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个结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2022-06-14张营

理论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张营

摘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离不开高校思政课堂这一重要阵地。在价值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与完成教育要求的客观选择。在理论维度上,思政课本身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内在契合性和包容性,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可能。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则需要高校坚持“两个结合”,加强意识形态和文化自信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2 — 0041 — 03

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成立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新时代下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而落实到教育行动中,要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真正贯彻“两个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育人作用,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价值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所以,将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时代课题具体落实到高校的思政课建设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时代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历代领导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各阶段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善于把本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不断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可以说,一部辉煌的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不断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如今,要在开启“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各方面建设中坚持做到“两个结合”。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方面,高校思政课始终都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我们党更是历来都具有重视思政课建设的传统,在其建设过程中守好文化阵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下高校青年学子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结合民族特点、时代特色,将理论付诸实践,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渠道。

(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到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我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7年,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要求:“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是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特点具有渐进性,教学内容又具有丰富性。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传统文化熏陶,使其能够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主动承担起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并结合现实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也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不能忽视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作用。

(三)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与完成教育要求的客观选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大众文化,为我所用。不管是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是思政课要达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效果,也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个高校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进行课程改革,思考在思政课中如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工作当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并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传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则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落实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开始根据新的教育要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并采取办法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一系列融合举措的施行有利于高校推进思政课程改革、落实教育要求,也更有益于真正达到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对象、培育人才的效果。

二、理论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一段以中国实际情况为实践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内核的历程。正确认识这段历程,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有利于助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是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相融的可行性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

从时代性角度和民族性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古一今、一东一西,二者似乎存在着强烈的异质性。而冯友兰先生说过“东圣西圣,心同理同”〔3〕,天下之道,大都是相通的。所以说二者虽表面看似难以融通,实则存在着异中有同的辩证关系。比如,在社会理想方面,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价值追求上,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立场不谋而合。在对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方面,知行合一、躬行践履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基本一致。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方面的统一性与内在契合性,是二者能够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这也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融为一炉提供了可能。77110F12-73E4-4457-BB66-044CC8238176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新的时代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就是在世界各地通过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我们党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结合本国实际和民族特点,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秉持着求同存异的理念,提倡百家争鸣,万物和谐共生,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历史充分证明,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具有的极大包容性,才造就了二者的充分结合、相互成就。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培养人才除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理服人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而情何以来,人何以感,这就需要高校在思政课中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程的广泛性与综合性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教学涵盖的内容广泛多样,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思政课善于借鉴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这一特点,有助于从多角度阐释教学内容,但另一方面学生也难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各种思潮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心理,进而淡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传承意识。这就需要高校积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改变;另一方面更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孔子、孟子、老子等多家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能够在内容上对思政课起到良好的文化补充作用,还能发挥其感召、激励作用,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高校思政课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融入到原本的教学内容当中,从中汲取古人智慧,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融通,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也更有益于学生吸收理论知识,筑牢文化根基。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高校思政课具有善于主动吸收借鉴的特点,才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变得有迹可循。

三、实践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而德何以立,人何以育,这就需要各高校积极探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效路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全方位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功能。

(一)坚持“两个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求教师情怀要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融入真情实感。讲好思政课,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增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信念感。在管理思政课教学工作方面,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信仰感,建立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认真办好思政课,传承好中国精神。除高校从组织上加强管理外,教师本人则需要以身作则,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政课堂除理论讲授外,更要融入真情实感,务必拒绝一切流于表面的形式教学,不能泛泛空谈,而要真谈真讲。我相信教师只有自己先感动了自己,而后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因为教师自己首先具备了坚定的仁德情怀和家国理念,能自觉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思政课教学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真实的获得感,學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有更深的信仰和感情。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注重在各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速了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学生很容易在各大媒体平台受到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化削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高校应坚定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守好思政课堂这一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强化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6〕。要真正宣传马克思主义,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效果,高校也需要积极探索能够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新路径,要坚决避免出现专业课和思政课“两张皮”分离的情况。思政课教师同样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分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自觉用理论指导生活实践,以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加强文化自信教育

高校思政课一般是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来引导学生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新时代下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理论素质过硬,也务必要坚定文化立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持在教学全过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做到以德施教,把方向定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上,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对本民族文化树立起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和青少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补充,思政课教学很有必要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为当今的教育教学提供思想文化指导,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坚持本源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1-10-03)http://www.gov.

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09-01(17).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1-10-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责任编辑:丁 冬〕77110F12-73E4-4457-BB66-044CC823817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