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艺传承与高职专业教育的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以广东“大吴泥塑”技艺传承为例

2022-06-14梁进宇陈良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泥塑技艺文化遗产

■梁进宇,陈良喜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的简介及“大吴泥塑”技艺传承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场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和艺术性双重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手工艺是指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我国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手工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吴泥塑”的简介

“大吴泥塑”是中国三大泥塑之一,是广东地方泥塑的突出代表,分布在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南宋末年,大吴村的吴定首创“大斧批”人像捏塑,标志着“大吴泥塑”的诞生。明朝中叶,随着潮州木偶戏的传播与盛行,“大吴泥塑”木偶头像和人物塑像快速发展。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大吴村几乎人人会泥塑,作坊随村可见,生产与销售铺户有60多家,知名的泥塑匠人达100多人,并创造了贴塑、浮花雕等新技艺,其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标志着“大吴泥塑”进入鼎盛阶段。有些从清末流传至今的“大吴泥塑”产品,虽逾百年,依旧造型完好,色彩鲜艳,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当地设立“大吴泥塑”工艺厂,广东地方泥塑进入了新的兴旺发展期。21世纪初,该村还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泥塑、贴塑之乡)”。“大吴泥塑”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将印、贴、彩完美结合,造型优美,自成一体。2008年,“大吴泥塑”已成功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吴泥塑”大事年代表见附表1。

附表1 “大吴泥塑”大事年代表

(三)“大吴泥塑”的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传统老艺人年事已高,后代出于收益考虑而不愿承传,且无相关专业化教材进行普及教育,所以以“大吴泥塑”为代表的广东地方泥塑技处于临濒危边缘,亟待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

二、“大吴泥塑”传承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大吴泥塑”的传承面临社会对泥塑技艺的价值认知不足、泥塑技艺缄默知识难以有效传授、泥塑技艺课堂教学体系落后、泥塑技艺市场萎缩和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影响着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社会对泥塑技艺的价值认知不足

整个社会对包括广州泥塑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充分。第一,从政府的层面说,地方政府有些部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掘,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加速消亡的客观事实,非遗保护工作仍由文化部门单打独斗,部门间的合力远未形成。有些单位重申报、轻传承,申报只是为了获得上级资金支持和荣誉,没有把传承和发展作为工作重心。第二,从社会的角度说,社会上对非遗的关注度不够高,不少群众对泥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理解不深、保护意识不强,认为泥塑就是“玩泥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谈不上保护,这些对泥塑价值认识不足的观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社会原因。第三,从当地村民的认识上说,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大吴泥塑”是低层次、无足轻重、难登大雅之堂的乡村技艺,而且这种手工艺不能维持生计。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或者经商,也不愿意从事传统泥塑制作工作,整个村年轻一代参与传承的积极性不高。尽管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大吴泥塑”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村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新农村示范片主体村,但是泥塑产品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比如长期投入和短期产出不均衡,导致村民,甚至部分村、乡镇干部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淡薄,只重视表面功夫,难以从行动上有力保护和传承“大吴泥塑”。

(二)泥塑技艺缄默知识难以有效传授

技艺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构成,显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上传播教授,缄默知识则是靠师傅言传身教,亲自教授,学徒则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大吴泥塑”技艺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一直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子承父业的形式,完成一代代的“缄默知识”的延续。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守护独门绝技和维护家族利益,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可复制的“浸染式”的学习环境,导致缄默知识难以有效大规模传播,严重影响了“大吴泥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一宝贵技艺濒临失传的境地。

(三)泥塑技艺课堂教学体系较落后

有些高职院校引入泥塑技艺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第一,重理论,轻实践。高等职业院校的课堂上有大量抽象概念、原则,对于泥塑这种“活态”技能来说,最佳的方法就是高校教师、技能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制作过程,在过程中总结经验,并且把这些经验系统化、知识化,不断地更新叠加,让泥塑技能知识体系永葆生机。从高职院校的泥塑技能教学实践上看,理论占主体地位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变,但是依旧存在学生参与度不足,且与实际脱节的现象。第二,缺乏实实在在的实训环境。构建知识与获取技能不能脱离环境单靠人脑“领悟”,不能与外部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社会情景相分离,而需要通过社会合作过程形成,是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的结果。现在普通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室听教师讲课,进行理论学习或者作业练习,这样的常规教室环境无法达到跟真实泥塑工作室一样的效果,学生不能充分获得非遗技能的实践体验。第三,缺乏师傅带徒弟的情感纽带。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在瓦解学习和工作统一性的同时也疏远了学徒和师傅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程度远远不及传统手工作坊年代师傅带徒弟时的亲密,缺乏情感纽带的教学容易导致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教师教学不会倾囊相授,学生学习难以如饥似渴。

(四)泥塑技艺市场萎缩和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大吴泥塑”主要以潮剧人物和农村生活为创作素材,其消费者大多数为喜欢潮剧的中老年人,其消费能力有限且这一部分人群体量逐步减少,导致“大吴泥塑”受关注度逐步降低,从而导致消费市场逐步减少,日益走向没落。同时,随着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民间结婚、生子、乔迁等重大喜庆节日无需必备礼品。例如,喜童等“大吴泥塑”产品现在变得可有可无,泥塑市场空间进一步缩小,很多老艺人凭借精湛的手艺都难以维持生计,纷纷改行,深深影响年青一代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手艺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大吴泥塑”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创新发展能力缺乏后劲,产品价格偏高,这些都加大了市场拓展的难度。如在营销渠道方面,很多泥塑产品的营销渠道还停留在街头巷尾、小摊小贩的展示阶段,缺乏现代互联网营销服务的理念,传承发展的后劲不足;在泥塑产品方面,因创意不足,与现代生产生活结合不紧,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文化产品规模小、效益低,生产性保护的目的难以实现;在产品价格方面,由于工艺难度大、工序多、耗时长,价格较高,一套泥塑几个人,价格在两千到一万元,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广东“大吴泥塑”技艺传承的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以“大吴泥塑”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年轻人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大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和美学基础,对于泥塑技艺具有一定的兴趣。技艺传承与高职专业教育协同发展会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工艺,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泥塑技艺的接班人,从而真正意义上解决民间泥塑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一)打造与完善课程体系

1.严格编写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很多都是言传身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难以将相关技能整理成文字材料;而高职教学人员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和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技能,难以编制出内容鲜活的教材。所以要成立由工艺大师、骨干教师、院校行政部门三方组成的独立的教材编写机构,该机构一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了解,另一方面要懂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为达到上述两点要求,首先,该机构要对“大吴泥塑”技艺进行全面梳理,定期或不定期对优秀的、具有传承价值且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民间泥塑艺术元素进行收集和挖掘,将其分门别类作为教案的素材;其次,再对传统技能进行系统化整理,附上工艺流程图、材质分类图、效果图,结合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进行编写;最后,编制出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教材,从而提供兼具传承性和教学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文字材料。

2.打造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课堂包括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活动和专业技能这几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除此以外,还包括一些实训课程等。在课时安排上,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占比最多。在国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应立足当地的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大吴泥塑”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核,并围绕这些文化价值,开发出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理论和实践实训课程。例如,广东一所高职院校,围绕当地的泥塑技术,开发了诸如“泥塑文化”“泥塑动漫人物”“泥塑十八罗汉”等一系列的泥塑课程,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优秀职业人才的培养。

3.完善教育方法

要摒弃传统“强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外,要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通过校企合作,联手培养泥塑专业人才。结合当下热门的国风潮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创新教学方法,并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国风潮流结合起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4.培育学生软实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时间是要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问候、交谈、学习、探讨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交流能力。院校要开设相关课程培育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实地寻访当地工匠,独自搜集、整理、研究“大吴泥塑”的产品,在提升学生工艺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软实力。

5、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比赛

在泥塑专业学习中,学生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熟练的手工技术操练之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在传统手工技艺学习中,以赛代学是掌握技艺、开阔眼界、实现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比赛中,提炼传统文化元素、草图构思与设计、成品制作与展示,这一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也有利于院校检验人才培养成果、企业发掘泥塑专业人才。让学生明白参加比赛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与其他选手进行交流,从而扩大个人眼界,提升自身技能。

(二)搭建校企合作教学机制

1.大师进校

在泥塑技艺的传承教学环节中要请“大吴泥塑”的大师进校,针对泥塑专业学生开展“乡村民间泥塑艺术大师讲堂”系列专题讲座,其内容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全面讲述传统文化、解读民间泥塑艺术。该专题讲座以体现民族情感、乡土中国、原创核心为主题,讲座突出讲解乡土或民间劳动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健康的思想。讲座要细致分析“大吴泥塑”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征、演变路径、制作工艺、材质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

2.学生进工作室

高职院校要带学生到广东“大吴泥塑”工作室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大量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的广泛题材中耳濡目染,接受艺术的熏陶。带学生到泥塑工作室,让学生感受能够把不同时空的具有某种象征寓意的风土人情刻画得惟妙惟肖的大师们的作品。在工作室参观体验过程中,做到学中干、干中学,在民间泥塑艺术的海洋里肆意畅游,如饥似渴地吸收泥塑技能知识。

3.优秀学生得传承

学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将有机会成为传承人或者到泥塑工作室就业。这不仅有利于扩宽就业口径,丰富学生专业技能,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还有利于优化原来口传心授、物化传播、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将原来传承教育发展为正规课堂教育,进一步扩宽泥塑教育途径,提升“大吴泥塑”的传承人的数量。

(三)推广结合传承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在泥塑创新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教师和民间泥塑大师要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让现代的理念因历史传统的积淀而深刻,让“大吴泥塑”艺术既能够不局限于原有形式而显得传神,又能够不忽略传统文化风格而表现新意,让泥塑文化在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中寻找到一种平衡。在引导学生创作过程中,既要有历史感带来的民族化,又要有时代感带来的国际化。让中国元素在泥塑中得以延伸,传统形式在现代技术中得到发展,从而让中国本土泥塑成为国际设计的时尚。

(四)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宣传泥塑成品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制作成品进行宣传,就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通过线上制作、网络分享等形式,对艺术作品进行宣传。一方面对学生技能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加大泥塑作品在公众群体中的宣传作用,让公众对“大吴泥塑”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学生泥塑创新实践作品《新冠防疫》,以古朴简洁、惟妙惟肖的方式刻画了医护人员、志愿者、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号召,配合抗疫防疫的画面,上传网络后迅速引起大量网友的围观,获得过万的点赞量,体现了传统的技艺方法展示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命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的泥塑作品一定是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只有把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才是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给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立足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技艺传承与高职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在教学中创新传统手工技艺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手工业传承中注入新生力量,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技艺水平的同时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泥塑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