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教学研共同体促进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
——以芜湖市繁昌区历史教学团队建设为例

2022-06-19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应平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繁昌研修课题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教师发展中心/ 李应平

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形势下,教育发展正面临从求“速”到求“质”的转型,当下迫切需要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教育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于如何通过教学研共同体的创建,搭建城乡教师互动教研平台,促进城乡教师专业的一体化发展的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芜湖市繁昌区历史学科多年的教学研实践为例,提出了促进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创建教学研共同体的背景

1.城乡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2004 年,芜湖市繁昌区(当时为繁昌县,2006 年芜湖市政府批准将繁昌县的原三山镇、峨桥镇划归三山区管辖,2010 年高安乡划出。为便于前后比较,三山镇、峨桥镇以及高安乡学校没有计算在内)农村初中专任历史教师17 名,专业合格率为47.1%,而城区2 所初中所有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当时共计10 所农村初中,部分学校历史课程由专任教师承担,而有些学校连1 名专任历史教师都没有,出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历史课教师的现象。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合格率低,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繁昌区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硬件投资上,农村和城区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体现在育人理念、课程实施能力等“软实力”因素上。2009 年前,由于农村与城市教师专业水平的差距较大,农村教师在优质课比赛、教学论文评选等方面,很少能在市级比赛中获奖。特别是随着城区教学的虹吸效应,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通过选调等途径进入城区,更加造成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2.乡村教师发展缺少动力与平台

由于2004 年前数十年没有专职历史教研员,繁昌区历史学科几乎没有区级层面教研活动,农村教师普遍教研动力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教材的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困惑与问题,往往难以得到解决,而每个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个性差异,教师交流缺少有效的平台。例如农村初中虽设有教研组,但由于教研组的规模较小,比较封闭,校本教研开展受限;大部分乡村教师由于非科班出身,历史学科理论素养较低,找不准教研方向,不知道如何开展教研。城乡间虽有帮扶政策,但空有理论少有实践,加上城乡教师互动低频,城乡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

二、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实践的路径

繁昌区历史学科教学研共同体的创建始于2004年。2004 年8 月—2009 年8 月,为团队建设探索期,主要采用“学科+培训”方式,活动主要由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2009 年8 月—2018 年2 月,为团队建设发展期,以课题为抓手,推动“研修+课题”主题引领,活动依然由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2018 年3 月至今,属于团队建设的深化期,采取“研修+团队+课题”深度融合方式,活动由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研训包)和区教师发展中心共同组织。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组建团队,引导团队申报课题,以课题为抓手,进行目标引领,再依托项目驱动,通过教学研修、同课异构、阅读奠基、写作升华等方式促进教师教研积极性的发挥,结合专家助力、课堂练兵,重塑教研文化,打造优质均衡的教学研共同体,促进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研聚能,组建团队;目标引领,项目驱动

每个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都不一样,仅仅依靠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历史教研员来引导,既无可能也不现实,因为区级教研员常常身兼数职,教研精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进行团队建设就尤为迫切。我们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先后成立了多个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研训包),由团队的主持人和教研员共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减轻了区教研员的压力,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指导和引领针对性更强。

团队让教师找到归属感、使命感,农村教师的感受尤为突出,因为很多农村教师受制于专业水平,专业精神和“单兵作战”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学研团队(见图1)有利于聚集教研能量,形成教研合力,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这些教学研团队存在交叉关系,一些人既是这个团队成员又是那个团队成员,便于他们信息共享、多维发展。团队之间经常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如开展外出培训、邀请专家,甚至同课异构活动等,有利于大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团队活动不局限于教和研,还聚焦学,是一个教、学、研融为一体的组织。

图1 芜湖市繁昌区历史学科城乡一体化教学研团队建设示意图

目标引领,是指教学研共同体成员通过实施一个共同的目标任务——申报课题,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让每个教师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促进教师自我的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受益。繁昌区教师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一方面领衔申报了“农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县域内学科研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等5 个省级课题。另一方面推荐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有效运用研究”“教研员专业发展制度研究”的研究。同时指导几个教学研共同体申报了“历史教学有效激趣途径研究”“县级‘名班主任工作室’研训活动的有效性研究”“农村中学校园欺凌问题成因的研究”等市级课题。课题研究在打造区教学研共同体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每个教研团队在课题的引领下,开展“教学调研、同课异构、阅读奠基、写作升华”等多方面的项目建设,依靠项目驱动推动城乡教师不停地学习和互动交流,有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驱动,让很多流于表面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真正有热情的实践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例如繁昌三中与平铺初中两所学校以往很少有历史教研的互动,而建立了初中历史研训包、杨德仓名班主任工作室、高勇生名班主任工作室后,两所学校的互动教研活动频率大大增加,每学期两所学校的历史教师都会共同开展公开课观摩、教学研修、读书、外出学习、教学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2.教学研修,资源共享;专家助力,加速成长

教学研修为教师提供了另一个舞台,研修对话加深了教师之间的了解。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教学研修活动,对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教学研修从单纯的“教研信息分享”发展为集体备课研讨、课题横向协作,推动教研文化从“相互支撑,乐于分享”向“和而不同,共生共长”发展。2010至2022 年先后开展全区“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研修活动17 次,每次研修活动都有农村教师上台发言。

专家、名师的引领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通过序列化、主题明确的培训学习,有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和眼界,为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从专家那里汲取更多顶层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2009 年至今,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和引导教师向省内外名师专家们学习,举办或参加了大量的专家讲座活动。一是由繁昌区历史教研员引领大家进行历史专业培训,从2009 年7 月到2021 年12 月,开展区级培训近30 次,培训形式多样,有《课标》解读、教材分析、观摩视频、一线教师典型课例介绍、教学设计培训、备好课培训、上好课培训,还有主题报告、教师研讨、教学叙事交流等。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先后邀请国内20 多位知名教育专家到我区开展专家讲座与上课活动等。此外还积极带领团队走出去,先后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学习。

3.以赛促练,提优保值;多元实践,反思升华

教师要从“新手型”逐步过渡到“成长型”,再到“成熟型”“专家型”,离不开无数次的教科研训活动。课堂教学大奖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2010 年至2021 年连续开展了9 次初中优质课评比。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市级、省级课堂教学比赛,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2021 年繁昌区还举行历史教师大比武教学比赛活动,区域内历史教师全员参与,有力推动城乡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从优质课评比结果来看,全区历史学科老师多人次获得全国优质课、省级优质课奖项,另外多人次担纲市级公开课,多人次在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也总能发现农村教师的身影。从获奖层级以及获奖率看,农村教师和城区教师几乎没有差别。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繁昌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多种课堂研修形式的探索,如开展教学观摩、同课异构、县区联动课、示范课、探究课、课题研究课、随堂听课、跟课和集体备课活动等,通过上课、观摩、研讨、撰写听课随笔,及时把研修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提高了科研的实效性。另外,积极组织历史学科专业活动,如教学设计评比、论文评选、试题设计评比、课件制作评比、史学阅读等活动,也为研修提供实践来源。全区教研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大部分历史教师都执教过区级公开课4 次以上。全区初中专职历史教师现有26人,1/2 教师执教市级公开课2 次以上。推荐多人到市区、外县上课。通过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促进课堂健康发展。组织开展多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等,在优化中鉴别,在鉴别中提升。积极引导教师课后反思,开展议课比赛、学生议课活动,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系统思考力和质疑批判精神。

三、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成效

1.创建城乡教师一体化教学研团队发展模型

以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繁昌区教师发展中心以教学研团队的创建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目标引领,以教学研修为驱动力,开展课堂练兵、史学阅读、教学反思等实践活动推动教研文化的建设,形成特有的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模型(见图2)。近几年,繁昌历史学科教研还突破地域限制,通过外出讲座、交流学习等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拓展到安徽省其他地区。

图2 芜湖市繁昌区历史学科教师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型

2.探索出“国家—省—市—区县”四级纵向深入、横向协作课题研究模式

在繁昌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引领下,城乡教师申报多个跨城乡的科研课题,通过课题任务驱动,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县”四级交错发展、齐头并进、纵向深入、横向协作的课题研究模式(见图3),推动城乡教师深度融合。

图3 “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课题研究模式示意图

所谓“纵向深入”,一是四个层级课题都有,既各自独立,又上下联动;二是课题既有教研员领衔的囊括所有教师的课题,又有名师工作室单独立项课题,还有以名班主任工作室为集合体的课题;三是课题内容既有指向课堂教学的学科课题,也有指向教学管理的班主任课题。如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有效运用研究”其实也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农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就聚焦农村的课程资源开发,市级课题“历史教学有效激趣途经研究”也需要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支撑,区级课题“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研究”既需要课程资源开发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这四个课题一脉相承,相互支撑。

“横向协作”是指逐步从资源共享、共同学习的初级合作,向项目驱动、集中备课、教学研修、同课异构、阅读奠基、写作升华为协作机制的整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一个具有学科特色区域性学习共同体。如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有效运用研究”“农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历史教学有效激趣途经研究”“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研究”都聚焦课程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有些资源就可以共享,如理论指引、实践支撑,这些课题研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局面。虽然主持人不同,但课题组成员交叉,在研究方法、思路等方面可以相互借鉴。

3.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效果凸显

2004 年以来,历史团队先后成功申报1 个国家级课题、5 个省级课题、3 个市级课题、1 个区级课题,另外参与研究国家级课题1 个、市级课题1 个。教师在上公开课、撰写论文、申请教学研修发言以及课后研讨等方面积极性大为提高,学科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学方式转变明显,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启发性、探究性的活动明显增多,平等、合作、探究正成为许多历史课堂的特色。自创建教学研共同体实践以来,城区和乡村教师多人在国家级、省级优质课获奖,全区1/3 初中教师获得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人次担纲市级公开课。初中历史共培养各类工作室主持人4 人(农村2 人)、市骨干教师5 人(农村3 人),全区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城乡教师的教学素养差距进一步缩小。

4.实践理论转化率迅速提高,成为地区学科发展典型

繁昌区历史教师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 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 余篇,省市级获奖论文数百篇,同时,参与编写《中国历史》《安徽历史》等教材。有关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制度的探索也持续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展多年的中学生《历史小报》评选、“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学生研究性论文评选、历史漫画评选,学生参与度高,作品质量精良,获奖比例大、等级高,学生多维发展成果显著。

繁昌区历史教学研团队在芜湖乃至全省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芜湖市三山区、繁昌区的教师借鉴繁昌区教学研团队模式,不断推动本学校和本区域的教师的发展。繁昌电视台曾制作专题片介绍历史团队教研活动。教学研共同体成员经常在省市区各项教科研活动中发言并受好评。繁昌区历史教学研团队领衔人多次应邀在高校以及其他省市区平台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将本地区的成功经验与省内外同仁共享。

综上所述,创建教学研共同体,能有效推动城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积极践行立德树人、铸魂培根的育人理念,不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繁昌研修课题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繁昌蝶变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繁昌老年大学参加全县庆祝建党97周年书画展
安徽省繁昌老年大学校歌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