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研究
——以潍坊市为例
2022-06-16张冬良康天宇邓龙海
张冬良,康天宇,邓龙海,王 屏
(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本文以城市的地方性视角为基础,结合城市与城市文化遗产,整合持续发展、旅游再利用特点,探索旅游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并对山东省潍坊市实践进行案例研究。
一、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现状
(一)地方性概述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旅游地的地方性,何为地方和地方性呢?不同领域的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阐述,亦有学者对地方性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1]本文尝试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探讨“地方性”在城市遗产旅游中的再利用。
1.传统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地方性
地方性是指某一个地方所拥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特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地方性的基本含义就包含着独特性,而独特性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自然方面的独特性是自发形成的,无外力参与;社会文化方面的独特性,要想逐渐成为这个地方所特有的一部分,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并通过人们的传承和认同来实现。在地区的文化符号中大多会有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存在其中,这些文化符号包括建筑、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方性还具有主体性,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含义,并对其进行不同的描述,因此与此地方性联系特别深的就是主体的经验。地方性的外在特点还体现在区域依赖性。地方性的形成依赖于特定范围的地区,对地方性的诠释必须要在它所处的特定环境之中。这种依赖性是因为不可移动而产生的,例如构成一个无法在其他地方复制的区域的历史事件。[2]
2.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地方性
与传统地理学不同的是,新文化地理学对相关性特别重视,把空间关系当作社会关系,突出空间文化方面的研究,对文化研究进行空间层面的探索,以文化为基础来分析诠释空间化概念,突出文化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各种关系,倾向于把空间看作一个意义、象征系统和表达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等的表达系统。[3]一方面文化被视为一种根植于该地区现实生活状况的现象,另一方面,随时间变化的区域个性已经不再是文化的特征,现在是一套快速变化的关系,突出的是基于文化的空间作用引起的迅速变化。因此,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地方性”更加重视地方特征方面的相关性,以主客体双方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丰富了“地方性”的内涵。[4]
(二)城市遗产
城市遗产最初是由意大利工程师乔瓦诺尼在《城市规划与古城》中明确的概念。[5]但是,学术界对于“城市遗产”的确切定义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在最先提出城市遗产含义的意大利,强调的是城市建成环境,其中包括可以进行再利用的城市景观资源、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这些资源与历史事件及历史文化价值有关,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6]而在国内学术界,著名学者阮仪三认为,“城市遗产”是指城市中建成的历史文化遗产。[7]它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的价值。城市遗产是城市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最活跃、最具活力的部分。这是国内比较权威的定义。结合国际国内与遗产有关的概念,城市遗产可分为城市环境遗产、城市物质遗产和城市非物质遗产3 个大类。
二、潍坊市城市遗产的地方性感知和解读
(一)地方性感知分析
以城市遗产与地方性为主题、以本地居民和游客为主要调查对象设计问卷,收回395 份有效问卷,其中以本地居民为对象收回212 份,以游客为对象收回183 份。通过问卷分析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地方性感知状况。
1.本地居民对城市遗产与地方性结合度感知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对本地文化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有83人和89人,占调查样本的71.7%,超过了七成,说明本地居民对本地历史文化了解程度较高,能够向游客讲述本地历史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播者,更有利于城市地方性的发展。
在样本当中,总体来说本地居民对城市遗产与本地地方性结合度的认可整体高于游客。本地居民和游客认为景区与城市历史文化结合度很高的人数分别有71人和52人,占总数的33.5%和28.4%;认为结合度比较高的人数分别是63人和61人,占总人数的29.7%和33.3%,并且两类对象无一人认为景区和城市历史文化完全没有结合。所以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认为结合度高的比例超过了一半,总体来说,城市遗产整体与城市历史文化结合度较高,即与地方性结合度较高,体现了景区在地方性方面的利用率比较高,更容易展示出城市的文化风采。
在样本调查当中,认为景区与居住区融合度非常高和较高的有162人,占总人数的76.4%;认为融合度不是很高的和完全不融合的有50人,占总数的24.6%,人数较少。综上,大部分的本地居民认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与景区的融合度比较高,说明整个景区的地方性发展比较好,特别是能让附近的居民深刻体会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居民生活和城市地方性融合在一起。
2.游客对城市遗产与地方性结合度感知分析
在关于游客选择本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动机调查中,有一多半的人是因自己出游而选择本地,专门感受文化氛围,仅有29%的人因为知名度高而选择此地,这说明虽然本地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本地文化氛围浓厚,城市文化与景区结合度比较高,整体地方性结合程度高。
在本次调查中,对城市遗产与地方性结合的方式感到非常满意的有96人,占比52.5%;感到满意的有41人,占比22.4%;感到一般和不太满意的有46人。有一大半的游客对城市遗产与地方的结合感到满意,说明潍坊市在地方性旅游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而且对整个城市文化的提升和传播有很大帮助。
(二)潍坊市城市遗产的地方性解读
1.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潍坊市历史十分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汉代到唐代一直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所辖,潍坊青州也得名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青州。青州在中国浩瀚历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军事战略家争夺的地方,这也就为潍坊今天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呈现创造了条件。青州古城旅游区的众多宝藏无不是历史的产物,为后人带来了无尽的文化财富。潍坊市坊子区的德日式建筑群和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的坊子炭矿都是此时建成。据史料记载,德国致力于坊子炭矿相关设施的建设,这些建设初步打造了坊子百年小镇最初的形态。1914年到1945年抗战时期,日本占领坊子并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使坊子成为胶东半岛重要的商业市镇。[8]
2.行为文化——生活概况
山东人普遍会跟“人高马大”“山东大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潍坊人也不例外,这跟基因跟饮食有极大关系。山东人上古时期属于东夷人部落,山东人传承了东夷人的基因,身材高大。专家研究表明,古东夷人有高加索人血统,自迁徙到山东临海地区,与华夏文明联姻,保留了身材高大等特征。并且受气候环境等影响,山东人饮食以面食为主,又因临海,摄入海鲜蛋白质也较多。
3.精神文化——孔孟思想
潍坊市古代隶属于齐国和鲁国,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潍坊人乃至山东人都受到“仁”“义”等儒家思想洗礼,虽然思想保守,但是情深似大海、义重于泰山,性格耿直豪爽,有着重义轻利、地域自豪感强烈的性格特点。
三、基于地方性特征的潍坊市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
(一)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的地方性实践
对文化进行空间分析。潍坊市政府致力于打造“文化名城”品牌,立足于潍坊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化历史情境、历史发展分析,从精神历史文化层面来重新建构遗产的空间布局,对现实分布进行历史分析,进而开展文化史迹保护,分清城市历史建筑物和历史街区,分清遗产保护的范围。选择重点突出体现地方性的青州古城、青州博物馆、坊子炭矿等城市历史遗产类型的旅游利用区域,并融入工业遗产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等进行研究探索,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涵盖自然环境,选定周边的一些像范公亭、李清照祠堂、坊茨小镇等保护现状良好的文化古迹通过设立历史公园或者博物馆的形式实现旅游再利用。侧重文化景观分析,深入挖掘文化群体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分别选取交通分布与格局、建筑外观、遗产利用布局等方面进行探究,探索隐藏在这些城市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意义(表1),并据此分析设计旅游项目。
表1 基于文化空间分析的遗产旅游利用分析表
对空间进行文化分析。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以现代社会需求、社会网络演替为依托,辨析其中的关系变化,重点关注历史文化对遗产的打造,从社会方面、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分析旅游再利用,加强对社会变迁、空间更新和客体体验的关注,突出游客体验、城市环境、社区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增强旅游再利用的社会认同(表2)。
表2 基于空间的文化分析的遗产旅游利用分析表
(二)城市遗产旅游利用的地方性增强措施
1.突出城市标志遗产旅游吸引力,强化居民和游客“地方性”
从地方性社会构成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发挥文化的介质功能,突出在城镇规划、多元文化融合、建筑美学、科技影响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将青州古城、坊子炭矿等列为代表地方记忆、塑造“地方性”的标志性建筑物,使人们认识到潍坊市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例如,根据城市遗产类型的特点,发挥坊子炭矿的工业遗产吸引力和煤矿文化的地方性,展示有技术代表性的机械设备,确保真实性保护;重视城市遗产四周环境和历史情境发展,发扬青州古城的地方性传统风貌,保护城市遗产风貌的完整性,连同城市街道都使用青石板铺设(表3)。通过对潍坊市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既可以保有文物的原真性,也能够让城市文化遗产价值长流,又可以使地方性要素重现,突出其独特的吸引力,将潍坊市的城市遗产与旅游联动起来,使得潍坊市标志性城市建筑、交通要道、机械设备、基础生活设施都对地方记忆和地方性的塑造起到了增强作用。
表3 潍坊城市遗产标志建筑
2.突破文物主体的关注点,将生产生活情景融入“地域性”
“地方性”离不开城市遗产实体背后的人与内聚的文化。青州府历史、坊子炭矿的殖民开采是地方性标志文化因素,这些对其他城市的地方性遗产标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场景,对旅游者来说更是一种全新的关注点,能够充分代表潍坊模式的独特性。所以,对于潍坊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要深入发掘多元化的历史故事。一种方式是设计历史情境回顾,展示地方重要人物和群体。青州府历史上先后走出了12 名状元、800多名进士,结合他们的家训文化和生平事迹来启蒙当代青年人,感受不同时期有志之士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气神。另一种方式是进行古代情景再现,将古时候的历史特色生产技艺、代表性非物质遗产由当地人进行现场展示,体会与当代技艺不同所在以及地方性特色技艺的发展。
3.重视城市可视性,强化视觉上维护的“地方性”
潍坊市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在强化标志性建筑物游客感知的同时,强调了宏观城市风貌的维持和保护。城市的中心地带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建设,而是立足新时期发展新要求,优化青州人居空间格局,彰显古城风貌,保护古城格局,活化历史街区,提升古城特色(表4)。在保护的同时注入当地“地方性”来加以可视化,通过控制发展强度和优先发展生态,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城市格局,古城与城市景观相辅相成,古街区与城市“地方性”虚实呼应,客观上提升了游客和居民的“地方性”感知,主观上既有视觉的冲击,又有区别于不同城市的“地方性”。
表4 潍坊历史文化古街区
4.协调“当地人”和“外地人”的需求,促进当地形象和意义的认同
本地居民非常重视住宅区的美好生活,住宅区的地方性能够给“当地人”带来一种过去与现在不同的地方形象感知,能够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外来游客强调旅游的整体环境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通过对城市遗产旅游的地方性开发和地方性特色的注入能够带给“外地人”一种区别于其他旅游的沉浸式体验需求。因此,旅游再利用要求兼顾不同对象看待城市遗产景区的方式,重视主体和人的能动性,结合城市遗产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重视游客和本地居民进行双向解读的旅游诉求,分析城市遗产景观对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促进地方的形象与意义认同。
四、结论
在现代社会,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城市遗产的旅游再利用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全国大多城市所采取的方式千篇一律,并且模式单一趋同的问题突出,使城市地方性特征被破坏,导致对可持续发展的阻力增加。从潍坊市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的地方性实践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城市遗产保护策略应该融入城市发展框架。城市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已成为融入城市发展框架的一种实用策略,而城市遗产旅游的再利用与地方观念的有机融合,对城市遗产旅游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城市遗产旅游的再利用应立足于地方文化遗产区的保护。城市遗产的开发利用应以“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基础,继承城市特色空间和文化,从人地关系的综合角度建立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的总体框架。(3)城市遗产的利用应多样化,因地制宜。城市遗产的发展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单一的发展方式不仅不会对城市遗产有好的影响,更会阻碍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4)城市遗产旅游的再利用应该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角度来考虑。将城市遗产的利用融入居民生活,让城市遗产更接地气,让外来游客在实地体验中领略城市遗产的魅力,也更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