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创新路径研究

2022-06-17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质量绿色

刘 兴 刘 婷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生产、服务、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区别于以学术研究为办学定位的本科层次学校。[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早在201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为避免高等教育同质化,必须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引导部分高校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技术变革紧密联系,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规模已经达到高校总数的50%,在其发展进程中越来越体现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力作用。在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响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大局,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为目标,大力进行教学与管理改革,将办学与发展理念转变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学生就业与适应市场能力上来。

只有深刻分析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科学定位,才能引导其以服务行业企业的发展为己任,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彰显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社会价值。[2]首先,需对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重新界定。本文从四个方面诠释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内涵,即高质量教育目标、高质量教育理念、高质量教育模式以及高质量教育特色。

图1 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

(一)高质量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而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3]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首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宏观层目标。青年学生只有心怀国家,牢记理想信念、把握大局、敢于担当,才能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次,区别于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定位,要以为一线生产、管理、经营等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对接产业并为行业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服务为中观层目标,培养以能力为导向、掌握专业核心能力、满足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最后,要以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为微观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人生目标,帮助他们充分挖掘潜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个人实力,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只有围绕这三个层面的教育目标来培养人才,才能达到服务国家宏伟规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个人职业梦想的综合效果。

(二)高质量教育理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通识教育培养专业型应用人才,重在促进个体认知发展,实现学生对潜能的自我挖掘,以提高能力为核心,推动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的有机结合。基于此,需重塑教与学的形态,将OBE与生本教育理念贯穿应用型本科教育全过程。

OBE 理念(成果导向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综合考量专业与课程的要求,以教学任务为基础,设计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就是应对自我学习与自我实现的挑战。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价等级,再通过学习成果的反馈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以OBE 理念引领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国家需求作为逻辑起点的,深入调研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环境,根据实地走访的调研数据、中介机构的就业评估以及校友或职能部门的问卷结果来确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能达成的最终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提升知识、能力,开阔眼界,使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以生本教育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贯穿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各环节。[4]在教学与管理上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启发他们的兴趣与内在需要为基础,尊重其心理诉求与情感需要,实施开放性教学,以弹性的方式实现“教”为“学”的服务。使学生在“引导”中定位、在“协作”中实践、在“探究”中创新、在“共享”中成长,不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三)高质量教育特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业态、创新驱动发展的基地,必须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注培养应用型人才两大教育特色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地方政府举办或管理,学生来源也以地方为主,辐射周边地区。因此,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明确地方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特色。与研究型本科高校聚焦国家重大科技、人文研究领域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更注重如何紧跟地方定位变化、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建立、紧密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立足本地、面向区域的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输出基地。

二是强应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也不同于研究型本科高校,是根据市场与行业的需求,强化应用型特色。应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既相对独立又彼此支撑、相互渗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实现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平台,签订技术支持、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开发等合作协议,实现教学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助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发展引领教学体系建设。

围绕这两大特色,以“实用、适用、应用、实践”为导向,迎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才需求,为当地提供人才支撑。[5]

(四)高质量教育模式

新时代、新技术、新规划背景下,各层次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变革。传统的线性教育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被忽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被压制,学习视野狭窄,抑制了学生对知识、思想以及创新的渴望。

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构建“讲授+合作+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教师讲授为牵引,打造开放、互动、灵活、形式多样的课堂,推行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互动式、模拟演练式等教学方式。实施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教学任务通过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分解,并不断融入实践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与联系,有效实现学习与运用,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知识、新手段引入课程教学,形成多学科、多技术融合的教育模式。[6]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应改变。时间上,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融合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开放并存的教学活动,从课上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到课前导入、课后实践。空间上,单一、固定的教学场所已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室”的概念要扩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相融合的“移动智能教室”,可实现多窗口互动,多渠道组合,灵活机动的教学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打造产业企业一线实践的“校外教室”,形成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7]

二、高质量应用型本科创新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只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8]因此,只有以“创新”为引领,系统、战略地通过探索绿色创新、协同创新、共享创新、开放创新路径,才能变革其原有的教学与管理体系、学科与专业架构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质量应用型本科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图2 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创新路径

(一)绿色创新路径

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在研究绿色科技、绿色技术等前沿问题上不如研究型本科高校拥有优势,但在打造融合的学科生态系统、推动绿色技术与成果应用、进行绿色科学传播、凝聚社会绿色共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应用型本科高校寻求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打造“绿色课程”“绿色校园”“绿色教学”三个方面,积极探索绿色创新路径。

1.打造“绿色课程”。一方面,要积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课程教学,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成通识与专业显性教育与思想政治隐形教育的统一。以育人目标为轴心,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的“绿色质量”。另一方面,将绿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绿色创新意识,有效将绿色技能、绿色理念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知识相融合,引导他们树立维护生态环境和关注资源承载能力的意识,提升绿色创新思维意识和行动能力,培养新时代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理念的人才,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9]

2.打造“绿色校园”。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绿色校园建设的带动作用,使得绿色理念扎根于学生内心,培养他们从关心校园环境到关心家园、关心社会环境,成为“绿水青山”理念的维护者、传递者。

赋予校园环境和景点规划设计以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综合表达,体现人文环境的渗透性教育功能,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完美的整体效果感染学生。通过开展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校园活动、学者讲座,以及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比赛,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现,努力成为新时代的筑梦人。

3.打造“绿色教学”。“绿色教学”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教学手段采用“绿色媒介”,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借助网络、多媒体、课程软件、专业平台、短视频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采用讲授、讨论、情境模拟、实践、线上与线下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既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层次,又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从而总体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课堂设计应提倡打造以人为本、教与学深度融合、充满活力与个性的“绿色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民主化、情感化教学,创设民主、和谐、参与、竞争、合作的课堂氛围,以多维度、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鼓励并引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既传授给学生知识与职业技能,又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并通过联合作业或项目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共享精神。[10]

最后,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环相扣,构建“教、学、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营造教学的“绿色氛围”。本科阶段通过“教”引导“学”,用“学”反推“教”,在“教”与“学”中渗透“育”,不仅形成提升知识与能力的氛围,而且奠定了修炼“自信、勇气、坚毅、刻苦、包容等优良人格品性”的基础。青年学子在这样的“绿色氛围”中成长,最终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家国情怀,有知识、有能力、有优良品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二)协同创新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只有积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调动多方力量实施协同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匹配。

1.校内协同教学。校内协同教学是指校内的教学任务由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之间的协作共同完成。

教师之间的协作,即同一学科方向或同一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分工协作,通过小组备课,相互听课等方式,共同策划或讲授某一课程或课程中某一模块、某一主题。这样能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与个人所长,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建设、维护与更新,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指在课程教学环节更注重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设计由关注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节奏。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合理引导,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发展探索创新的能力,围绕着“教”与“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同频共振,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学生之间的协作,是指教师将学生组成两人或多人学习共同体,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作业或项目任务。学生为达到小组或团队学习目标,以文献查阅、对话、商讨、辩论、模拟演练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与此同时,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包容能力都得到提升,[11]对形成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也会起到积极作用。这样的协作会使教学框架得以扩展,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教学内涵得以丰富。

2.校外协同教学。包含两个方面,即线上线下协同教学和产学研协同教学。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是教师充分利用线上慕课与线下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连接。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线上教学则打破了班级授课的物理边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完成自助式学习,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线上教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提供了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开放空间也是高校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不但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推进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产学研协同教学,即企业行业与高校教学、教师科研项目高度融合,使企业、高校、教师、学生形成一段时期的利益共同体。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项目分工、分类实施”的原则开展混合式教学。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要求与企业用人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聚焦企业生产实践,使自身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更好地提升就业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科研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并更新教学资源,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拓宽了学科专业的发展空间,教师的科研资源给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提供了保障。

(三)共享创新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共享创新路径来源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共享经济,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全时空、全过程、低成本、高效率地共享各类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通过共享与协作探索区域协同育人新机制。既包括各项精品课程的开发共享,也包括科研仪器、设备、项目成果的共享,还包括高校的共建共享公用平台,这样的协作能切实推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政策研究、智库建设等工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地方发展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应开展交换师资、学生互修课程、联合举办讲座、开展学科竞赛等多种教学活动,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学生共享优良的学术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高校之间也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促进协同发展。

其次,倡导实施企业与高校相融合的“共享式育人”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企业行业需求。吸引优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可确保在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都尊重市场导向,应用领先。与行业企业搭建“共享式育人平台”,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务部门牵头,学生所处院系负责主要工作,企业行业专家提供辅助教育资源并承担分类培养工作,以达到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目标。要汇集产业、高校、优质企业多项资源,实施多元合作的共享育人机制,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12]

(四)开放创新路径

要以开放式教学理念引领创新,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格局,开放的学习能力。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模式的开放,教学态度的开放,以及教学过程的开放。[13]

1.教学资源的开放。在数字化时代,课程学习已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教材,而是以教材作为框架或思路,扩展至各类有教学价值的资源,包括各种案例库、课程课件、相关参考文献、前沿热点问题论坛、教学软件、专业平台等。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主动利用一切资源,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整体素质。

2.教学模式的开放。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课程走出了课堂,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改变由教师、行业主管部门、优质企业、各种专业平台、学生来组成全方位的教学主体,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以课堂教学、小组协作作业、行业专家讲座、企业社会实践、线上平台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眼界,提高认知水平,打造思维形式的反常、思维过程的辩证,形成构建创新的来源。[14]开放的教学模式还包含了开放的教学理念、开放的教学内容以及开放的教学目标。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化的知识点,而是延伸式、拓展式、实践式地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3.教学态度的开放。首先,教师应以开放的教学态度对待教学任务。时代发展迅速,信息更新加快,教学容量在不断扩大,教师只有大量地准备教学素材,精心地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在授课时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深入学习的效果。

其次,用开放的教学态度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运用事实和实验数据进行验证的学术精神。在本科阶段形成的学习素养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将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强大工具。

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潜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学习积极性。

4.教学过程的开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过程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应向前延伸到课前,向后延伸到课后,教师要在课前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熟悉教学内容,激发兴趣的目的。课后的延伸、深入与应用,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企业行业的实践模块相结合,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15]

开放的教学过程由自学、导学、助学、促学四个环节构成。首先,在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信息平台使得课堂的容量被无限放大,在教师授课前学生可以借助诸多平台与资源进行自学,加强对即将学习内容的了解;其次,教师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即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以及创新与挑战意识;再次,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完成作业、项目研究等教学任务,实现了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即助学;最后,对于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内容,由行业企业辅助完成,将现实行业应用、市场需求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实现以产促学,即促学。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精准把握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与当地行业企业资源有效对接,满足其创新需求。一方面必须遵循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应积极调整与变革教育管理体系,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由外向扩展式改变为内生嵌入式。从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特色、教育模式几方面重塑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主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创新”为引领,开拓“绿色、协同、共享、开放”的路径,不断调整结构。实现自身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变化相适应,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设计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流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质量绿色
绿色低碳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