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2-06-13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张 霓

(潍坊医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山东 潍坊 26105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遂渐增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以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增加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视。大学生正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更容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医学是面对人类生命的科学,对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学历要求更高,课业压力更大[1]。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受到关注,因此研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8-2020级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抽样调研,分析目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方法措施,以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高校2018-2020级三个年级医学生各350人,男、女生人数各半,共计1050人作为调查样本。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50份,有效率100%。

(二)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2]进行施测。该问卷共包含64题,其中4个测伪题,4个辅助题。参与调查者需对所有题项进行是否选择,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

问卷结果评定共包含三类筛选标准,第一类(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 UPI 总分在 25 分(包括25分)以上者; ②“活着没意思”选项上做肯定选择者; ③“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常常失眠”“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三题中有两题及以上做肯定选择者; ④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第二类(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 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 ②“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常常失眠”“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三题中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③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第三类(没有明显心理问题): 其他情况归为该类。 四个关键项目: “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常常失眠”“活着没意思”和“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这是判断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和自杀心理危机的一个主要指标。

二、研究结果

(一)三个年级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三个年级中没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远高于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其中,2018级抽样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9人(36.85%),其中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属于一类人员)的学生有34人(9.71%),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属于二类人员)的学生95人(27.14%),没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221人(63.14%);2019级抽样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130人(37.14%),其中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有47人(13.43%),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83人(23.71%),没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220人(62.86%);2020级抽样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110人(31.43%),其中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有35人(10.00%),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75人(21.43%),没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240人(68.57%)。三个年级中,2020级抽样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另外两个年级更高(详见表1)。

表1 2018-2020级医学生UPI分类人数及百分比

三个年级学生检出属于一类人员中,男生所占比例略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2019级>2020级>2018级;检出属于二类人员中,三个年级的女生所占比例略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2018级>2019级>2020级;属于三类的人数比例依次为2020级男生>2018级男生>2019级男生;2020级女生>2019级女生>2018级女生(详见图1)。

图1 三个年级UPI分类结果比较

(二)三个年级在关键项目上的整体状况

对四个关键题目的阳性人数分析得出,三个年级在“常失眠”和“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两个关键题目上的检出人数相对较多,在“自己的过去或家庭是不幸的”和“活着没意思”这两个关键题目上的阳性检出率相对较少。在“自己的过去或家庭是不幸的”题项上,三个年级检出人数百分比基本持平;在“常失眠”题项上2018级检出人数百分比高于2019和2020级,2019级检出人数百分比高于2020级;在“活着没意思”题项上,三个年级检出人数百分比没有明显差异;在“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的题项上2019级检出人数百分比高于2018和2020级(详见表2、图2)。

表2 2018-2020级医学生在四个关键题目上的阳性人数及百分比

图2 三个年级在关键项目上的比较

(三)三个年级在主要检出项目上的整体状况

三个年级在主要检出项目上的选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而言,2018级的主要检出项目依次是“爱操心”“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思想不集中”“过于担心未来的事情”“身体倦乏”;2019级的主要检出项目依次为“过于担心将来的事”“爱操心”“思想不集中”“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缺乏自信心”;2020级的主要检出项目依次是“缺乏自信心”“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思想不集中”“过于担心未来的事”“在乎别人的视线”(详见表3)。

表3 2018-2020级医学生主要检出项目人数及百分比

三、讨论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良好,但存在心理问题风险的学生人数不容忽视,并且三个年级呈现出不同心理问题特点。近年来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数明显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变化[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一方面大学生除了面临来自于社会、家庭、学业等方面的压力,还要应对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带来的困扰[4]。另一方面,医学生有别于其他大学生的特殊性,五年学制比其他专业多一年,课业压力更重,此外还要掌握扎实的临床操作技能。医学是面对人类生命的科学,对医学生就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因此医学生面对的压力更大,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另外,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2018、2019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2020级。这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般规律,并且与大学生应对问题能力的发展及自我成熟有密切关系[4]。大二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主动探寻新鲜事物以丰富精神世界,多方面发展自我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深化的关键期[5],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多给予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关键期。大三、大四学生面临见习实习、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凸显。因此这一阶段除了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还需要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及考研辅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应对各种压力带来的困扰。

关键项目是判断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严重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每个年级面临的主要困扰项不同,在“常失眠”的选项上,2018级学生的阳性比例最大,这可能与高年级医学生进入见习、实习阶段有关。这一阶段医学生开始接触高强度的临床工作,要开始面临与患者的真正接触,然而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换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医学生缺乏临床经验以及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因此担负的心理压力更大,从而影响情绪和睡眠质量。在“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选项上,2019级学生的阳性比例最大,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未来前途目标定位产生了迷茫、空虚等心理,需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防止“空心病”的出现[6]。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症状在每个阶段表现不一。主要集中在“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思想不集中”“过于担心未来的事情”“爱操心”“缺乏自信心”等方面。2018级学生更集中于对未来的关心和对自己学习状态的反思上,这与进入大学后的教育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进步密切相关。2019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担心将来、思想不集中。当前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是全社会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对未来的担心是正常的,但是过度的担心也将对正常生活造成困扰,甚至会引发其他如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现象也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医学生必要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医学生厘清未来发展思路,建设阳光心态。2020级学生缺乏自信心的问题更加突出,大学二年级正处于心理成长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尝试,一方面丰富了这一阶段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在尝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产生挫败感,从而影响自信心。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要鼓励其大胆尝试新鲜事物,另一方面鼓励其正视自我,增强自信。

四、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增强医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意识

当前,许多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够,对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不重视心理健康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了解学生在每一阶段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每年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敷衍的心态完成任务。其次,缺乏对自我健康心态的培养意识。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自卑、迷茫等心理问题[7]。当出现心理困扰或问题时,有的学生选择避而不谈或不以为然,不会或者不愿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淡薄,对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认识[8]。

提升医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是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使广大医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健康常识、转变错误观念,增强心理问题防范意识的必要途径。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引导医学生提升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动性,组建一支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二)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重视年级差异化教育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生命,从事该职业的工作者必须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熟练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技能,除此之外还要树立起高尚医德、医风以及社会责任感[9]。学制长、课程门类多,课程学分与学时繁重,这样的专业特点使得医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承受着更大的学业负担与心理压力,容易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10]。近年来医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的均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学生的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这些都引起了教育界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11]。适度的压力可以维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12]。然而过度的压力就会破坏身心平衡,进而危及健康,引发心理与生理疾病。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表现不同,在重点关注项目上也呈现出年级差异,这提示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重视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尤其重视高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教学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此外,加强各专业、各年级心理问题摸排工作,形成“摸排-干预-反馈-追踪-总结”常态化工作机制,从低年级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高年级时心理问题产生的频次及严重程度。

(三)形成家校合力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的心理健康育人体制机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各医学院校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制度文件,重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1:4000师生比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此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考虑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心理健康育人可行性指标。规范心理健康档案管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

其次,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13]。部分家长由于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或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甚或是存在“孩子已成年,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孩子上了大学不在身边,所有问题学校应全权负责”等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家长根本不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孩子缺乏家庭上的重要社会支持,进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力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定期开展家访、电话随访等沟通形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与此同时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比如:家长座谈会、家长问卷、家长讲座等。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心理小测试