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邸报的媒体属性和社会功能探析
2022-06-14王伟
王伟
【摘要】根据历史文献并参考其他学者论著,从传播学的角度,论述了宋朝邸报的传播功能、传播影响力、对其他传播载体如“小报”的影响等,并对宋朝邸报的快速发展、媒体属性、社会影响力、历史作用、文化特点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试图对现代媒体的管理、传播、变革等方面,提供多元化认知。
【关键词】邸报;媒体属性;社会功能;邸报诗;小报
在宋朝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他们逐渐强化了信息管理手段,形成了比较专业的邸报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的邸报,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受众大幅度增加,传播效果十分明显,具备了现代媒体的部分属性。可以这样说,作为一种媒体的雏形,邸报从宋朝开始有模有样。所以深入研究宋朝邸报,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报纸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规律,并增加我们对新時代报纸媒体在管理、传播、变革等方面的多元化认知。
一、为统治者服务的邸报
邸报是中国本土最早的报纸,但宋朝之前并不叫邸报,邸报这一叫法,是后来研究者为了论述方便而创造的。一般认为邸报起源于西汉初期。它的传播方式是在“邸”这个地方,把地方官吏的奏章呈递给中央,下情上达,帮助统治者提高统治效率。汉朝的邸报并没有现代新闻媒体的明显属性,研究者一般认为,唐朝的开元杂报,才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晚期,孙樵在《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记载,“樵囊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文章还记载了开元年间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朝廷政事。可以看出,孙樵所读到的“开元杂报”①是唐代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相当于现在的工作简报。这种简报被抄寄外地,因而使朝廷动态在全国各地更广泛地传播。
和汉朝相比,唐朝邸报的管理制度和传播有了明显变化。唐代各地派驻京城的官员称为邸务留后使,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传发邸报,邸报的内容和汉朝大致相同。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邸务留后使改称“进奏官”,在进奏院的统一管辖下,从事邸报的发布工作,所以邸报在唐朝被称为进奏院状。现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还保存有敦煌归义军《进奏院状》,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这说明,邸报在唐朝已经有了统一的管理部门,发布内容也有了基本要求,具有了媒体的个别属性。
到了宋朝,商业科技进步,文化艺术繁荣,社会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十分旺盛,同时统治者也充分认识到了邸报的信息传播对专制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强化统治手段,朝廷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邸报管理制度和基本固定的传播方式。《宋会辑要稿》记载:“国朝置进奏院于京都,而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1]由宋朝始,作为报纸,邸报这一名称也逐渐被公众认可。
明清时期统治者继承宋朝邸报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中国专制社会媒体管理的基本形态。清朝后期,新思想新理念进入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媒体被公众接受,邸报式微。随着清朝灭亡,邸报寿终正寝,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快速发展的宋朝邸报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高光不断的朝代,说它是封建王朝的明珠绝不为过。不论是商品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研究、宗教发展等领域,多有“世界之最”“天下第一”。虽然有靖康之耻的国难,但整个宋朝的政治改革、军事技术、城市发展等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成就斐然,即使在诗词歌赋、书法美术这些“轻资产”方面,也达到了至今无法逾越的高度。正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
正因为有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良好基础,邸报才能在宋朝快速发展,在发展中形成了媒体的部分属性。
首先,宋朝邸报形成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受众涵盖了各级官员及士大夫阶层几乎所有知识分子。北宋学者石介(1005—1045年)所写诗歌《嘉州读邸报见张叔文由御史台主簿改著作佐郎》,讲自己对好友官职升迁的喜悦与祝贺,在标题中明确使用了邸报这一字眼,而像石介这样做官研学做教育的士大夫如此认真阅读邸报,足可见宋朝知识分子对邸报的接受程度。有人认为,宋朝诗歌中第一篇出现邸报字样的就是石介的这首诗。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陕北守边期间写信给韩琦,信中也提到邸报:“邸报云,某有恩命改职增秩,贫儒至此,诚为光宠。”[3]范仲淹远离京城,仍然是邸报的忠实读者,也可看出邸报的受众多么广泛。
其次,宋朝邸报已经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宋史·曹辅传》记载:“自政和后,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谓之有排当,次日未还,则传旨称疮痍,不坐朝。始,民间犹未知。及蔡京谢表有‘轻车小辇,七赐临幸’,自是邸报闻四方,而臣僚阿顺,莫敢言。”[4]这段话之后,还有曹辅忠言上疏,直谏宋徽宗赵佶,并与太宰余深一众高官激辩是非的记载。此舆情的形成,皆因皇帝不检点之事被“邸报闻四方”“虽里巷细民无不知”,邸报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三、宋朝邸报的准媒体属性
现代新闻学给报纸的定义一般为:有固定名称,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以此来看,宋朝邸报已经有了现代报纸媒体的相似属性,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媒体的新闻属性,故称为准媒体属性。
首先是名称。“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等,都是宋朝报纸的名称,“邸报”是其最流行的名称,也可称为“固定名称”。其次是内容。“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或起居言行,朝廷的命令或法令、公报、军情和重要事项,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大臣的奏章报告等。虽然和现代意义的“新闻和时事评论”差异很大,但在游离之中,也显示出一定的准新闻价值和言论性。再次是时效。虽然对邸报是否“定期”尚无定论,但据史料记载,宋真宗确实曾下诏,先要求每五日一次,后要求每十日一次抄发邸报,有一定的时间要求,所以“定期”也算差强人意。还有是受众。虽然宋朝邸报不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但由于宋朝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根据史料记载,除去官方在职人员外,官方外围人员,如官员家人、朝廷基层办事人员等,基本都能看到,所以,发行受众与“公众发行”有相近相似之处。最后是出版。宋朝邸报开始以手抄为主,后来随着宋朝印刷技术的创新,邸报也出现了雕版甚至活字印刷,所以也与“印刷出版物”这一属性小有重合。
除去按定义对照邸报抠字眼之外,我们还可以现代报纸的生产流程来对照宋朝邸报的生产流程,即采访—编辑—出版—发行。对照的结果可以解读为:所谓采访基本是没有的,但凡皇帝批阅过的信息均可发布,必须由门下省编定成样本,由给事中审查通过,都进奏院抄录,而后发往全国各州。史料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朝廷设都进奏院专门管理邸报,并遴选一百五十名进奏官负责邸报的采编,将邸报管理权全部收归中央,整个邸报的生产流程开始受到专制王朝的严密控制,“凡朝廷政事施设、号令赏罚、书诏章奏、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合播告四方令通知者,皆有令格条目,具合报事件誊报”[5]。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宋代的邸报由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统管,发什么内容,谁来发,怎么发,均有明确规定。
与此同时,随着邸报的生产管理逐渐流程化,宋朝也建立起了专制王朝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判报”“定本”制度。宋朝制度规定,哪些内容应在邸报中抄发,由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報,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当时将这一工作方式称为“判报”。到了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称为“定本”,这一制度持续了整整七十年。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统治者可能在无意识中做了一件大事:制定出具有现代媒体管理性质的新闻审查制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宋朝邸报所具有的准媒体属性。
从宋朝邸报的属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报纸媒体很早就出现了体制化管理的雏形,这种悠久的历史西方国家难以比肩。但同时,由于漫长的专制统治阴云不散,邸报虽然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政治和社会信息,却始终没有摆脱统治者的控制,没有形成现代媒体的本质属性——新闻价值,所以不可能发展为现代新闻媒体,只能为近代的新型报纸所取代。
四、从传播学看宋朝邸报的社会功能
(一)告知重要信息
告知功能应当是宋朝邸报的第一功能。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在《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第一状》(《东坡全集》卷六十八)中说道:“兼窃睹邸报,臣弟辙已除尚书右丞。”由此可以看出,像苏辙升官的信息,苏轼并没有从朝廷正式文件中获知,而是“窃睹邸报”得到的。从史料记载中还可以看到,邸报告知的内容比较广泛,除去官员升迁调动的信息之外,只要是朝廷认为应当让官员们知道的信息如政情、军情等,朝廷都会通过邸报向官员们特别是远离京城的官员们告知。
(二)规范受众的思想行为
在没有现代媒体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宋朝,怎样才能让处庙堂之远的邸报主要读者——各级官员们在思想上与统治者保持一致?邸报发挥了很大作用。朝廷的做法如上文所示:一是设都进奏院专门管理邸报;二是建立对内容进行审查的“判报”“定本”制度。这两项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官员在阅读邸报时,始终接受着统治者的舆情引导,从而完成思想禁锢的目的。宋高宗时的吏部尚书周麟之,对邸报内容的管理讲得十分清楚:“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一。”(宋·周麟之《海陵集》)
(三)由邸报而衍生出“邸报诗”②
中国古代的官员往往也是诗人,当然诗人很多时候就是官员。宋朝邸报作为一种准媒体,为士大夫阶层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他们读邸报,论邸报,“诗言志”,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诗歌表达方式:邸报读后感即“邸报诗”。这一类诗歌因读邸报而发,看邸报所感;或由邸报的信息联想个人坎坷;或从邸报知晓亲朋好友升迁调动感慨万千;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查阅《全宋诗》,仅在标题中出现“邸报”的诗歌,就不胜枚举,如:
郭祥正(1035—1113)的《邸报》,其中“不才思献赋,天路恐难通”的句子流传甚广。
陆游(1125—1210)的《观邸报感怀》,其中“却看长剑空三叹,上蔡临淮奏捷频”一句,确能表达其豪放的“感怀”。
在众多的邸报诗作者中,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也有大作留存。其《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仍然一如既往,不忘国家大事:“赐诏宽言路,登贤壮陛廉。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烦占。”
宋朝的邸报诗存量很多,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邸报丰富的内容和有力的传播效果。同时,由邸报而形成诗体,无心而为,却显示了邸报的又一社会功能。
(四)催生出民办报纸“小报”
宋朝邸报的快速发展和惊人的社会影响力,使很多人看到了商机,一种民间报纸“小报”应运而生。宋朝小报发起于北宋,风行于南宋。内容以猎奇为主,根据史料记载,“小报”偏爱刊登审查没有通过的消息,有时也发表朝廷异闻、宫廷八卦,甚至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等,很受市井欢迎,“传之四方”“流布近远”。同时按时发布,时效性强,后期甚至还出现了印刷版本。
但由于“小报”内容未经审查,甚至涉及不准公开的朝廷机密事件,违反了宋朝的报纸管理制度。如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十月,有臣僚上言:“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所从久矣。而比来有司防禁不严,遂有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谓之小报。始自都下,传之四方。甚者凿空撰造,以无为有,流布近远,疑误群听。”[6]这段记载说明了“官媒”邸报和民办报纸“小报”的区别,并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指出了“小报”对朝廷的危害。从侧面说明了在宋朝,邸报已经具有了启迪人们媒体意识的功能。但“小报”由于“疑误群听”,不符合专制王朝的愚民政策,受到朝廷打压,一直在灰色地带中生存。清代晚期,现代意义的报纸出现,“小报”和邸报一样销声匿迹了。
宋朝在漫长的君主专制社会中,还算是比较开明,所以有了邸报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机构管理、长期发行、广泛传播及社会功能明显等几个方面。但宋朝仍然是典型的君主专制社会,所以对统治者的新闻意识不能抱有幻想。虽然邸报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和精英化的受众,但作为统治手段的邸报,仅仅能做到有舆论无监督,有价值无新闻,有传播无大众,这些决定了它只能成为统治者有力的工具,但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新闻媒体。
注〓释:
①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报纸的又一名称,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孙樵自己的“命名”。
②“邸报诗”叫法何时出现,无法确切考究。见于正式论著的,应当是刘大明先生的《媒介与诗歌:宋代邸报诗的新闻传播活动价值》一文。但叫法是否准确,也有不同意见。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辑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353.
[2]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77.
[3]范仲淹.与韩魏公书(一一)[M]//全宋文:第1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46.
[4]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十二,第3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128.
[5]徐松.宋会辑要稿(职官二):第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020.
[6]徐松.宋会辑要稿(刑法二):第1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353.
(作者为经济日报社海南记者站站长)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