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共情式心理护理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6-18赵晨瑶李迎迎袁鲜鲜
赵晨瑶,李迎迎,袁鲜鲜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风湿科,河南 开封 47500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单核细胞过度破坏、吞噬抗体致敏血小板,导致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障碍、不明原因获得性出血的血液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下肢远端出现反复发作性持续出血、皮肤黏膜淤斑以及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随着病情逐步加重恶化,还会引发患者出现急性颅内出血、肝、肾、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行为生活及社会交往等,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1]。脾切除手术疗法可有效增加患者机体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复发率较低,成为临床治疗首选[2]。但在以往护理过程中,部分患者因手术应激刺激以及对于疾病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导致患者负性心理情绪日益增加,降低了临床护理效果[3]。因此,采取较为人性化且合理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认知行为共情式心理护理根据患者自身实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通过正念心理暗示、共情式心理护理以及疾病健康知识宣教等干预措施,很好地缓解了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护理领域[4]。本文通过对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共情式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临床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选取标准:(1)出现眼底出血、舌黏膜口腔血泡以及皮肤淤点等症状,经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心肌酶谱以及骨髓检查,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且首次确诊[5];(2)年龄20~70岁;(3)血小板计数<125×109L-1。排除标准:(1)继发脾功能亢进、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以及血小板感染性减少;(2)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颅脑严重外部重创损伤出血、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以及酮症酸中毒急性发作期;(3)患有淋巴结癌、甲状腺癌、肝癌以及肺癌等恶性肿瘤;(4)处于月经周期、妊娠期、围绝经期以及哺乳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居住地区、付费方式、糖尿病史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心理护理。实时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为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详细讲解医院内部环境及科室的规章制度,从而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与抵触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配合程度;详细讲解疾病相关专业知识及自我护理注意事项,增加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掌握以及疾病治疗的自信心,促使患者能够以较为乐观的态度直面疾病。
1.2.2 研究组 接受认知行为共情式心理护理干预。在常规心理干预的基础上,为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较为和谐有效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认知行为共情式心理护理干预。(1)正念冥想减压疗法。为促使患者能够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护理人员可通过正念冥想的方式,引导患者以好奇、开放以及接受的态度,将自身过多投放在疾病上注意力进行转移。护理人员在开始正念减压疗法前为患者营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协助患者将身体摆放成放松且较为舒适的平卧位,并告知患者将全身心肌肉进行完全放松,摒弃大脑内部多余的想法,使大脑处于完全放空的状态,叮嘱患者跟随护理人员的引导,让患者将自己想象成一座伫立不动的山峰,并让双肩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由最开始的5 min逐渐增加至10、15 min。冥想过程中可选择较为轻柔舒缓的音乐作为冥想背景音乐,告知患者在冥想开始5 min后开始对整个周围空间环境以及声音进行察觉。向患者讲解嗅觉、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不同身体感觉,并伴随着呼吸告知患者进行身体各部位感知觉的扫描与体验,促使患者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将消极情绪进行充分释放。每日2~3次,每次持续30~45 min。(2)多元化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在患者入院时对其自身基础资料、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详细询问,建立微信交流群,护理人员可根据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疾病相关专业知识与自我护理注意事项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在血液科相关权威专家的指导下,联合万方、知网等信息资源数据库中的参考文献与资料,将健康宣教进行完善拓展。在互联网多媒体的应用下,根据患者平均受教育水平,制作包括疾病成因、治疗措施、自我护理方法、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并发症等知识的利于患者观看与理解的教学视频与幻灯片,并按照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将其分为若干小节,在微信群内进行定时发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浏览阅读。同时,在微信群内设立24 h在线一对一解答与指导窗口,叮嘱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患者自身皮肤的完整性与清洁性,在贴身衣服的选择上尽量选取质地较为柔软棉麻类衣物,避免对表面皮肤造成摩擦出血。(3)共情式心理护理。为了解患者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关心的问题,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建立较为积极的关系,详细了解患者自身疾病发展情况、婚姻状况以及负性情绪发生的原因,从根源处入手,应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思考自身处于与患者相同情况下的心境,切身感受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借用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在加强患者疾病治疗自信心的同时,汲取成功经验。在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讲述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善于发现患者的闪光点,鼓励患者对自身进行正确认知,鼓励患者对自身疾病护理观点进行积极表达,并通过眼神交流及点头肯定的方式,给予患者精神及心理支持,消除心理顾虑。以上措施均连续实施1~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临床指标 采用贝克焦虑问卷(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对患者焦虑程度进行综合测评,共21个项目,焦虑正常为0~9分,轻-中度焦虑为10~18分,中-重度焦虑为19~29分,严重焦虑为30~63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焦虑程度越重,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0.94。应用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从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积极态度以及积极行为等3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总分为12~48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希望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使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评估患者对于压力的感知情况,共14个条目,正常压力为0~28分,压力较大为29~42分,压力过大为43~56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压力水平越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6]。
1.3.2 自我管理行为 采用医院自制的自我管理行为调查问卷,从饮食管理、药物管理、症状管理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等4个维度进行整体评估,每项满分为25分,分数越高说明自我管理水平越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0~0.821[7]。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应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临床指标情况研究组患者干预后BAI、HHI以及CP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临床指标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临床指标情况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 P<0.05;BAI为贝克焦虑问卷;HHI为Herth希望量表;CPSS为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
BAI HHI CPSS组别 例数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2 19.45±1.43 17.38±1.28a 25.39±1.34 36.46±1.33a 30.49±1.38 27.34±1.26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 干预后a研究组 42 19.51±1.38 16.38±1.41a 25.42±1.32 37.59±1.34a 30.51±1.42 26.21±1.32a t 0.196 3.403 0.103 3.879 0.065 4.103 P 0.845 0.001 0.918 <0.001 0.948 <0.001
2.2 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情况研究组干预后饮食管理、药物管理、症状管理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等自我管理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 P<0.05。
饮食管理药物管理症状管理社会心理适应组别 例数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2 15.37±1.32 22.34±1.28a 14.38±1.31 21.38±1.27a 15.42±1.29 22.37±1.24a 16.38±1.34 22.44±1.25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 干预后a研究组 42 15.41±1.33 23.43±1.29a 14.42±1.37 22.46±1.33a 15.41±1.31 23.47±1.30a 16.43±1.31 23.58±1.37a t 0.138 3.887 0.137 3.806 0.035 3.968 0.173 3.98 4 P 0.001 0.890 <0.001 0.892 <0.001 0.972 <0.001 0.863 <
3 讨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临床医学诊疗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水平提升,医学相关知识在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际交流沟通过程中得到了大范围普及,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人们对于医护人员护理服务的质量及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呈日益增长趋势[8]。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系统中发病率及复发率相对较高的疾病之一,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年发病率约为(5~10)/10万,成人患者约为3.3/10万,儿童患者约为6.4/10万,男女患病比例为2~3∶1,65岁以下患者发病率占65岁以上的1/2以上,约30%患者的病情迁延不愈,转变成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由于长期不规律生活作息及不健康饮食习惯,且部分患者年龄较小,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外界细菌及病毒的抵御能力逐渐下降,血小板遭到破坏,数量锐减,造成骨髓巨核细胞发育障碍,临床表现为机体表皮黏膜出现较为明显的淤斑、蛋白血尿、肢体麻木以及头晕头痛等,若不及时加以治疗控制,严重时还会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10-12]。因此,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认知行为共情式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干预后BAI、HHI以及CPSS评分高于接受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由此可见,认知行为共情式护理干预作为现阶段护理理念较为人性化、护理方法较为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通过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较为和谐有效的护患关系,在暗示性心理护理的干预下,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充分调动患者临床治疗的自信心与积极性,降低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与负担,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效果[13-14]。此外,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饮食管理、药物管理、症状管理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等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提高。由此可见,为了强化患者自我护理的重视程度,护理人员可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借助下,生动形象地对患者讲解疾病相关专业知识及注意事项,激发患者学习兴趣,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从而大大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15]。
综上所述,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共情式护理干预,可达到改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提高自我护理管理行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