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
2022-06-16张贵李慧祥
张贵 李慧祥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八年间,天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雏形,联防联控保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建设,促进三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但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挑战,需要进一步从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交通互联互通、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公共服务互惠共享等方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3-0029-11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中期目标顺利实现。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八年来,天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重要要求,以坚定的政治站位、强烈的使命担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一、天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
(一)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天津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对接产业、重点承接平台、重点对接项目“三级清单”,着力构建以滨海新区为重点的“1+16”承接格局;建立健全市领导包联工作机制,推动部市、院市、校市、企市合作不断深化;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一批新型承接平台,其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成立以来累计入驻企业超3000家,2021年首次实现年度新增企业过千家、科技企业超500家。此外,中海油、通用技术集团等一大批央企和高科技民企来津投资布局,中国核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一批新兴产业平台项目落地,共同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这盘“大棋”。
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战略。天津依托先进制造、航运物流、职业教育、港口船运等优质资源,全力以赴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持续深化津雄交通互联、产业互促、生态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开展白洋淀污染治理研究,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积极参与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及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天津港设立雄安新区服务中心,打通雄安新区快速通关、便捷出海的“绿色通道”。天津一中雄安校区、天津职业大学雄安新区培训基地、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雄县分校相继设立,教育资源加速共享。静海区、西青区与雄安新区共建特色产业园区。上述多项举措有力地践行了天津全面服务雄安新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二)推动交通一体化先行,着力打造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支撑,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天津坚持交通一体化先行,充分发挥对内对外“两个扇面”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起坚强的“骨骼系统”。天津提出构建“527”高铁城际网,重点强化京津、津雄发展轴,打通津承、津沧、津雄等廊道。携手京冀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加快投融资和建设模式创新。推动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加快实现京津雄0.5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雏形。
积极推进公路网和公路枢纽建设。天津深化区域交通管理协同联动,全面落实京津通勤便利化12项措施。三地累计打通或拓宽32条对接路,总里程达到2005千米,疏通阻碍,基本实现了天津与京冀全方向、多通道、高等级的互联互通。
增强区域航空枢纽辐射能力。天津机场巩固进出北京的空中通道,推动支线网络建设,共开通客运航线270条,通航城市159个,形成了国内干支结合、国际主要通航东北亚和欧洲的客运航线网络;开通货运航线20条,通航城市17个,有效提升了货运组织及中转能力,为促进京津冀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推进津冀港口群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推出“智慧零碳码头”新理念,连续创出10余项全球领先的智慧港口建设成果。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建立津冀港口协同发展推进机制,推动天津港与唐山港、沧州港合资合作,共同打造津冀世界级港口群。2021年初,天津港已开通“一带一路”航线40余条,并有19条内支线覆盖环渤海主要港口。2021年,天津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标志着天津港集装箱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天津港在全球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环保联防联控协作,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近年来,天津与京冀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牵头制定首个区域环保标准,坚定“铁腕治污”决心。2021年全年,天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64天,同比增加25天,优良天数首次超过七成,重污染天数显著减少;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首次步入“30后”阶段。天津的积极作为有力地支撑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地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气和PM2.5三大指标均达到有监测记錄以来最好水平。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天津联手京冀对“六河五湖”展开治理,与河北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展入海河流及流域综合整治行动。与京冀建立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开展水污染防治联合督导检查和渔政联合执法行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提高跨界污染应对能力。截至2020年底,天津国考断面水体优良比例已由15%提高至55%、劣Ⅴ类水体比例由65%降为0。全市12条入海河流2017年“全部为劣”,2020年实现“全部消劣”,2021年又实现了总体IV类,近岸海域水质明显改善。D6D06098-F83E-4594-B48E-E2EA7B746C7E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天津颁布实施《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摸排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连续开展农用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排查。2020年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率达到91%、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较2013年减少8%,超额完成减排目标。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天津持续推进“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市域生态格局。2021年,全市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5%,形成了海河南岸等20多处成规模的生态区域,面积达到150多平方千米,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初见成效。
(四)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推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推动协同发展,根本在于创新。天津向改革要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开放共享、协同一体的协同创新格局。
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天津积极推进京津冀三地创新政策互动,实现了三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为科技资源的跨区域利用提供便利,有力支撑了中小企业跨区域利用科技资源。建立京津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与京冀共同设立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等,促进三地投融资协同共享。与京冀建立互相衔接的创新券合作机制,三地百家服务机构、近千家开放实验室实现互认,惠及三地上万家中小企业,为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打下良好基础。
积极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载体。天津积极探索“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协同创新新模式,支持企业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共建产学研创新实体,相继落户或成立了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各类研发平台46家,大力引进国家级院所及国内高水平研发分支机构超过170家,成立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此外,积极推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成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汇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支持三地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天津与京冀共建农业、半导体行业、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创新联盟,在城际轨道交通关键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2021年,天津已在光电子工艺、数字视网膜平台、电子束选区熔化金属3D打印等领域取得突破,其中,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完成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取得原创性突破。
(五)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天津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福祉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件民生实事,推动协同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
推进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天津着力完善医疗服务联动协作机制,扩大京津冀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影像资料共享范围,天津现有医学检验结果互认项目43项,参与共享的医院达到67家。打造京津冀医学专科联盟,由天津市胸科医院牵头联合京冀130多家医疗机构组建胸痛专科联盟,天津市肿瘤医院牵头联合53所医院组成全国首个肿瘤专科联盟。深化三省市异地就医住院、门诊直接结算等方面合作,2021年底,天津全市已有1013家医院实现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420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开通了就医直接结算,初步实现三地医疗服务一体化。
促进教育资源协同共享。天津积极对接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合作高校,完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机制。与京冀两地深化“通武廊”区域教育合作,推动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先行先试。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定期会商机制,支持高校共建京津冀课程联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联盟等。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推动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河北省承德等地开展帮扶合作。
加快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与京冀围绕养老服务、社会事务、慈善工作、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展开合作,发布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旨在推动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合作领域更加深化,覆盖范围有序拓展。
推动文化协同发展。协同京冀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编制落实《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天津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举办了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等活动,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与京冀两地共同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联盟,签订多个框架协议,促进京津冀三地的文化协同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天津对口扶贫河北,与承德的5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扶贫+水源涵养”“扶贫+生态管护”“扶贫+人居改善”的工作思路,促进当地绿色发展;通过产业扶贫,将帮扶资金重点投入到成熟的涉农产业,并打通消费扶贫渠道,实现经济转型发展;通过教育扶贫,推动落实“一十百千万”工程,重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领域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及21个贫困县进行对口帮扶,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八年来,天津在积极融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中拼搏奋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交通互通互联、生态环境联防聯控、区域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多方面,勇担使命、主动作为,圆满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且成绩斐然。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1],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更加需要积极进取、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D6D06098-F83E-4594-B48E-E2EA7B746C7E
(一)新模式、新业态对产业协同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互联网+”“5G+”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建设基于传统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弥补对于北京的优势产业无法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不足[2];另一方面,需要探索以“数字+”为特征的新生产要素流通机制,探索构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激活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活力,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技术的倍增作用,加快发展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3],促进数字产业链在区域上下游协同发展。
(二)网络化、生态化对区域协同创新带来的新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协同创新共同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源动力”。而难点是津冀如何把承接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等输入性产业与创新基因深耕于津冀大地,并培植其原生性产业发展基因。这就需要以国家级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创新中心为载体,加快集聚区域创新资源要素,进而形成以“创新源”为核心推进创新物种、创新种群和创新网络发展,引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需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打造高端高新产业发展的“栖息地”;建立各类联盟促使产业组织间创新资源优势互补,逐步演化成为产业和创新种群,以创新平台为战略支撑,加快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4]。
(三)“场空间+流空间”对“轨道上的京津冀”提出了新挑战
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现代化、高速化的交通工具快速建设,有力地支撑了“轨道上的京津冀”。同时,各种经济要素的高效流动加深了城市间的联系,如何科学引导区域内部城市间联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Castells M.提出的流空间理论为新形势下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开拓了全新思路,流空间成为描述信息化时代下经济变革最为合适的空间形态[5],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为何出现北京科技成果“孔雀东南飞”现象。当然,基于地理邻近的传统意义,场空间的作用不可替代。要重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项目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不断优化城市内部组团式开发,实现城市功能再造;更要关注基于信息通信技术产生的流空间,围绕技术流、制度流、交通流、信息流、创新流等各种流构建起京津冀区域的新型区域空间[6,7],在此基础上,组织(企业家、行业、机构)多层次、多领域、多范畴的彼此相互链接的“创新空间”,推进各类平台与创新空间的融合发展。
(四)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新使命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城市群对于推动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越来越重要,并呈现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间的竞合模式[8]。城市群作为一种拥有全球性的新型区域形式,城市群内部具备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来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前期,我国从中心城市到城市群的过程中,对都市圈的中间纽带作用不够重视,“十四五”时期都市圈的“补课”被提上日程,同样,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也应当被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城市群呈现以京保石、京津为主要轴线,同时叠加以北京、石家庄、天津为核心放射状辐射的多中心轴线型格局,由此,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应是以京津石三大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为骨干的空间架构。
(五)新形势迫切需要健全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与保障的区域联动机制
当前国内外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亟待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顶层设计,健全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健全重大卫生公共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公共卫生应急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方案,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突发事件响应等级及救治相应方案[9],这些都是新形势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此外,还应重视保障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包括探索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既有利于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能更好地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
三、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天津要在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上实现新突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聚力“高质量”功能,打造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按照“链式集群、发挥整体优势”的战略思路,推进延链聚带、特色集群、产城融合,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提升区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打造从北京知识技术创新源,到天津创新转化基地,再到河北先进制造的产业一体化架构。一是延链聚带,夯实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发展基础。以规划、项目、企业、载体、政策五个方面为重点,在工信部“1555N”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三地联合引导资源、要素和项目“入链”“进群”“成带”,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和平台建设专业化,加快打造多条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链,着力建设推动京津走廊、京广线、京九线、沿渤海西岸产业带协同发展。二是特色集群,发挥增强带动效应。抢抓“两新一重”建设为产业复苏升级带来的重要机遇,完善以“2+4+46+N”为代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平台,探索共建一批新型研究院、产业园区和“飞地经济”,拓展“点—链—线—集群—园区—网络”的产业合作格局,促进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发挥北京在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三是产城融合,创新城市服务效能。推动“产—城—人”转向“人—城—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智慧”提升,沿“一环四横四纵”等交通干线共建多个“微中心”,通过“产业+科创”强化城市内生动力,加快“生产+生活”促进职住均衡,实施“枢纽+门户”扩大双向开放,努力打造若干个京津冀重要战略黄金节点。D6D06098-F83E-4594-B48E-E2EA7B746C7E
(二)聚焦“高水平”要素,优化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区域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出路。借助北京优质资源,促进要素共建共享,做实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协同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强化京津冀创新要素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科研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平台、科技文献、知识产权和标准等各类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和服务能力。以联盟为纽带促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协作协同。利用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协作网络和驻外科技外交官服务平台,推动国际专家资源和技术信息共享。二是全力做实创新重要支撑平台。从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创新服务升级、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以雄安新区、通武廊、静沧廊等地作为协同创新的突破口,重点推动中关村在津冀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布局;高质量自建共建一批众创空间,共管共享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园等一批协同创新园区;谋划增设京津雄创新特区,推动三地逐步实现协同创新常态化、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化、创新产业适配化及区域创新效能最优化,以此开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三是建设多种类型的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共同体。按照前沿技术创新链一体化发展要求,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微创新生态的细分技术领域创新共同体。着力发展一批平台科技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牵头型的创新共同体。鼓励建立跨协会、跨联盟、跨区域的融合组织创新,打造开放的产業创新共同体。着力建设一批创新街区、产业园区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多主体全要素集聚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三)聚势“高标准”设施,构筑交通互联互通网络
交通互联互通是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速打造“一张图”的基础上,坚持外联一体、内聚成核的原则,推进城区强点、辖区结网、域外畅通,形成城区内综合交通枢纽、辖区内“城市轨道+城市公交”与辖区外“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干线铁路”等四层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一是城区强点。加强高铁站点与城市公交系统衔接,探索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开发模式。在京津冀16+16+11个城区内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集居住、工作、休憩和交通功能为一体,推动城市地标、枢纽站点的“TOD+商业消费”“TOD+商务服务”“TOD+创意孵化”等发展。二是辖区结网。优化辖区内部交通网络,全面带动城市交通快速化发展。全面启动辖区内部交通多维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实施邻里生活圈、社区生活圈、街镇生活圈、城乡片区生活圈四个层级,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着力打造京津保廊(雄)、津沧唐秦、石衡邯邢等以轨道为主的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三是域外畅通。共建京津冀交通网络,促进辖区对外交通高速化发展。各市区以融入京津冀“半小时”通勤圈为导向,以拓展空间、联通四方为思路,着力提升进出辖区通道体系内外联通畅通能力,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通道+枢纽+网络+节点”的物流运行体系,积极共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助力打造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
(四)聚合“高能级”结构,促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打造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定位和目标。以城市群建设破解京津冀内外差距扩大趋势,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加快推动形成组团式、都市圈、绵延带的京津冀区域空间“骨架”。一是完善都市区的组团结构。以“紧凑城市”“精明增长”为理念,依托城区间便捷的交通网络,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形成“中心主城区—周边新城—临县中心”的城市组团结构,使得各城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从而改变以往团块状、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承载力。二是补齐都市圈“短板”。破除行政壁垒,加强政府间合作,抓紧建设首都都市圈、天津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推进天津与廊坊、沧州、唐山和承德、雄安与保定、廊坊之间的联系;补齐城市群建设短板,在城市功能、城际距离、城际通道、城市规模、建设顺序等方面做足文章,形成“疏密有秩”“多中心、网络化”“功能互补”和“层级合理”的区域空间格局。三是推进都市连绵带建设。沿京津主轴和京雄保一线,以中关村、通州、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等国家级平台为载体,按照“主城—新城”“主城—卫星城”的思路,统筹中心城区、环中心城区、远中心城区协调发展,打造京津冀都市连绵带,实现从双城记发展到多城记,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形成一种功能分工、空间分散、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加速推进京津雄同城化进程。此外,及早谋划海空两港航运的对接,联通京津冀三地的自贸区及津冀港口群,构建北方自由贸易港,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内涵。
(五)聚心“高品质”治理,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施“联防联控、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环境高品质发展。一是联防联控,全面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空间保护。以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为目标,继续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和完善应急联动长效机制,以统一标准、统一政策强化对污染产生和排放的环境规制。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创新的优先方向,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区、永定河流域,协同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合理利益,提升京津冀三地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协同指挥与处置的能力,共同推动京津冀区域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样板。二是共建共享,积极参与生态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协商制度,协调处理涉及区域生态建设的相关问题。共建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大数据中心,形成生态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继续深化推进永定河、滦河、北运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积极实施京津冀整体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全力打造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探索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市场,构建健康资源—健康生态产品—生态资产价值转化机制。三是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EOD开发模式。将生态引领贯穿于新城开发建设和城市更新规划、运营的全过程,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城市布局等方面综合考虑,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加强公园、游乐园、道路绿化、生态隔离带和绿道绿廊建设,有效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幅减少重污染天数,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全面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D6D06098-F83E-4594-B48E-E2EA7B746C7E
(六)聚智“高效能”资源,提升公共服务互惠共享
公共服务互惠共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遵循“便捷高效—同城普惠—优质共享”的时序和步骤,推动京津市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域内,尤其向河北延伸,努力补齐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薄弱的一环,把京津冀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服务建设高地。一是便捷高效,落实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政策衔接。深化落实京津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探索完善工伤、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种保险的异地管理和直接结算办法。制定跨省市就业人才的医疗、住房、养老、科研等綜合性保障政策。加强在大运河和海河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形成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文化体系。二是同城普惠,推动教育与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推进京津冀教育联盟及京津冀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京津冀区域公共卫生合作,健全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三是优质共享,共享京津冀高品质公共服务。推动京津冀区域养老标准一体化工作,加快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异地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河北与京津开展医联体、校际联盟、委托管理等方式,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鼓励河北与京津对接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优质资源。探索建立京津冀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探索建立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跨区域供给体系,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2019-01-19.
[2]武义青,冷宣荣.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2022(2).
[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EB/OL].(2020-04-23)[2022-04-23].http://yjs.hebei.gov.cn/news/zxzc/2020-04-23/423.html.
[4]张贵,夏馨.雄安新区产业承接与发展路径的战略性思考[J].金融理论探索,2022(3).
[5]ASTELLS M. Grassrooting the Space of Flows[J].Urban Geography,1999(4).
[6]张贵,李海鹏,张东旭.基于多源流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4).
[7]胡昊宇,黄莘绒,李沛霖,等.流空间视角下中国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比较——基于铁路客运班次的分析[J/OL].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06-08].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5089.P.2021 008.1433.002.html.
[8]国家发改委国地所课题组,肖金成.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十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J].改革,2009(9).
[9]张伟静,周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基于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1).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Tianjin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ZHANG Gui,LI Huixiang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strategy is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Tianjin has made major achievements in integrating itself in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relieving the non-capital functions of Beijing, and a prototyp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on the rail" has taken shape.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ensur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lso fac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urgently. We ne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areas of industrial syner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ransportation connectivity, world-class city cluster development, joint manag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utual benefit and sharing of public services.
Key word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effect; strategic thinking
责任编辑:邓 喆D6D06098-F83E-4594-B48E-E2EA7B746C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