别查阅、研究国内外主流科技智库的前瞻性报告,梳理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和科技媒体的新闻报道,初步筛选出当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其次,通过专家咨询,与高水平专家学者“对表”,对现有热点问题加以筛选或补充,围绕其中有代表性的科技进展进行重点策划。最后,编辑根据初步选定的主题,查找合适的撰稿专家,确定约稿专家名单,同时准备好备选专家名单。清晰、周密的选题策划为专刊的学科布局和整体质量打好基础,确保专刊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重要科技成果的最新进展。

2.2 优选作者团队,组约高质量稿件

由于专刊论文全部为综述论文,需要作者对本学科领域具有全局性掌握和前瞻性思考,因此,只有向最为适合的作者约稿,才能保证专刊按时、高质量出版。一方面,充分发挥编委的指导、引荐作用。《科技导报》作为综合性科技期刊,拥有一支学科覆盖广泛、学术水平一流的编委队伍。编辑每年都会向编委邀约相关研究方向的热点回眸稿件,也借此机会巩固了编委队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海滨教授连续5年撰写了关于无人机研究进展的高质量综述,论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并被多个学术类微信公众号转发,助力专刊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及时联系高影响力论文作者。专刊会主动向当年发表影响力较高论文的作者做后续约稿。例如,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赵桂慎教授撰写的论文《中国功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编辑后续又邀请其撰写了《2020年农业生态学热点回眸》一文,下载量在当期论文中也表现出了明显优势。在相关领域有深刻见解的专家学者对前沿问题把握准确,能够保证来稿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权威性,面向此类专家组稿,对专刊出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加强协同合作,确保出版时效

为确保专刊按时出版,编辑部在严格保证三审三校质量的前提下,协调担负不同职责的编辑合作开辟“绿色通道”,加快专刊出版进度。一是把好质量关。责任编辑在收到稿件后,迅速联系合适的审稿专家对稿件进行评审,并尽快将评审意见返给作者修改。由于专刊论文通常篇幅较长且包含大量图表,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中格外注意细节的处理,尤其是在完善稿件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对需要美术编辑调整的图表做好细致、清晰的标注,“磨刀不误砍柴工”,此举可大为减少排版后的修改工作。二是与作者做好沟通。专刊一般要求作者3个工作日内返回对校样的修改意见。由于从收稿到看校样时间紧凑,作者对论文内容印象深刻,因此多数作者可以快速返回意见。三是执行编辑与美术编辑加强合作,明确论文的排版格式和专刊编校流程的各时间节点。执行编辑要提前完成报批流程,确定专刊的论文顺序和封面内容,校对工作一经完成即可通排。专刊的封面会结合当年的重大科技事件设计,美术编辑一般会提前准备相关图片,并做好版权购买事宜。在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和美术编辑的互相配合下,专刊出版阶段工作紧凑、完成度高,整个流程平均不超过20天,从而确保了专刊的出版时效。

2.4 新媒体同步推广,构建复合传播力

新媒体传播具有及时快捷、表现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为科技期刊的传播带来新的方式和服务理念[9]。“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定稿后,旋即在《科技导报》官网、中国知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同步推送,实现了新媒体和纸刊的优势互补。期刊官网和中国知网提供刊物的全文下载,重视专业性、完整性,为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学术支撑;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则对论文进行整合精炼,注重时效性和可读性,同时扩大期刊的受众面,不仅满足专业读者的研究需求,还适应普通读者想要了解科技热点的一般需求。例如,“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号在专刊定稿后,会在第一时间发布介绍性短文“新刊速览”,介绍专刊的出版意义和内涵,展示论文内容,吸引读者关注。随后,在微信公众号创建“热点回眸”话题,对专刊论文逐一推送。微信公众号会根据读者在移动端上的阅读习惯,重新设置标题、提炼论文内容,选配具有吸引力的图片,满足碎片化时间的阅读需求。如2021年专刊论文《2020年清洁能源开发热点回眸》,经过编辑加工后,以“实现‘碳中和’:光伏和风电是未来能源转型的主力”为题在公众号推出,成为当月阅读量和转载量最高的论文,有效增强专刊的公众影响力和关注度。

3 专刊特色

3.1 高:发挥科技智库功能

“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围绕国家发展所需的重大科学和工程领域进行重点报道,展示、传播科技成果,不仅起到了学术传播和交流作用,更发挥了科技智库的作用[10],体现出策划出版的高站位。如2018—2020年连续3年刊登《人工智能研发热点回眸》,并在2020、2021年邀请中国科学院和西湖大学的专家撰写《深空探测热点回眸》《临近空间科学技术热点回眸》和《深海潜水器热点回眸》等论文,深入分析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进展,提出前瞻性的发展建议。专刊通过刊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增强了期刊的科技智库功能,为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等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3.2 快:体现时效性和价值性

时效性强是专刊的一大特色。专刊通过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综述论文,加快了年度科技热点的信息传播速度。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着陆,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2019年1月13日出版的“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即在《2018年空间科学热点回眸》一文中,对“嫦娥四号”探测工程进行详细解读,并指出“这将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意义,为读者提供了迅速、专业的科学报道。时效性是衡量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效能的重要指标[11],专刊将科技发展的创新成果以最快速度报道,不仅能有效传播科学信息,更能真正体现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3 新:聚焦新兴交叉学科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12]。专刊聚焦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相继出版了“脑机接口”“微纳米力学”“大气科学与环境健康”“生物超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热点回眸论文。其中,《2018年脑机接口研发热点回眸》一文刊登不到两年时间,被下载近2000次,体现出研究者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在新的学科分支不断出现的背景下,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将成为科技进步新的突破点。专刊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宽广的学科领域服务国家需求及重大发展战略,给科技工作者以更多的思想启迪与科研借鉴。

3.4 实:彰显人文价值温度

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也肩负展现科学价值、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13],在服务科技创新的同时,还应发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随着公众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新闻媒体对科技成果的一般性报道已无法充分满足公众对科技热点深度了解、对科技与社会关系全面把握的高层次需求。因此,对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提供专业、易理解、可信赖的深入解读,是科技期刊发挥导向作用、体现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14]。例如,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刊登的《2020年中国垃圾分类背景下厨余垃圾处理热点回眸》一文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垃圾处理技术取得的进展,科学解读垃圾分类政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及其药物和疫苗研发热点回眸》系统解读新冠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现状,为帮助公众科学认识新冠肺炎病毒、正确引导舆论作出了贡献。科技期刊从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策划专刊,不仅为其理解科学知识提供了渠道和便利,也体现出期刊的人文价值,让公众感受到科技期刊不仅有试验、数据和专业语言,更有温度和社会担当。

3.5 融:发挥多平台传播优势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品牌是期刊的无形资产和发展动力。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要借助办刊平台和新媒体优势进行宣传推广,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声誉。首先,期刊要充分发挥办刊平台的优势,如《科技导报》作为中国科协的会刊,每年都向两院院士寄送“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受到院士群体的关注、认可和推荐,院士的权威推荐能够有效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其次,可以借助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增加刊物的展示和投放力度,扩大刊物的传播范围。最后,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实现专刊在移动端的品牌延伸。专刊要适应读者的数字化阅读习惯,以多元的编排方式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如在文本中添加图片和音频,丰富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增强吸引力、提升阅读量;对于系统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可以制作短视频,让读者更为直观地接触阅读内容,实现增强出版和传统出版的有机融合。

3.6 靓:封面设计凸显主题

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不仅注重学术内容的建设,也重视期刊封面的视觉呈现。专刊重视封面的视觉效果,力求以直观、醒目的方式展示期刊内容和特色,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专刊会选择热门科学事件或前沿科技进展的相关图片为封面素材,经过设计人员加工,并在色彩设计中注重把握明度、纯度和色相的关系,使之具有震撼性和吸引力。如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于月球表面,专刊即以该着陆图片为封面素材;2020年专刊封面以“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为素材;2021年的封面汇聚了年内重大科技事件,并在醒目位置展示了新冠肺炎病毒疫苗、蛟龙号潜水器、九章计算机等重要科技成果,既体现出期刊的学术风格、凸显专刊的主题,也体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提升了期刊品味(图2)。

图2 2019—2021年“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封面

4 专刊出版成效

4.1 学科覆盖面逐渐扩大

“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出版6年来,充分发挥综合性科技期刊主题综合、学科交叉的优势,涵盖的学科范围逐渐扩大,对专业领域进展的分析逐年深入(表1)。专刊2016年首次面向读者时,发表的10篇论文均为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等一级学科的进展,此后的论文涵盖的研究范围更广,逐步增加对二、三级学科研究热点的盘点。如在2019年,专刊不仅发表了《2018年清洁能源开发热点回眸》,还单独撰文对其中的重要领域——核能源的重大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盘点。2020年专刊分别从先进纤维复合材料、新型碳电极材料、环境材料3个方向,介绍新型材料的最新进展。2021年的专刊,包含环境材料、生物超材料、光学超材料等方向的最新进展。与此同时,专刊6年来的基金论文比例逐年上升,论文质量持续增强,持续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学科领域的科学解读。

表1 2016—2021年“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论文统计

4.2 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为比较“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与常规刊期的论文质量,选取与专刊出版时间(第1期)较为接近的前一年最后一期(第24期)进行比较(表2)。可以看出,除2016年外,专刊的篇均下载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均高于常规刊期,尤其是2019年第1期,专刊的篇均下载频次比常规刊期提高了171.86%,篇均被引频次的增长更为明显,达到373.21%,这说明专刊论文的总体质量和关注度高于常规刊期。据统计,《2018年脑机接口研发热点回眸》《2017年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研究热点回眸》《2019年城市更新研究与实践热点回眸》等多篇论文的下载量超过1000次,《2017天文学热点回眸》《2017年空间科学热点回眸》《2018年信息科学热点回眸》等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反映出专刊论文得到了更多关注和认可。

表2 2016—2021年“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与常规刊期的下载频次、被引频次比较

4.3 期刊传播力持续提升

微信公众号是《科技导报》重要的新媒体端口。专刊刊出后,微信公众号对相关论文进行推送,获得广泛的阅读和转载。以2020年第1期和2021年第1期为例,2期的平均阅读量分别达到882.93次和819.03次,比当月其他论文提高了121.58%和92.33%;转载次数比其他论文提高了140.64%和107.29%(表3),多篇论文被科学网、科技中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知名学术公众号转载。2020年阅读量最高的论文是《2020年深空探测热点展望》,达2076次;转载量最高的是《5G加持、数据驱动,医疗机器人领域步入新阶段》,为165次。2021年阅读量和转载量最高的均为《实现“碳中和”:光伏和风电是未来能源转型的主力》,阅读量为1954次,转载量为163次,说明专刊针对热点问题的解读获得了公众更高的关注,纸刊与新媒体相辅相成,促进了期刊品牌形象的巩固。

表3 2020年和2021年“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论文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和转载量统计

4.4 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

“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的出版,使《科技导报》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很多院士、专家持续关注专刊的出版,有些院士看到后深感兴趣,专门致信希望能够多寄送几本以便转送,有力地扩大了专刊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另一方面,专刊较高的传播力吸引和凝聚了一批各领域作者,很多作者在专刊出版后仍多次将后续研究成果向《科技导报》投稿,体现了专刊对提升自身品牌效应和作者信赖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期刊与作者持续合作。如《2019年运动医学领域热点回眸》一文发表后社会反响良好,期刊与作者持续合作,不仅在2020年出版了“科技冬奥与运动医学新进展”专题,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召开之际,及时出版“运动医学为科技冬奥护航”专题,为公众提供了兼具专业性和时效性的科学解读,在体现科技期刊紧密关注科技和新闻热点的价值导向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了期刊品牌效应的延伸。

5 结语

科技论文是科学共同体创新成果的载体,而科技期刊是传播创新思想、凝聚创新导向的平台。《科技导报》“年度科技热点回眸”专刊站在科学前沿,汇聚科技热点、荟萃创新成果,提供有深度、有温度、可信赖的科学报道,既能为科技工作者快速、全面了解世界科技前沿和研究热点提供便利,又能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充分体现科技期刊的智库作用和人文价值,具有站位高、时效性强、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等鲜明特色。专刊的出版不仅强化了期刊自身的学术引领力、传播力和品牌效应,更提升了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有效增强了读者黏性。但也应看到,专刊出版6年来,在学科覆盖的广度上还存在不足,对重点领域报道的持续性和深入性上也需进一步努力,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年度科技热点”这一累加效应。面向新时代,《科技导报》要保持特色、提高站位,持续丰富手段、拓展渠道,敏锐把握科技前沿和传播规律,努力适应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工作者期待与公众期望,为汇聚创新成果、凝聚学术人才、做好科学传播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导报专刊科技期刊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欢迎关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新媒体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证券市场导报》选题指引
专刊
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