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的研发与临床初步应用

2022-06-16陈启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矫治器前牙辅助

陈启锋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是一种新型舌侧固定矫治器,作者于2000 年开始研发,于2009 年矫治器基本定型后获得国内(专利号: ZL 2009 1 0204707.3; ZL 2010 1 0262798.9)[1-2]和国际发明专利(专利号:10-1839172;2013-525124; US 9,358, 081 B2)[3-5]并开始向国内正畸医生推广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系统地介绍该矫治器的结构与相关技术要点,评估矫治器效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与矫治技术介绍

矫治器结构特点: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的组成与传统固定矫治器相似,其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前牙和前磨牙托槽上[6]。托槽由托槽座和活动翼构成[7](图 1)。

图 1 3 种舌侧活动翼托槽

前牙托槽座粘于牙齿舌侧面,在托槽座上有一让翼滑动的通道,并有一结扎翼。而在托槽座的近切方有一辅助管,供排齐辅弓使用。托槽侧翼有一槽沟,并且有一杆状结构,可插入托槽座的滑动道中,进行伸缩式滑动。活动侧翼有两种,为弹簧式与非弹簧式,翼上有一固定槽沟。托槽翼可通过弹性结扎圈或弹簧加力产生前后向滑动,改变槽沟位置,引导托槽座与托槽翼吻合,从而达到定向移动牙齿的效果。

前磨牙托槽也是活动翼托槽,与唇侧活动翼托槽结构相似,也是由托槽座和垂直滑动的翼构成。翼上有水平槽沟,并且能在垂直向上进行调节。类似Begg技术[8-9],在座上设计有一垂直辅助管,供正轴簧使用。

1.2 矫治程序

1.2.1 矫治设计目标化[10]通过完善的诊断分析与设计,明确矫治后牙齿应该到达的目标位。结合托槽定位与槽沟位置,设计出主弓丝的目标位,并按矫治进程明确出分次主弓丝目标位。

1.2.2 主弓丝引导下的目标位表达期 粘接托槽、磨牙管后,按弓形设计图弯制主弓丝,并将主弓丝置于阶段目标位,必要时增加种植支抗。根据支抗情况与主弓丝稳定性,选择相应的错位牙通过托槽翼的伸缩与辅助弓丝的结合,分批将牙齿移动到位。按目标化设计图,分次将主弓丝逐步移动到最终目标引导位,同样分批将所有错位牙矫治到目标位。

1.2.3 完善期 当所有牙已达到目标牙弓上目标位后,可能有部分牙尚未完全达到个体最佳位,如牙轴、转矩、相邻牙接触关系和咬合接触等尚存在一定问题欠完善,这时需要对个别牙位进行进一步调整。该期主要是通过调节或更换活动翼加强转矩表达、应用片段弓丝辅助正轴和应用辅弓进一步排齐等。调整幅度相对较小,但一样重要。

2 结 果

2.1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的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2018 年开始矫治的所有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病例共98 例,年龄13~38 岁,平均26.87 岁。对疗程、复诊次数、弓丝使用与更换情况和托槽脱落等情况进行分析(表 1)。

表 1 98 例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患者相关数据 (n=98)

98 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疗程为6~19 个月,平均14.84 个月。上颌使用主弓丝1~2 根,平均1.34 根; 下颌使用主弓丝1~2 根,平均1.26 根。复诊次数平均每患者7.94 次。托槽脱落平均0.87 粒/每患者全疗程。

2.2 典型病例

女, 30 岁, 主诉:“上下前牙前突、唇部过突,要求矫治”。检查:恒牙列8-8,双侧上下磨牙尖牙一类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上牙列轻度拥挤,下牙中度拥挤,上下前牙前倾度偏大。上下唇前突,闭唇紧张,鼻唇角小、颏唇沟不清晰。X片示:Ⅰ类骨型,上颌骨前突,下颌骨突度正常,平均角型,上下前牙前突。诊断:安氏Ⅰ类错;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治疗设计:拔除14、 24、 34、 44,充分内收上下前牙。治疗过程: (1)上下牙弹簧式舌侧活动翼矫治器, 0.508 mm×0.508 mm钛镍(TN)丝,利用弹簧翼的伸缩式加力和橡皮链滑动内收上下前牙。 (2)配合辅助弓丝进一步细调。复诊次数8 次,上下各使用一根0.508 mm×0.508 mm TN丝,无托槽脱落, 15 个月后主动结束矫治。矫治后上下牙列排齐,前牙覆覆盖正常,咬合关系良好,上下前牙前倾度正常,上下牙和唇部突度明显改善(图 2~4、 表 2)。

图 2 典型病例矫治前后头影测量重叠图

图 3 典型病例矫治前后面像及颅颌面X线影像

图 4 典型病例矫治前后口内像

表 2 典型病例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值

3 讨 论

3.1 舌侧活动翼的目标化矫治机制

对于正畸治疗而言, 治疗目标的建立对治疗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国内外许多正畸学者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10-11]。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的主要指导思想是目标引导化矫治。活动翼托槽由托槽座和活动侧翼两部分组成。当将托槽座按统一定位标准粘于牙面上时,托槽座的位置关系就体现了牙齿的位置关系。可以说托槽的粘接是将错畸形信息转移到了托槽座[12]。而根据设计图弯制个体主弓丝,并将其置于治疗目标位时,主弓丝就是治疗目标的体现。主弓丝包含着矫治设计的信息,此时,托槽座与主弓丝间的位置差距就是牙齿需要移动的距离。活动翼在托槽座中可伸缩、上下、左右运动,可顺应牙齿的错位情况进行调节,而且翼的远端有一槽沟,可以让主弓丝完全入槽沟结扎。通过翼与座间的弹簧与结扎圈加力, 活动翼被逐步导入托槽座,使得托槽座到达主弓丝上正确的设计位置,从而引导牙齿到达目标位。

3.2 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临床应用体会

3.2.1 诊断分析与设计的重要性 目标引导化矫治的中心是目标位的设计,因此诊断分析与设计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治疗的指导。利用正畸相关影像学资料和三维牙模数据,结合临床医生诊断分析思维,得出个体化的治疗预测,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生成主弓丝线形与每个阶段的目标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的参考。

3.2.2 托槽粘接的重要性 托槽粘于每个牙齿的舌侧面,代表着对应牙齿的位置关系,因此托槽在牙齿上的定位应该尽量准确[13]。为此舌侧活动翼矫治器备有不同数据的托槽座与托槽翼,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数据的托槽,从而与相关牙体解剖数据相协调。并且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采用新的间接粘接系统--全转移间接粘接系统[14],能保证托槽粘接与主弓丝位置的准确度。 该粘接系统能同时定位托槽、 主弓丝和加力装置等。

3.2.3 主弓丝稳定的意义 目标引导化矫治通过主弓丝来表达出矫治目标,因此必须保证主弓丝的稳定性。这要求主弓丝形态上的稳定和位置上的稳定。因此,主弓丝要有足够的强度,常用0.508 mm×0.508 mm的TN丝和不锈钢丝,这能有效预防矫治过程中的“过山车”等支抗丧失[15]效应。治疗中必须根据支抗牙的稳定性评估主弓丝位置的稳定度,如果不够应该增加相应的辅助支抗装置,如种植支抗。

3.2.4 结扎与加力特点 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是通过活动侧翼的伸缩来矫正牙齿错位的。即通过将主弓丝结扎入固定槽沟,并用弹性结扎圈结扎活动侧翼和托槽座,从而产生有控制的引导作用。这个治疗中结扎的作用已不是单纯地让主弓丝入槽沟,更多的是一种对牙齿加力和引导其移动的功能。因此,对于结扎圈力的大小和结扎圈的直径都要特别注意,应该保持在轻力的范围。

3.2.5 辅助管的作用 舌侧活动翼托槽都备有辅助管,前牙辅助管距离牙齿两端邻面接触点的连线非常近,置入TN细丝后有利于排齐。并且可以与主弓丝形成双弓丝系统,产生有效的力偶,对转矩与正轴进行矫治。前磨牙托槽上则为垂直辅助管,置入正轴簧后能产生很好的正轴作用,这为牙齿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了便利。舌侧活动翼托槽的可让性与双弓丝加力系统的应用,减少了主弓丝的更换量,增加了同步性,缩短了疗程也减少了复诊次数。

3.2.6 分批矫治错位牙的临床意义 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常常采用分批移动牙齿的方式来完成矫治目的,这也是为了让主弓丝与支抗牙更稳定。由于分批矫治直接减少了每次矫治牙的数目,从而加大了支抗牙/矫治牙的比值,使得支抗牙更稳定且矫治牙到达的目标位更精确,最终确保了目标引导化的实现。

3.2.7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与传统舌侧矫治器的对比及优点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切端的辅助管更接近于邻面接触点,有利于相邻牙的对位排齐。翼的伸缩减少了主弓丝的移动量,有利于弓形与平面的维护。由于翼的可伸缩性,主弓丝与托槽座的落差更能够表达出矫治的目标位以及牙齿需要的移动量。翼的可更换性,减少了弓丝替换次数,同时也便于个性化细调。并且活动翼有可让性与可更换性的特点,给分批矫治错位牙提供了条件,更有利于支抗的维护。

4 小 结

舌侧活动翼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是一款新的固定矫治系统,其主要的矫治机制是利用稳定的主弓丝作为引导物,结合舌侧活动翼托槽槽沟可伸缩改变的特点,施加弹性结扎力,从而引导错位牙移动到目标位。同时利用辅助弓丝的协同作用,增加了对牙齿调整的灵活性,从而增强了矫治效率。当然,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矫治技术,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特别是目前托槽加工工艺和相配合使用的弹性结扎圈性能都需要提升。矫治程序也需要进一步精炼,同时对临床病例也需要长期观察。希望正畸界学者们能帮助指出问题与不足,促进完善这一新矫治技术。

猜你喜欢

矫治器前牙辅助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临床性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新型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应用
托槽类型对前磨牙拔除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
正畸患者如何刷牙
口腔矫治器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例谈何时构造辅助圆解题
玻璃纤维桩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