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宽松、农业贷款财政补贴与农业经济发展

2022-06-13肖红叶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业贷款农贷稳态

肖红叶,耿 申

(1.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天津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天津 300222)

一、引 言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持续冲击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经济系统性发展的核心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使得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受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有近1/3的人难以获得充足食物,全球经济萎缩3.6%。同期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口粮平均自给率达99.34%,粮食持续充足供给和农业基础稳步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中有进的根本保障,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3%[1-2]。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稳固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基础,推动经济系统平稳运行的保障。目前中国已经迈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是制约经济系统整体性推进的关键。其中,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导致的城乡要素配置失衡是造成经济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3-4]。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应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更多投向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城乡资本和劳动要素平等交换,增强农业经济活力。因此,构建合理的财政与金融协调联动机制解决金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背离农业的问题,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平等流动,促进农业现代化、稳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二、文献综述

金融市场化加速资本要素离农,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Feyzioglu等、汪昌云等研究指出,金融市场化发展使得农村居民的部分储蓄没有转化为农业投资,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非农产业,显著降低了农业资本可得性[5-6]。吕捷等研究指出,在考虑农业和工业生产部门信贷约束异质性的条件下,放松利率管制会产生资本离农效应[7]。资本要素离农会对农村经济产生双重影响效应,一方面资本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农业资本要素发展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促进作用,资本离农化会导致农业资本要素短缺,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8-9];另一方面农业信贷约束导致的农业资本要素短缺不仅制约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而且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形成,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受到约束,进而通过制约人力资本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间接效应[10-11]。上述研究普遍认为,市场化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资本要素背离农业,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但缺乏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深入分析。

资本要素离农化会对农业经济产生抑制效应已经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但如何抑制资本离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却未形成统一认识。李春霄等认为农业具有收益周期长、风险性大和收益率低等特性,资本要素仅靠市场力量难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Kaboski等认为政府农业贷款补贴和财政支农则成为弥补农业资本匮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2-14]。杨栋等、孙同全等也研究发现,中国农业贷款引导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地区金融配置效率,对农业产生积极效应[15-16]。然而也有学者提出相反观点,Khandker等、Mata等、余新平等则研究认为,支农金融引导政策存在政府干预缺位或过度的现象,宏观金融引导政策难以有效刺激金融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负效应[17-19]。上述研究,利用经验数据对资本离农、农业经济发展和财政引导金融支农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但是上述都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缺乏系统性分析。

农业与金融、财政的关系日渐复杂多变,农业经济分析越来越动态化和系统化,这为DSGE模型提供了应用空间。DSGE模型具有扎实的微观分析基础和清晰的宏观政策空间,奠定了家庭异质性和厂商异质性划分的微观基础,为财政与金融等领域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研究拓展了空间,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研究。Galí等、Kaplan等将家庭异质性引入NK-DSGE模型分析宏观政策冲击、收入分配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20-21];张伟等在DSGE框架下测度产业政策效应时将生产部门进行差异性划分,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方式研究宏观政策的产业动态效应[22]。家庭异质性的模型考虑家庭部门金融参与度和理性预期的差异,分析居民金融资本收益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产业差异性的模型只分析产业生产结构不同,都没有讨论资本和劳动的产业间流动。在此基础上,吕捷等构建城乡家庭和产业双重异质性的二元DSGE模型研究发现,放宽货币政策约束会导致资本和劳动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要素离农[7,23-24]。城乡二元DSGE模型融合了家庭异质性模型和产业差异化模型的特征,模型假定农村居民缺乏理性预期、金融参与度较低,城乡生产主体在差异化技术水平下投入资本和劳动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存在差异;但该模型忽视了城乡要素禀赋差异和城乡资本和要素的循环流通,农村居民缺乏理性预期的假定不符合经济事实,宏观政策效应分析只考虑金融政策的影响,缺乏财政政策效应分析以及金融与财政政策协同效应研究,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较弱,提供本文城乡DSGE模型拓展应用的理论空间。

综上而言,家庭异质性模型和产业异质性模型排除了城乡间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周期性流动,扩大了外生冲击的经济波动效应,忽视了经济系统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基于城乡生产要素单向流动和信贷约束的理论假设,忽视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经济事实,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缺乏解释力。本文在上述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时期的经验事实构建城乡DSGE模型,将家庭同质化、要素市场化流通和生产部门异质性纳入模型,并将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效应。本文主要有三方面贡献:一是在家庭部门同质化的基础上构建城乡产业差异化和要素市场融合的DSGE模型,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支农政策引入模型,分析宏观政策的农业经济效应和系统溢出效应;二是基于中国经验数据对DSGE模型的经济基本面参数进行城乡差异化估测,体现产业间微观基础的差异性,使得模型能更好拟合现实经济;三是分析了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以往文献都是单独研究金融政策或财政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忽视政策的协同性,本文进一步分析农贷财政补贴引导金融支农政策的宏观效应。

三、基本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城乡要素市场融合流通和厂商异质性的微观基础构建城乡DSGE模型,并将差异化的价格黏性系数、资本折旧系数、投资调整成本参数、消费品组合与生产要素市场融合、要素转移摩擦等融入DSGE模型,测度货币政策和农贷财政补贴政策的农业经济效应,以及货币政策与农贷财政补贴政策的协同效应。

(一)家庭部门

新时代,中国城乡家庭部门同质化趋势显著。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越来越趋同,农村居民金融参与度提升,城乡居民金融规模越来越接近,假定城乡代表性家庭同质化。家庭部门向农业生产主体和非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差异化劳动力Na,t和Nn,t,消费生产部门提供的同质化商品Ct,使预期贴现效用最大化。家庭部门效用函数设定为:

(1)

其中,β∈[0,1]为主观贴现因子,σc>0代表家庭消费替代弹性倒数,σn,h>0为差异化劳动力供给Fritch弹性倒数,h=a,n表示农业部门和非农产业部门。

居民综合消费品Ct由农产品消费Ca,t和非农产品消费Cn,t以CES形式组合:

(2)

(3)

资本积累也会制约家庭决策,中国非农产业有规范的资本折旧时限,而农业部门仍以传统小农生产模式为主,资本折旧限制不规范,设定差异化资本折旧系数δh,资本积累方程满足:

(4)

假设λt为家庭预算约束的拉格朗日乘子,Qh,t为资本积累方程的影子价格,加总后家庭同质化,不同家庭财富边际效用相同。家庭跨期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最优行为决策条件:

(5)

(6)

投资的一阶条件:

(7)

(8)

(9)

(二)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由农业生产部门和非农业生产部门组成。农业和非农业中间品生产单位利用差异化要素禀赋配置进行生产,中间品生产部门处于垄断竞争环境之中,具有一定垄断定价权;最终品生产部门组合异质性中间产品,以完全竞争的市场规律进行交易。

1.最终品生产部门

非农(h=n)与农业(h=a)最终品生产部门完全竞争,分别利用各自产业的中间品Yh,t(j)组合成最终产品Yh,t,销售给消费者。异质性中间品以Dixit-Stigliz形式加总为最终品:

(10)

其中,假定εh>0为差异化中间产品替代弹性。最终品生产部门在中间品j价格Ph,t(j)和最终品价格Ph,t既定条件下,调整中间产品Yh,t(j)的组合实现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可得:

(11)

(12)

2.中间产品生产企业

农业与非农产业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农业和非农业中间品生产部门生产函数构建有所差别。假定耕地具有农业专用性,不能市场交易和转租,耕地面积受政策和环境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外生变量;考虑农业和非农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差异,生产函数中参数设置不同。基于中国食品、居住、医疗保健等商品价格粘性较小,交通通讯、娱教文化等粘性较大,农产品需求刚性较高、价格粘性较小[25],文章设定差异化价格调整概率参数。

(1)非农生产部门。垄断竞争的非农(h=n)生产部门利用资本Kn,t和劳动Nn,t生产差异化的中间产品,生产函数满足Cobb-Douglas形式:

Yn,t(j)=An,tKn,t-1(j)αnNn,t(j)1-αn

(13)

式中,αn为非农生产部门资本产出弹性,外生技术An,t表示非农业生产效率变化,技术进步一阶自回归过程满足:

(14)

非农中间品生产企业在工资wn,t和资本租金Rn,t给定条件下,配置要素实现成本最优化:

(15)

(16)

非农业商品价格动态演化过程为:

(17)

(2)农业生产部门。农业(h=a)中间品生产部门投入农业生产专用的土地资产Lt、农业劳动力Na,t、实物资本Ka,t,以Cobb-Douglas形式生产农业中间产品Ya,t(j):

Ya,t(j)=Aa,tLt(j)γaNa,t(j)1-αaKa,t-1(j)αa

(18)

其中,γa和αa分别为土地和资本投入份额,外生技术Aa,t表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技术进步满足AR(1)过程:

(19)

(20)

农业中间品生产部门面临着劳动力工资wa,t、实物资本租金Ra,t给定条件下,最优要素配置条件可得:

(21)

(22)

借鉴Calve形式设定最优定价,中间产品生产厂商价格存在粘性,厂商每期调整至最优价格的概率为1-θa,保持上一期价格水平的概率(即名义价格粘性)为θa。求解中间产品价格最优条件可得:

(23)

农产品价格动态演化过程为:

(24)

3.政府部门和中央银行

宏观政策由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制定,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调节货币供应。自Taylor后,学者普遍用泰勒规则来识别货币冲击,文章参照一般泰勒规则设定货币规则[26]:

(25)

(26)

假设政府公共财政支出Gt和一次性加总税Tt遵循肖尧和牛永青假定的变化过程[27]:

(27)

Tt=(Tt-1)ρt(Yt-1)(1-ρt)γteT,t

(28)

其中,ρg为政府公共支出平滑行为参数、ρt为政府税率平滑行为参数,γg为政府公共支出对政府负债率的反应系数、γt为政府税率对产出水平的反应系数,eg,t~iid,N(0,σg2),eT,t~iid,N(0,σT2)为随机白噪声过程。

4.市场出清条件

Yt=Ct+It+Gt

(29)

四、参数校准和贝叶斯参数估计

城乡DSGE模型参数的中国数据校准。我国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对资本折旧缺乏规范约束,利用199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基于“永续盘存法”校准农业和非农业物质资本的季度折旧系数分别为0.015和0.034。基于农业与非农产业资本深化程度差异,借鉴肖红叶和郝枫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收入份额的角度核算农业和非农产业资本要素产出弹性αa=0.1、αn=0.5;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耕地供给的增加会使得农业生产部门的规模收益增加,校准耕地投入产出弹性γa=0.239[28]。借鉴Gopinath和Rigobon价格粘性测度方法,利用中央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月度价格数据校准农产品和非农产品价格粘性θa=0.91、θn=0.66[29]。家庭主观贴现因子参照陈利锋等诸多文献校准β=0.99[30]。利用199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数据测算消费品篮子中农产品占比为μc=0.42,利用199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劳动力结构数据测算农业劳动力占比为μn=0.28。

对动态参数、弹性系数、冲击平滑弹性、资本调整成本和粘性程度参数等进行贝叶斯估计。采用2004年1季度至2020年4季度的总产出、总通胀水平、居民消费、农产品消费、总体投资水平和政府支出6组经验数据作为可观测变量,对季度数据采用X12方法剔除季节波动,采用HP滤波剔除长期趋势,贝叶斯参数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基准模型参数先验和后验分布

五、政策效应分析

(一)无补贴条件下脉冲响应

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会产生资本离农效应,有利于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名义利率下降会使得居民储蓄意愿降低,资产更多地涌入到投资或者消费品市场,短期内农业资本投入增加。但是,中国农业仍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业资本深化程度较低,资本投入缺乏持续性效力,长期来看存在资本“离农”效应。如图1所示,名义利率1单位标准差负向冲击使得农业投资波动5.2×10-3,第5个季度农业投资波动由正变负,第10个季度负向波动最大-4.95×10-3,第38个季度收敛至稳态;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促使社会总投资波动4.9×10-3,第8个季度波动最大为1.52×10-2,第38期收敛至稳态。Flug等认为资本和技能型劳动力要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资本积累增加有助于促进技能型劳动力就业,农业资本投入增加能够促进农业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水平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激发劳动市场活力,提升农业劳动力溢出水平,社会总体就业水平提升[31]。名义利率1单位标准差负向冲击促使农业劳动力就业提升0.32×10-4,第4个季度最大波动1.2×10-4,第30个季度收敛至稳态;经济系统总体就业水平波动1.42×10-4,第3个季度波动最大为2.2×10-4,第36个季度收敛至稳态。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能够增加资本供给量,降低资本租金,农业资本租金和经济系统总体资本租金分别波动-0.015和-0.05,均于第32期收敛至稳态。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效率提高促使产出水平提升,农业产出和经济系统总产出水平分别波动5.0×10-4和8.0×10-4;货币供给增加、生产条件改变使得居民消费增加、物价水平提升,农产品消费和社会综合消费波动1.0×10-4和2.75×10-4,农产品价格和综合消费品价格指数分别波动0.002 4和0.023,均于第30个季度左右收敛至稳态。

图1 无农业贷款补贴条件下,负向利率冲击的脉冲响应

(二)农业贷款补贴与经济系统稳健性分析

Kaboski等认为农业具有弱质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各国政府采取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政策引导资本要素向农业配置,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12-13]。基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将政府农业金融激励政策引入模型,在上文模型的基础上纳入农贷财政补贴政策进行扩展性研究,并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假定政府按一定比例对农业贷款进行补贴,农业中间品生产部门的成本最小化目标函数:

Ya,t(j)]}

(30)

ϑR,t为政府对农业贷款的补贴,服从AR(1)动态过程:

(31)

成本最小化一阶条件可得:

(32)

(33)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条件:Gt=ϑR,tRa,tKa,t-1+Gc,t+Trt

(34)

引入农贷财政补贴政策,经济基本面发生改变,经济系统参数需要重新进行贝叶斯估计。在上节参数校准的基础上,利用2004年1季度至2020年4季度的总产出、农业产出、总通胀水平、居民消费、农产品消费、总体投资水平和政府支出7组经验数据作为可观测变量,对数据进行季节波动和长期趋势处理后再进行贝叶斯参数估计,参数结果如表2所示。农贷财政补贴模型相关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参数估计结果发生改变、更接近先验水平,置信区间缩小,与中国经验数据拟合度更高,能够很好反应变量的波动性和周期性。

表2 农贷财政补贴模型参数先验和后验分布

1.稳态均衡分析

表3反映了农业贷款稳态补贴率变化过程中,产出、消费、投资、就业和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基本面变量稳态值的变化情况。农贷财政补贴条件下,农业产出、经济系统总产出、农产品消费、综合消费、农业投资、经济系统总投资、农业就业、综合就业、农产品价格水平和综合价格水平的稳态值高于无补贴的情况。农贷财政补贴率在0~70%之间,农业产出、经济系统总产出、农产品消费、综合消费、农业投资、经济系统总投资和综合就业水平的稳态值随着补贴率增加而提升,补贴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产出稳态提升0.04%、总产出稳态提升0.36%;农业就业、农产品价格水平和总价格稳态水平随着贷款补贴率提升而下降。补贴率超过70%,宏观经济基本面稳态值变化出现“拐点”,农业产出、总产出、农产品消费、总消费、农业投资、总投资和总就业的稳态值随补贴率提升而下降;农业就业、农产品价格水平和总价格水平稳态值随补贴率提升而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业生产主体的资本可得性,提升农业资本深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随着补贴率的提高,居民对经济的预期逐渐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产出和消费水平均有所提升;但补贴率超过70%会造成资本市场扭曲、生产要素错配,进而传导至整个经济系统,使得宏观经济基本面稳态水平变化。

表3 稳态贷款补贴率的变化对经济基本面稳态值的影响

2.脉冲响应分析

农贷财政补贴政策能够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但对农业经济缺乏持续促进效应。一方面,农业贷款补贴政策降低了农业贷款风险,居民农业投资意愿加强,挤出无风险债券持有,增加了农业投资供给;另一方面,农贷财政降低了农业贷款的成本,增强农业生产主体投资的积极性,农业投资需求增加。农业资本供给增加和投资需求旺盛短期内能够促使农业投资提升,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资本投入缺乏长期积极性,农业投资短期内出现饱和、中长期投资减少。投资的增加能够促进就业,进而对产出和消费水平产生影响。资本和劳动需求增加能够促进资本租金和劳动工资上升,进一步传导至消费品价格。农业贷款补贴政策通过农业传导至经济系统,对经济系统总体产生促进作用。如图2所示,农贷财政补贴政策1单位标准差正向冲击使得农业投资波动9.6×10-3,第16个季度农业投资波动变为负向,第30期农业投资收敛至-5×10-3这一新稳态;投资的变化会使得农业产出增加2.7×10-4,第4个季度产出波动转为负向,第7个季度波动-4.3×10-5,第35个季度收敛至稳态,农业投资和产出的变化会传导至国民经济总体,总投资和总产出正向波动。资本需求的增加促使资本租金上涨,农业资本需求的增幅大于总投资,农业资本租金波动大于总体资本租金,农业资本租金波动9.1×10-3、总资本租金波动5.8×10-4。资本投入和产出的变化传导至劳动力市场、就业增加,农业劳动就业与经济系统总体就业水平提升,居民的预期收益增加,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影响消费品价格水平。

图2 农贷财政补贴冲击的脉冲响应

农业贷款稳态补贴率不同,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农业贷款补贴条件下,经济基本面稳态水平提升,货币政策冲击响应幅度大于无补贴条件。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会降低居民储蓄意愿,提升农业贷款补贴能够降低农业贷款风险,引导资本向农业生产部门流动、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随着农贷财政补贴率的增加货币政策冲击逐渐加强;但农业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小、资本需求水平较低,过多资本涌入农业生产部门会造成资本闲置、要素错配,挤出政府无风险债券,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从而抑制经济发展。如图3所示,农业贷款稳态补贴率为20%,名义利率1单位标准差负向冲击使得农业投资波动0.02;稳态补贴率为50%,农业投资波动0.04;稳态补贴率超过70%,货币政策冲击会使农业投资波动变为负向,补贴率为80%,农业投资波动-0.007。农业投资的差异性波动会传导至经济系统总体。投资水平的差异性变化会进一步影响产出和资本租金,农业贷款稳态补贴率为20%,农业产出波动1.2×10-3;补贴率50%,农业产出波动2.3×10-3;补贴率增至80%波动变为-3×10-3。总产出波动趋势类似、波动幅度更强。资本租金在补贴率为20%、50%和80%条件下波动分别为1.6×10-3、4.8×10-3和-5.8×10-3。资本要素配置、产出和成本的变化传导至劳动力就业和价格水平,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波动也呈现出增长趋势,超过70%的补贴率出现反向波动趋势,最终收敛至稳态。

图3 不同贷款补贴条件下,负向利率冲击的脉冲响应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中国城乡经济系统的典型特征,构建城乡家庭部门同质、生产部门异质化和城乡要素市场融合的DSGE模型。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对参数进行城乡差异化校准与贝叶斯估计的基础上,分析货币政策的农业经济效应和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农贷财政补贴政策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和脉冲响应,评价农业贷款补贴政策的适用性。具体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要素离农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增加了社会总体资本供给,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性高和收益率低等弱质性特征,新增的资本更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资本离农。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使得农业资本流向非农产业,提升资本和劳动配置效率,能够促进经济系统性发展。

第二,农贷财政补贴政策能直接促进短期农业投资,但政策直接效应缺乏持续性。农贷财政补贴政策降低了农业生产主体的信贷门槛,短期内能够促进农业投资增加,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资本投入很快达到饱和,农贷财政补贴政策难以发挥持续性促进效应,中长期农业投资减少,进而对农业要素配置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会传导至整个经济系统,对经济系统的要素配置和生产效率产生积极作用,收敛速度较快。

第三,农贷财政补贴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能够有效抑制资本离农、加强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但农贷财政补贴政策存在“门限效应”。加强农业贷款补贴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但补贴率70%时经济稳态水平出现“拐点”。实施农业贷款补贴政策能够降低农业投资成本、提高资本可得性,进而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增进产出和消费;随着贷款补贴率提高,经济基本面稳态水平提升,经济持续增长,但补贴率超过70%会造成资本市场扭曲、要素配置效率下降,导致产出和消费稳态水平下降,价格指数上涨。农业贷款补贴政策能够降低农业生产主体的信贷门槛,加速农业资本深化,加强货币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农贷财政补贴率提高能够加强货币政策的经济促进效应,但是过高的补贴率会导致资源错配、抑制经济发展,农业贷款补贴政策存在上限约束。

上述结论体现出中国农业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规律,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有如下启示:第一,构建长期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期内刺激农业投资,政策效果缺乏持续性,收敛速度较快。持续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冲击能够刺激农业投资持续增加,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长,进而有利于经济系统总体发展。第二,精准选择农业贷款财政补贴政策。农业贷款补贴率低于70%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发展,过高的补贴率会造成资本浪费及要素错配,政府部门应当加强贷款补贴政策监管,保障农业资本可得性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积极性。第三,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政府农业贷款补贴政策能够提升经济基本面稳态、加强货币政策冲击效应。农业贷款补贴率低于70%时,货币政策的经济冲击效应会随着贷款补贴率提升而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农业贷款农贷稳态
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稳态运行特性研究
碳化硅复合包壳稳态应力与失效概率分析
电厂热力系统稳态仿真软件开发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基于农民视角的中国农民银行农贷政策检讨
——以湖北为个案(1935—1945)
福建省农业贷款深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农业贷款
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从“农贷割据”到“农贷统一”——民国时期四川省农贷格局的演变(1935—1942)
浅谈我国小额农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