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初心育桃李 厚植情怀筑杏坛

2022-06-20李新军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临沧高家学校

李新军

人物简介 高家余,临沧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临沧市委联系专家”“临沧市‘沧江名师”等荣誉。他先后发表教育论文40多篇,在高中教育蓝皮书《中国高中教育发展报告》发表文章;主编的《做最好的自己》《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等7本教育书籍出版,教育专著《良心教育》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多次受邀到云南省各州市和四川、贵州、广西部分学校作专题讲座。

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有一位大家熟知的教育人。他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期盼着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美好的未来,从未停歇过追求实现良心教育梦想的脚步,37个教育春秋,育得桃李遍神州,筑得杏坛响四方。他是一位成功的教育改革者,“至诚则成”的文化力量,让他无畏无惧、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学者,引领学校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铸魂育才;他是一位令同行赞叹不已的管理者,用哲思和睿智破解边疆如何办好教育才能让老百姓满意的难题。说起他的名字,澜沧江畔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为他竖起大拇指点赞的。他,就是临沧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高家余。

在他的影响下,临沧的教育教学质量异军突起,云南高中教育的强校布局被重新洗牌。因为高家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记住了临沧市第一中学。

“高家余现象”,成为省内教育界广泛探讨,试图“破译”的课题。“高家余经验”,成为省内同行趋之若鹜前来观摩学习,并想要照搬照用的“法宝”。

走近高家余,他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同广大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一样,敬业担当,辛勤耕耘,始终战斗在教育教学一线。要说与众不同,那就是他对教育的执着与情怀非一般人能比。他对教学管理精益求精,甚至可以说是偏执、严苛。他的做法及措施简单易学,但他对教育的深厚情怀和沉下身心做事、亲力亲为抓教育教学的干劲,很难有人学得去。

教育初心的堅守者

与他共过事的人都说,高家余是天生的实干家和创业者。1985年中师毕业的他,从农村起步,先后在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完全中学任教,历任主任、副校长、校长;曾在县教育局工作,历任股长、副局长、局长,现任临沧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每个岗位基本上都是临危受命,但他都以开疆破土的实干精神力挽狂澜,尽己所能为临沧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

2009年高家余到临沧一中前,学校办学质量已连续多年滑落低谷,还不如县级高中。教职工人心涣散,家长对学校失去了信心,学生不愿就读,招生报名人数都不足,甚至只能等县高中招满后,再在剩下的生源中补录。学校负债累累,连水电费都缴不起,社会化的后勤服务管理差,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四处上访举报……高家余到学校后,带着团队从零开始,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学校办学质量一年提高一个台阶,把学校打造成了区域教育一张响当当的品牌。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逐步还清了四千多万元的历史欠债,投资近亿元回购了BOT模式的后勤服务,走上了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高家余常年以校为家,带病坚持工作。一年365天,他除了外出开会都在学校工作,随时出现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第一线。学生带不好、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他睡不着觉。在临沧一中任职13年来,他一直住在学校,随时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引导。他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将“为学生和教职工谋前程,为学校谋发展”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学校管理中,努力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潜心立德树人,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价值理念,构建了以引领力为牵引,监督力为推动,提升合作力、创新力、执行力,打造竞争力的“六力”管理体系,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省城昆明及省外的多所学校多次邀请高家余任职任教,但都被他一一婉拒。因为他离不开临沧,放不下边疆民族地区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睛,愿把自己全部智慧和才能奉献给临沧的教育事业。

三十七载栉风沐雨,坚守教育初心,砥砺前行。他以赤子之心,饱含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对学生的真情、干事创业的热情,不计毁誉,在临沧教育的沃土里,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他用青春和汗水,理想与信念,良心与担当,智慧与情怀,全力以赴,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

他是正高级教师,获得临沧名校长、市委联系专家、“沧江名师”、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殊荣。面对党和政府授予的诸多荣誉,他更加坚定了为临沧教育殚精竭虑的不渝初心。

办学管理的开拓者

作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家余创新育人理念,构建了以德树人“五三一”管理体系:凸显“细、严、实、新、恒”五字特色,大事小事抓“细”、管理过程求“严”、工作执行务“实”、理念方法创“新”、贯彻落实守“恒”;落实全员、全事、全程“三全”育人举措;抓好一系列实践活动,实施体验性德育。他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通过实施“七抓七促”举措,着力打造一支有铁的纪律、铁的执行力、铁的战斗力的“一中铁军”。他坚持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深入研究,积极推广、移植、创新教学模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临沧一中的改革创新经验,被临沧市委深改委在《临沧改革快报》中报道,在全市推广。

高家余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真正落实“五育并举”。在他的主导下,临沧一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强身健体工程,齐头并进;各班种植的蔬菜长满了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培育的各种树苗绿化了整个校园。他知道,只有重视科技创新,才能开阔更多边疆学子眼界,走出大山,遂与北大“博雅闻道”、巴蜀中学等建立教育合作机制,抓好“奥赛”“强基”等培训。近年来有4名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生物奥林匹克联赛,喜获铜牌。他多方咨询取经,克服经费困难,成立科创中心,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建校外科技实践基地,组建了学生社团,亲自指导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科学兴趣得到有效培养。在他的坚持和带领下,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特色纷呈。近年来,学校师生科技创新注册专利17项,作品获国际金奖1项、银奖2项,获国家、省级奖励40余项;学生作品连续3次获“钱学森太空探索实验”奖;师生科创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发明与创新》杂志,两位同学被作为杂志封面人物报道宣传。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多名同学因科技创新成果获得提前在高一、高二参加高考的资格,并取得优秀成绩;多名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的学生,被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名校降分录取。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航空特色学校”“院士教育教学创新实验校”“云南省科普示范校”等荣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受到“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等多位科学家的好评,并给学校题字、鼓励。在临沧这样欠发达的边陲之地,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869393DB-2A32-4733-B777-EC81E62BC53A

高家余的精细化特色管理,使临沧一中办学效益全面提升,于2014年3月晋升为省一级一等完中,成为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好学校。临沧一中先后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单位”“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教学改革的引领者

让边疆学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高家余不懈的追求。2009年9月,他启动了学校“二六二”新课程改革实验,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从松散、粗放、低效逐渐走向规范、严谨和高效,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和平淡走向主动与快乐。课堂效率大幅提高,课改模式被全省各地广泛借鉴。“人人主备课—摇号确定主备人—主备人说课—讨论交流—修改教案—二次备课—课后反思”的主备课改革经验,被临沧市内外的学校广泛学习。

2020年,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开始实施。高家余深入课堂,做了大量的学科问题研究,把敏锐的目光聚焦在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课堂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上。他在原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和升级,通过再建模来填充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了教师专业和课堂效率的提升。他设计了“导”“思”“议”“展”“测”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导”:目标导学,注重新课所需旧知识的铺路架桥,强调知识学习的思维启发,突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思”:自主学习,自读深思。“议”:合作探究,根据单元任务确定课时目标,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展”:上台板演,当堂复述,通过强化复述和板演策略,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大限度暴露学生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和盲点。教师通过引导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达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充分、训练思维高效和概括表达深入的目的,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品质和对知识理解、分析、概括、归纳、表达和运用的能力。“测”:当堂检测达标,检测课时目标达成情况,查找教学问题,为下节课查缺补漏提供科學依据。五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简便易行。

如果你去办公室找高家余,多半会扑空,因为只要在学校,他每天都“钉”在课堂,带着教师磨课。他每学期听课指导200节以上,师生都说:“我们的校长不是在听课,就是在去听课的路上。”在听课的过程中,他坚持现场出题检测课堂效果,从学生作答情况研究课堂问题,找出制约课堂效率的症结,剖析原因,再从课堂问题倒追备课组的备课。对听课发现的典型问题,他会及时召集备课组开临时会议反馈,沟通交流,研究对策,迅速整改。

他建立了新的学科课堂评价体系,围绕课堂重要环节,突出以“学”评“教”,重点放在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有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等方面。他的评课反馈,不是现场给教师讲一讲、说一说就完了,而是彻底撕开课堂问题的朦胧面纱,对问题一针见血,着力帮助教师找出课堂的真问题,让教师受到极大的启迪。每次听评课后,都会形成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的反馈报告。报告直面课堂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一所上万人的学校,校长要从繁杂的学校管理中挤出时间,亲自深入课堂去引领、指导和示范,一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高家余是真真切切地做到了。

教育科研的开拓者

高家余始终践行“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心扑在教育上,心无旁骛搞科研。他结合教育教学具体问题,牵头开展“校本微专题”“小组合作学习”“复述教学”“新时代普通高中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新时代普通高中荣誉教师评价”等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与时俱进研究学校转型发展思路,探索与实践生涯规划教育,学校被指定为云南省新高考综合改革学生生涯规划试点校。近年来,他主持研究国家级、省级教育课题8个,多次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国家教师重点课题先进负责人”荣誉。先后有40多篇教育论文发表,在高中教育蓝皮书《中国高中教育发展报告》发表《改革创新推动教师专业高质量发展——以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为例》的研究报告。主编的《做最好的自己》《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等7本教育书籍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教育专著《良心教育》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诚则成》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高家余并不满足于现有的课改成果,面对学校所创造的每一次新辉煌,他都以低调的姿态面对。“我们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这是他面对赞许时最爱说的一句话。

近年来,学校高考一本上线率在80%以上;高考600分学生人数均占全市的70%以上,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二位;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学生近50人;每年向985、211高校输送学生600余人。学校在云南省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中,连续获省级一等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到临沧一中选拔生源,将学校列为“卓越生源基地”“优秀生源基地”。2021年,学校被北京大学设立为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校”。看到成绩时,高家余总是从容面对,这来源于平时付出的底气。

区域教育发展的带动者

岁月带走了青春年华,带来了白发与病痛,却带不走高家余对工作的激情。作为云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校长,高家余始终坚持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狠抓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个新的辉煌。在带领学校发展的同时,高家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力教育脱贫,通过“送课下乡”、“送教下乡”、现场指导等方式帮扶带动市内各县区兄弟学校发展,真诚指导前来跟班学习的市内外教师。临沧市成立了以临沧一中为龙头的“四校教育联盟”,在全市推广临沧一中的管理模式。以“1+N”模式孵化、托管和帮扶所有市内高完中兄弟学校,帮扶成效显著。临沧一中先后派7人到市内县区一中任校长,被帮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这些年,在高家余的帮助指导下,一大批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教学名师、教育管理人才。

随着教育教学成绩日益显著,每年都有近百个单位、上千人到临沧一中观摩学习,省内16个州市全部派团前来考察,很多州市已是多次来访。高家余两次受邀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作教育理念经验交流,每年多次受邀为省内外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授课。高家余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改革方法,不仅带动临沧全市教育的发展,也有效影响了周边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最初的一师一校土坯房教室一路走来,经历了“一支粉笔写天下”“杀开一条血路,慢慢打扫战场”的艰辛,再到信息化、现代化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历程,高家余坚持走进课堂、研究教学,成为学校课堂改革的领导者、建设者和研究者,在澜沧江畔筑起了临沧一中这座教育“高地”。

回首来路,高家余无怨无悔。他培养的莘莘学子,学有所成后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同时也在传播、践行着责任担当以及对教育的深厚情怀。眺望远方,高家余依然初心不改。他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保持继续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为事业倾尽所有,始终愿做一名贴地而行的教育筑梦人!

◇责任编辑 矣 勇◇869393DB-2A32-4733-B777-EC81E62BC53A

猜你喜欢

临沧高家学校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赌大的
赌大的
学校推介
临沧市:建设红茶之都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