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线虫病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对策
2022-06-16闫军花朱富春
闫军花 朱富春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植保植检站,河南漯河462300)
线虫是低等动物,属无脊椎动物门的线虫纲。食用菌生产中线虫主要为害培养料、菌丝和子实体,可导致双孢蘑菇明显减产,严重者减产50%,甚至绝收。笔者深入双孢蘑菇栽培基地调查,基本摸清了为害双孢蘑菇线虫生活习性、发生条件,为害症状等,提出线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线虫为害症状
线虫主要为害双孢蘑菇菌丝、子实体和培养料。其在为害菌丝时,以口针刺入菌丝细胞,分泌消化液,使细胞质解体,再吸食菌丝的细胞质。受害菌丝体出现“伤流”,使线虫体表包被一层水膜,利于线虫移动穿行,转移为害,导致菌丝萎缩死亡,出现“退菌”现象[1]。出菇早期双孢蘑菇被线虫为害,造成局部小菇蕾萎缩、腐烂、死亡,严重时形成无菇区;较大子实体受害后,颜色变成黄色或褐色,表面发黏,有腥臭味。被线虫为害的培养料变湿、变黑、变黏,并有刺鼻的鱼腥味。
2 为害双孢蘑菇线虫形态特征
为害双孢蘑菇线虫主要有两种,即为害双孢蘑菇菌丝线虫Ditylenchus myceliophagus(又名噬菌丝茎线虫、尖线虫)和为害双孢蘑菇堆肥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又名堆肥滑刃线虫),分别属于垫刃目的垫刃科和滑刃科[1]。两种为害双孢蘑菇的线虫为雌雄异体,体形细长,体长约1 mm,表皮光滑,分节不明显,无色或乳白色、线状、两头稍尖,具有口针,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发达。老熟成虫体壁呈棕色或褐色。
3 双孢蘑菇线虫生活习性
为害双孢蘑菇线虫主要存在土壤、培养料和污水中,可随覆土、粪肥、培养料进入菇房,也可通过人、工具、昆虫或喷水等进入菇房。两种线虫均进行两性繁殖,卵生,成虫交尾后雌虫排出成熟的卵,卵外有卵囊保护,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 500~3 000粒,卵孵化后即为幼虫,幼虫经2~3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温度为13 ℃时,双孢蘑菇菌丝线虫完成一代需40 d,18 ℃时需26 d,26 ℃时几乎停止繁殖,温度低于13 ℃时很少繁殖、为害。温度为18 ℃时,双孢蘑菇堆肥线虫完成一代需10 d,28 ℃需8 d,25 ℃时的繁殖速度比15 ℃、20 ℃、30 ℃时快,6周可增值10万倍,扭结在一起呈凝胶状,在水中则结团呈白色虫块。
线虫喜湿,其活动、繁殖和为害都需要有水膜存在,具有群集性,抱团游动的特点。外界条件对其活动不利时呈现假死(处于休眠状态),能借风、水流等传播,一旦条件适宜又重新活动,一般存活3年左右。
4 线虫发生主要条件
环境卫生条件差,易滋生大量线虫,并且容易为害培养料、覆土、粪肥等。线虫一旦进入菇房,温湿度适宜时迅速繁殖,成为初侵染源,并随人体、工具、昆虫或喷水等传播蔓延。
图1 线虫为害后床面
图2 线虫
图3 受害后双孢蘑菇子实体
4.1 适宜温度有利于线虫发生及为害
线虫耐低温能力强,但不耐高温。在适温范围内,只要相对湿度适宜,温度越高繁殖越快。双孢蘑菇栽培期,两种线虫均可发生。春菇4 月下旬—5月中旬、冬菇9—10 月上旬分别出现2次为害高峰期。5月上旬前后和9月中旬—10 月上旬,中原地区温度一般为20 ℃左右,是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和出菇期,线虫食源充足,温度又适宜,对线虫活动、生长发育非常有利。11月温度下降至15 ℃以下,翌年1—2月平均温度为5 ℃左右,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基本停止,线虫就处于休眠状态。
4.2 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线虫传播
线虫活动需要有水膜存在,水是线虫传播的主要媒介。两种线虫在有菌丝的水中可存活100 d 以上,普通水中可存活60 d 左右。线虫遇到干燥环境立即进入休眠状态,并互相缠绕呈团,一旦湿度适宜又重新活动。因此,在双孢蘑菇生产中,高湿度是线虫为害重的主要因素。
5 线虫综合防控措施
双孢蘑菇线虫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按照绿色防控理念,采用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5.1 农业防治
5.1.1 选用无虫菌种及原辅料
菌种要严防存在线虫。覆土材料要在烈日暴晒后用药剂熏蒸,培养料必须高温堆制和二次发酵。线虫对高温耐受力很弱,在45 ℃温水中1.5 h全部死亡,50 ℃仅需10 min。因此,高温灭虫是防治线虫的有效措施。堆料时料堆中心温度一定要达70 ℃以上,翻料时料堆边缘部分的培养料翻到堆中心,才能确保料发酵均匀不带虫。覆土材料与进行二次发酵培养料一并进入菇房,以利用发酵产生高温灭虫。
5.1.2 做好环境卫生及水处理工作
做好菇房内外环境卫生工作,严防蚊、蝇、老鼠等进入菇房。适时采收双孢蘑菇并清除死菇、烂菇和废料,对菇房进行全面清洗消毒;用水最好用适量的硫酸铝净化。
5.1.3 加强通风和水分管理
双孢蘑菇发菌期培养料含水量以55%~57%较适宜,高于60%对线虫繁殖有利。出菇期间,加强通风换气,以防菇房出现高温高湿。出菇期坚持菇多多喷水,菇少时少喷水;菇蕾生长前期多喷水,生长后期少喷水,控制好菇房相对湿度,可有效防控线虫的发生和蔓延。
5.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为补救措施。双孢蘑菇出菇前或采收后,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线虫。
线虫为害后产生腥臭味,要注意观察菇房是否有异味,线虫病发现越早化学防治效果越好。线虫为害初期及时挖掉病区培养料,并隔离病区,喷洒2%的加碘食盐、1%的醋酸或0.5%的碘化钾溶液,也可用30%溴氰菊酯稀释1 000 倍液。线虫为害严重时可用熏蒸剂熏蒸菇房,熏蒸剂可选用磷化铝或溴甲烷等,磷化铝用量每平方米3片,溴甲烷用量每平方米32 g。熏蒸时要注意作业人员安全,并防止产生药害。如果线虫为害的培养料偏酸,可用氨水调节培养料pH8~9,可减轻线虫为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