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2022-06-17李宝新郝梓壮
李宝新 郝梓壮
(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引言
(一)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2019年GDP已达到9865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39.2倍。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球仅有10%的经济体成功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发展的转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而我国只有实现经济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才能实现多方位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加准确了解各省(区市)发展状况。
(二)文献综述
李子联和王爱民(2019)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横向比较江苏在全国的综合发展质量,纵向比较不同城市的差异发展[1]。任保显(2020)将“使用价值”及“质量”因素量化到经济增长研究,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评价并对我国各省(区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测度[2]。张侠和许启发(2021)提出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应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内涵、指标体系探究及测度三方面[3]。宋冬林和邱赛男等(2021)将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4]。周志霞(2021)通过构建山东省高质量水平发展体系,采用系统聚类法及专家分赋法对山东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5]。
以上学者从不同层面研究了高质量发展体系,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及高质量发展维度。通过上述研究可知,高质量发展是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进程。中国实现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这一转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使经济运行更加稳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更加绿色,使我国整体处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本文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民生,使分析更加准确、客观、全面。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确定
为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本文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本文构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人民生活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尺。本文用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收入解释经济发展质量,用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市场成交额测度经济发展活力。
2.对外开放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开放是我国走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用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占比三个指标测度对外开放水平。
3.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及当地经济发展,在我国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不容忽视。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用水量、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测度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反映各省(区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及建设情况。
4.城乡建设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化率测度城乡建设水平。
5.人民生活
改善民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测度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测度就业水平,用养老保险参保率、人均医疗卫生机构数测度人民生活保障情况。
三、统计方法和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
对各省(区市)2019年相关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公因子,然后计算各省(区市)因子得分及因子总分,横向对比各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
1.适应性检验
首先对变量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判断其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633>0.5,表明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0.05,各变量之间不独立,变量通过了适应性检验(见表2)。
表2 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
2.因子提取
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特征值大于1的5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7.073%、11.207%、9.732%、8.811%、8.599%。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422%,可包含大部分原始数值信息。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3.因子旋转
为了对因子的含义有更清晰的解释,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可得到表4的结果。在因子1上有较大的载荷为 X1、X2、X3、X6、X7、X8、X10、X12、X15、X16、X17、X19、X20,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X13、X14在因子2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协调发展因子;X18在因子3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就业保障因子;X4、X5在因子4上的载荷较大,因此将因子4命名为科技创新因子;X9、X11在因子5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称其为绿色发展因子。
表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4.因子得分
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如表5。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且大部分省(区市)的绿色环境发展水平未达到理想效果。
表5 因子分析的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
经济发展方面,各省(区市)差距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北京、天津、广东及苏浙沪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区市),低水平地区包括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甘肃等西部省(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协调发展方面,绝大多数东南部省(市)协调水平较高,得分靠后的仍然是西北地区的省(区)。总体看,我国仍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整体协调发展水平。
就业保障方面,得分靠前的除北京、浙江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太理想。针对此类情况,我国需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就业水平及就业质量,确保经济发展、就业水平同步发展。
科技创新方面,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情况不太理想,大部分省(区市)差距不大。
绿色发展方面,我国大部分省(区市)的环境治理已有成效,但西藏、宁夏、新疆等区域由于生活习惯及地理位置等原因用水较多,且较为干旱,缺乏绿植,需要增加植被面积,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水平逐步上升。
综合来看,我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异,环境治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应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就业水平及质量,推动多方位的高质量发展。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不同性质进行归类,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样本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更具有连贯性,最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聚类数量。
在进行因子分析后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系统聚类,其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聚类分析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区市)发展质量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北京、上海,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其他省(区市)。第二类包括黑龙江、江西、广西、安徽等省(区市),其特点为协调发展状况良好,其中浙江、天津、江苏经济发展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第三类为云南、陕西、甘肃、山东等,其特点是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潜力。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客观原因,新疆、西藏被划分为第四类,其发展水平不太理想。我国对新疆、西藏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其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等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四、政策建议
通过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评价了我国各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结果看,目前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较为不平衡,差距较大。同时可以看出在环境治理方面我国多数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部分省(区市)科技创新、生活保障效果良好,多数省(区市)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环境下我国更要注重发展质量。一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尽量在维持原有发展速度的情况下追求更高的发展质量,追求质量上的突破,鼓励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激活新的经济活力。二是要提高产品层次,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齐头并进,早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过去几十年,我国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不足,部分省(区市)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一是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加大环保宣传,激发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发展。二是要加强对工业企业排污、处理废料的监管,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优惠政策,倡导居民绿色出行,倡导节能减排,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民生保障
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强化文化建设、医疗保障;实施惠农政策,鼓励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要支持中小型企业,鼓励自主创业,对优秀创业者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人口提供二次就业指导,实现社会高水平就业,增加社会福利。增进人民福祉,统筹保障,加强紧急预案,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