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2022-06-20周天宝
周天宝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质疑能力。教师应采取以问题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学联系师生、以问题导学联结生本、用问题引导实验、问题导学强化训练等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 初中物理 意义 策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及:“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并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问题导学是指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教学内容的同时,学会相关物理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学生只有经历了探究问题、得出答案的全过程,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物理实践能力。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提出具体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思考,学习自己不熟悉和不会的内容,自主演算、推理,求出答案,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我解決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以听为主,以记下教师的详细解题步骤为紧要,认为不管当时听没听懂,但只要记下来,就还有机会慢慢研究,直到学会某类问题。这种方法固然可以学会物理,但是很难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正好能够弥补这个不足,它让学生在看到问题之后,第一时间依靠自己日常所学找寻思路,最终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中物理是有难度的,主要原因是物理问题一定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思考才能看出端倪,或者找出解题思路。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会优化问题与解题思路,只要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大概率能独立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验,更是一种难得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时缺乏质疑能力,他们不敢大胆猜想,不敢质疑教师或教材中的解题思路,只是被动地接受与吸收,从来没想过突破或创新解题思维。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抛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挥余地,让学生有时间质疑,有空间创新。学生不仅可以质疑导学案的科学性,还可以质疑导学案中某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只有经过相互讨论、释疑,学生才能够更牢固地掌握当堂课的知识点。任何的质疑过程,都是对现学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问题导入新课,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学生能否用心听教师讲课,是否准备参与接下来的课堂活动,甚至是否喜欢物理课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而导入环节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绝佳时机,教师应把握这个时机,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快速进入思考模式、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中。当学生进入这种良性互动与学习的模式中,教师再适时导入新课,能显著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可见,用问题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例如,《分子热运动》一节的导入,教师可以选择导入的问题有:
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②花香四溢的时节,总能引来蜜蜂,花香是怎样传播的呢?
③在教室的后面喷洒一些食用醋,教室前面的学生能不能闻到,为什么?
这一连串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以提出导学案中“物质的构成”中的分子、原子等概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写出初步认知,如果个别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或者觉得对这些新的概念还不够明晰,可以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经过相互讨论和教师的讲授,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二)问题导学联系师生,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在传统的物理课中,教师和学生似乎永远是被分割开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读,学生背。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师生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师生之间几乎没有合作探究,学生之间的合作机会也很少。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打破这种僵局,重新焕发教师的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师生在课堂上的联系更加密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更加流畅和深入。
例如,在讲解“分子的热运动”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用加粗字体着重体现“扩散”的概念。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扩散?”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阅读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但是教师不主导这个过程,个别学生还是会答错,尤其会忘记“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现象”等关键词。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扩散现象只会发生在气体之间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合作,完成“液体扩散”的实验。这个实验过程需要的时间是比较长的,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实验计划,准备好实验用具,等实验结果出来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教师也可以提问:“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随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扩散速度,然后学生提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法,并深入探究。在物理课堂上,这种合作探究的时间长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了。
(三)问题导学联结学生和教材,在展示过程中获得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思路和答案,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答案和解题过程,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推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设置导学案中的问题时,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注意难易适中,以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顺利找到答案。
例如,在教学“分子间的作用力”時,导学案中有一个表格需要学生归纳液、固、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个表格。教师还可邀请个别小组或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有些学生对三态物质分子间的距离和作用力概括得还不是很准确,这时,教师需要进一步讲解和指导。导学案中的问题虽然较为基础,但对学生和文本的联结作用巨大,可以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用问题引导实验,在实验中达标检测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实验时,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步该干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最好是以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相互交流。如果学生能够成功完成实验,说明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好,接下来就是对实验结论的总结了;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实验,或者无法正确总结出实验结论,说明他们对本节内容掌握不足。而教师利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在实验操作中完成对学生的达标检测任务。
例如,针对“气体扩散”的实验,教师可以按照导学案中的实验步骤提问:“准备好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还有一个空瓶子是干什么用的?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抽掉玻璃板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氧化氮和空气谁的密度大?两个瓶子中的气体会混合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暗含了实验步骤,如果学生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就能明白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实验中,如果两个瓶子中的气体颜色变得均匀了,说明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气体之间,实验结论就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的用问题引导实验,在实验中达标检测。
(五)问题导学强化训练,在当堂练习中深化理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习完新课、新知识点后,留出部分时间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当堂练习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物理课堂强化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既可以直接针对某些知识点提问,又可以精选一些物理训练题让学生快速完成,还可以通过课件拓展延伸部分知识点。不管哪种方式,都是围绕着问题导学展开的,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推理、计算,是简便、快捷的教学方式之一。
例如,在教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散开,它们为什么会聚合在一起,保持自己的体积呢?固体和液体容易被压缩吗,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明白,那些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液体或固体由于分子斥力的存在很难被压缩。如果教师觉得学生可能对本课内容掌握得不是很到位,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问题或实验。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分子热运动的小实验,或者设计一个能够证明分子间有引力的物理实验,以便巩固“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检测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过程与结果的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让物理教学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使物理实验变得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预习、自主学习、自动探寻。这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敢于质疑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除此之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师生关系变得密切,还能让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文本和物理世界链接起来,让学生形成强大的物理学习内驱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物理思维和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4(11).
[2]左薇薇.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5(6).
[3]张浩兵.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1).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四合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