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叙事视角的大学生外语学习行为分析研究

2022-06-15尹贞姬苏君业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被试者日语观念

尹贞姬,苏君业

(1.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日本冈山商科大学 经营学部,日本 冈山 7008601)

一、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趋势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转向学习者特征以及对影响学习过程的诸多要素的研究[1]。研究者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学习者个人的主观努力至关重要。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也都在强调学习效率与学习行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者学习行为是在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甚至有些学习行为的形成会受到特定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特殊学习经历的影响[2]。作为日语学习者,首先要对自身的日语学习观、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等日语学习行为有一种动态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才能有效地提高日语学习水平。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学习特点以及自身学习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日语学习行为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我们通过调查分析高校日语学习者外语学习行为的特点,有助于日语教师掌握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状况,从而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薄弱环节,并有的放矢地改进日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日语学习效率。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以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叙事视角调查了日语学习者对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日语学习观念及行为,并分析了其内在的关联性。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拓宽本领域的研究视角,为日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南进而为日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学习观念包括学习者个人对于学习活动的评价、动机、感情判断、意义认同等[3]。而学习行为通常认为是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包括学习者已经形成的既有的学习行为、方法、技巧等日常学习活动。

国内外学习观念的研究与学习行为的研究相伴而生。在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两类成果对本研究颇有启发。第一类是学习观念与学习行为的关联性研究。例如,Wenden(1986)在对学习者进行采访时发现,学习者在描述自己学习行为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表达出自己的学习观念;他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决定了学习行为。第二类是对学习行为的研究。对于学习行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认为学习行为即课堂学习行为;广义的学习行为则涵盖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本研究将学习行为界定为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涵盖注意力、学习态度、策略运用、学习动机四个层面的内容[4]。这些行为有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观察到的外显学习行为,也有通过对学生自主描述而归纳出的内隐学习行为。

自桑代克开始,国外对于学习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古德布罗菲就如何研究课堂学习行为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和研究内容,从教师角度着眼探讨了如何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但是,随着认知理论对行为主义理论的批判,新一轮学习行为研究热潮逐渐兴起。行为主义理论侧重于环境对学习的刺激和影响,而认知理论主张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学习活动,人类的机能活动就是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随着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开始注意到学习环境与语言学习者之间的生态化互动关系,即环境的可供性(Affordance) ,可供性理论逐步步入语言研究者的视野。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1979)提出的可供性理论视域下,二语习得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利用或创造环境来培养理想的二语学习行为。可供性理论以整体、系统、动态的观点来全面审视二语习得的全过程[5]。该理论打破了以往封闭的线性思维模式,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进入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也为二语学习与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培养有效的外语学习行为和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持。

与国外有关学习行为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二语习得学习行为的研究比较零散,国内研究主要针对教师的教育过程,而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关注较少。虽然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以来华留学生或对海外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还停留在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调查上,并没有对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改进策略提出系统的见解。

基于上述文献综述,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以可供性理论为基础,对高校日语学习者做了深入、详细的访谈。本研究设立以下两大研究目标,对日语学习行为现象进行探讨。

首先,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对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与其学习观念、学习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性;其次,我们是否可以从上述关联性中概括出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整体形象的共性模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有关外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研究,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学习行为与学习策略、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或分类研究学习行为对学习者的影响。不可否认,量化研究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了解验证学习行为对学习者的直接作用,但它却不能在微观层面进行细致的解析。如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产生条件,这些条件又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者学习效果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教育叙事探究,从质性研究出发,通过讲述教育故事来呈现日常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过程,通过对教育故事的反思来进行教育经验重组和教育意义发现、与他人实现经验交流和意义共享的一种研究方式[6]。

学生的学习观念以及学习行为源于生活,是学习者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本研究用叙事研究的方式来详细描述学生的学习观念以及学习行为,可以更加微观的展示学习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其研究结果能够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提升二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研究取样

研究依据目的性抽样原则将访谈对象锁定为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D大学本科日语语言文化专业群体。同时,结合异质性抽样原则在访谈对象选择上关照了学年、学习成绩、学习经历、男女性别比分布等情况,以最大限度覆盖和反映所研究对象的差异。通过目的性抽样和异质性抽样锁定部分访谈对象后,在访谈过程中采用“滚雪球抽样”的非随机性抽样方法,考察这些访谈对象能否为研究提供新的观点,以促进理论的建构或深化,当观点饱和时访谈结束。访谈工作启动于 2019年 6月,结束于2019 年 8月,研究观点饱和时共访谈 48人次,其中男生 19人,女生29人,本研究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4人次(男生6名,女生8名)进行分析。(具体抽样受访者信息见表 1)。

表1 受访者基本概况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作为多例个案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半结构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访谈前向受访者提前发送访谈邀请信和访谈提纲,访谈者为高校日语教师,访谈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向受访者说明保密原则和录音问题,然后以访谈提纲作为提示。核心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你觉得大学日语课堂给你的印象如何像是什么?能不能对此作一个比喻?你认为日语“学习”意味着什么?你平时如何学习日语?”访谈方式包括一对一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一对一深度访谈为15分钟,焦点小组访谈共计69分钟。

文本资料的处理采用扎根分析方法,首先,进行开放编码。研究者在对所有访谈逐字稿材料(共计100 719字)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由编码。在此环节,总共建立了163个自由节点,涉及到对于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日语学习观念、日语学习行为等。其次,主轴编码。寻找开放式编码阶段获得的自由节点之间的联系,对有关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合并、聚类,将163个自由节点归纳形成了8个二级节点。

四、研究结果

(一)代表性案例分析

首先抽取两例代表性案例进行了分析。文中加粗部分为重点分析部分。

<K,大一,成绩中等,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想从事管理方面工作>

“对于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我感觉高中课堂和大学课堂都可以比作战场。但是高中课堂的话你是小兵,你有将军带领你,就是班主任相当于将军,你要听他的指挥,然后自己再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大学课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特种兵,就是完全要靠自己的,即靠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老师只是在传授知识,不会有那么多监督作用。

“日语学习观念”:学习我觉得它是一种能力吧。首先它是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现在社会进步和更迭替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人必须要有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去适应。外语学习也仅仅是一种工具……

“日语学习行为”:我感觉课堂学习占一半多一点,因为接下来的学习时间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复习课堂上的学习,然后会有一部分是在拓展,就是我遇到的别的不会的问题。比如说在生活上遇到了专业课相关的问题,那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可能就会查一下、问一下、着重记一下。

<N ,大一,成绩上等,毕业后打算考研,想成为大学老师 >

“对于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我觉得大学的日语课堂就像一片地,然后老师就是太阳和水,但是太阳和水是不可能偏心的,它都是光芒普照的那种,它不可能偏爱某个人。但是每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每个人去根据自己的努力去汲取老师的知识,所以完全是自主的。竞争也是有的。就像田里的杂草跟田里的禾苗一样,你如果不行,你就会被淘汰,你就会吸取不到营养。所以我觉得大学的课堂是一个自主的、竞争性的课堂。

日语学习观念:我觉得主要就是对知识的学习。你需要翻阅很多书本,从里边得到具体的知识。然后还有一种是能力的学习,比如说你得到了一种认真的仔细的品质。这两种学习一个是方法性的,一是内容性的,然后我觉得这这两种应该好好结合起来,才叫做真正的学习。

日语学习行为:首先我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跟老师互动很多。 我经常问老师问题,然后反复思考,比如说我看东西比较全面,就是看一个剧,我能全方面的理解它的文化,而不仅仅是看剧情,或者仅仅是听它的音,即从一个东西上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知识。<中略>。问老师的比例挺大的,上课有问题就问老师,学习的比重差不多一半,50%吧,笔记占30%,剩下的20%是自己的课外思考。

(二) 整体案例分析

我们在访谈结束之后,对所有录音内容进行了转写。然后,将转写内容中的重点部分,即抽取了上述案例中划线加粗部分作为关键词句。根据访谈时的提问顺序,所有访谈结果的关键词句抽取情况如下表2。

表2 所有被试的访谈结果总结

续表

本表中加粗字体→指向的是被试者在访谈过程中对关键词进行的描述性语句。未加粗字体→指向的各类编号,是表3中的“对于大学课堂的印象”“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分类编号。

五、总结与讨论

(一)关键词句分析

1.你觉得大学日语课堂给你的印象像是什么?能不能对此作一个比喻?

首先,我们提取出被试者回答这一问题时所提到的喻体。通过分析各个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将大学生对大学课堂的印象归类为以下三种。

第一,通过“舞台”“有端点、有方向的线”“单箭头”“高中”这4个喻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日语课堂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单方向知识传授。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其中,参与感不强。因此,本研究将大学课堂的这一特征归纳为“单方向输入”。

第二,通过“万花筒”“未知的世界”“电影”“集装箱”这4个喻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课堂的授课内容,总体上是丰富多彩、充满未知的期待和失败的困惑。因此本研究将大学日语课堂的这一特征归纳为“授课内容丰富”。

第三,通过“职业培训班”“钓鱼”“书的目录”“自由市场”“战场”“土地”这6个喻体,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与第一点中提到的“单方向输入”特征看似恰好完全对立的结论,即:大学日语课堂的授课氛围总体是比较自由的,因此对学生提出了自主性学习和自律性学习的要求。这或许也是大学课堂区别于高中课堂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本研究将大学日语课堂的这一特征归纳为“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对大学日语课堂的整体印象是“单方向输入”的、“授课内容丰富”的课堂,同时,大学日语课堂也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2.你认为日语“学习”意味着什么?

同理,笔者采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了被试者的日语学习观念,并将分析结果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日语学习观念为兴趣型。即认为学习是为了探索未知领域、丰富精神世界、享受其中的快乐等。学习观念为兴趣型的学生,会把学习的意义提升到人生的高度,更重视享受学习的过程,不甚在意学习的结果。兴趣型学习观念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进行广博学习和终身学习。但是可能存在刺激作用强度不高、钻研程度不深刻、兴趣点过于分散等问题。

第二类日语学习观念为目的型。即认为,学习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立足于社会、有助于就业、获取物质财富、获取更高的成绩和名次等。学习观念为目的型的学生,可以有较好的成绩,但是往往没有办法达到更高的名次。目的型学习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动机,但是往往激发效果有限,动机持续时间也有限。一旦目的达到,学习动机就会相应地减弱甚至消失。

第三类日语学习观念为多元型。多元型即是兴趣型与目的型的混合。学习观念为多元型的学生,既认为学习是出于某种实际性目的的行为,又肯定学习在精神方面的意义以及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多元型学习观念是一种较为客观中立的学习观念,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学习方法,兼备兴趣型与目的型的优点。但是根据阶段性需求的不同,可能会偏向于其中一方。

3.你平时如何学习日语?

依然按照相同的方法,将被试者的日语学习行为主要归纳为如下两类。

第一类,可以通过“活用各种资源自学为主”“有问题更喜欢先自己思考”等关键句,归纳为“自主学习”。即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整理学习资料,思考学习问题。

第二类可以通过“更喜欢与老师、同学提问和交流”的关键句归纳为“合作学习”。即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及交流过程中获取信息、解答问题。

以上针对三个访谈提纲设定的问题而得出的分析结果为表3。

表3 大学生对于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及其日语学习观念、日语学习行为

(二)课堂印象与学习观念、学习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探索

通过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对于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可以一窥大学生的外语学习观念及外语学习行为,如下图1。图中编号指代内容参考前文表3。

图1 “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学习观念”“学习行为”的关联性注:图中( )内容为频数

根据图1分析,我们对大学生整体形象作出如下概述。

在高校日语专业学生 “对于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的设问中,回答“单方向输入”(4)和“授课内容丰富”的被试者,主要采取的是兴趣型与目的型混合的多元型(2)学习观念。回答“学生为中心”(6)的被试者数量最多,其学习观念中的目的性较之前两类被试者最为明显。

在日语学习观念当中,回答可以归纳为多元型(7)的被试者数量最多,其次是目的型(5),回答可以归纳为兴趣型(2)的被试者数量最少。

在“日语学习行为”当中,回答可以归纳为自主学习型(12)的被试者数量占据压倒性优势,回答为合作学习型(2)的被试者数量极少。

本研究暂未发现日语学习观念与日语学习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有悖于动机决定行为的普遍理论)。

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初步得出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整体形象的共性模式如下:即开始强调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和课堂参与度;对于学习有着明确的物质性目标,但是也理解学习具有更高旨趣;相比于合作学习,更加热衷于自主学习。

六、结语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质性研究的访谈法,通过调查大学日语专业学生对大学日语课堂的印象及其学习观念,学习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探索日语专业大学生整体形象的共性模式。由于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被试者数量有限,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具备高度普适性。

但是,从本研究的分析中,仍然可以得出高校日语专业大学生整体形象的共性模式,即开始强调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和课堂参与度;对于学习有着明确的物质性目标,但是也理解学习具有更高旨趣;相比于合作学习,更加热衷于自主学习。

从实践意义上来看,本研究所提出的高校日语专业大学生整体形象的共性模式,或许对于今后更合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高等外语教育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至于如何通过高等外语教育对这一共性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如何通过合理安排外语教学活动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和校园生活品质,将是今后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另外,在高等外语教育中,外语教师的影响力也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被试者日语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坚持系统观念
赢在耐心
德西效应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