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道德敏感性影响研究

2022-06-16蔡雯雯蔡经汉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养敏感性子女

蔡雯雯,蔡经汉

(1.石狮市第八中学,福建 石狮 362700;2.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2018 年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发挥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强化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对于克服现有学校德育体系单一依赖校内专职思政教师、家校联系不畅甚至脱节的缺点,突破学校传统德育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所谓的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2]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已意识到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道德发展可能产生的潜在和重要影响。例如,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群体初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模式,[3]科学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积极的道德情景应对策略和情感体验有很大作用。[4]学界也对青少年网络不道德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5]并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6]陈钟奇等人则发现,升入高中后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关怀程度都出现显著下降,而道德推脱水平显著上升。[7]概括而言,家庭作为个体成长发展的第一场所,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也因此对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着影响。[8]

现有研究虽然讨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但仍然缺乏将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敏感性联系起来的研究。Rest 认为,道德敏感性是影响道德行为产生的最核心成分。[9]在道德研究领域,道德敏感性这一概念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学界虽然也有个别研究考查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道德敏感性的影响,[10-11]但研究对象都是大学生,其道德敏感性已然定型。对于正处于关键发展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其道德敏感性形成的影响显然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本文将通过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影响和作用方式,探索实施家校联合实践型德育活动的方向,为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样本和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东部某县级市。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因经济发展而产生较为显著的人口流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发展的典型缩影,既有大量外出经商人员,又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学生群体同时呈现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等多元并存状态。以该市初中生为样本,可以较好地探索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并对其如何影响初中生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有较好的把握。

本次调查的问卷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父母教养方式、道德敏感性及对家校联系的看法等方面内容。样本中,男性占53.59%,女性占46.41%;初一占36.70%,初二占35.89%,初三占27.41%;本市城镇占23.27%,本市农村占14.23%,外地城镇占16.59%,外地农村占45.92%;担任学生干部的占38.37%,未担任学生干部的普通学生占61.63%。总体上看,样本结构比例基本合理,能够体现有大量外来人口融入的沿海城市初中学生分布特征。

其中,调查中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部分来源于张栋玲2010 年编制的量表,[12]共设置13 道问题。采用临界比值法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依据样本数据对每一道题目作总分在前27%的高分组和总分在后27%的低分组之间的均值差异t 检验。将t 检验不显著,即缺乏鉴别力的题目排除在外。最终排除“父母告诉我不应与长辈争论”“父母告诉我在争论中应当忍让,而不要惹对方生气”这两道题目,剩余11 道题目进入分析。

调查中关于道德敏感性的部分则来源于杜飞月2011 年编制的量表,[13]共30 道题,最终分解出4 个因子,分别是责任、规范、人际和行动敏感性。调查样本的道德敏感性总平均分为4.27,其中行动敏感性得分4.082,相对较低;责任敏感性得分4.223,人际敏感性和规范敏感性得分则分别为4.363 和4.364,总体上水平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中采用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编制于2010 年,道德敏感性量表编制于2011 年,初中生代际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为避免调查对象对问题的理解产生偏差,同时也为了避免问卷篇幅过长而导致其消极应付,本研究在制订调查问卷时,从语义、情境等方面逐一对相关量表题目进行了预讨论,在保证原有量表测试目标和理论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删减了部分冗余问题及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下文报告的信度效度数据也显示,简化修订后的量表仍满足相应的信效度标准,可以用于分析。

(二)父母教养方式因子分离和类型划分

1.父母教养方式因子提取

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具有多个维度,需要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对父母教养方式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KMO 值达0.870,符合学者Kaiser 提出的判断标准,即KMO 统计量大于0.7 时即可进行因子分析,KMO 统计量大于0.8时较适合因子分析,[14]且Bartlett 球形检验的卡方值达5663.793(p<0.0001),说明本次调查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同时,总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798,符合学者Devellis 提出的评价标准,即总量表α 系数最好在0.8 以上,在0.7 至0.8 之间可接受,[15]达到较高信度水平。如表1 所示,基于主成份方法对本次调查数据进行因子提取,以特征值大于1 为标准,并经过正交旋转,共确定分离出2 个因子。2 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36%。

表1 各因子的特征值及其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

按照因子载荷高于0.5 的标准将各题项分别归入相应因子。其中,因子1 对应题项共8 道,内容主要体现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参与,包括民主、宽容和理解等。因子2 对应题项共3 道,内容主要体现父母对子女的专制、严厉和监督,包括要求与控制。总体来看,这2 个因子更为契合张栋玲编制量表时所参考的Steinberg 等人原始量表中反应性和要求性两个维度,[16]因此分别命名为反应性因子和要求性因子。计算反应性因子和要求性因子与父母教养方式总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和0.355,且p 值均小于0.001,符合Cohen 提出的相关度标准,即相关系数大于0.3 可认为存在事实相关,大于0.5 可认为存在较强相关。[17]同时,这2 个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0581,接近零相关。这说明两个因子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反映出相应的归属,本次调查父母教养方式的因子分解基本合理,量表的结构效度总体较好。

2.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划分

Maccoby 和Martin 根据父母对儿童的反应性和要求性高低水平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入四个象限,分为四种类型,[18]即权威型(高、高)、溺爱型(高、低)、专制型(低、高)和忽视型(低、低)。理想状态下,反应性与要求性两维度应彼此独立,互不影响。上节已计算这2 个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0581,接近零相关,符合理论预测:2 个因子形成正交分解,可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本文依据父母教养方式2 个维度高低两个阈限(高于平均值、低于平均值)进行划分,将学生样本分入一个四象限的矩阵中,各区学生样本数及占总样本比例如表2 所示。

表2 调查样本父母教养方式类型

总体来说,反应性维度处于高位的样本比例达57.68%,要求性维度处于高位的则仅有47.41%。虽然相对来说最不受欢迎的专制型父母仅占18.94%,但能够更为合理地教养子女的权威型父母也仅占28.47%。溺爱型父母占比最高,达到29.21%,忽视型父母的占比也达到了23.39%。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类别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差异

通过两变量列联表对父母学历水平、性别、户籍、是否担任班干部等不同类别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差异进行分析。表3 中报告了每种类别学生中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行百分比及相应的卡方检验统计量的估计值。

表3 不同类别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差异列联表检验

卡方统计检验结果显著拒绝了父母学历水平、性别、户籍来源、是否担任班干部等不同类别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分布没有差异的假设,各类别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确实呈现出不同特点。具体的比较和分析如下:

(1)父母学历水平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父母教养子女方式以溺爱型和忽视型为主,而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父母则以权威型为主。特别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父母中,多达40.96%为权威型;但大专及以上学历父母中溺爱型比例也同样较高,这一学历水平的父母反应性维度显著更高,在要求性维度则出现较严重的两极分化情况。

(2)性别

数据显示,初中男生的父母中比例最高的为溺爱型,而女生的父母中比例最高的则为权威型。这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差异导致当前对男生的溺爱现象仍然存在,也说明当代父母对子女的理性教养比例得到了较大提高,特别是能够与女生形成良性互动。

(3)户籍

本市城镇父母的教养子女方式类型中,权威型比例最高;本市农村、外地城镇均是溺爱型比例最高;而外地农村父母中则是忽视型比例最高。在不同来源地之间进行比较则发现,本市农村父母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比例相对较高,本市城镇父母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的比例相对也较高。

(4)是否担任班干部

班干部与未担任班干部的普通学生之间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分布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其父母教养子女方式属于权威型的比例明显较高。普通学生中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比例更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影响

对于道德敏感性总水平及4 个因子来说,父母教养方式反应性维度高低两区子群体都有显著差异,处于高位者显著优于处于低位者。并且这一结论不管是对细分要求性维度高低两区的子群体单独来说(即溺爱型对比忽视型、权威型对比专制型),还是对总体来说,均可以成立。因此,下文不再报告反应性维度高低两区子群体均值差异的t检验结果,只报告要求性高低两区子群体均值差异的t 检验结果(即仅作溺爱型与权威型父母的对比、忽视型与专制型父母的对比)。

1.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道德敏感性总体水平的影响

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对作为子女的初中生道德敏感性的影响是不同的。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温暖、接受、参与、宽容和理解。这方面父母做得好的,子女的道德敏感性水平各方面都比较高。父母教养方式四种类型中,权威型父母的子女道德敏感性水平最高,专制型父母的子女道德敏感性水平最低。

表4 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敏感性总水平的关系(M±SD)

反应性维度处于高位时,要求性维度高低两个子群体(即权威型和溺爱型)的道德敏感性有显著差异,要求性高的优于要求性低的,即权威型父母所培养出的子女,其道德敏感性水平显著高于溺爱型父母。这说明,在父母能够较好地接受和理解子女的时候,再叠加一定的监督和成熟要求,将更有利于子女道德敏感性的提高。

反应性维度处于低位时,要求性维度高低两个子群体(即忽视型和专制型)的道德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子女,那么再怎么去进行控制和监督,子女的道德敏感性水平都难以得到提升,甚至有产生反作用的可能。

2.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道德敏感性四因子的影响

在责任敏感性,即对宽容和责任的意识培养方面,权威型父母没有显著高于溺爱型父母。综合来看,这说明当父母能做到较高的接受与参与度时,无论其严厉与否,子女的责任敏感性都处于高水平。但是,当父母无法做到较高的接受与参与度时,父母教养方式要求性维度水平较高的群体其责任敏感性显著低于要求性维度水平较低的群体。这表明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于责任敏感性的培育是不利的,甚至不如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

在规范敏感性,即社会公德意识与尊重他人的意识培养方面,情况略有不同。具体到父母教养方式反应性维度高低两区,父母教养方式要求性维度高低两个子群体的规范敏感性水平不仅都有显著差异,而且影响的方向正好相反。当反应性维度处于低位(即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参与度较低)时,父母更为严厉的态度和监督的力度,将会显著降低子女的规范敏感性;而当反应性维度处于高位(即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参与度较高)时,父母更为严厉的态度和监督的力度,则有利于提升子女的规范敏感性。

表5 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敏感性四因子的关系(M±SD)

在人际敏感性(即人际关系方面的道德意识)及行动敏感性(即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意识)两方面,则无论反应性维度是否处于高水平,更为严厉的父母教养方式均是有利的。在这两个道德敏感性因子的培养方面,权威型父母优于溺爱型,专制型优于忽视型。

总结来说,当父母教养方式反应性维度保持在低水平时,父母教养方式要求性维度水平的提高会使责任敏感性和规范敏感性水平显著下降,而使人际敏感性和行动敏感性水平显著上升。当父母教养方式反应性维度保持在高水平时,父母教养方式要求性维度水平的提高会对规范、人际和行动敏感性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与此同时责任敏感性也没有显著下降,因此道德敏感性总水平显著上升。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家校共育工作的影响

调查发现,学生对加强家校联系工作持正面且积极的看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加强跟父母的沟通”这一问题上,超过90%的学生赞同或很赞同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加强跟父母的沟通,其中多达53.77%的学生为很赞同。而在“学校的教育各方面都应该加强跟父母的沟通”这一问题上,赞同或很赞同的比例同样超过90%,其中“很赞同”的比例为51.86%。

如表6 所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对家校联系的看法之间总体呈现弱的正相关。其中,在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参与维度上,父母教养方式得分与学生对家校联系看法的相关度相对较高(且统计意义上更为显著);而在监督和控制维度上,父母教养方式得分则与家校联系看法呈极弱的正相关(0.06~0.07 左右)。虽然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具体路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可以合理地推测,得到父母更多包容的学生将更欢迎及希望学校加强与父母的联系,而严厉、要求性高的父母教养方式则较难激发学生接受家校共育的积极性。

表6 父母教养方式与家校联系看法的相关度

四、结论与策略建议

(一)结论和启示

总体来看,本次调查呈现出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符合时代特点,但仍有不足。虽然家长中有更高的比例能够以民主、参与的方式对待子女,但是其中一半以上并未做到足够的合理监督和控制,溺爱与忽视型父母占比过高。

对父母教养方式四象限中不同位置学生群体的道德敏感性水平进一步比较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反应性维度处于低位时,父母教养方式要求性维度高低两个群体的道德敏感性总水平无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反应性维度处于高位时,父母教养方式要求性高低两个群体的道德敏感性总水平有显著差异,要求性维度高的优于低的。细化考察道德敏感性因子时可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反应性维度处于低位时,父母对子女要求的提高将对4个因子产生相反作用,一方面降低了责任敏感性和规范敏感性,另一方面则提高了人际敏感性和行动敏感性。此时,4 个因子的变化互相抵消,使道德敏感性总水平表现出统计意义上不显著的变化。

对于初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培育来说,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反应性维度,即接受与参与,是更为重要的。无论是对于道德敏感性总体水平,还是对于道德敏感性4 个因子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参与都有显著影响,处于高位者显著优于处于低位者。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接受和参与要素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敏感性水平,还间接促进了教养方式中严厉和监督要素作用的正确发挥。

(二)策略建议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9]当前,在充分考虑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影响和作用方式的基础上,初中阶段学校应坚持并深化家校联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帮助学生家庭培育初中生道德品质,切实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1.积极沟通,联合开展实践型德育活动

首先,学校要积极沟通,与家长建立充满信任的联系,防止学生在校学习的道德规范与在家庭中习得的道德判断出现悖离和矛盾。其次,应大力开展家校联合实践型德育活动,特别是针对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学生居家学习概率上升的情况,提高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父母的参与度,在此基础上帮助父母实现对孩子的合理监督,帮助父母消减“双减”政策初期的不合理焦虑,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上。

2.及时联通,促进家校德育体系有效衔接

首先,学校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高度同步,及时联通,保证学校德育理念和相关举措有效传导至学生家庭。其次,要做好家委会组织工作,改变过往家委会运作中过度物质化的弊端,合理发挥家委会的“朋辈效应”,及时交流宣传权威型家长的育儿典型经验和心得体会,使广大家长们获得正确的家庭德育示范,促进家校德育体系有效衔接。

3.帮助疏通,引导家长转变教养子女方式

首先,学校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疏通家校共育的障碍、亲子关系的争执、矛盾,着重解决初中生叛逆期阶段与父母的隔阂状态,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其次,要开展家长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家长转变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在提高家长参与度的同时,尽量减少忽视型和专制型家长的比例,帮助更多的家长向权威型转变。

猜你喜欢

教养敏感性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教养方程式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