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2022-06-17杨云
杨 云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 德州 252500)
在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梗死可导致患者死亡,其致残、致死率均较高。急性脑梗死疾病主要为发病后6~7h内最为严重,在治疗后病情持续加重,在急性脑梗死群体中占比1/3。中心坏死区域、周围缺血半暗带成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灶范围,周围缺血半暗带发生后2周,其存在大量脑神经元存活,其与侧支循环存在一定关系,因此尽早给予积极治疗,将脑组织功能予以改善[1]。现今临床有多种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如改善脑灌注、抗凝、溶栓、治疗脑水肿、营养神经等措施。临床溶栓药物中纤溶酶药物常用,具有显著效果,其具有较高的复发性。丁苯酞属于新型脑保护类药物,对脑神经予以保护,使脑神经功能予以改善[2-3]。现分析丁苯酞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效果,分析凝血因子、神经功能以及整体效果等指标。
1 一般数据与方法
1.1一般数据
在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时段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中纳入74例作为试验对象,抽签法实行均分,参照组、研究组各37例。参照组:男、女人数占总数比为62.16%(23/37)、37.84%(14/37),年龄值域44~75岁,均值(60.32±4.15)岁;研究组:男、女人数占总数比为59.46%(22/37)、40.54%(15/37),年龄值域45~75岁,均值(60.56±4.28)岁;对性别、年龄等数据进行总体分析,统计学分析结果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均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接受头颅CT、磁共振成像等检验方法,对可以拯救的缺血半暗带组织进行评估;③均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的患者,NIHSS评分在1-23分;④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的患者;②经影像学诊断伴有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脑肿瘤等疾病的患者;③存在出血倾向、血液性疾病的患者;④参与试验近期接受溶栓、脑保护治疗的患者;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人员在入院后均接受降脂、降压、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治疗,参照组接受纤溶酶注射液治疗,第一次次取纤溶酶100单位,之后每日200单位(生产企业: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号:H11022157)与250mL 0.9%NaCl注射液充分混合,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治疗,1次/日,坚持治疗1周。
研究组另外接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每次取100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生产企业: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号:H20100041)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治疗,2次/日,坚持治疗1周。
1.3判定指标
分析比对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善、整体效果、TMT水平、Baethel指数、不良反应情况等指标。NIHSS量表主要评估内容为意识状态、肢体运动、语言、视野等方面,总分为42分,神经功能状态与分数水平存在反比关系。Baethel指数量表主要评估内容为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分值总数为100分,分值高低分别代表了神经功能恢复好坏、生活自理能力强弱。TMT指标为连线测验指标,主要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等进行评估,TMT主要包含两个维度指标,分别为TMT-A、TMT-B,TMT-A主要为1~25数字按照顺序连接耗时数;TMT-B主要为数字、字母交替排列耗时数。耗时时间越短证实认知功能改善越明显。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SPSS25.0软件,以卡方形式对比(%)率计量资料,以t形式对比(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2 结果
2.1比对NIHSS、Baethel指数数值
两指标数值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研究组NIHSS低于参照组、Baethel指数量表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对NIHSS、Baethel指数数值分)
2.2比对整体效果
整体效果为组间比对数据,研究组数值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对整体效果[例(%)]
2.3比对TMT指标水平
治疗前组间TMT指标水平比对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MT指标水平明显比参照组低,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 比对TMT指标水平
2.4比对不良反应情况
以不良反应数值作比对,结果间无差异(p>0.05),见表4。
表4 比对不良反应情况[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常见,其具有高病死率、致残率、发展快等优点,治疗后病情还会出现加重情况,使治疗难度增加。脑梗死疾病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引发[4-5]。急性脑梗死在发病后,会发生血栓扩张情况,进而造成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随之发生血流循环障碍。在动脉硬化的一侧可出现血小板聚集情况,进而发生白色血栓,将机体凝血系统予以激活,让FIB与红细胞结合,稳定红色血栓,进而出现管腔封闭、狭窄等情况,使脑缺血区域增加[6]。因机体出现水、电解质失衡、脑水肿增大等情况,可加重病情,呈进展性发展。因此开展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措施治疗意义重要,需严格控制溶栓条件,大部分患者无条件进行溶栓干预,可第一时间将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予以改善[7]。
西药中纤溶酶注射液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使其降解为小分子可溶片段,容易分解和从血循环中清除,从而产生去纤维蛋白效应;且本品可促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由内皮细胞释放,并增强其活性,故具有抗血栓功能,且能减低血小板聚集及血液黏度。减低细胞耗氧量,脑组织微循环、能量代谢等情况予以改善,使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提升,将梗死区缺血半暗带损伤情况减轻[8]。保护脑神经在急性脑梗死预后改善中意义重大,丁苯酞属于新型脑保护药物,将缺血区脑组织微循环情况予以改善,将血流再灌注效果提升,使缺血神经组织功能得到快速恢复,对脑神经实施保护措施,脑神经功能改善明显[9]。此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细胞色素C释放等进行抑制,对脑神经起到保护效果。针对花生四烯酸、其他代谢产物引发病变的情况进行选择性阻断,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将血管痉挛情况予以解除[10]。
试验中数据结果显示,丁苯酞药物治疗后,NIHSS评分属于神经功能评估的主要方法,Barthel指数可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予以良好评估,比对研究组NIHSS评分比参照组低,Barthel指数比参照组高(p<0.05)。加之分析不良反应、整体效果以及TMT水平等,明确了丁苯酞药物治疗可降低风险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上数据结果证实,尽早对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同时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合理治疗可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伴有脑组织缺氧、缺血情况,因此给予药物治疗,可及时改善以上症状,加快脑组织血液流动,促进神经功能功能恢复,使认知水平提升。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疾病实行丁苯酞氯化钠药物治疗,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得到良好改善,凝血功能状态恢复较优,利于临床上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