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探讨

2022-06-14于青秀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2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内容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学生形成良好思想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我国的德育事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在思政课程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基于此,就高校如何在思政课程中有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升高校德育效果,打开思政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局面。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142-03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水平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1]。同时,社会对大学生德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得高校的思政教学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任务,积极地在思政课程中寻求创新路径,突破思政课程在教学中的瓶颈。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挖掘思政课程的深度教育意义,也能为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实践性课程。思政课程的核心模板是育人,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理论资源、文化资源、方法资源、环境资源、媒体资源和精神资源作为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课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

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3]。在目前国内高校蓬勃发展的现今,高校应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其面临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等相关问题,但同时也是挑战。新时代高校培养的专业技术、应用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还要有思政德育的体现。因此,思政课程是我国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正确选择和实践探索,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创新路径。

一、立德树人对高校思政教育开辟有效路径起到的作用

(一)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提供了方向

高等院校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大学生接受信息便利程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这个形成和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时期,高校需要积极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就体现了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立德树人不仅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教育内容,也为教师创新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4]。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具备高尚的人格,让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明白值得终生奋斗的目标为何[5]。与此同时,将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恰当的融合,可以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现象,并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逐渐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怀,获得健全的人格,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

(二)促进高校引导学生进行思政实践

思政课程的教育重心应侧重实践,如果它只停留在表面,它将只能是一个纯粹的理想。只有建立具体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对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虚拟空间的快速进入校园以及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不断融入,中国思政教育中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理念,是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均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既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继承,又是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立德树人的理念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认知,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各高校需要将思政课程的理论内容落实到实际中,才能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因此,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有利于改善注重思政教育的问题,将社会实践融入德育中,避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脱离生活实际。

二、立德樹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面临的瓶颈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近些年来,随着各个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教学压力。在一定的工作强度下,高校思政教师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程提升的教学质量。虽然,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高校思政课程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教学互动性不足,难以形成灵活的思政教育内容。同时,教师所讲解的思政内容缺乏实效性,难以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政内容,并对其进行探索和实践。另外,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没有精力进行创新,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同时,思政教师也难以灵活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导致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亟须各高校思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实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立德树人实践性不强

高校的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渠道,而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导内容,需要教师清楚地认识到“立德”和“树人”都是思政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思政课堂所传递的内容,不仅需要保证内容质量,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思政内容的能力,将教育内容与人才培养做好联系。但当前的思政课堂,依然注重理论,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讲述理论,就连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也将思政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内化为实际行为。这就体现出现阶段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内容上比较空泛,不能很好地融入实际生活中。同时,也体现出这样的教学思想,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关系,需要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进行有效的改革,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机制落后

在进行思政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评价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逐渐失去其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让教学评价方式体现出滞后的问题。同时,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过多注重考核学生在理论方面的知识水平,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背诵和记忆相关理论知识上,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学科性。此外,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样的考核方式也难以保证教学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一)革新教学内容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程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借此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思想行为,精准地定位教学中的问题所在,以核心价值观念为价值取向的根本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借此吸引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在教学活动的最开始阶段,教师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备课思路,充分联系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地梳理备课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以更加实际化、生活化的思政内容,代替枯燥、空泛的理论内容。比如,在阐述相关理论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当代社会实践的案例,为学生提供思想参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探究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思政内容的学习中。此外,教师需要注意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学活动的需求。对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思想意识,积极地对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开辟多种思政教育渠道。比如,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让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借助各种教学软件进行不受空间限制的实时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思政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与此同时,高校可以为学生打造开放式的网络思政课堂,积极地拓展课程建设平台。这样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多、更好地渗透思政内容,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实践到教学活动中。

(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过往的思政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内容的渗透,使得该门课程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生涩。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想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程的有效性,需要打破传统课程的教育瓶颈,在课堂中融入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维度和深度上进行深化。首先,教师可以将思政课程与社会本身进行联系,使思政教育内容融入社会实践中。比如,教师可以邀请一些革命老前辈在课堂中举办讲座,这种真人真事的案例,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这样的实例讲座不一定局限于将老前辈请到课堂中,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设备,与革命前辈进行连线。这样既能够以真实的案例感化学生,又能够改善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感受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其次,为了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各门学科的实践教育。因此,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旅游基地。这样,通过实践让学生内化理论内容,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最后,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实践中思政教师可以渗透我国优良的传统思想,为落实立德树人注入新的内容。同时,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也丰富了思政课程的内容,是思政课程进行有效改革的新路径。

(三)实践“三全育人”,提高教育效果

“三全育人”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有利于高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能仅仅依靠高校的思政教师,这也是全体教职人员共同的教育责任,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任务。因此,实践“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调动可利用的思政教育资源,减轻当前思政教师教学压力过大的问题。此外,“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全程育人,给高校的思政课程提供了指导,需要高校注重立德树人的全程性,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后,都要为学生提供思政教育内容,做他们思想发展道路上的指导者。这样通过在思政课程中渗透“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培养出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新时代人才。

(四)融入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

人文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是通过实施人文教育,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塑造理想人格、实现社会价值等,在人性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高校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处理关系的方法,确立价值观的能力。

人文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地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教育,这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是不谋而合的。

与此同时,人文教育是思政教育的载体,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汲取我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以及党和人民在不断奋进中取得的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和革命精神,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是思政教育、人文教育良好的资源和基础。

通过开展人文教育,在文学、历史等文化载体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在当代大学生面前,使得思政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另外,高校思政教育以人文教育为指导,将思政教育中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立德树人等重要政治方向融入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确保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建设。高校实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大学生人文教育,不仅能有效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还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成效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路径的探索在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自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学校培养了大批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技能比赛,成绩优良。

其次,促进了学院“三全教育”格局的形成。在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明确了校、院系、教师层面不同角色与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与义务。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推进了思政课程的实施,并切实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和教育体系。

最后,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多名教师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取得佳绩。在广大专业教师群体中,展现出大量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成果,极大地营造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氛围。近两年的课程思政教改课题多项申报,公开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五、结语

立德树人是我国各个学段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育过程。同时,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在高校思政课程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其作为教学指引,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思政内容呈现给学生,提升思政课程的有效性。

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可以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們的思维品质,形成以政治思想为指导的德育人文教育体系,实现社会教育与本体教育功能的统一,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娟.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21(19):211-212.

[2]《天津教育》编辑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天津教育,2019(5):1.

[3]常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145-148.

[4]梁阿莉.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0):88-90.

[5]李培洋.“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与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9-10.

作者简介:于青秀(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辅导员,思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内容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