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2-06-15吴文洁白又竹
吴文洁 白又竹
(1.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高校)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 言
在“双循环”这一背景下,自贸试验区(下称“自贸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动脉,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从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全国自贸区建设飞速发展,已有21个自贸区成立,构成了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内陆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自贸区的核心功能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那么,自贸区设立以来对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促进效果如何?
为评估自贸区设立所产生的创新效果,现有研究大多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重点分析了自贸区的设立对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李晓锋从上海、天津、广东、福建4个自贸区的知识产权改革创新角度出发,认为自贸区“三合一”管理机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协同机制、高水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了创新质量。[1]140-144刘秉镰、王钺构建了“反事实”样本,实证考察了上海自贸区建立前后创新变量的“实际值”与“反事实”值的差异,得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可以促进该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的结论。[2]65-74张颖、逯宇铎采用合成控制法,客观评价了自贸区建设对辽宁省提升创新能力的影响重大。[3]130-133由此可见,学术界关于自贸区设立与地区创新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自贸区设立时间不同,多数研究以单一自贸区作为研究对象,不具有很强的推广性,且各自贸区的设立背景和资源条件不同,在推广的过程中,部分地区没有达到预期的区域辐射效果和创新能力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利用我国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将自贸区划分沿海和内陆地区,实证检验自贸区设立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明晰自贸区建设前期发展成果,并对有效发挥自贸区驱动作用,提高创新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与自贸区设立相伴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和国际贸易效应有利于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经济增长效应来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自贸区内自由贸易和跨国投资可以实现各国资源和技术的互补,能够促进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助推地区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会吸引更多同类的产业汇聚,进而在学习与交流中获得技术、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创新,驱动企业本身及所在地区提高创新水平。国外学者Yao,Whalley以上海自贸区为例,指出自贸区的设立带动了区内企业生产技术革新,促进了经济增长。[4]675-68应望江、范波文对天津、福建、广东三省的工业水平和GDP增速进行了评估,指出自贸区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5-13张阿城、于业芹采用PSM-DID自然实验方法,构造反事实框架,实证检验了7个地级市自贸片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并明确该效应进一步加快了整个城市的创新发展。[6]110-123
从竞争效应来看,自贸区设立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学习和吸收新兴技术,从而带动整体的创新能力。其一,自贸区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融资环境能够吸引大量优质企业入驻,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产业的集聚也日益增多,竞争也随之越发激烈。杜爽指出产业集群带来的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7]48-57各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独特性,使创新驱动成为最佳实现途径。其二,自贸区出台的优惠政策惠及到区内的众多企业,使区内商品数量增加,可替代性不断加强,消费者因有更多的品牌选择而更加挑剔,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只能通过对产品不断改进和创新,克服同质性问题,通过推陈出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促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从溢出效应来看,Lichtenberg,Potterie认为研发活动是溢出产生的源泉。[8]490-497由于研发活动要素、知识成果、技术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共享,本土企业通过进入活动集聚地区——自贸区,掌握最新技术动态﹐提升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宋跃刚、杜江认为,人员流动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外溢,同时通过外出交流,员工培训等方式能增强这种外溢效应,有利于提升本土企业的知识和技术的吸收能力。[9]60-73+128此外,乔世政指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为政策和发展机制带来了更多红利,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溢出效应。[10]11-12杨艳红基于贸易转移的视角,运用政策效应评价方法实证检验了自贸区的经济溢出效应为正。[11]20-31+126-127田国杰利用时间固定效应S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后,江浙沪皖空间内邻近区域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极大提高,消费与投资等需求拉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也显著提升。[12]103-112
从国际贸易效应来看,一方面,高增安、李肖萌认为自贸区能够吸引FDI的投资以提升自贸区的创新水平。[13]50-54当FDI进入自贸区后,跨国公司不仅面临着自贸区内原来企业的竞争,还增加了部分后来者的竞争风险。跨国公司为了获得自贸区良好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偏好,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增强产品的独特性,以获得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刘秉镰、王钺从宏观层面指出自贸区内的OFDI活动也同样会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2]65-74通过OFDI渠道,可以将劳动密集型活动转向生产效率较低的地区,而将生产效率高、技术含量高的活动留在自贸区内,倒逼区内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的提高,促使核心技术不断换代升级,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基于高增安、李肖萌的研究,本文认为自贸区设立主要通过以下4条路径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见图1。
综上所述,通过经济增长效应、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及国际贸易效应的共同作用,使自贸区企业吸收和内化聚集于区内的国内外先进知识技术、研发资源等,并扩散到区外,使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以期提升该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但由于各自贸区的资源条件不同,所在地区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吸收存在差异,那么自贸区发挥的辐射效应就有所不同,对于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也会存在差异化,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图1 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H1: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存在区域异质性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Patent)。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多从专利授权数来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其优点主要有:数据精确易获取、专利数据审核标准严格、更具权威性、去除了专利申请数中未被授权的专利等,衡量区域创新能力较为科学。本文采用地区专利授权总数的自然对数进行度量,并借鉴秦可德、徐长乐等的测算方法,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测算。[14]128-132
核心解释变量:自贸区因素(FTZ*TIME)。以该地区有无设立自贸区来研究政策实施的效果。自贸区变量表示该省市在相应年份是否设立自贸区。若该省市在相应年份已设立自贸区时,FTZ*TIME取值为1,反之为0。
控制变量:通过前文分析得出自贸区设立所伴随的经济增长效应、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和国际贸易效应促进了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选取以下4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1)经济水平(GGDN):根据经济增长效应,自贸区的设立带来了经济增长,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水平的提高,故选用经济水平来作为控制变量之一,这里采用地区GDP的增长率来表示。(2)外贸依存度(OPEN):竞争效应指出自贸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入驻,对区内原有企业构成了竞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3)人力资本水平(HUM):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存在正向变动关系。而溢出效应中自贸区设立吸引了大批量高质量的人才,继而带来的技术、知识等溢出直接带动了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即选取人力资本水平为控制变量,利用地区居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4)外商直接投资(FDI):国际贸易效应中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清除了外资准入障碍,FDI投资活动随之增加,对创新生产活动产生了突出的影响,使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表示。
2.2 模型设定
由于设立自贸区的省(区、市)相对未设立自贸区的省(区、市)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实验组,且各省市设立自贸区的时间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评估自贸区设立对地区创新的影响,本文借鉴聂飞、刘海云的做法,基于双重差分法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评估自贸区设立的创新效果,将成立自贸区的省(区、市)作为实验组,未成立自贸区的省(区、市)作为对照组构建模型见(1)式。[15]67-79
Patentit=α0+θ1FTZ*TIMEit+θ2GGDPit+θ3OPENit+θ4HUMit+θ5FDIit+γi+δt+μit
(1)
(1)式中,FTZ*TIMEit,i表示第i个省份,t表示第t年,其余变量为控制变量,μit为随机扰动项。γi和δt分别表示省份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1)数据样本及变量说明。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为2008—2018年。由于港澳台和西藏的部分数据存在严重缺失,故将其从样本中予以剔除,最终选取30个省(区、市)的数据构建省级层面的面板模型。为避免异方差的情况,对专利授权数和实际利用外资取自然对数。又考虑到极端值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参照陈强远等对原始数据中的区域创新能力(PATENT)、外贸依存度(OPEN)和人力资本水平(HUM)的处理方法,依照其分布进行了左侧2%的缩尾处理,有效避免了离群值对结果的干扰。[16]79-96以上所有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
(2)描述性统计
本文运用stata16.0软件对模型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模型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3 实证分析
3.1 实证结果分析
(1)基准结果回归分析。总体而言,根据回归结果,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核心解释变量(FTZ*TIME)的回归系数始终显著为正,这表明自贸区设立之后对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有明显的正向效应。自贸区设立对专利授权数的影响系数为0.161 9,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分析自贸区设立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区内包含诸多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企业纷纷入驻自贸区,增加自贸区内的产业竞争强度,自贸区企业通过学习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而提升自身技术创新,大力驱动创新产出以赢得有利的市场地位。实证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1)为未加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2)为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
(2)自贸区设立异质性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对比不同背景下自贸区的设立对区域创新辐射效果的差异,对设立自贸区的省份划分为沿海自贸区和内陆自贸区,分别研究沿海和内陆自贸区的设立对所在区域创新的不同影响效果,沿海自贸区与内陆自贸区划分如表3所示。
自贸区设立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见表4。分地区来看,沿海自贸区对于所在地区有着积极的辐射效应,核心解释变量(FTZ*TIME)的回归系数为0.172 1,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内陆自贸区对于所在地区的辐射效应较弱,创新水平较低。深入分析沿海自贸区和内陆自贸区对于所在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影响效果:沿海自贸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高水平人才居多,管理经验也更加先进,对于自贸区高新技术溢出的吸收与转化能力较强;而内陆自贸区所在地区交通便利程度相对较低,国际理念较为落后,虽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对于自贸区技术溢出的学习与吸收能力较弱,假设H1成立。
表2 实证模型回归结果
表3 沿海自贸区与内陆自贸区
表4 自贸区设立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3.2 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就自贸区设立(FTZ*TIME)开展反事实检验,将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如果滞后变量代入原模型结果显著,则说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由于其他非自贸区设立因素所导致;反之则说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由自贸区设立所影响的。通过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该系数均不显著,说明自贸区设立能够促进地区的创新能力。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2008—2018年30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共330个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剖析自贸区的设立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自贸区设立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效应;
(2)自贸区设立的异质性体现在沿海自贸区所在地区的创新水平高于内陆自贸区所在地区。
4.2 建议
(1)坚定推进自贸区建设战略,有效发挥自贸区设立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的积极效应。政府需要坚定推进完善自贸区试点的政策、战略目标与高层设计的结合度和适应性,更进一步推动制度建设,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不断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合理制订外商投资准入条件,建立健全企业申报政策和登记确认制度;科学配置沿海和内陆自贸区所在地区的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内陆地区自贸区所在地区自身吸收能力,为其输送优质的人才,引进先进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从而使全国的自贸区建设能够“雁阵齐飞”。
(2)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探索,促进区内产业集聚形成。各自贸区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自贸区功能特色,引领区内产业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高价值资源,继续建立合作关系,发展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发挥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地区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3)积极驱动创新产出,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企业作为自贸区的创新主体,需要将落脚点放在产品的研发上,增加其独特性和技术含量,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交流,利用竞争效应和国际贸易效应有所甄别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补足短板,通过创新增加自身的优势,以便抢占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双循环的不断升级,进而推动所在地区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