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2022-06-17吕作为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数据

摘  要:当前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较为稳定,高校教育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现如今,科技和教育的结合愈加密切,特别是对大数据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以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推动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4-0042-04

大数据和互联网开放、共享、创新和融合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为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调整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就必然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根本性的变革与创新,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然而纵观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于对教育大数据结果的分析,同国外相比差距明显,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培养效果也不够理想,尤其是高校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仅理论课程不够完善,实训课程也不够突出,未能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因此利用大数据来完善课程体系,可以为高校探索出一条更具特色和优势的创新创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趋同化

现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推动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大部分高校都加强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希望可以真正落实对学生的创业就业指导,推动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但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多数高校的主要举措和实践无非是增设与创业就业有关的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专业人士到校为师生举办讲座或者教育宣传活动。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园,但真正使用的机会却并不多。基本上所有高校所采取的举措都能归于以上几种形式,很难突出学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未能真正立足本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因而难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二)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携手共进,遵循相应的原则,结合社会市场导向和学校实际情况来设置更加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渗透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保证自身课程体系构建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能够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因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要循序渐进、覆盖全面[1]。但是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脱节,未能和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缺乏与现代科技和新兴学科、新兴产业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更像素质拓展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也不够理想。

(三)学生创新创业难成功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也随之升级而变化,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经是众所周知,因而加入创业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真正创业成功的人数却极少。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7%,略低于2014年的2.9%,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主就业率为3.6%,比本科毕业生高1.8%。2015年毕业的自主创业学生当中,仍有44.8%的毕业生坚持三年后自主创业,这意味着创业的成活率为44.8%,比2014届毕业生的46.2%有所下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的问题也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很多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一些门槛低下、要求不高的传统产业,并不能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虽然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最终获得的回报却很少,而且无法体现出创新的价值,这与高校所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相背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无法真正体现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价值。

(四)师资力量建设有待加强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明显在师资水平上有所欠缺,为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不仅类型和数量不够丰富,且多为选修课程,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工作的教师的水平和素养也有待提升,他们多为学校的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很多专业不对口,不具备丰富且扎实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大多数时候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按照所指定教材上的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得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形式化,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实践参与兴趣都不够强,个性化发展受限[2]。

(五)教学方式内容需优化

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方式上,高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内容不够丰富,实践性特征不够突出,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够接触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实训的机会,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之内,难以深入一线岗位,获得相对真实的就业和创业体验。部分教师在落实对学生的创业就業指导时,也只是对着现有的教材照本宣科,无法与时俱进,难以把握社会发展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更做不到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致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空间受到限制。

二、基于大数据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一)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目标

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认识程度影响着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因此,高校要想推动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的深化,其前提就是更新课程领域和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创业就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当关注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应当与新兴产业、新兴技术、新兴学科、新理念、新思维密切融合,由此推动创新创业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全面更新,以更加先进的理念为指引,定位更加准确的目标,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需求出发,保证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和实训两大系统,具体而言,理论课程应当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等,有关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课程,如创业学、名师论道等,围绕创新创业的其他知识模块,如市场营销、风险投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知识,如企业文化、团队管理、伦理道德等[3]。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所展开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如创业项目设计、经营模拟等,校内外的各种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如挑战杯、创青春等,将学生参与情况和竞赛结果纳入考评体系当中。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建设

当前在高校负责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和教学的教师队伍当中,很少有教师真正接受过系统且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训,且他们之中大多缺乏创业实践,就业经历和经验也不够丰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性的授课为主,尽管会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创业就业案例,但是并不具备说服力。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推动多元主体的协调发展,高校应当尝试构建起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极力改善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高校可以推动大学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强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孵化基地的建设,整合本区域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针对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可以尝试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行业技术专家、企业家来担任导师;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组建一支由优秀教师、教授、企业家或者企业高层构成的創新创业教学团队。学校还可以考虑有计划地选派部分教师参与有关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师资培训,积极与他校和当地企业单位展开交流研讨活动,构建教育共同体,同时鼓励在职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或者兼职,抑或直接参与创业。上述举措可为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并取得成效[4]。

(四)加强线上课程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

科技的发展和与教育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必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现代科技的优势。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整体建设可能不如预期理想,借助先进的技术,整合互联网上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让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并且拓宽师生学习的渠道。

比如对一些实力相对不强的地方本科高校,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上的投入可能后劲不足,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加以筛选和整合,构建突出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同当地本科高校或者其他地区的高校加强交流和联系,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从而帮助学校及时了解教育形势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动态,由此使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条件满足的高校可以大力加强对在线教学平台的研发,自主拓宽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空间,推动自身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纵深发展。学校师生可以依托教学平台,展开线上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突破传统时空局限,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得以广泛延伸,变得更加灵活便捷高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生、资源、学校、社会间的互动性。这样一来,可以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全面而深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也能够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考评机制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要想真正体现出其实际的效果,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就应当解决好教育评价不够完善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传统高校的课程和教学考核与评价,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方式内容上,都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高校改变过去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倾向,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当中。在评价的方式手段上,也应当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作用,使用更加灵活开放科学的评价方法,关注过程性评价,辅以结果评价,由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评价诊断和导向作用。评价主体上,应当改变过去以高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为主的习惯,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当中,结合学生家长、企业单位、社区等多主体的评价,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才能够真正让评价客观公允,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和实训、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研究探索、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关于学生的线上课程学习评价,也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数据统计和评价功能,依托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对学生线上课程学习全程表现及结果的分析、诊断和评价[5]。

高校还应当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向宣传,比如利用校园媒体来发布与创新创业有关的信息,树立创新创业榜样模范,定期组织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有关宣讲活动。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也应当努力孕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氛围。在制度建设上,不仅需要完善学分制,针对教师的考评和晋升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对教师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考评中,从而强化教师的教育意识和理念,明确教师职责,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和教育改革优化进程当中。

三、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立足学校和区域发展实际

基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现状和原因,需要学校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将专业优势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6]。高校应当立足于学校专业特色和本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加强校企政合作,明确本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引领各个专业展开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深入一线行业、企业单位积累更多与创业就业有关的知识经验,获得更有价值的经历,由此帮助学生把握创业机遇,减少今后的创业就业风险,真正应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教学中始终体现人本理念

不论是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还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当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减少对学生的支配和干擾,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习惯,重点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和学习。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所坚持的理念之一,学校的相关安排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应当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学情,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中心,并且在具体教学和实训实践当中,依照学生的动态发展进行适当调整,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热情,激发学生潜力。

(三)始终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

目前各大高校都将重点放在专业课程教育之上,但是客观环境的变化更呼吁复合型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现代优秀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所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专业课程的综合性特征,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和挑战,有利于学生和高校竞争力的提升。各大高校在构建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应当紧紧围绕本校特色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动态,才能够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满意的人才。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创新是当今时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个体的创新创业素养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和教育密切结合,基于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高校应当立足大数据分析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及时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坚持与时俱进,构建起更加科学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创新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照冉,闫志利. 新个体经济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0(04):98-104.

[2] 钱玲玲. 地方综合性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21.

[3] 陈奡册,李航,张崴,等.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 实验室科学,2020,23(05):236-240.

[4] 陈瑞. 核心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J]. 文教资料,2020(26):169-170+173.

[5] 俞苏洋,胡永红. 协同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2020(02):60-62.

[6] 丁永波,孔德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8(04):448.

基金项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科教创新研究重点课题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KJCX13625)。

作者简介:吕作为(1970—),女,学士,大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数据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