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事件中我国主流报刊对外报道话语分析

2022-06-14吴林芳王雪莲

新闻爱好者 2022年5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突发事件

吴林芳 王雪莲

【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对外报道对于我国赢得国际话语权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以《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话语实例,选取武汉封城期间(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8日)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以《中国日报》为代表的主流报刊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话语特征和现存困境,并对未来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话语革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突发事件;对外报道;话语分析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也就是说,要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国际舆论场上充斥着各类声音,其中不乏“中国病毒”“武汉病毒”“中国疫情源头论”抑或“中国不透明论”等污名化论调。面对恶劣的国际舆论环境,如何在国际上回应不实言论和污蔑,并展示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的理念和所承担的责任,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媒体在探索破困之道,也在积极实践。

《中国日报》(CHINA DAILY)自1981年创刊以来,从纸质媒体发展为集报纸、网站、手机报等为一体的立体化多媒体集团,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报刊。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中国日报》对疫情初期的报道进行分析,时间跨度从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国际上对疫情的发展情况和我国的应对措施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Covid-19”“Coronavirus”为关键词搜索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共搜集到1247条新闻报道。考虑到《中国日报》新闻报道总量较大,因而采用抽样来缩小样本量,共抽取样本418篇。

一、《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话语分析

(一)新闻报道形式分析

通过对所搜集的1247条新闻报道进行分类发现,其中视频有52个,图片有596张,文字报道有1204篇。这表明《中国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不局限于文字,还涉及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近些年,互联网及媒介终端技术的不断革新,丰富了新闻话语体系,《中国日报》也一改以往仅以纯文字为主的推文形式,加入了视频报道。通过对视频形式内容进行梳理,包括重大会议、疫情实况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知识科普类等,发现80%的视频内容都是重大会议的现场直播,说明《中国日报》对视频形式报道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中国日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图片包括两类:一是现场拍摄的图片,照片清晰度高,能直观地反映现场情况;二是特别制作图片,其中科普类图文占大多数,使人们能够通过一张图了解防疫知识,但《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存在一图多用的问题。在多条报道中展示同一张图片,会降低受众的阅读兴趣。

(二)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1.报道主体

报道主体指报道中涉及的主要当事人,在《中国日报》中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主要涉及的主体有“政府”“国家领导人”“感染患者”“专家/医务人员”“企业/协会组织”“民众”。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范围广泛,媒体在报道时所涉及的主体也比较多样化。《中国日报》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主体为政府的报道有143篇,是诸项主体中占比最高的一项,占比34.21%;关于国家领导人的报道有55篇,占比13.16%;关于感染患者的报道有49篇,占比11.72%;报道对象主体为专家/医务人员的报道有93篇,占比达22.25%;关于企业/协会组织的报道有46篇,占比11%;主体为民众的报道有32篇,是占比最少的一项,为7.66%。

通过对比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过程中,《中国日报》报道主体中政府所占比例最高,对于政府的防疫举措、重要通知比较关注的同时,还关注专家/医护人员等抗疫工作者,力图在民意沸腾之时通过专家的建议稳定人心,同时大力宣扬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通过对这些主体的关注展示中国政府抗疫的决心,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对国家领导人的行动及发言也格外关注,试图向海外受众展示我国政府及国家领导人为新冠肺炎疫情所做的努力。此外,在《中国日报》的报道中,对企业/协会组织等此类经济团体也十分关注,其中包括一些自发为疫区捐款的爱国企业及慈善机构。虽然《中国日报》对民众的报道也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关心,但是其所占比例较小。

2.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即新闻报道的议题,是报道中内容方面最重要的部分,内容会随着主题而变动,本研究对所选取418篇报道进行了梳理。

本文将报道分成两个部分:与国内相关、与国际相关,其中有12个主题,关于疫情进展/形势/防疫工作占比最多,为21.29%;其次是政府行动措施,占比20.81%。报道主要集中在疫情进展/工作、政府行动/措施、抗疫人物、国家领导人行动/讲话上。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在疫情进展/工作上增加数量,彰显了此次事件的重要程度,也从侧面体现了新聞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达功能。政府行动/措施方面主要报道政府防疫举措、国家通知等,详细阐释了党和政府在疫情下的行动。国家领导人行动/讲话方面主要报道领导人讲话、出席的活动、国际会议等。通过政府行动/措施和国家领导人行动/讲话所占的比例可知,《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侧重于为党和政府发声。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对于抗疫人物的关注也较多,其中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篇幅最多,为21篇。通过对医护人员的报道,让读者感受到医护工作者的不易与坚守。此外,医疗救治/支援的报道也不少。《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对于国外疫情的关注主要侧重在与其他国家合作、共享信息、物资援助、医疗援助,凸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倡导团结合作,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三)新闻报道倾向分析

大众传媒在报道中赋予新闻议题不同的属性,从而影响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2]从属性议程设置上看,不同属性的新冠肺炎疫情议题出现的比例很不平衡:正面倾向的报道占比高达69.14%,中立态度的报道占27.99%,监督类的报道数量仅占2.87%。可以看出,《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正面倾向报道远高于中立态度和监督类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我國外宣媒体的报道强化了宣传功能,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全民抗疫。

(四)新闻内容高频词汇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报道的关键词,通过高频词可以看出报道重点,观察新闻事件报道的规律。本文以微词云为工具,将418篇报道内容导入词频分析工具中,并根据研究需要,删除虚词,如the等,得出整体的高频词情况,如“China”“Coronavitus”“Medical”“Wuhan”“people”“outbreak”“control”等出现频次最高,这些高频词与《中国日报》报道重点直接关联。“China”“Coronavitus”“Medical”属于名词,它们的高频出现体现了《中国日报》报道对于“中国疫情”的关注强度,不管其他相关主题是什么,“中国疫情”是最核心的关注点;“control”“outbreak”属于动词,代表着动作、变化,表现了《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重点是“疫情走向”,包括疫情的防控进展、疫情相关工作等。

按报道词性可分为名词和动词两大类,通过名词和动词的搭配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日报》新冠疫情报道的重点与特征。“medical”“People”“epidemic”“cases”这些高频词可以表现出报道聚焦于疫情下全国疫情的态势,“countries”体现了对于全球疫情的关注。“control”“work”“fight”“support”“battle”体现了疫情下的行动措施,且这些动词都是积极正面的词汇,表明了抗疫必胜的决心。总而言之,从高频词来看,《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聚焦于疫情防控进展,发布疫情最新进展情况及行动举措。这些内容都是疫情下人民最关注的问题,涉及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二、《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思考

(一)创新呈现方式

相较于文字和图片传播,视听融合的视频传播,尤其是短视频传播语言壁垒较低,无疑更为直观生动,也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激发海外民众的情感共鸣。在武汉封城期间,《中国日报》在Instagram共发布40幅图片报道,17条视频报道,通过对比发现,平均每幅图片报道点赞量在一百左右,而每一条视频点赞量都在一万以上。这说明短视频已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形式,给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带来启示。

通过对《中国日报》新闻报道形式进行分析发现,报道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文字,一般都是大篇幅的文字,图文相配及文字图片数据共存的相对少一些,而采用视频形式进行报道的数量只占4%。在此类重大卫生公共事件中,对于疫情信息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要引起读者的关注,才可以更好地进行传播。

(二)注重平衡报道

第一,从报道议题来看,《中国日报》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主题涉及的面很广,但对于国家政策类、会议传达方面的报道较多。在这类重大的突发事件中,对于政府权威话语的呈现必不可少,《中国日报》的报道遵循了以人为中心的内容逻辑,但其实轻松有趣的“软新闻”议题更易获得海外受众的关注与喜爱,也更易引发受众的正面解读。

第二,从报道主体来看,《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对象及话语以专业权威人士为主,比如领导、党员、专家等,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领导人的日常外交活动固然重要,可以稳定民心,正向引导舆论,但话语主体的范围应该拓宽一些,对于患者、患者家属、处于抗疫一线的普通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话语权。《中国日报》对这部分群体是有报道的,但是数量应该适当增加,让国外的人们也能倾听他们的声音,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民间化的表达增强真实感与贴近性。这样可以平衡话语主体,使得报道更加全面。

第三,从报道的倾向性来看,《中国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报道多是积极的、正向的:报道疫情下党和政府的迅速高效的举措、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国家领导人对于抗疫胜利的信心,事实证明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的措施成效显著。面对同样角度的密集性报道,受众可能会进入惯性或间歇思维状态,容易产生麻木心理,久而久之可能对信息产生抑制作用,无法达到有效传播。[3]因此,在这类重大卫生事件报道中,监督类的报道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创新话语表达体系

通过对《中国日报》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可以看出,中国主流媒体依旧是以内宣的固定思维和话语体系做外宣,话语体系创新不够,忽略了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方式。当前我国主流报刊的对外传播倾向于宣扬抽象的口号、概念和成就,更多表现为“讲道理”,忽视了采用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讲故事”。这种刚性植入的宣传,不仅使国外受众容易对传播内容先入为主地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还会加深其对中国媒体和中国形象的误解与偏见,导致我国对外传播中政党和国家形象的塑造陷入被动局面。

对于国际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4]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不同,在国际交流中会不断产生摩擦碰撞。我国主流媒体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重大突发事件的沟通桥梁,就必须建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只有通过“国际化”加工,采用“中国价值内核+国际化故事”的形式,将对外传播的内容注入中国价值内核,才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故事被国外受众理解与接纳。

三、结语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最能引起国际舆论关注的往往是负面新闻,做好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对外报道,可以很好地塑造国家形象。本文结合《中国日报》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从新闻报道形式、内容、倾向、高频词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日报》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首先从形式上来说,缺少短视频形式的报道,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不管是词汇还是选题来说,整体上呈现一种积极的基调。最后,《中国日报》报道还是一种刚性的植入、习惯用宏大的口号去宣传,忽视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希望本文能为今后的我国对外传播提供参考和实际案例,为探索适合于中国国际话语的叙事模式、话语策略以及中国国际大国形象的建设提供借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20&ZD3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J].中国记者,2021(7):4-5.

[2]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库姆斯教授的对话[J].国际新闻界,2006(2):14-19.

[3]周楠.试析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问题[J].新闻知识,2006(6):34-35.

[4]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J].中国记者,2021(7):4-5.

[吴林芳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生;王雪莲(通讯作者)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张红玲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突发事件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