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活而生动的中学生物课堂探究
2022-06-15汤英
汤英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基于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医疗保健等方面密切相关,从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观出发,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先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生动的课堂源于精彩的生活,让课堂回归于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讨并认识生物現象,让生物课堂因生活而生动。如何使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1 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内环境与稳态”一节的免疫及免疫异常的相关知识时,学生难以区别病原体、过敏原首次和再次进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所作出的反应。此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突破抽象的、枯燥的难于区分的学习难点。①肝炎病毒入侵机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淋巴因子、记忆细胞;当肝炎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机体作出的免疫反应更快、更强。如果在较为强大的免疫反应下仍然不能抵御病毒入侵的话,说明进入体内的病毒数量之多。所以,肝炎病治好后,如不注意保健,再次发作时就会加大治愈的难度。教师引发学生思考:注射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利用了什么原理?②同样的海鲜,部分人会对海鲜发生过敏反应。而且出现过敏反应的人可能以前吃海鲜却没有出现异常反应,这是因为这些人首次吃海鲜,机体进行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在消化道的上皮细胞上。当他们再次食用海鲜时,吸附有抗体的细胞就会分泌多巴胺,引起消化道平滑肌收缩而出现呕吐、腹泻。过敏反应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所以有人吃了海鲜会呕吐、腹泻,而有的人却不会。学生会产生疑问: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过敏?过敏的类型有哪些?教师以生活为本,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领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发现情境中包含的问题,会有意识地对身边的生物学现象进行分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过程可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也会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螺旋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 以生活实例打开书本和生活的通道
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活力,生活中的素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标准》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例如,在“内环境与稳态”部分关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激素调节的内容学习时,教师联系生活实例,连通书本和生活的通道:人突然进入寒冷的环境,体温与环境温差大,单位时间散发的热量多,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通过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与综合,使效应器作出反应,如骨骼肌颤栗,增加产热量。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等活动以维持机体产热与散热的相对平衡,保证体温的相对稳定。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实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①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为什么会大汗淋漓,满脸通红?(是因为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②为什么饮用同样多的水分而夏天比冬天的排尿量少?(因为夏天通过汗液蒸发排出大量的水分)③为什么在过度出汗的情况下,仅补充水分,人会出现非常疲倦的现象?(因为失水的同时也丢失了无机盐,钠盐、钾盐在神经系统兴奋的传导中有重要的作用。丢失了钠盐、钾盐会影响神经系统兴奋的传导,而导致人体疲倦)④人在炎热的情况下会出汗,为什么在过度紧张的情况下也会出汗?人在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会明显增加,这两种激素都能通过加强物质氧化分解的速度,使体内ATP 的合成量增多,有利于应急。而合成ATP 的同时也有大量的热量产生,要把体内短时间内产生的大量热量及时散失,机体作出的相应反应之一就是通过出汗来增加散热。教师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融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整个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3 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能为生活服务。知识只有进入学生的生活,伴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产生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中,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知识才能成为“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因而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让课堂回归生活。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男孩患有红绿色盲,爸爸也是红绿色盲患者,而妈妈色觉正常。妈妈经常责备爸爸把色盲传给了儿子,爸爸很内疚。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使这位爸爸不再内疚,使这位母亲不再埋怨。学生通过遗传图解的分析,不仅巩固了性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还掌握了伴性遗传的特点。这时,教师追问:如果这对夫妻再生个女儿也是红绿色盲患者,又该如何解释?从理论上推测,在人群中,男女患红绿色盲的概率相同吗?为什么?寥寥几问,步步为营,学生在分析中豁然开朗,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命现象,解决家庭困惑。例如,学完“神经调节”的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孩子容易出现尿床现象?(排尿中枢是处于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人体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的低级中枢能起调控作用。小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中的高级中枢与脊髓中的低级中枢的联系还不完善、不成熟,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不能有意识地及时调控。所以小孩子容易出现尿床现象。)②为什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手背受针刺后,机体作出的反应是先缩回手,然后才有痛觉?(缩手反射中枢在脊髓,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当针刺手背后,机体感受刺激立即做出反应,将手缩回,参与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与此同时,兴奋又通过上行传导束送达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而后才产生痛觉。)这类生活情境一般都能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在学以致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4 以生活实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以生活实例为载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实践。例如,关于“内环境稳态的相对性”一节课的小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期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人会水肿?水肿还有哪些情况?(浮肿说明组织液增多,而组织液的来源有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的去路有血浆、细胞内液、淋巴;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发生组织水肿,要么是组织液的来源增多,要么是组织液的去路受阻。当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血浆的渗透压下降,血浆大量的水分通过渗透进入组织液中从而引起水肿。)这一问题可以使学生对内环境的稳态及其与渗透压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知道毛细淋巴管阻塞、皮肤过敏、肾脏的肾小球发炎等都可能导致水肿。②肺气肿病人为什么浑身酸痛、无力?(肺气肿病人肺泡的通气能力下降,既不能一次吸入大量的氧气,也不能及时地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若人体内细胞缺氧,就会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乳酸;体内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溶于水会形成碳酸。当血液中酸性物质的量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时,血浆的pH 就会低于正常值。而内环境pH 的相对稳定是体内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pH较底时,酶的活性降低,细胞代谢产能少。所以,肺气肿病人浑身酸痛、无力。)学生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不仅掌握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还回忆了有关代谢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生活情景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理及稳态的相对性,有效地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教师更好地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可联系的生活实例还有很多。例如,腌制的食品为什么不易变质?为什么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葵花朵朵向太阳?为什么在干旱时植物会枯死,在水淹的情况下植物也出现枯死现象?为什么“一山容不了二虎”?
总之,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多联系社会现实,多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审视和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高中生物课堂就会因生活而生动,因生动而高效。学生由知之者变为好知者,由好知者成为乐知者,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品质、分析能力等都能得到迅速而稳步的增长。
參考文献:
王扬飞.情境创设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