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对分”教学模式的实施

2022-06-17王亚利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化互联网+教学模式

王亚利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郭树荣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结合了互联网与对分课堂的优点,侧重于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构建。[1]混合式教学模式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整合阶段、“互联网+”阶段。[2]本文提出的“混合+对分”教学模式正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对分课堂优势互补,与“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谋而合,既发挥了教师引导、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又培养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向多元化发展的创新途径。

一、“混合”与“对分”相融合的意义

目前,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流。[3]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与创造性。[4]但同时,互联网教育弱化了面对面交流,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于2013年率先提出“对分课堂”,[5]将传统课堂教学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使师生个体和群体分享各自教和学的权利。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侧重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条件有所不同,但“互联网+”背景下,便利的网络平台使得两种教学模式能够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混合式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互联网”媒介资源,利用先进的信息理论知识、技术手段和软件应用方式等帮助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启发教学新思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提升教学体验度,突破了传统讲授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拓展了教学资源。但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的同时,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内化吸收情况,无法保障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分课堂更加重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个性化内化的过程,扬长避短,实现了讲授法与讨论法的有机融合,弥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培养学生“先思考,后提问”学习习惯,激发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混合+对分”教学模式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推送学习资料,学生进行主动和交互式学习;课中,教师在线下进行课程内容讲授;课后,学生在线上完成相应的作业并与教师互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形式上将面对面教学时间一半留给教师课堂讲授、答疑,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实际上是在第一次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和第二次课堂讨论(Discussion)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Assimilation)环节,让学生在第一次课之后针对讲授内容进行内化吸收,第二次课堂讨论能够有备而来并有效参与讨论,再与教师对话(Dialogue),即四元教学:讲授、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5]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对分”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网络学习任务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在保持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同时,融入“对分课堂”,将课中授课时间一分为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对分”教学模式的实施如图2 所示。

图2 “混合+对分”教学模式

“混合+对分”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课前导学、课堂讲授、课外内化和课堂讨论四个环节。

(一)课前导学

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根据每节课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提前发布与本章节相关的话题讨论、背景知识介绍、词汇测试、语法讲解微课等,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并通过平台将一些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监测其对本章内容掌握的程度,通过查看反馈的问题,总结并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以复旦大学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第四册中第四单元Marriage为例,课前教师在畅课网络平台发布“步入婚姻的殿堂就代表拥有了爱情吗?”话题讨论,据统计,70%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25%的学生则认为,两个人进入婚姻并不代表拥有了爱情,并阐述相应的理由;有5%的学生由于无法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未参与话题讨论。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学环节设计问题时应基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适中,在讨论和辩论环节帮助学生完成正确句式输出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针对部分英文水平稍低的学生,教师应预先提供相应的关键词、句式,或允许其适当使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引导并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二)第一次课堂授课

基于线上的课前导学,在第一次课堂授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精讲留白,充分且不过分地引导。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内容和活动,主要精讲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巩固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的内容,引导他们学会将课前学习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并能够做到运用自如。如,针对Marriage单元的课前话题讨论,教师在线下授课时,指出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的常见错误及一些极端的婚姻观或爱情观,并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未参与线上讨论的学生现场模拟句型,练习表达等,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价值观。

(三)课外内化

这是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讲解的重难点内容,结合自身理解运用情况,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的一系列个性化独立学习的阶段,也是学生知识体系纵向拓展的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课前导学存在的问题和线下授课过程中重难点知识理解、掌握和技能运用的情况来设计相应的练习,上传相关学习资料,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进度的过程中,及时回应其提问,为他们答疑解惑,对于较为普遍的疑问,可以线上查阅资料并共享和扩展知识领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下一次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第二次课堂讨论

再次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课外内化环节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讨论。分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固定和流动。固定分组是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性和个人意愿等因素,流动分组则是根据所要讨论的不同问题。在这个阶段,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主要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辅助,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探索者。因此,在课堂分组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并帮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从任务的执行者转变成问题的解决者,从独立的学习者转变成团队的合作者。课堂分组研讨能够使学生更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小组研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现场讨论的情况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级现场分享,树立班级典范,并鼓励其他小组学生自我分析、总结讨论过程中组员的优点及今后仍需提升的地方。最后,教师应针对分组研讨的情况逐一点评并总结,使学生对本章节的语言知识达到深度内化并形成体系。

三、“混合+对分”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知识传输的主要媒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慕课、微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纷纷应用于教学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灵活应对学生个性化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教师在实施“混合+对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整体化思想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精细化的设计,适应多种角色的转变,更大程度地以学生为中心。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掌控能力,不断地学习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混合+对分”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整体化设计和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一次课堂授课阶段,内容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高阶性,强调知识的重难点,解决高层次的问题。授课前将文本阅读材料、音频、视频中的材料内容、问题等根据难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对于较高水平的学生要求在陈述或回答问题时不仅能够表达地道流利,而且语音语调要标准,尽可能运用较丰富的词汇开展对话或论辩;水平中等的学生要求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来复述大意,并针对部分话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求对所分配的阅读和听力材料能够讲出或听懂大意,并能够用其中的语句复述大意,正确解答配套的习题。通过细化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学生为中心逐步提升其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课外内化阶段通过网络平台选取与学生兴趣和诉求相契合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真正实现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启发教学新思路。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

“混合+对分”教学模式采用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采用线上系统评分、学生互评、线下教师评分、组内互评多元评价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线上线下教学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过程性考核分为学生课前导学、课堂讲授、个性化学习、课堂讨论四个模块,其相应的考核指标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互动情况等。通过TronClass 网络学习平台设置不同的权重,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获取系统动态的评分结果,其中对于作业的考核,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背景的不同,教师应对每次作业形成阶梯评价,如,上交作业3 分,作业良好4 分,作业优秀5分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对分”教学模式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对分课堂”深入融合、优势互补,在保留了传统面对面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将课堂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外独学和课堂讨论三个部分,弥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无法监控到学生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的不足,从而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猜你喜欢

内化互联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