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联读之法促课堂之效

2022-06-20庄青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4期

庄青

摘要:联读是链接课内与课外阅读的一种方式,然而联读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形式单一、内容单一、目标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探究了比较联读、递进联读、补白联读、迁移联读、图表联读这五种联读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阅读方法。

关键词:比较联读递进联读  补白联读  迁移联读   图表联读

目前,联读教学已广泛应用于课堂,如何把经典美文与教材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笔者基于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联读方式。

一、比较联读

(一)同类比较学习方法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如《巨人的花园》中的对比,《落花生》中的借物喻人,《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等。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便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不可能的,需要比较联读多篇同一写作手法的文章才有效果。

如《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树与鸟儿之间的友谊。第一次教学时,笔者罗列了鸟儿三次询问的句子,并生硬地告诉学生这样的写法叫作反复,是童话故事中常用的写作方法。课后,学生问起是否每篇童话都有反复?反复有何作用呢?笔者意识到要让学生了解反复的写法,仅通过一篇童话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选择联读童话《白蝴蝶》《斑虎和雪兔的故事》。

首先,筆者让学生画出鸟儿询问的句子,并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鸟儿越发着急的心情。然后,笔者带领学生联读《白蝴蝶》,让学生画出白蝴蝶追随红气球的句子,并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白蝴蝶至死相随的感情。

学生比较两处写法寻找相似点,发现它们都有相似的情节,总结出这样的写法就是反复。此时,笔者问:“从鸟儿一次次的追问,白蝴蝶一次次的追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回答:“鸟儿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不停地追问,即使飞过高山和森林也不停歇,我感受到它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生2回答:“白蝴蝶明知道一直跟随的后果,也不顾红气球的劝说,至死相随,我感受到它们之间深深的友谊。”

学生3回答:“在鸟儿的每一次追问中,在白蝴蝶的每一次追随中,我的心也随之紧张。”

笔者再追问:“如果作者没有这样设计情节,而是直接描述鸟儿找到灯火,白蝴蝶追随红气球直至消失,你们还有这样的感受吗?”此时学生明白了运用反复情节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并与文本产生共鸣。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联读《白蝴蝶》《斑虎和雪兔的故事》,如图1所示,比较故事结尾的耐人寻味。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凄凉的结局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作者借用童话,向世人传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通过这样的同类比较联读,学生不仅能拓宽视野,感知真理,还能自主发现其中的共性,从而得出结论,这比教师生硬地教授某一个知识点要有效得多。

(二)差异比较识作者

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不同作家对同一题材的表达方式、写作角度各不相同。因此,对不同作者写的相同题材的文章进行差异比较联读,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如老舍的《猫》重点描写了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通过明贬实褒的写法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再比较阅读周而复、夏丏尊的同主题作品,学生发现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对猫的喜爱,表达方式也各不一样。

随后,笔者带领学生联读郑振铎的作品《猫》。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郑振铎先后养了三只猫,但都不幸失亡。与老舍的《猫》相比较,郑振铎用浅显直白的语言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同时讲述了自己对待三只猫的不同态度。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老舍在文中表达了对猫的极度喜爱之情,郑振铎则在文中表达对花白猫的极度忏悔之情,明白了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情感描写同一题材,并对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一些认识。

二、递进联读

(一)递进中深化主旨

叶圣陶先生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教材中的一些课文由于文本篇幅有限、编者立足点不同,无论是在思想情感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存在规范有余、个性不足的特点。

如《长城》这篇课文重在描写长城的构造,长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但没有体现出长城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象征,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因此,笔者认为需要联读鲁迅和毛姆的《长城》,让学生对长城有更全面的认识。

在联读鲁迅的《长城》时,学生常常露出惊讶的表情,仿佛鲁迅笔下的长城是不可思议的,正是这种不可思议让学生对长城有了新的认知。鲁迅之所以这样看待长城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一个事物,认知才会全面,才会深刻。联读毛姆的《长城》,学生能够知道长城在外国人眼中是庞大的,如油画般美丽。

教学时,学生通过联读与课文风格迥异的文章,对长城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奇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认识到不同人眼中的长城。相对于教材课文,鲁迅和毛姆的文章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想内涵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是教师通过这样的递进联读,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了多样的思维训练。

(二)递进中优化表达

有些课文简单,语言表达也很浅显,很难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读一些文章,在教学重点上做一个难度递增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颐和园》时,教师可以联读《秦兵马俑》,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文化遗产,也都善于抓住事物特点,但是《颐和园》通过移步换景讲述游览之地,而《秦兵马俑》除了对兵马俑的实物描写外还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即虚实结合的写法,读起来更让人意犹未尽。学生联读这两篇课文后,不仅优化了表达能力,还深化了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情感。

三、补白联读

(一)难点处补白

在教学时,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难点,如果教师只用干涩的语言重复讲述其中道理,就会使学生总是似懂非懂,一些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更是一头雾水。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借助联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

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学生对“看到爬山虎,夏日的燥热会减少了许多”感到无法理解。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联读原文中的一段话“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

这样一个小小的安排看似随意,实则特意。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年纪相仿,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天生的亲近感,叶圣陶先生特意安排孙女在门口迎接,极大地缓解了作者紧张的心情,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燥热会减少许多,自然理解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情感处补白

联读不局限于文字,它可以是一张富有感染力的图片,可以是一段振奋人心的音乐,也可以是一段能与人产生共鸣的视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补白联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由于时代不同,学生总是无法进入这一类文章的学习,课堂教学更像是在喊口号。为此,笔者带领学生联读感人的当代英雄的故事,学生纷纷讲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再适时总结他们身上的共同点——热爱祖国、尽职尽责、无私奉献。 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四、迁移联读

联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以便迁移到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所以从一篇课文到整本书的联读教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策略。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读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了解其中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在教学《詹天佑》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读《名扬海外的中国人》,探寻名人成长的足迹;在教学《狱中联欢》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读《红岩》,深入了解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感受他们身上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争吵》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名著《爱的教育》,真切感受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脍炙人口的《安徒生童话集》,释放学生的天性,培養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追读原著《鲁滨孙漂流记》,深刻体会鲁滨孙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等。

这些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联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五、图表联读

相对于文字,图表更直接,也更形象,它可以把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阅读过程和成果立体地展现出来,很适合引导学生。

如《凡卡》一文巧妙地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法,突出了凡卡在城市生活的悲惨。为了让学生对插叙有更直接的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读《羚羊木雕》《感悟母爱一瞬间》《秋天的怀念》

教师让学生浏览这三篇文章,理一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找一找文中哪一段是插叙,并在图表中做记号,反复默读,体会插叙的作用。通过图表联读,无须过多的语言,学生就可以根据可视化的图表,理解难懂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联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联读、递进联读、补白联读等多种联读方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表达,策略,思考——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J].教学月刊,2015(9).

[2]曹鸿飞.“1+X”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2014(11).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市坎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