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2022-06-15刘勇华张留超郭晓娜
刘勇华, 张留超, 郭晓娜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5)
异甘草素是从红血藤、肉豆蔻、甘草等植物根茎中提取得到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炎、抗病毒、保肝、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1-2],但该成分溶解度较差,从而影响其口服吸收[3]。目前,对异甘草素相关制剂的研究主要有脂质体[4]、聚乳酸纳米粒[5]、微乳[6]等,但存在制备过程繁琐、包封率和载药量低等缺点。
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提高药物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7-10],与固体脂质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比较,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载药量大等优势。马启珍等[11]采用磷脂作为稳定剂,制备了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但磷脂在水相中稳定性较差[12],也未进行冻干工艺研究,可能会存在稳定性问题;本实验采用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以期为相关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
1.1 仪器 安捷伦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ATS型高压均质机(加拿大SEEKER工业公司);AR2140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M-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Thermo Scientific 88882010型涡旋混合器(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LHS-HC-I型恒温恒湿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JIA-10N-50型冷冻干燥机(宁波市双嘉仪器有限公司);ND400型氮气吹扫仪(杭州瑞诚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剂与药物 异甘草素对照品(批号191105,纯度98.2%,天津一方科技有限公司);异甘草素原料药(批号P20191025T,纯度98.0%,武汉东康源科技有限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K30(批号25000240379,亚什兰集团公司);泊洛沙姆188(批号514621-3,德国BASF公司);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批号181005,佛山市日特化工有限公司)。
1.3 动物 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300±20)g,购于河南省动物实验中心,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豫)2016-0001。
2 方法与结果
2.1 异甘草素含量测定
2.1.1 色谱条件 Agilent Plu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0.2%磷酸-甲醇(55∶45);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372 nm。
2.1.2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异甘草素对照品20 mg,溶于10 mL甲醇中,作为贮备液(2.0 mg/mL);配制0.2%磷酸-甲醇(55∶45)混合溶液,超声处理10 min,作为稀释液,将贮备液稀释至50、5、0.5、0.1、0.05 μg/mL,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以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回归,得方程为Y=1 201X-3.084 1(r=0.999 9),在0.05~5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1 mL纳米混悬剂至100 mL量瓶中,加入50 mL甲醇超声提取6 min,冷却至室温,稀释液定容,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取2 mL续滤液至10 mL量瓶中,稀释液定容,即得。
2.1.4 方法学考察 取同一份纳米混悬剂,按“2.1.3”项下方法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异甘草素峰面积RSD为1.26%,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室温下于0、4、8、12、24、48 h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异甘草素峰面积RSD为0.67%,表明溶液在48 h内稳定性良好。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6次,测得异甘草素峰面积RSD为0.22%,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取9份供试品溶液,分为3组,每组3份,分别加入2.5、5.0、7.5 mg对照品,按“2.1.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异甘草素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38%、99.65%、99.80%,RSD分别为1.09%、0.73%、0.84%。
2.2 纳米混悬剂制备 采用沉淀-高压均质法。取0.5 g异甘草素原料药,加入40 mL无水乙醇,超声处理3 min溶解,作为有机相;取稳定剂(PVP K30和/或泊洛沙姆188)适量,加入100 mL蒸馏水,超声处理3 min溶解,作为水相,在转速800 r/min、温度50 ℃的磁力搅拌仪上将有机相缓慢滴加到水相中,滴完后继续搅拌3 h,在设定的均质压力下循环均质数次,蒸馏水定容至100 mL,即得。
2.3 单因素试验
2.3.1 稳定剂种类 固定异甘草素用量0.5 g,药物与稳定剂比例1∶3,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8次,考察PVP K30、泊洛沙姆188、两者混合物(比例1∶2、1∶1、2∶1)对粒径、PDI的影响,结果见图1。由此可知,单用PVP K30或泊洛沙姆188时,粒径均超过230 nm,PDI均在0.2左右,相对较高;两者联用时,粒径、PDI均降低,其比例为1∶1时更明显。因此,选择PVP K30-泊洛沙姆188(1∶1)作为稳定剂。
图1 稳定剂种类对粒径、PDI的影响(n=3)Fig.1 Effects of stabilizer type on particle size and PDI (n=3)
2.3.2 药物与稳定剂比例 固定异甘草素用量0.5 g,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比例1∶1,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2次,考察药物与稳定剂比例1∶2、1∶2.5、1∶3、1∶3.5、1∶5对粒径、PDI的影响,结果见图2。由此可知,随着药物与稳定剂比例增加,粒径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可能是由于过多的稳定剂附着在纳米粒周围,导致其粒径变大;PDI呈先降后趋稳的趋势,表明稳定剂用量增加有助于提高粒径分布的集中度,降低PDI。另外,药物与稳定剂比例为1∶3、1∶3.5时,两者粒径、PDI无明显差异,考虑到载药量,选择1∶3作为两者比例。
图2 药物与稳定剂比例对粒径、PDI的影响(n=3)Fig.2 Effects of drug-stabilizer ratio on particle size and PDI (n=3)
2.3.3 均质压力 固定异甘草素用量0.5 g,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比例1∶1,药物与稳定剂比例1∶3,均质次数12次,考察均质压力80、90、100、110、120 MPa对粒径、PDI的影响,结果见图3。由此可知,随着均质压力增加,粒径、PDI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110 MPa时粒径较低,但PDI高于100 MPa时。由于在100、110 MPa下粒径无明显差异,故选择100 MPa作为均质压力。
图3 均质压力对粒径、PDI的影响(n=3)Fig.3 Effects of homogenization pressure on particle size and PDI (n=3)
2.3.4 均质次数 固定异甘草素用量0.5 g,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比例1∶1,药物与稳定剂比例1∶3,均质压力100 MPa,考察均质次数10、11、12、13、15次对粒径、PDI的影响,结果见图4。由此可知,均质次数过多时粒径、PDI反而升高,可能是加剧奥斯瓦尔德熟化作用所致[13]。因此,选择均质次数为12次,此时粒径、PDI均较低。
图4 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n=3)Fig.4 Effects of homogenization frequency on particle size and PDI (n=3)
2.3.5 工艺确定 取0.5 g异甘草素原料药,加入40 mL无水乙醇,超声处理3 min溶解,作为有机相;取稳定剂[PVP K30-泊洛沙姆188(1∶1)]1.5 g,加入100 mL蒸馏水,超声处理3 min溶解,作为水相,在转速800 r/min、温度50 ℃的磁力搅拌仪上将有机相缓慢滴加到水相中,滴完后继续搅拌3 h,在100 MPa均质压力下循环均质12次,蒸馏水定容至100 mL,即得。
2.4 载药量测定 制备3批纳米混悬剂,分别精密量取1 mL,在-60 ℃下预冻2 d,置于-25 ℃冷冻干燥机中抽真空,静置2 d,称定粉末质量(W1)。取1 mL供试品溶液至100 mL量瓶中,加入50 mL甲醇超声提取6 min,静置至室温,稀释液定容,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取2 mL续滤液至10 mL量瓶中,稀释液定容,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计算异甘草素含量(W2),平行3次,计算载药量,公式为载药量=(W2/W1)×100%。结果,纳米混悬剂平均载药量为(24.36±0.83)%。
2.5 粒径、Zeta电位测定 取3份纳米混悬剂,每份0.5 mL,加入20 mL蒸馏水稀释,测定粒径、Zeta电位,结果见图5~6。由此可知,平均粒径、PDI、Zeta电位分别为(163.5±6.8)nm、0.109±0.12、(-34.1±2.6)mV,表明该工艺重复性良好。
图5 纳米混悬剂Zeta电位Fig.5 Zeta potential of nanosuspensions
图6 纳米混悬剂粒径分布Fig.6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nanosuspensions
2.6 形态观察 取纳米混悬剂0.5 mL,20 mL蒸馏水稀释后滴于铜网上,静置3 min,滤纸吸去多余液体,滴加1.5%磷钨酸,自然晾干,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果见图7。由此可知,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无粘连现象。
图7 纳米混悬剂透射电镜图Fig.7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image for nanosuspensions
2.7 冻干粉制备和稳定性考察 取纳米混悬剂4 mL,加入5%乳糖-甘露醇(2∶3)混匀,在-60 ℃下预冻2 d,置于-25 ℃冷冻干燥机中抽真空,静置2 d,即得冻干粉。取适量(西林瓶密封)至恒温恒湿箱中,设置相对湿度为75%,温度为40 ℃,于1、3、6、9、15、18、21、30 d测定粒径、PDI,结果见表1,可知冻干粉放置30 d后粒径仍小于200 nm,PDI仍小于0.2,表明其稳定性良好。
表1 稳定性试验结果(n=3)
2.8 体外溶出度考察 配制1.5%十二烷基硫酸钠,超声处理10 min,作为溶出介质。取异甘草素、物理混合物冻干粉[取原料药适量,再按照处方比例称取辅料,蒸馏水将两者混匀,然后加入5%乳糖-甘露醇(2∶3),在-60 ℃下预冻2 d后置于-25 ℃冷冻干燥机中抽真空,静置2 d,即得]、纳米混悬剂冻干粉适量(均过80目筛,异甘草素含量均为10 mg),加入2 mL溶出介质振荡后置于透析袋中,两端扎紧,在溶出介质体积900 mL、温度(37±1)℃、转速100 r/min条件下于0、5、10、15、30、45、60、75、90、105、120、150、180 min各取样3 mL,补加1.5%十二烷基硫酸钠,保持总溶出介质体积不变,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计算累积溶出度,结果见图8。由此可知,异甘草素、物理混合物冻干粉在180 min内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39.71%、51.94%,后者更高的原因可能与辅料增溶作用有关[14];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在45 min内累积溶出度为90.37%,在60 min内基本溶出完全。
图8 异甘草素体外释放曲线(n=3)Fig.8 In vitro release curves for isoliquiritigenin (n=3)
2.9 体内药动学研究
2.9.1 分组与给药 取异甘草素、物理混合物冻干粉、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适量,加入0.5%CMC-Na溶液使异甘草素质量浓度为10 mg/mL,作为灌胃药液。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异甘草素组、物理混合物冻干粉组、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组,每组6只,禁食过夜,按照50 mg/kg剂量灌胃给予相应药物,于0、0.5、0.75、1、1.5、2、3、4、6、8、10、12 h眼眶静脉丛取血各约0.3 mL,置于肝素浸润离心管中,2 500 r/min离心2 min,取上层血浆,置于-10 ℃冰箱中。
2.9.2 内标溶液制备 称取苯甲酸钠对照品10 mg至100 mL量瓶中,甲醇溶解定容并稀释至200 ng/mL,即得。
2.9.3 血浆样品处理 取大鼠血浆、内标溶液各100 μL,置于具塞尖低离心管中,加入1.5 mL甲醇,涡旋5 min后5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40 ℃氮气缓慢吹干,加入100 μL甲醇复溶。
2.9.4 线性关系考察 取异甘草素对照品适量,甲醇制成质量浓度为1 800、900、600、200、100、20 ng/mL的溶液,精密量取100 μL,40 ℃氮气缓慢吹干,加入空白血浆、内标溶液各100 μL,置于具塞尖低离心管中,作为血浆对照品溶液,按“2.9.3”项下方法处理,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以异甘草素、内标峰面积比值为纵坐标(Y),异甘草素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进行回归,得方程为Y=1.914 3X-0.587 6(r=0.993 5),在20~1 8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9.5 方法学考察 取按“2.9.3”项下方法处理的血浆样品,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6次,测得异甘草素、内标峰面积比值的RSD为1.63%,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于0、4、8、12、24、48 h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异甘草素、内标峰面积比值的RSD为2.64%,表明样品在48 h内稳定性良好。取“2.9.4”项下100、600、900 ng/mL对照品溶液,制成血浆对照品溶液,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异甘草素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89.37%、94.175、90.86%, RSD分别为5.82%、3.19%、4.97%。取25 ng/mL血浆对照品溶液,空白血浆逐步稀释,按“2.9.3”项下方法处理,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分别以S/N=3、S/N=10为检测限、定量限,测得两者分别为2.5、6.0 ng/mL。
2.9.6 体内药动学研究 异甘草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9,其主要药动学参数见表2。由此可知,物理混合物、原料药tmax、Cmax、AUC0~t、AUC0~∞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前者促吸收作用较弱;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1),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3.04倍。
3 讨论
为了得到稳定的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选择合适的稳定剂至关重要,它可阻止纳米粒聚集,降低其碰撞几率,抑制其生长。课题组前期对聚山梨酯80、聚乙烯醇、磷脂进行了筛选,但所得纳米混悬剂的粒径或PDI较大,而磷脂存在稳定性问题,最终选择PVP K30、泊洛沙姆188作为稳定剂,其中泊洛沙姆188可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其分子链具有舒展性,能阻止纳米粒子在空间上彼此靠近[15];PVP K30可置换粒子表面OH-或H2O,产生吸附层,降低表面自由能,并且其分子链具有延展性,有助于防止纳米粒子聚集[16],同时,上述联合稳定剂也可提高溶出速率。
图9 异甘草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n=6)Fig.9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for isoliquiritigenin (n=6)
表2 异甘草素主要药动学参数
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异甘草素、物理混合物Cmax、AUC0~t有所提高,可能是稳定剂具有增溶作用而促进吸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纳米混悬剂tmax显著缩短,可能是由于它在前30 min溶出速率较大,累积溶出度较高;Cmax、AUC0~t、AUC0~∞显著升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3.04倍,可能是由于纳米药物容易附着在肠道黏膜[17],并且它在伊派尔结中聚集,通过淋巴循循环进入血液循环而改变原料药吸收途径,使后者被高效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