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三湖”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2-06-16施永福高玉玺逯强董倩吴越凯
施永福 高玉玺 逯强 董倩 吴越凯
摘 要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玉溪市下辖的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简称“三湖”)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玉溪市的“母亲湖”,对其进行保护治理是玉溪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通过对玉溪市“三湖”流域农业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7条在湖泊保护治理高压态势下“三湖”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包括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培育绿色有机高端农业品牌、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全方位构建产业服务体系和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护治理;云南省玉溪市“三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19
收稿日期:2022-02-11
作者简介:施永福(1987—),男,云南玉溪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826617807@qq.com。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要适应并遵循这一趋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高质量农业,既包括高标准的农产品、高生产效益的农业产业,又包括高效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高品质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1]。
云南省玉溪市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简称“三湖”),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1/3。“三湖”是玉溪市的“母亲湖”,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尤其抚仙湖是玉溪市的“眼睛”、云南省的名片、全国的财富,其储备的淡水资源占国控重点湖泊Ⅰ类水的91.4%,相当于为每个中国人储备了15 t的Ⅰ类水。玉溪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湖”水污染综合防控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和攻城拔寨的拼劲,扛起时代使命,坚决打好“三湖”保护治理攻坚战[2]。随着“三湖”综合治理的成功实施和纵深推进,沿湖相关产业,尤其是农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抢抓机遇、增创优势、破解难题,加快推进“三湖”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的一项重要使命。
1 现状
1.1 “三湖”流域基本情况
“三湖”流域涉及澄江市、江川区、通海县的22个乡镇(街道)、192个村(社区)、1 405个村(居)民小组,流域总人口72.8万人(占玉溪市总人口的32.7%),其中乡村人口41.2万人(占玉溪市总人口的56.6%)。“三湖”流域共有确权耕地面积4.19万hm2(径流区3.36万hm2、非径流区0.83万hm2),其中:抚仙湖流域1.73万hm2(径流区1.38万hm2),星云湖流域1.15万hm2(径流区0.88万hm2),杞麓湖流域1.31万hm2(径流区1.10万hm2)。“三湖”流域建成高标准农田1.66万hm2,占流域耕地面积的39.7%。2021年,“三湖”流域农业总产值123.1亿元,占玉溪市农业总产值的3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668元,比玉溪市平均水平高998元[3]。
1.2 農业产业发展情况
1.2.1 种植业
2021年,“三湖”流域农作物播种面积4.59万hm2(含复种),占玉溪市播种面积的15.5%,主要种植作物有粮食、蔬菜、烤烟、花卉、水果等,其中:蔬菜2.54万hm2,占玉溪市的27.2%;烤烟0.59万hm2,占玉溪市的16%;鲜切花0.17万hm2,占玉溪市的30.1%。
1.2.2 养殖业
2021年,“三湖”流域生猪出栏24.8万头,占玉溪市的19.0%;家禽出栏1 092.6万只,占玉溪市的31.1%;禽蛋产量4.54万t,占玉溪市的59.7%;肉蛋奶总产量10万t,占玉溪市的32.8%;畜牧业产值24.8亿元,占玉溪市的28.2%;水产养殖面积510.5 hm2,占玉溪市的23.1%;水产养殖产量4 355 t,占玉溪市的36.4%。
1.2.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作为湖泊保护治理的重点,玉溪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1)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对抚仙湖流域5 733 hm2耕地实施休耕轮作,不再种植大水大肥蔬菜;对星云湖一级保护区农田实施退出,沿湖塑料大棚全部拆除。2)严格划定禁养限养区,对禁养区养殖限期清退,要求抚仙湖流域散养户全面退出、限养区养殖只减不增,全面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2021年,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化肥使用量分别为1 987.22 t、5 286.76 t、10 343.16 t,比2020年分别减少3.41%、3.00%、3.09%;农药使用量(商品量)分别为71.93 t、216.88 t、307.82 t,比2020年分别减少1.1%、1.1%、2.0%。可见,“三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业结构调整迟缓
1)“三湖”流域人地矛盾突出(农村人均耕地仅573.3 m2),农民对耕地依赖性强,种植蔬菜水平高、收益高(平均可达30万元·hm-2),现行地租标准下,沿湖农户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2)生态环保型替代作物难以发掘。“三湖”流域要求逐步取缔蔬菜等大水大肥作物,大力推广水稻、烤烟、油菜、大豆、荷藕等生态环保型作物,与农民增收、经营主体盈利矛盾突出。如何优选出兼具高经济效益和环保作用的作物品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2.2 项目用地难
受限于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湖泊保护等因素,“三湖”流域农业产业无法做到“大”,只能做到“特”,且必须以现代农业庄园、田园综合体等为载体,走生态农业及三产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三湖”流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错综复杂,尤其是“三湖”流域农业项目用地难以审批,“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仍处于规划期,实现一三产融合发展的愿景与现实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2.3 产业链条不完整
1)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三湖”流域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绿色技术应用率较低[4]。2)科技支撑不足。未建立完整的技术研究推广服务体系,技术力量无法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3)缺乏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现有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较弱、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能力差,尚未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旅一体化”体系,无法支撑和拉动“三湖”流域产业发展。4)品牌建设弱。虽注册了一批农产品商标,但在“用标打牌”上缺乏统筹规划,存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地方品牌混用情况,销售各自为政,一家一个品牌、一家一个包装,销售渠道单一,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利于品牌打造和建设。5)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加工业基础薄弱,精深加工未能跟上,增值能力低。
2.4 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
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政策和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监督考核机制未建立健全,最突出的就是尚未建立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尤其是生态补偿机制。
3 思路和对策
3.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三湖”保护和流域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立足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和“绿色食品牌”打造,遵循“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结合“一湖一策”,在“三湖”流域深入实施“一二三”行动,稳妥调整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推进全面绿色有机,打造高端农业基地,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三湖”保护与流域乡村振兴双赢。
3.2 总体目标
通过在“三湖”流域建设高标准、可持续、能推广的绿色有机高端农业综合示范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建成“三湖”流域万亩绿色有机高端农业园区、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绿色食品牌”打造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
3.3 重点工作
3.3.1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以“三湖”流域保护为前提,按照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龙头带动有力、标准体系健全的基本要求,分区、分类、分期精准施策,创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到2025年,在“三湖”流域建设绿色粮仓12 000 hm2(其中水稻2 000 hm2)、绿色蔬菜19 333 hm2、高端花卉533 hm2、精品果园2 667 hm2、生态烟田8 000 hm2,建设标准畜禽场180个以上。
3.3.2 培育绿色有机高端农业品牌
在“三湖”流域划定绿色有机重点发展区域,大幅扩大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深入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十大名果”“十强企业”和“二十佳创新企业”评选认定,组织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名企、名品的公益宣传。到2025年,培育“三湖”绿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7个以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5 333 hm2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2 667 hm2以上。
3.3.3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
做强种子这个“首端”,加大水果、蔬菜、花卉等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力度,建立多样化的品种体系,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破解基质栽培、高标准大棚、精深加工等难题,加快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进一步促进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到2025年,“三湖”流域水果、花卉、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水肥一体化,建成高标准花卉、蔬菜设施大棚533 hm2,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点,打造抚仙湖万亩数字烟叶生产基地,建成生态智慧农业1 333 hm2。
3.3.4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以“真金白银”、有力措施落实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和国际大企业进入“三湖”流域农业产业。创新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创建生产基地和农户紧密联结的生产管理模式,大力构建“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合体。到2025年,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0户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0户以上;培育专业合作社520个以上,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110个以上;培育家庭农场200个以上,其中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60个以上。
3.3.5 推动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体系发展
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推广应用和设施装备建设,提升初加工能力水平。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产业形成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着力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加快江川区滇中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通海县正大现代化蔬果供应链项目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
3.3.6 全方位构建产业服务体系
引进培育并重、服务管理并举,全力打造产业科技人才队伍。结合供销合作社改革,借助已有资源和平台,引导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资服务体系。做强电商这个“尾端”,大力扶持发展电子网络销售体系,建立全新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让绿色有机高端农业基地与电商“联姻”,实现“1+1>2”[5]。
3.3.7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1)多措并举,创新建立“三湖”流域农户持续受益保障机制。积极向上级争资金、争项目,加大对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指导。2)因地制宜,提请省级制定适用于“三湖”流域土地休耕轮作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3)精准发力,破解项目用地难题。提请省级制定适用“三湖”流域发展田园综合体和休闲观光农业用地管理办法,核心是在经营性建设用地规划上向“三湖”流域农村三产融合项目倾斜,并落实给予5%~10%的设施用地指标政策。4)上下联动,破解休耕轮作作物品种限制和招商引资难题。
参考文献:
[1] 张摘,默孙科.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水平测度及评价研究[J].农业经济,2021(5):6-8.
[2] 胡從九.浅析农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农垦,2019(12):33-34.
[3] 玉溪让“三湖”碧水永存[J].云南林业,2020(2):54-55.
[4] 刘宇薇,汪红梅.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业高质量发展[J].税务与经济,2022(2):88-97.
[5] 赵俊,代建菊,赵家进,等.云南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之路[J].云南农业,2022(3):31-32.
(责任编辑:张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