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2022-06-19潘丽莎
潘丽莎
摘要: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引入对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优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也是落实我国“三教”改革任务的重要入境。在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入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育人路径,以此更好地引发全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助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水平更高效提升。鉴于此,本文将针对“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三教改革的核心任务及现状分析
所谓三教改革,主要指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对教学展开充分、全面地改革,重点解决“谁在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在教师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不足,未能完善建成“双师型”教师团队,在引入新的师资力量时,多以学历为主要参考标准,他们对于行业、市场的认知并不完善。在实践中,教师虽可在校企合作活动中完善部分的实践能力,但仍难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师的期待。
在教材方面,教师应提起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实际上,高职生在学校学习、企业顶岗以及正式就业这三个阶段中,每个时间点所需要学的重点并不相同。为此,在实施三教改革時,我们应对“什么时间教什么”这一问题深入思考,以此帮助高职生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为其之后更好地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法方面,我们应重新选择适合的方式与手段,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时兴的授课模式,借助高新教学辅助手段,打破高职生的学习桎梏,使其获得更为优质、系统、完善的知识内容,将相应知识以更为直观、具象的方式提供在学生面前,以此在无形中提升教学质量。
二、“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技术水平
“三教”改革背景下,若想实现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我们必须要从教师层面入手,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方可为后续课程思政教学优化工作开展提供充足助力。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并不具备相应的关键知识与能力,他们中的很多人只能制作一些简单教学课件,思政知识储备相对匮乏,这将极大影响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发展。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可定期开展一些专业培训,邀请一些课程思政教育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到校交流,以此帮助教师实现思维拓展、能力提升,助力其教学水平进一步发展。
在招聘阶段,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放招聘条件,积极引入优质思政人才,并将这些教师与原有教师组成帮扶小队。在教育过程中,新教师若是遇到管理、教学方面的问题,可以向本校原有教师请教,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本校教师则可向新教师学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应知识。通过此方式,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水平会得到充分提升,这对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意义重大。
(二)借助微课视频,丰富教学方法
“三教”改革背景下,若想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我们应重视对优质教学方法的引入,这样方可大幅提升高职生兴趣,从而增强育人效果。为此,我们可借助微课这一辅助形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丰富,进而帮助教师更为高效地解决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借助微课,我们可以帮助高职生更为深入地分析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内容,从而促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变得更为完善。在优化教学方法,引入微课视频前,我们应对高职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方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高职生需求的契合度,从而让微课在课程思政教学课堂上发挥更大作用,提升育人效果。
(三)巧用媒体设备,拓展教材内容
在实施“三教”改革时,很多高职院校会忽视对教材的优化。要知道,教材是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参考,教材内容的丰富度、时代性,会对高职生的学习质量产生极大影响。为此,我们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教材内容、形式的有力拓展,为后续教学改革工作水平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在拓展教材内容时,我们应尝试将高职生分为不同层次,并结合他们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寻找适合的教学资源,这样方可让“三教”改革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升“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技术水平;借助微课视频,丰富教学方法;巧用媒体设备,拓展教材内容等层面入手分析,以此在无形中促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莉.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4.
[2]尹颜丽,曹茂庆.“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22):6.
[3]侯维春.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践探索与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21(10):3.
[4]陈祥碧,章君.“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