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但凡是”与“大凡是”共时差异探源

2022-06-15杨怀文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二者连词副词

杨怀文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关于“但凡”与“大凡”的词性,本文采用张谊生(2001)在副词鉴别与分类标准中的说法:把二者认定为统括性附体范围副词,表“总括某范围内的一切[1]”。此外,《汉语大词典》中“但凡”还有连词“倘若,假如”义,“大凡”还有名词“大要”义。《重编国语辞典》中“大凡”有“大抵、大概”义。由于“但凡是”与“大凡是”中“是”为表达性词缀①下文将详细论述。,不改变词的性质[2],所以已词汇化了的“但凡是”与“大凡是”仍具副词或连词性质,二者都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但凡”与“大凡”的意义和用法逐步发展而来的。

既有的关于“但凡是”的论文仅一篇,李毅(2010)简单介绍了“但”“但凡”“但凡是”的词性、用法及语义特点等[3]。关于“大凡是”的研究暂付阙如。二者在结构、功能及语义特征上大体相同却又存在一些差异,有待于厘清。而差异形成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②本文共时语料与历时语料来自“北大CCL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

一、“但凡是”与“大凡是”共时层面上的异同

本文要讨论的“但凡是”不含“但/凡是”的情形,例如:

1.我步履艰难,不能与她们一道漫山遍野去找你,但/凡是其他相关途径,我都尽量去提供(自拟)。

句中“但”与“凡是”是两个独立性质的语言单位,分属不同的结构层次,“但”表整个下文的转折,“凡是”则只对其后定中短语进行限定。

本文要讨论的“但凡是”和“大凡是”在使用时,有如下共同点:

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可作附加式副词,如例2、例3中“是”可去掉;都可作偏正式副词或动词性偏正短语③张谊生(2003)指出,“同形的、不同类别的‘F是’间只有凝固、融合程度的强弱高低,无绝对界限,在实际言语中存在一些似词非词的‘F是’很正常。”故我们对“但凡是”“大凡是”是词是语只作大致区分。,如例4、例5、例6中“是”不可去掉。

2.大凡是见过这种微笑的人,无不为之感铭肺腑。(翻译作品《敦煌》)

3.但凡是农业占优势的地方,人们一般都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当代报刊《读书》)

4.没有人生来就喜欢考试的,大凡是人,没有不怕考试的。(网络语料网页C000020)

5.不管是谁挖到的,但凡是文物,就都是国家的。(周大新《湖光山色》)

6.但是如果妇女们不同意,她大凡是不会被诱拐的。(赵林《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在意义上都具有以下特点①除语料外,同时参照《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重编国语辞典》。:

A统括性,通常与“都”“皆”“均”等词连用,表“总括一般情况”,可用“所有”替换(例2、例3)。如例2,首先把“见过这种微笑的”作为“人”的修饰成分,然后用“大凡是”将满足定语修饰的那部分进行归类限定,所限定的范围就是所统括的对象。

B条件性,通常与“就”“便”等词连用,表“条件限定”,可用“只要”替换(例7、例8)。如例7,“我认准的道”表充分条件,“但凡是”对其进行限定,表“只要是”满足定语修饰的那部分“道”,就能成为实现“闯下去”的充足理由。

但凡是我认准的道就要不停地闯下去。(刘媛《“孩子头儿”宗介华》)

8.但大凡是因袭传统画法,总是有点单调。(《人民日报》1993年7月)

C主观性,二者都带有一种主观评价倾向。在例3中,“但凡是”在限定某“地方”的特征是“农业占优势”时,还隐含了“作者”这一高层次“言者主语”,“认为”该地方与我们平时认知的其他地方在整体上存在对比。

通过对“北大CCL语料库”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共时语料的考察和统计,得到“但凡是”与“大凡是”各结构及功能类别、意义类别的占比情况,如表1:

表1 “但凡是”与“大凡是”各结构及功能类别、意义类别的占比情况

据此可将二者在结构、功能及语义上的差异概括如下:

(1)作范围副词时,“但凡是”的“只要(就)”义多,表一种条件限定,强调“少”。“大凡是”的“所有(都)”义多,表一种类聚统括,强调“多”(例2、例7)。

(2)在范围副词基础上,“但凡是”进一步发展出连词功能,表“倘若,假如”(例9)。“大凡是”发展出语气副词用法,表“大抵、大概”(例6)。

9.但凡是我身上掉下来的,又有一话说,——只好凭他们罢了。(清.曹雪芹《红楼梦》)

(3)二者附加式副词的用法都较多,“大凡是”的偏正式副词或动词性偏正短语占比较高。

此外,在“北大CCL语料库(共时)”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搜索,“但凡是”大量出现在否定句法环境中,而“大凡是”则很少出现在否定句法环境中,例如:

10.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易中天品三国》)

但凡是养鸽子的,没人不知道张公子的大名。(《张绍刚博客》)

二、“但凡是”“大凡是”共时差异溯源

语言共时的交叉是其历时演变的结果[4],几种同形异构的“但凡是”“大凡是”间上述差异正是二者历时演化差别在共时平面上的反映,它们是由不同语法化机制和路径虚化而来。

(一)“凡”的历时考察

“凡”的虚词用法在周代语料中就有记载①如“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凡”为副词。(周《今文尚书》)。在《说文解字》中,“凡”的本义“最括也”。但在早期文献和造字理据②郭沫若《卜辞通纂》:凡字,盘之初文也。象形。甲骨卜辞中“盘庚”也作“凡庚”可证。上都很难考证“凡”的虚化轨迹。语言的共时现象可帮助我们解释历时问题,“凡”的历时演化痕迹投射到现代汉语中主要形成以下几种义项③这些义项是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多部词典中择要者概括出的。:

名词:大旨、纲要。

形容词:平常的,平庸的;世俗的。

副词:总共;凡是、所有,总括某范围内一切。

“凡”在作指人名词时,是非“圣”,即空间范围内相对于少数的大多数人。用作指事名词(如“举凡”)时,表“要领”“大旨”义,即事情的核心内容、关键部分。在使用中认知域逐渐由空间范围内“大多数、大部分”投射为程度上“重要的、主要的”方面,体现了语义的泛化。在以后的使用中,语义又逐步演化出形容词“平凡的、一般的”义,如“凡人”;形容词“世俗的、凡庸的”义,如“凡间”。“凡”认知域由程度向性质转化,常以形容词身份修饰句首名词,例如:

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周《今文尚书》)

而“凡”作为表“总括某范围内一切或一般情形”“所陈述对象无一例外”的副词用法则来自形容词“凡”后接成分的变化及状语的句法位置。首先是“凡”所限制的成分逐渐变复杂,如例,由单纯名词“子”变为隐含数量的名词性成分“黄帝之子”。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春秋《国语》)

与作形容词时不同,此时“凡”与名词性成分联系需以名词数量为纽带,与名词不发生直接的结构关系,只能在状语位置逐渐副词化。

(二)“但凡”“大凡”的语法化

1.“但凡”的语法化

“但凡”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跨层重组、语义沾染。

就“但凡”的凝固化来看,起主要作用的是重新分析中的“跨层重组”。“但”和“凡”原本各自虚化后④于丽娟(2007)指出,“但”的本义为“袒露”,后引申为“空、徒然”,最后虚化为限定性范围副词“只、仅”。分别与其后不同结构层次成分发生直接关系,但作为构词词素层面的它们,在线性序列上经常挨着出现,如例:

相与无相,此处不同。但/凡所见有,即是圣。(南北朝.萧统《昭明太子集》卷五)

在语义上分两种情况。第一种,限定条件。由于“但”作限制性副词表“只、仅”义,即“不超过”,可引申为“只要”[5]条件义⑤良得黄石公不死之法,不但《兵法》而已。《抱朴子·内篇·至理》。与“凡”长期高频连用,“但”的“条件”义渗透到“凡”中去,使“凡”在语义上沾染了与它相同的“条件”义,由“归类限定”转化为“条件限定”,相同的语义基础使二者对后接成分双重限定,加速其融合为一个结构体,最终二者结构间分界消失,“但+凡+NP/VP”在结构上重新分析为“但凡+NP/VP”,即副词“但”与副词“凡”在状语句法位置上作为构词词素间接虚化为副词“但凡”,表“只要(就)”。因此,“但凡”的语法化过程并不体现在词的层面,不由实词进一步虚化而来,而是体现在构词词素的句法层面,它们一开始结合成词时就是副词。

第二种,限定类别。“但”的范围限制义,表不超出某范围,可引申为肯定某范围内的情况,对范围外情况不加讨论,如下例:

先学其身,以知吉凶,是故贤圣明者,但学其身,不学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东汉《史论.太平经》)

这一过程也是“但”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因为对范围内状况都是可保证的、可控的,所以带有言者的主观态度、情感及立场。此种情况“但”“凡”连用,“但”原有意义模糊或失落,仅主观化为一种肯定,强调“凡”的“归类限定”义,辅助“凡”构成双音韵律。

副词“但凡”表“只要(就)”用法时限定条件,表对可实现结果的一种轻微假设。当后面经常出现的确定结果变为未实现的可能结果时,轻微假设就有可能转化为完全假设,肯定设定转化为假设设定。逐渐地,前后分句间所蕴含的逻辑关系会被“但凡”所吸收,进而推导出“如果”义。随着这种语境吸收的经常化和常态化,“但凡”最终产生连词用法。

综上,副词“但凡”是由“但”“凡”在状语位置上经跨层重组语法化而来。若表“归类限定”义的“凡”在语义上沾染了“但”的“条件”义,二者就融合表“条件限定”义,经语用推理可进一步转化为连词“如果”。若“凡”在语义上被“但”的“肯定某范围内情况”所强调,二者融合后共同表“凡”的“归类限定”义。

2.“大凡”的语法化

“大凡”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状语的句法位置、语义泛化。

首先是短语“大凡”的名词化:形容词“大”有“超出一般对象”义,修饰表“事物核心部分”的“凡”。“大凡”词汇化后,表对事物概况的描述,有“大致情形”“大略”义,例如:

礼之大凡: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战国《荀子》清抱经堂丛书本)

在“NP大凡VP”结构中,名词“大凡”作小主语,VP是对“大凡”的具体说明,是对客观事实所做的概括总结。此时“大凡”已进入VP前的状位,具备虚化为副词的句法条件。在语义上,“大致情形”本身具有不精确性与不详细性,这是其产生概括义的语义基础。随着频繁使用于VP前,“大致情形”整体抽象泛化为“大体”,表一种概量信息。由于前面的大主语经常省略,“大凡”最终在状位虚化为表“类聚统括”义的范围副词,例如: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战国《礼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值得注意的是,“大凡”是在状语位置和语义泛化的共同作用下整体完成副词化的,属于成词后虚化而不是间接虚化,虚化后“大凡”由名词的核心功能变为副词的辅助功能。

“类聚统括”意味着对数量、范围、程度等进行估量,“很大范围或程度”意味着“很大可能”。“大凡”逐渐由“总括性”变为“或然性”,主观化为言者根据自身经验对未知事件的判断、推测和估计,成为语气副词表“大抵”“大概”义,例如:

然助帝王治,大凡有十法:一为元气治,二为自然治,三为道治……(东汉《史论.太平经》)

上例“大凡”表言者根据自身经验对“助帝王治”进行揣测,但这一揣测并不一定与事实相符。

综上,副词“大凡”是由短语“大凡”名词化后,整体在状语位置上重新分析,并在语义泛化作用下完成副词化的,属成词后虚化。在主观化动因下,由表“类聚统括”义的范围副词继续虚化为表“大抵、大概”义的语气副词。

(三)“但凡是”“大凡是”的历时演化

1.“但凡是”

“但凡”与“是”最初连用是在“但凡+是(v)+量词+NP”结构中,作为谓词性偏正短语表限制性判断,与后面“NP”是动宾关系,如例。“是”由于控制其后的判断宾语必须保留,“但凡+是”的基本功用是对后面名词的类别进行制约。

但凡是个有教养的男人,这种情况下都无法说不。(《中国式离婚》)

由于“但凡是”经常在线性序列连续出现,人们就有可能在心理上不再对其进行内部结构分析而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二者在结构上趋于紧凑且意义上逐步融合,由谓词性偏正短语凝固成偏正式副词,对后面名词性成分进行类别或条件限定。此时“是”作为表义重点并赋有重音,不可删,例如:

因为但凡是家,就有它的庸常与琐屑。(《人民日报》1995年11月)

在高频连用中,一部分“但凡是”的语义重心逐渐前移到“但凡”上面,词义由“但凡”承担并强化,“是”的义素逐渐弱化,最终虚化为表达性词缀①董秀芳(2005),汉语派生结构的类型以表达性派生为主,不改变词的类别。此处“是”判断义弱化,引介义凸显。,删掉后句子仍通顺。“但凡是”内部结构关系由偏正变为附加,整体与后面成分的关系由动宾变为状中。“是”在某种意义上标示语意的顺延,为听话人指明方向,如例3。

“但凡”还有连词“如果”的用法,“是”作为表达性词缀,不改变词的性质,“但凡是”整体仍可分析为连词,例如:

假使有人说,民主制是好的,但凡是具有某种意见的人却应该不许投票;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是不一贯的。(《西方哲学史》)

2.“大凡是”

同样作为谓词性偏正短语,除与“但凡是”表限定性判断用法相同外,“大凡是”还可表评判性判断。“但凡是”在判断中限定类别或条件,“大凡是”还可在判断中表言者预测。在“NP+大凡+是(v)+NP”的源格式里,“大凡”起初是作为NP的小主语出现的,“是(v)+NP”是对“大凡”的具体说明,二者通常表一个完整命题。当前面的NP主语省略,“大凡”由“大致情形”义在状语位置上泛化为“总括性”,又进一步主观化为“大概、大抵”用法时,其基本功用就是对某命题进行主观评价,而使用“是(v)+NP”对事物进行判断正是人脑认识事物的基本反映,所以此时“大凡”与“是”因保持逻辑和语义等方面的前后一致性而经常在句中一起共现,“是”不可删,如例:

大凡是个虎,胸前便有一块骨头,形如乙字,叫作虎威。(清《侠女奇缘》)

无论参构语素“大凡”有“类聚统括”义还是“大抵、大概”义,最终“大凡是”都演变成为前正后偏的附加式副词,语素“是”地位下降,依附性强,可删除,如例2。

此外,“大凡是”和“但凡是”最终凝固成词是同整个“副词+是”系统的凝固化趋向分不开的①如“但是、要是、总是”等。,这体现了副词语法化过程中的类推机制[6]。

总的来看,“但凡是”和“大凡是”在结构、功能及语义上相似度较高,经常被视为等同的两组语言单位。本文经语法化考察,认为:

(1)“但凡是”“大凡是”不同的虚化动因及路径导致二者结构、功能和语义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共时差异。

(2)作范围副词时,“但凡是”的“只要(就)”义多,表条件限定,强调“少”,大量出现在否定句法环境中。这是由于参构语素“但”在与“凡”跨层重组前有限制性副词的用法,提供“只、仅”义,其又表一种“少”,可抽象化为一种否定。

(3)作范围副词时,“大凡是”的“所有(都)”义多,表类聚统括,强调“多”,这是因为参构语素“大”的作用。而“统括”意味言者据自身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估量、判断和推测,“大凡”逐渐主观化为“大抵、大概”。

猜你喜欢

二者连词副词
摇曳
短句—副词+谓语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副词和副词词组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
Units 13—14词语辨析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