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隐性分层教学策略
2022-06-16周佳雯
周佳雯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实施隐形分层教学,可以避免传统课堂集体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能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潜能。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联系教育教学理论,采用访谈调查、实验班对照、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索了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研究和实验,我们将得到以下结论: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自身的能力,从而实现了隐性分层教学改善整体数学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分层分组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概念
隐性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分层而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采取只有授课教师与学生个体(或学生家长)才知晓的,学生之间并不清楚的一种分层模式,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这种分层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其因为分层而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导致厌学。
本文中隐性分层教学是指在现有班级教学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设计教学学案、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小组学习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课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完善知识的结构,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检验和巩固知识,对于不理解的内容通过学习小组和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来加深认识,进而实现隐性分层教学,最终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满足他们走向社会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隐性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
维果斯基从社会和学生心理的两个角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学基础,他的理论中表明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都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学习。同时,也关心个体内的发展,他在社会建构和个体建构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且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己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和发展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已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则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既鼓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又强调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分层教学正是抓住这一决定因素,综合其差异性对学生和教学划分层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其他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实现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转化,进而生成新的潜在水平,不断生成更新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教学活动是由包括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如果构成一个开放系统的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满足非线性关系,并远离平衡状态,那么在涨落的诱发下便可能进入自组织状态,使系统不断结构化、层次化,从而从无序走向有序。首先,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决定了数学分层教学的开放性。其次,教学活动中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投入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并不能构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与教师的教学机智、分层策略以及学生的非认知因素间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分层教学系统的要素间满足非线性关系。最后,分层教学系统中学生在认知与非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本身具有不平衡性,具有针对性的施教方法、策略和学习效果等也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分层教学具有自组织性。以此为指导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组织特点,掌握并因应其结构化、层次化的趋势,因材施教。发挥其自我组织的功能,实现系统的优化,促进分层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
基于上述理论,传统教学的统一备课、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授課模式,可能对中等生有益。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或者成绩优异的学生较为不友好,不仅不能有效的帮助差生进步,还无法开拓优等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更进一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运用分层教学,首先能够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避免他们的知识只局限于课本,有利于优等生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延伸、拓展,从而使得他们在更大的数学学习空间中发展自我。并且通过分层教学激励班级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的信心。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分层教学能对初中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立足层级特点和课程内容设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学生需要解答的学习任务,所提出问题的难度是符合这一层级学生的课程基础和能力解答情况。通过开展分层教学,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课程知识进行探索,在问题解答和知识梳理过程中体验到课程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乐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尤其是激发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初中生。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分层策略
实施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为此,我们确定如下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的学生分层策略:
通过学生平时数学学习成绩并参考前一次测试成绩,按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人数比大约为 3:5:2 初步设定各层人数,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隐性分层就是教师本人知道学生所属的层次,结合实际情况可个别告诉学生或家长其所在的层次,以方便教学上的安排,但是并不在班级中公布。初步分层后再在全班划分学习小组并进行座位的调整(在学生看来,小组是结合座位自然形成的,尽量减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分组时小组的成员是按照分层为依据的,两个中等生,学优生和学困生各一个,座位安排时让两个中等生同桌,学优生和学困生同桌。在分组时尽量均分,使各小组整体实力不相上下,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其次,建立各层次之间的流动机制。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如果不适合本层次的学习,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组内或者组间的调整。例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某个小组的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并且学习有了明显进步就可以组内调整提高到副组长或者组长的位置。再比如:某个同学和组内其他同学在学习时不能很好的配合,可以适当的进行组间调整。
最后,可以有效的调整3:5:2的比例。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育之后,可能会出现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改变。隐性分层教育的理念最终的目的是提升所有人的水平,学优生起带头作用,带动其它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同学们的学习水平慢慢趋于平稳时,可将比例调整为1:8:1,将优等生与中等生区分开来,致力于提优补差。
(二)教学内容分层策略
教学内容直接决定着分层教学的实施能否成功。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学过程分层策略可为初中教师的分层教学工作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例如在進行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时可将教学内容分层为:所有学生要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了解公因式的概念和提公因式的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其中学优生重点培养逆向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渗透类比、转化思想;中等生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善于类比归纳、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学困生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三)学生评价分层策略
学生评价是检验整个分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评价时本着以人为本和鼓励性原则对学生采取分层评价,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是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生对学案的预习情况、课堂教学的参与情况、作业批改的情况、自习辅导课的表现情况以及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个阶段及时给予评价,并为分层教学的调整提供依据。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要准确、客观的评价,以激励学生更大程度的实现自我发展和提高。实际教学中本人采取的做法是:对每个层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当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好转和学习成绩提高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学优生应有更高的要求标准,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中等生既要通过表扬促使其上进,培养其与学优生的竞争意识,又要及时发现其在学习上的问题,指出他们的不足,使其尽量向学优生转变。对于学困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使其相信自己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与全班同学齐头并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评价时,对于学习状态有所改变、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对于创新意识有所提高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对于学习状态不好、学习成绩没有提高的学生,详细观察并进行个别谈话式评价或评语式评价,同时不抛弃、不放弃,想办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信心,了解其学习困难所在,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
结束语
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班有几位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成绩未见提高。隐性分层教学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并不是一套万能的教学方式,甚至还存在一些争议,比如:隐性分层教学到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是竞争能力有待讨论,其实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显性的分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隐性的分层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所以分层教学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今社会的需求。
对于在隐性分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加以验证;紧跟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实践中调整完善隐性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使之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虹琳.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7):245.
[2]赵宏伟.北京四中实施走班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经验[J].中小学管理,2015(03):35-38.
[3]毛东辉.香港差异性教学:为学生创设多元的学习环境[J].中小学管理,2014(11):53-54.
[4]李月胜.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7(3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