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 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2022-06-16乔会珠周云波

理论与现代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乔会珠 周云波

摘要:2020年我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在新发展阶段,扶贫工作的重心将转向相对贫困。相比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动态性与长期性等特征,这意味着相对贫困治理需要从经济、教育、健康等多个维度采用可持续、常态化的措施进行长期减贫。农村是相对贫困治理的主战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宏观上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有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相同目标,在具体政策上也对相对贫困各维度的治理具有积极的正效应。新时代加速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缓解,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识别扶助对象,全面夯实发展基础,着力促进持续增收,积极提升内生动力,科学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完善多重保障,构筑起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相对贫困;多维贫困;乡村振兴;长效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3-0092-12

一、引言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完全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发展阶段奋斗的起点。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一种与其他群体或区域相比,生活条件、发展机会和社会权利相对匮乏的贫困状态,具有多维性、相对性、动态性与长期性等特性[1, 2],这也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由于我国政策等原因,资金、产业、科技、服务等现代发展要素長期向城镇倾斜,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力资本缺乏,治理水平落后,成为我国当前相对贫困治理的主战场[2]。当前,在我国摆脱绝对贫困的农村居民中,大多数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3],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统筹“三农”工作的长期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目标,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个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无论在宏观目标上还是具体政策上都具有明显的共通性与相互促进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立健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可以持续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缓解农村的相对贫困状况。

长效机制是一种为了解决某些长期存在或反复出现的问题而构建的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且持续发挥预期效果进而切实完成目标任务的制度体系。为建立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相对贫困的特征与表现,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与地区,发现亟须帮扶的困难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有针对性的贫困治理机制以持续稳步推进相对贫困的缓解。在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相对贫困的文献进行梳理后,着力从多维视角分析了相对贫困的内涵,并从全局和具体政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显著正效应。最后针对新发展阶段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为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

二、多维视角下的相对贫困内涵

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相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约束下,在当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个人或家庭收入虽然可以维持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但相比于他人在享有资源和生活条件上处于一种相对匮乏的状态,以至于无法满足当地条件下的其他基本生活需求[1, 4]。对于区域而言,相对贫困则指一个区域整体上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区域,致使本区域居民难以享受到与其他区域居民同等的基本生活条件、发展机会和社会权利。

相对贫困具有典型的多维性,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多维视角提出了自己对于相对贫困内涵的见解。英国学者彼得·汤森最早明确提出了相对贫困的概念,他认为相对贫困是指个人、家庭或群体缺乏获得饮食、生活设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资源,使其未能达到所属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从而被排斥在普通生活模式和活动之外[5]。阿马蒂亚·森从权利被剥夺程度的视角出发,认为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权利被相对剥夺。他不仅关注贫困人口在收入上的贫困程度,还关注他们进入市场、获得教育与医疗等经济社会权利的相对剥夺状况[6]。鲍伯·鲍尔奇通过“贫困金字塔”学说形象展示了相对贫困的多维性,金字塔的每一层包含了用于解释相对贫困的维度,塔尖仅包含个体的收入或消费水平,也即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每向下一层则增加一个维度,通过更广泛的社会视角描述相对贫困人群的脆弱性。金字塔最下层包含六个维度:个人的收入或消费水平、公共资源的可及性、国家救济品的消费量、个人资产(包括人力与物力资本等)、尊严(指是否需要从事屈从的活动)与自主性(指选择有益生活方式的能力)[7]。

受国外学者的启发,国内学者近年来也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多维视角出发阐述了相对贫困的内涵。邢成举和李小云认为,若个人或家庭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地位与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相对缺乏的处境,则为相对贫困状态[4]。张传洲认为,相对贫困包含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两个方面,不仅包括由于收入低下导致的基本生活困难,还包括由于教育、卫生等基本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社会排斥感[8]。类似的,王璇和王卓认为,相对贫困不仅指贫困人口收入低下和基本生活物质缺乏,还包括公共设施与服务等其他客观生活条件的不足,福利水平低于社会可接受的状态以及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排斥等,是一种多维度、综合性的贫困类型[9]。李鹏等人认为,相对贫困的衡量不仅要涵盖收入、衣食、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更要包含教育、娱乐、保健和社会交往等更高层次的社会心理需要[10]。751516D1-630F-4756-80FA-8B644B93BE49

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所提出的相对贫困维度的基础上,结合《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关于贫困人口识别标准的“四看法”①,整理了农村相对贫困的维度与指标,以便于全面精准识别相对贫困区域和人口,进而精准实施帮扶政策(见表1)。相对贫困划分为五个维度:经济、教育、健康、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并将各维度下的衡量指标分为家庭指标、区域指标以及家庭和区域指标。家庭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家庭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权利上的贫困状况。区域指标用于衡量一个村、县或片区在广受社会认可的公共设施与服务上的贫困状况。家庭和区域指标则可同时用于两者,以便于更精准地衡量单个家庭与整个区域在某些社会公共服务上的贫困状况(例如衡量未成年人入学困难是一个区域性贫困问题还是某些家庭面临的难题),更好地做到因地施策或因人施策。

本文用经济维度代替多维贫困研究中常用的收入维度,而将收入作为经济维度的一个指标。就业情况包括一个家庭的就业比例,务工人员的工作環境、工作时间,以及务农人员的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等。资产通常指家庭具备的耐用消费品,包括交通工具、农机、家用电器等。农业基础设施包含的种类可根据各地区地理环境合理设置。产业链完整度可通过农村产业集群是否完整包含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与销售等关键环节来衡量。

在教育维度中,未成年人教育阶段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学校建设情况可通过教室、宿舍、图书馆、操场等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学科设置、伙食等软实力进行综合衡量。

在健康维度中,一个人是否处于精神相对贫困状态可以通过其是否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羞耻或内疚,对生活前景态度消极或担忧等来进行衡量[11]。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可通过科室设置、医疗设备、卫生条件和医生专业水平等指标进行衡量。

生态环境通常会影响较大范围内的居民,因此只设置区域指标。自然生态指标可根据当地地理环境作进一步细化。农业污染治理情况可从农业生产原料中污染物的含量,生产废弃物处理设施与流程的完备性以及处理效果等方面进行衡量。生活污染治理情况则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与污水等废弃物的处理情况,相关指标与生产废弃物类似。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主要体现在监测预警能力,防治工程与设施建设情况以及救灾物资与设备储备量上。

生活条件维度涵盖了日常起居、出行、休闲与信息获得等多个方面。其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包括服务机构与设施的建设情况以及服务种类等。

多维相对贫困可采用由Alkire与Foster提出的多维贫困指数方法(简称为“A-F”方法)[12]进行测度。首先需要设定单个指标的相对贫困阈值以计算单个维度的相对贫困程度。对于数值类指标,相对贫困阈值通常采用该指标中位数的一定比例来设置[13]。对于非数值类指标,则可先将其量化而后进行计算。跨维度的相对贫困阈值同样可按照贫困维度占全部维度的比例来设定。例如可将任意30%以上维度的贫困认定为多维绝对贫困,任意低于30%维度的贫困则为多维相对贫困。然后,采用“A-F”方法对各维度加总即可计算出多维相对贫困指数[14]。

三、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乡村振兴是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战略背景与框架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解决“三农”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顺应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对贫困治理在政策安排、实施时间和目标主体上均具有明显的共通性与重合性。

首先,二者在政策安排上具有共通性。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了补齐“三农”发展短板而提出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相对贫困治理是为提升发展滞后区域与群体的生活条件、发展机会和社会权利而提出的贫困治理体系。二者本质上统一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其次,二者在实施时间上具有重合性。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最终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相对贫困治理是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该文件强调相对贫困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在政策实施时间上具有重合性。

最后,二者在目标对象上具有交叉性。顾名思义,乡村振兴是为解决“三农”发展问题提出的。而对于相对贫困治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各类现代发展要素长期向城镇倾斜,致使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成为相对贫困治理的主战场。这使得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对象趋同。

同时,与相对贫困治理相比,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效,并利用乡村振兴带来的重大机遇、资源和政策进一步提升“三农”发展能力,实现长效脱贫。

(二)乡村振兴对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正效应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五个振兴和农村民生的综合保障。具体分析这六个方面的政策发现,与农村贫困治理类似,乡村振兴战略在解决农村发展的短板问题时,也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人力资本,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发展,改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出发点。五个振兴与民生保障政策对农村相对贫困相关维度的治理具有积极的正效应。

1.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宗旨,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物流、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入手,集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全方位提升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打造“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创新产业链多个环节中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产业振兴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最突出作用体现在经济维度上,能够提升落后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推动电商、旅游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强化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整体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和小农户带动能力,拓宽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同时,在生态维度上,产业振兴通过实施改善个体农户的生产设施条件、开展农村污染防治与环境整治研究、开发乡村旅游等政策,能够增强生态环境恶劣或高风险地区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并推进改变脏乱差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751516D1-630F-4756-80FA-8B644B93BE49

2.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以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为目标,主要从培育新型农民和培养吸引专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两方面展开工作。前者面向低学历农民开展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提升农民学历、增强农民就业技能和拓宽就业途径具有积极作用。后者致力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常态化的人才交流轮转机制,积极鼓励企业家、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公共服务人员等各行各业人才到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投身乡村建设,能够为各维度相对贫困的治理源源不断提供专业性人才。

3.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要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在经济维度上,文化振兴通过深挖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相对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发展,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本土文化人才,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在健康维度上,文化振兴不但能够通过开展常态化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改善部分农户消极、忧虑的精神状况,还能够积极推动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能够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体质提升提供便利条件。在生活条件维度上,文化振兴通过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实体文化设施与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农村地区自办文化的帮扶力度,大大提升文化生活匮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4.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以“两山论”②为指导,从农业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自然生态保护三个方面,重点开展水土和动植物资源保护、农业和生活污染治理以及自然生态修复等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振兴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维度上,落后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脆弱性问题往往也更加严重[15]。生态振兴一方面能够加强对相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污染的治理,另一方面能够从生产生活源头和垃圾废弃物回收利用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扩散,同时通过积极推进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和防灾减灾工作,增强当地村民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此外,在经济维度上,生态振兴注重生态旅游与生态种养等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当地村民有偿参与生态管护工作,能够增加村民就业增收渠道,将生态保护与产业扶贫开发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多重效益。在生活条件维度上,生态振兴注重饮用水保护,并且从住房、厕所和农村道路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村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

5.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将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与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振興的主要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相对贫困治理的某个维度,但却在整体上为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坚强领导与坚实保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组织振兴注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相对贫困治理的促进作用,重视村党组织带头人选派,将治理成效作为基层党建考评的重要内容,并且突出强调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严厉打击,为各维度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领导。同时,组织振兴深入推进民主法治与平安乡村建设,从乡镇公共服务部门、综合服务设施、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农村服务性社会组织四方面入手推进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期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6.民生综合保障

民生综合保障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为主要抓手,提升农民生活保障水平,对各维度的相对贫困治理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维度上,民生保障一方面通过改造农村落后的水利灌溉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覆盖农村全部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建立城乡平等的人力资源市场与保障制度等重要举措,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在教育维度上,民生保障着力推进落后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在教育欠发达地区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群众学历和劳动能力。在健康维度上,民生保障积极推进医疗落后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医生队伍的能力建设;在农村地区同步开展身体疾病防治与精神卫生防护,并着重提升妇幼、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健康服务能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农村各类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在生态环境维度上,民生保障从防灾减灾救灾各个环节上弥补农村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上的不足,并积极推广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改善落后的农村人居环境。在生活条件维度上,民生保障从“水电气路网”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农村落后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更换,提升覆盖率;提升农村老弱病残群体的保障能力与服务质量,尤其重视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积极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有效保障老年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质量。

综上,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村价值与潜力,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建设,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逐步破解农村发展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相对贫困各维度的治理均具有积极的正效应。加速推进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缓解,需要结合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的现状与特点,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经过8年的脱贫攻坚,我国在2020年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开启了相对贫困治理的新篇章。相比于脱贫攻坚,相对贫困的诸多特性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将会是一个更加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寄希望于采取超常规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构建更高更全面的贫困识别标准和常态化的治理机制,持续推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性问题[16-18],本文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为建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议。751516D1-630F-4756-80FA-8B644B93BE49

(一)建立多维相对贫困的长效识别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相对贫困标准是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与地区,进而实施精准帮扶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13]。首先,要结合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从贫困衡量维度的各个指标探索建立相对贫困的精细化识别和测度标准,做到“一指标一标准”。并根据各指标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以家庭或区域为对象的贫困识别标准,为相对贫困对象的帮扶提供精确指引。其次,在上述原则下,建立适当的国家与地方相对贫困标准。相对贫困治理依赖于国家的整体统筹,需要建立相对贫困识别的国家标准以指导地方的贫困治理工作。同时,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在各维度上的发展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贫困衡量标准。最后,建立科学的相对贫困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不断完善相对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对相对贫困人口与区域依据其贫困类型进行精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按区域对相对贫困问题的发展态势开展长期监测,依据相对贫困的治理状况适时调整相对贫困标准。

(二)大力完善相对贫困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设施与服务,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支撑机制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贫困地区的公共设施与服务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设施与服务仍存在一些短板问题亟须解决。一是部分相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19]。该问题在扶贫搬迁新迁入地表现得最为集中[17, 20],其他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也存在只重收入而忽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16]。为此,各地区要根据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从交通物流、教育医疗、水利能源、网络电信和环保防灾等方面,全面梳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覆盖各贫困维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发展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首先,要依据城镇中普及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设置,填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空白(如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养老服务、学前教育等),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其次,借力乡村振兴提升已有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其中重点提升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推行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加快就业、市场等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共享城镇优质服务资源。三是一些相对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人员缺口大、流失率高[17]。可通过大学生定向培养、城市公共服务人员定期轮岗或激励吸引等多样化方式,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常态化的补充或轮转机制,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人员保障。

(三)提升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扶贫效益,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产业扶贫是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最主要手段。然而当前的农村扶贫产业存在市场应变能力较弱、盲目跟风、效益低下、远期成长能力与益贫性不足等问题,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不佳[16, 17]。为确保扶贫产业能够带动农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要推进扶贫产业持续向好发展。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树立知名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市场信息分析运用能力和物流仓储能力,并注重农产品的推陈出新,增强扶贫产业的发展活力与市场适应能力。二要积极鼓励农村创新创业。深挖自身资源禀赋,着重发展能够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优势产业,科学衡量风险,做好长远规划,加强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前期保障,扎实推进产业发展。并且针对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21],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完善农村产业体系的同时提升产业带动就业作用。三要切实保证农村产业的益贫性。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往往学历较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17],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有利于脱贫人口就业的产业类型。同时要深挖农民土地、房屋等资源的价值,建立多元化的收益分享模式,增加农民从产业链中获益的途径,确保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

(四)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与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脱贫长效动力机制

脱贫攻坚在农村取得的巨大成果主要依赖于强力的外部支持,部分脱贫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或缺乏自主脱贫能力。绝对贫困消除后,随着扶贫干部的逐步撤出,激发脱贫人群的内生动力,并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是相对贫困治理的当务之急和长期任务[2, 16],需要从文化、组织与人才振兴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脱贫人口内生动力。首先,要加强基层宣传骨干培养,采用集中宣讲、广播视频等多样化方式弘扬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宣传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并积极开展弘扬自力更生精神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培育自立自强的农村社会心态。更重要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村庄建设和相对贫困治理,让贫困户从自身劳动实践中不断增强实际获得感和荣誉感,树立起自主脱贫意识。对于某些贫困户疏懒成性的问题,可通过将帮扶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等方式加以纠治。二要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为积极应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对工农业从业者技能的挑战[17],依据乡镇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使每个农民都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并且在立足当下的同时积极面向未来,推动终身培训制度落实,持续提升农民的发展與适应能力。

(五)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相对贫困治理相互促进的长效发展机制

我国相对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或重点保护的地区高度重合,生态保护与巩固脱贫成果是相对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双重课题。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生态环境建设——摆脱贫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走向富裕”的良性循环[18]。一是要坚持发展绿色农业。在相对贫困地区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原料和生产方式,完善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设施建设,构建可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坚决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坚决禁止因短期利益或一时便利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二是要大力开发生态产品。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科学开发当地农产品与生态环境在旅游休闲、医药疗养、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价值,结合产业振兴将生态产品推向市场,使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生态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优先将生态补偿资金与项目投向相对贫困地区。积极开展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生态配额交易制度的探索,推动市场力量参与生态补偿,向相对贫困地区提供更加多样、更有针对性的补偿与支援方式。751516D1-630F-4756-80FA-8B644B93BE49

(六)建立老弱病残等特殊相对贫困群体的长效保障机制

因衰老、生病或残疾而致贫返贫的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22, 23]。这类相对贫困群体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脱贫,需要进行长期持续的救济式帮扶,但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2, 21]。为此,一是要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社会资本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各类特殊困难人群的综合性保障体系,确保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残有所助。除了从物质上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要加强精神帮扶,针对特殊人群容易产生自卑消极心理的问题加强日常关爱、适当开展心理疏导。二是要提高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以统筹开展城乡社会保障工作为基本原则,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以及低保和特困供养等兜底保障制度的待遇标准和覆盖范围,并建立与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相对贫困标准相适应的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注释:

①四看法是基于“兩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总目标的多维度贫困识别方法:“一看房”,包括住房安全、人均住房面积,出行工具,饮水和用电条件;“二看粮”,包括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人均经营收入等;“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包括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健康状况、劳动力素质、人均务工收入等;“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包括教育负债、教育回报等。

②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对“两山论”作出论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陈宗胜,沈扬扬,周云波.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J]. 管理世界,2013(1).

[2]解安,王立伟. 基于城乡融合视角的相对贫困治理对策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21(2).

[3]陈宗胜,杨希雷. 中国城乡差别状况与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 理论与现代化,2021(5).

[4]邢成举, 李小云. 相对贫困与新时代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J]. 改革,2019(12).

[5]PETER TOWNSE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M].London:Hazell Watson & Viney Ltd,1979.

[6]阿马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M]. 王宇,王文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BOB BAULCH. The New Poverty Agenda:A Disputed Consensus[J]. IDS Bulletin,1996(1).

[8]张传洲. 相对贫困的内涵、测度及其治理对策[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9]王璇,王卓. 农地流转、劳动力流动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J]. 经济问题,2021(6).

[10]李鹏,张奇林,高明. 后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相对贫困:内涵、识别与治理路径[J]. 经济学家,2021(5).

[11]RACHEL BRAY,et al. The Hidden Dimensions of Poverty[M].Montreuil:Fourth World Publications,2019.

[12]SABINA ALKIRE, JAMES FOSTER. 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1(7-8).

[13]陈宗胜,黄云. 中国相对贫困治理及其对策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2021(5).

[14]王小林,冯贺霞. 2020年后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标准:国际经验与政策取向[J]. 中国农村经济,2020(3).

[15]刘慧,叶尔肯·吾扎提.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

[16] 高强, 孔祥智. 论相对贫困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之策[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17] 左停,苏武峥.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战略指向与政策选择[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18] 涂圣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目标导向、重点领域与关键举措[J]. 中国农村经济,2020(8).

[19] 李萍,韦宁卫. 后扶贫时代我国相对贫困治理路径前瞻[J]. 地方财政研究,2020(10).

[20] 侯守杰. 后小康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21] 曾福生.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构建[J]. 求索,2021(1).

[22] 何欣,黄心波,周宇红. 农村老龄人口居住模式、收入结构与贫困脆弱性[J]. 中国农村经济,2020(6).

[23] 高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形势任务与战略转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6).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Rural Relative Poverty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751516D1-630F-4756-80FA-8B644B93BE49

QIAO Huizhu, ZHOU Yunbo

Abstract:  By 2020, the absolute poverty has been completely eliminated in China. The foc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ll turn to relative poverty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Compared with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is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and long lasting, which means that the governance of relative poverty should adopt sustainable and regular measures to reduce poverty in the long run from such dimentions as economy, education and health. Rural areas are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key to our effort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macro level,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have the same goal of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pecific polic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alleviating relative poverty in all dimensions. To accelerate the reduction of rural relative poverty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s precisely,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promote sustainable income growth, improv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enhance green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finally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relying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relative poverty;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rural revitalization; long-term governance mechanism

責任编辑:翟   祎751516D1-630F-4756-80FA-8B644B93BE49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